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语文>

高三语文《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实录(2)

凤婷分享

  (板书:归心似箭) ....

  师小结:全篇围绕着作者的乡间生活写着归隐的乐趣,如顾盼园中之景的悠然自得,如春种秋收的田中之乐。陶渊明显然是一个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的人。文中有着“自斟自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闲适快意;虽然也许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劳累,但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尽享劳动之乐,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纵情山水,从中获得了慰藉和快乐。(板书)

  辞官归家 初抵家门 闲居在家 耕种闲话 纵情山水

  归心似箭 欣喜若狂 天伦之乐、安居之乐 山水之乐

  ——归隐之乐

  2.讨论第二类看法

  师:我们再来讨论一下第二类看法,同意的,请说说依据,以及你的分析。 (无人举手,一片沉默)

  师:没人敢说啊,还是都不同意这一观点?那我只好先请原来提出这一观点的XX同学来说说你的思考。

  第3 / 6页

  XX同学:我也说不出什么具体的,就是觉得文章最后一节的最后两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里面透露出了天命思想,有种认命的味道。如果真的快乐无比,无忧无虑,那还有什么好认命的呢?

  (学生鼓掌)

  师:如此有想法,还敢说说不出来?应当要相信自己!XX同学抓住了文

  章的最后一节的结句来解读,这也是一种阅读方法:一般来说,文章的结尾与中心有深刻的关联。我们一同来看这两句。这其中的“聊”是什么意思?

  生1:姑且、暂且

  师:有什么言外之意?

  生2:有种无奈的感觉

  师:为什么无奈?

  生2:课文里写了“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不想追求功名利禄,修仙成佛又没希望,就只好种种地,写写诗,顺应自然。

  (鼓掌)

  师:分析的很到位。那其他同学能从他们的回答中得到什么启发吗?

  生3:我觉得作者不是不想追求功名利禄,毕竟古代的读书人大都都想通过做官实现理想抱负,而且又有钱拿,又有酒喝„„

  师:不好意思,打断一下,你是如何知道这些的?

  生3:在序言中,作者提到“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师:读得很细致,我们不能放过文中的序言部分。请继续。

  生3:可是这官不好做。

  师:此话怎讲?

  生3:当时社会很注重身份。我记得陶渊明家父亲,还是祖父,还是外公(挠头,学生笑)还是什么的官也做的蛮大的,但是并不是贵族出身,所以,到了陶渊明时,他虽然有才华,也没能坐上什么大官,自然他的志向也就无法实现了。

  师:那你知道他有什么志向吗?

  生3:不知道

  (笑)

  师:“大济苍生”。你在课后做了很多功课,能以作者的身世来分析文本。同学们要向他学习!这也是一种阅读方法,叫“知人论世”,即通过了解作者的经历、作品的时代背景来帮助解读文本。

  生4:老师,(很急切)我不同意XXX的说法。陶渊明他就是不想做官了。 师:为什么你会这么认为?

  生4:你看,课文标题,还有第一、三节开头两次说“归去来兮”,就是在说“回去吧”,重复出现不就说明他不想做官,很想回家吗?

  师:大家看呢?

  生5:我觉得有一定道理。

  师:我们要讲究证据,文中有吗?

  生5:有,第一节“既自以心为形役”

  师:“为”在这里怎么解释,有什么用法?这句话又该如何理解?

  生5:“为”表示被动,内心被形体役使。

  师:这里的“内心”和“形体”是指实际中的“心”与“身体”吗?

  生5:应该是指志向和行为吧?(不确定)

  师:什么行为?

  第4 / 6页

  生5:是做官吗?

  师:正确。“心为行役”,即指志趣意愿被形体(为官的行为)役

  使,做出了许多违心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陶渊明年轻时也曾有“大济苍生”的“猛志”,但是现实使他屡遭挫折,最终志向难酬。(简介陶渊明的出身、经历——三入三出,此处略)

  (投影)

  ‚……郡遣督邮至县,吏自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宋书•陶潜传》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

  ‚质性自然‛——《归去来兮辞并序》

  所以,他一次次发出呼告“归去来兮”,以求从行动上、思想上真正归来。师:可见,作者真的还是有烦恼的。那么,文中还有哪些句子透露出与“乐”不一样的情感?

  生1:“倚南窗以寄傲”中的“傲”字。

  师:有什么不一样的情感?

  生1:不知道

  师:看来你只是抓住了瞬间的感觉是吗?那其他同学能说说看吗?

