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语文>

2017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情节类题型答题技巧(2)

凤婷分享

  4.就结尾看:

  A.出人意料式结局(突转式结局/欧·亨利式结尾)。作用: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

  B.令人伤感的悲剧式结局。作用: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C.令人喜悦的大团圆式结局。作用: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

  D.留白式结局。作用:故事情节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5.其他技巧特点,如误会、巧合、伏笔、照应、悬念、铺垫、对比、衬托、先抑后扬、先扬后抑等。

  情节结构安排(情节运行方式)

  情节运行方式:

  (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设置悬念

  (3)埋下伏笔

  (4)铺垫照应

  (5)摇摆:一波三折。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生动。

  (6)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出乎意料”说明情节发生突转,“情理之中”说明前文有伏笔、铺垫、照应。

  考题示例:【《爷爷的宝藏》[美]劳拉·乌朗】小说通过哪些方式运行情节?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设置悬念。“藏宝图”的发现引起布丽姬特的极大兴奋,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②摇摆。小说的情节框架其实简单,但寻找宝藏的过程却跌宕起伏,极尽摇摆之能事,让“宝藏”不那么容易找到。③伏笔与照应。“藏宝图”上的日期与下文依靠日期找到宝藏等情节形成照应。④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花一番波折找到的宝藏竟是几个铁做的士兵,大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爷爷的形象。

  提问形式主要有:

  1.小说关于某某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作简要分析。

  2.小说在情节构思上的艺术特色有哪些?请结合文本分析。

  3.本文情节“构思精巧,扣人心弦”,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这一特点。

  4.请简要赏析某某情节。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艺术点+体现点。所谓“艺术点”是指艺术技巧或艺术特色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例如河南省新乡许昌平顶山2011年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小说阅读《翻浆》第11(3)题:本文情节“构思精巧,扣人心弦”,请结合作品的内容和结构分析这一特点。

  参考答案:①前后铺垫照应。路面翻浆的交待与后文行车状况的前后铺垫照应,凸显了故事的环境;“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与后文“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的前后铺垫照应,起到解开悬念的作用。②悬念迭出,情节跌宕。青年的突然出现,引起人们的猜忌,他在车厢里又有一系列动作让人以为他要偷东西,扣人心弦。③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在猜忌中开始情节,在伤害中发展情节,在震撼中解开悬念,扣人心弦。④在高潮中结尾,余味无穷。以“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一句戛然而止,给人震撼,引人深思。

  四、情节探究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安排的探究分析能力,探究角度主要有情节安排的合理与否、情节安排的作用、情节安排的艺术等,重点探究情节安排的合理性问题。

  常见的提问形式有:

  1.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有人说,这种安排是最佳选择,如果你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

  3.有人说,文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尽合理,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说说你的看法。

  4.有人认为小说的××情节是多余的,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

  5.小说结尾(或其它部分)写了××,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解答这类题型时可以从环境、情节、人物、主题、技巧等方面来切入,寻找突破点。具体来说,可以从环境描写、情节发展、人物形象、主题表达、读者感受、时代背景、艺术技巧与特色等方面入手。在具体答题时要根据题目中的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来确定考查的方向和答题的角度,以避免张冠李戴、答非所问、以偏概全等错误。同时,这类题型的分值一般较高,答题时要力求做到观点鲜明,要点齐全,分条分点,条理清晰,步骤完整。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①表明观点,如,“我认为……”或“我赞同……”;②阐述理由,如“理由:A、……;B、……;C、……”;③总结句,如“所以(或因此)……”。当然,如果题目有字数限制或其他要求限制,第三步总结句可以省略。

  例如2009年高考辽宁卷小说阅读《遗璞》第11(4)题: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参考答案:(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的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的饿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

  高考语文复习方法

  首先,从第一学期开学到寒假,是为第一轮复习阶段。在此阶段,大部分学校均按试卷题型顺序,将所有题型梳理一过。而且,很多学校会习惯于从语基部分开始复习。此法固然可以拉长语基的复习周期,有利于平时积累,但目前语文高考中最无足轻重者即为语基,若将高三初期最充沛的精力倾注于此,则实为得不偿失之举。因此,我们主张:第一轮复习应以作文为主,古诗文为次,最次者即为语基。在此阶段,主要侧重积累。

  其次,从第二学期开学到二模前后,是为第二轮复习阶段。在此阶段,各科基本均以专题形式对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唯语文罕言知识而尤其侧重能力训练,难以炮制此法。我们主张,这一阶段应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应试能力的训练。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去拿分。在此阶段,便可大张旗鼓地灌输种种应试技巧,在积累充足的基础上,作文、古诗文的成绩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这一阶段可以称为语文复习的收获期。

  其三,从二模到高考前夕,是为第三轮复习阶段。在此阶段,主要任务便是查漏补缺,补足能力漏洞,针对自己长期以来未得改善的弱项进行集中突破。很多考生经常能于此阶段对应试规律有所领悟,亦切不可小视。
看了“2017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情节类题型答题技巧”的人还看了:

1.2017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2.2017高考语文各题型答题攻略

3.2017高考语文答题模板

4.2017高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5.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解题技巧小结

6.2017中考语文:阅读中审美鉴赏类题目答题技巧

7.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答题技巧(2)

2711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