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语文>

语文文言文的常识归纳和通假字的介绍

夏萍分享

  语文想要获得比较好的成绩,学生需要学好文言文,下面学习啦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文言文的常识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文言文的常识归纳

  字:

  1.古今字

  2.通假字

  3.异体字

  词:

  1.实词

  2.虚词

  而、何、乎、乃、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

  3.古今异义词

  (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4.一词多义

  5.固定搭配

  所以…者、所+动词(…的原因)

  动词+者(…的人)

  6.词类活用

  (1)名词 活用为动词

  使动

  意动

  作状语

  (2)动词 活用为名词

  使动

  意动

  (3)形容词 活用为名词

  动词

  使动

  意动

  (4)数词 活用为动词

  (表示数目多少的基数词临时可活用为动词)

  例:六王毕,四海一; 统礼仪,一制度;

  句:

  1.判断句:“…者,…也”、“…,…也”、“…者,…”、“…,…”、

  2.否定句:“非”

  3.省略句:

  4.被动句:“为…所…”、“为…”、“所…”、“见…于…”、“见…”、“于…”、“被”

  5.倒装句:

  (1)主谓倒装

  (2)状语后置 “于”

  (3)定语后置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宾语前置

  A:疑问代词“谁、何、奚、安”作宾语,宾语要前置; 例:大王来何操。

  B:否定代词“不、毋、未、莫+动词+宾语”,宾语要前置; 例:未之有也。

  C:用指示代词“之、其”指复的句子,宾语要前置

  6.固定句式

  “如……何? “不亦……乎” “何其……” ” “孰与” “以……为” “是故”、“是以” “不亦……乎”

  “得无……乎” “与其……孰若……” “宁……无”。

  高考语文常考通假字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反:同“返”返回。动词。“人穷则反本。”

  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名词。“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混黄华叶衰。”

  皇:通“惶”;恐俱,惊慌。形容词。“赢得仓皇北顾。”

  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

  简:同“拣”;挑选。动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动词。“风吹草低见牛羊。”

  景:同“影”;影子。名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具: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副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通“俱”;全,皆。副词。“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累累:通“垒垒”;形容坟墓一个连着一个的样子。形容词。“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离:通“罹”;遭遇。动词。“‘离骚’者,犹离忧也。

  甿:同”氓“耕田的人。名词。”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

  俛:同“俯”;低头,表示服从。动词。“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缪:同“穆”温和,恭敬。例句中为姓。“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内:同“纳”接纳。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女:同“汝”;人称代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取: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动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沈:同“沉”;形容暮霭的程度深。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沈沈楚天阔。”

  识:通“志”;记住。动词。“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识:通“志”;记住。动词。“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孰:同“熟”;仔细。形容词。“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说:同“悦”;愉快。形容词。“秦王不说。”

  竦:同“耸”;高。形容词。“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汤:同“烫”:用热水焐。动词。“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帖:同“贴”;粘附。动词。“对镜帖花黄。”

  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名词。“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亡:同“无”;不。副词。“河曲智叟亡以应。”

  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惟陈言之务去。”

  文:同“纹”;纹路,纹理。名词。“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邪:同“耶”;呢,吗,疑问语气助词。“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奄:同“晻”;日无光。形容词。“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厌:通“履”;满足。形容词。“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形容词。“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要:同“邀”;;邀请。动词。“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同“邀”;邀请。动词。“张良出,要项伯。”

  阴:通“荫”;绿荫。名词。“佳木秀而繁阴。”

  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副词。“其级七千有余。”

  有:同“又”;再。副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与:同“欤”;呢。疑问语气词“是谁之过与?”

  蚤:通“早”;在先,还没到时候。形容词。“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振:通“震”;震动。动词。“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

  支:通“肢”;肢体。名词。“四支犹温,一目未瞑,”

  知:通“智”;聪明,智慧。形容词。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名词。“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直:通“值”;价钱,代价。名词。“系向牛头充炭直。”

  着:同“着”,穿。动词。“着我旧时裳。”

  尊:通“樽”古代盛酒的器具。名词,“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坐:同“座”;座位。名词。“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距:同“拒”;把守。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文言文的古今异义词

  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概括起来,古今异义主要有这样几种:

  ①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

  A:原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

  如:皮(兽皮——皮肤,表皮——包在外面的东西,封皮)

  雏(小鸡——幼小的动物或诱饵,以及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状,雏鸟,雏形)

  B:由感觉性质相通,从原意扩大到其他感情相似的意义。

  如:甘(味美,味道甜——味美,心理乐意)