  生2:因为“傲”就是“孤傲”,就是看不起别人。

  师:是看不起别人,还是没人能理解?

  生2:应该是没人能理解。

  师:为什么没人能理解?他不是说“悦亲戚之情话”吗?

  生3:但是他们都是农民,不懂他读书人的真正想法。

  师:看来是“古来圣贤皆寂寞”啊。那他又为什么会有“孤傲”的情怀呢? 生4:清高呗

  (生笑)

  师:说得好!还有吗?

  (沉默,不能回答)

  师:提示一下,下文还写道“门虽设而常关”,这又暗示了什么?

  生5:他在享受孤独。

  师:“享受”这个词用得非常棒!“傲”字写出了中国文人的清高与孤寂,体现一定的道家思想;“常关”也直截了当地揭示了诗人的与世隔绝。但正是这种孤独使他独善其身,保持了本真,无怪乎苏轼如此评价:

  (投影)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苏轼《书李简夫诗集后》

  生6:那“引壶觞以自酌”中的“自酌”算不算表现了“享受孤独”?

  (这时,下课铃响了)

  师:当然可以。这一句话既有着自由自在的悠闲,又有些许自斟自酌、无以为伴的孤独与苦闷。时间过得真快,同学们正渐入佳境,分析是越来越精彩了,可惜时间不允许了。其实,文中还有很多句子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像文中的五

  个反问句,像“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乐琴书以消忧”“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加点字为重读)等等,课.......

  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一下。

  3.总结

  第5 / 6页

  的确,我们从文章中读出了诗人辞别官场、归隐田园的愉快轻松,读出了家人团聚、琴书相伴的宁静淡泊;读出了返璞归真、颐养天年的自足自安;读出了特立独行、逍遥于世的自由自在。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感受陶渊明欢乐的同时,也体悟到了作者流露出的时不我与的惆怅、惋惜,年华已逝的忧愁、无奈。所幸的是,作者在经历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苦恼之后,悟出了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真谛。

  (投影)

  归隐之乐 乐天安命 乐中隐忧

  在短短百来字中,诗人选取颇具代表性的生活场景和画面,用朴实自然的语言打动人心,所以后世大家纷纷对此文作出评价:

  (投影显示)

  ‚两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宋•欧阳修

  ‚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宋•李格非

  ‚两晋文章,此其杰然者。‛——明•归有光

  陶渊明已经成为中国士大夫摆脱挫折升华人生价值的一座精神堡垒,他的言行也成为后世众多士大夫们自觉或不自觉学习的对象。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像感悟人生乐观旷达的苏轼,都或多或少受到他思想的影响,而这篇《归去来兮辞》也成为了一篇千古名作。

  四、作业布置

  1.熟读成诵。

  2.整理本课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对还来不及分析的句子(前面已经提过)同学们任选三句,做出分析品评,字数150字左右,下节课交流。

  二、《归去来兮辞 并序》执教感言

  作为一堂语文教学公开课,如何体现课堂的简单高效是我思考的重点。于是我便根据本单元提示中的要求“古代抒情散文”“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把教学目标锁定在两个方面:掌握重要字词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教学目标具体、明确。

  为解决课时与内容的矛盾,我利用预习作业布置,集中学生意见,确定探讨方向,避免学生们泛泛而谈,以追问方式深入文本,引导大家完成了从“初读”到“再读”“深化”的学习过程。同时,将繁琐

  的文言字词理解融入文本分析之中,既节约了时间,又达成了教学目标,体现一定的文体特点,做到简化教学程序,突出重难点。

  最后,在文本解读中,以知人论世的方法加以引导,及时补充相关知识、诗句以及评论,扩大本课外延,以新知促进旧知深入理解,增加课堂容量;课堂也只是预设了几个“主问题”,尽量避免预设性太强,力求给学生留下生成的可能与空间,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不断追问,催生精彩。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还是太细太多,以至耽误了一定教学时间;而且有时前后两个观点的分析衔接显得较为生硬、空泛,导致了学生暂时的沉默。由此可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以便对文本的解读能更加全面深入,切实了解学情,这样才能更灵活的引导学生,更自如地驾驭课堂。

高三语文《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1.人教版高三上册语文第4课 归去来兮辞 并序

2.归去来兮辞并序课后训练题及答案

3.高三必修语文《归去来兮辞并序》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4.高中语文粤教必修5《归去来兮辞并序》课文解读(3)

2519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