  病(重病——病)

  C:由专名扩大为通名。

  如:江、河(长江、黄河——一切河流)

  匠(专指木工,其他工匠另有名称,铁匠叫“冶”,瓦匠叫“陶”— 泛指各种有专门技艺的人)

  好(与“丑”反义,一般专指女子相貌漂亮——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与“坏”反义,对一切人事物都可以修饰)

  中国(中原地区——全中国)

  D:由原只表示某事物一部分的词,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的整体。

  如:秋(秋季——一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② 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

  A: 词义程度的减弱。

  如:饿(严重的饥饿,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一般的肚子饿)

  怨(恨。“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不满意,责备,任劳任怨)

  B: 词义表示范围的缩小。

  谷(各种谷物——专指稻谷)

  丈夫(专指成年男子或男子“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生丈夫,二壶酒,一犬”——女子的配偶)

  金(金属——金子)

  臭(各种气味“其臭如兰”——难闻的气味)

  丈人(老人——岳父) 子(孩子——儿子)

  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员,现代汉语中则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员。)

  C:词义义项的减少。

  劝(鼓励、劝说、规劝“劝学”,“肃劝权召瑜海”——劝说,规劝)

  迁(迁移、变换,调任、升职,贬谪、流放。“战、守、迁皆不及施”“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太史令”“顷襄王怒而迁之”——迁移,变换)

  让(责备,谦让——谦让)

  怜(爱,怜悯,爱惜——怜悯)

  ③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

  A: 由表示甲事物转变为表示乙事物。

  涕(眼泪——鼻涕)

  币(礼物“置币遗单于”《苏武》——钱)

  B: 由表示甲动作转移为表示乙动作。

  走(快步跑,逃跑。“窃计欲亡走燕”《廉颇》——一般步行)

  去(离开——到某地去)

  勤(辛苦,与“逸”相对。勤而无所,必生悖心”《崤之战》——做事尽力,不偷懒)

  C: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移到表示乙义的范围。

  牺牲(作祭品的牲畜。“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为正义事业献身)

  假(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假期,真假) 偷(苟且——偷窃)

  ④ 感情色彩变化。

  A:褒义词变为贬义词。

  明哲保身(聪明有智慧,善于适应环境“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诗经》——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

  爪牙(勇士,武将——坏人的党羽)

  衣冠禽兽(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道德败坏的人)

  B: 贬义词转为褒义词。

  乖(偏执、不驯顺“行为偏僻性乖张”——听话,安顺)

  锻炼(玩弄法律、陷人入罪“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却,批驳退回,内通纳《汉书》——

  锻炼身体,褒义)

  C: 中性词变为褒义或贬义。

  卑鄙(地位低,见识浅,表谦虚的中性词,“先帝不以臣卑鄙”——品行不端,不道德,贬义词)

  谤(公开批评别人的过失,“能谤讥于市朝者”——无中生有的诬蔑,贬义词)

  钩心斗角(形容阿房宫的形制——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祥(预兆,有吉有凶“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吉兆)

  ⑤名称说法改变。

  “目”改为“眼睛”,

  “日”改为“太阳”

  ⑥注意单音词和复音词的辨析。

  注意单音词不能与现在的复音词混淆。古代汉语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复音节词为主。如:

  痛恨(痛心,遗憾——非常恨)

  地方(土地方圆——与中央相对的某一地区)

  妻子(妻子儿女——男子的 配偶)

  中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其中夹杂——方位名词)

  注意不要把双音词误认为两个单音词。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别重视。如: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无论”就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无论”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而文言文里却是两个词。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中,“妻子”原来是两个词,“妻”指妻子,“子”指儿女。现代汉语是一个双音词,指男子的偶。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秋水》“望洋”指仰视的样子,不能理解为“看着大海”

  “匍匐以进”《中山狼传》 “匍匐”指伏地而行,是一个双音节词。

  注意古文中的同义词、近义词连用的现象。如: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 “和睦”是同义连用,都是“和好”的意思。

  登即相许和 会不相从许 《孔雀东南飞》

  注意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就是古汉语中有的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词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如:

  逼迫兼弟兄 昼夜勤作息 《孔雀东南飞》

  以上所说只是一般情况,其实某些词语的意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往往不同,要根据具体语境分析,防止以“今义”解释“古义”。


猜你感兴趣:

1.高考文言文知识大全

2.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3.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总结

4.山东省语文考卷文言文

5.项羽本纪文言知识点梳理 项羽本纪知识点归纳

6.2017高考语文必备的文言文阅读高分攻略

7.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3765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