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语文>

高三语文《边城》课文解读(2)

凤婷分享

  还是两年前的事。五月端阳,渡船头祖父找人作了替手,便带了黄狗同翠翠进城,到大河边去看划船。河边站满了人,四只朱色长船在潭中滑着。龙船水刚刚涨过,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鼓声蓬蓬响着,翠翠抿着嘴一句话不说,心中充满了不可言说的快乐。河边人太多了一点,各人皆尽张着眼睛望河中,不多久,黄狗还留在身边,祖父却挤得不见了。[叙述两年前祖父带翠翠进城看赛龙舟。“祖父却挤得不见了”,作者又巧妙地用这个句子把祖父隐去,集中笔墨专写翠翠,同时也激起读者的悬念:祖父突然神秘地消失,他去哪儿了?]

  翠翠一面注意划船,一面心想:“过不久爷爷总会找来的。”但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写出翠翠对祖父的依赖,表现了祖孙难以割舍的深情。]先是①两人同黄狗进城前一天,祖父就问翠翠:“明天城里划船,倘若你一个人去看,人多怕不怕?”(①先是:在此之前。小说用这个词转入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插叙。)翠翠就说:“人多我不怕。但是只是自己一个人可不好玩。”于是祖父想了半天,方想起一个住在城中的老熟人,赶夜里到城里去商量,请那老人来看一天渡船,自己却陪翠翠进城玩一天。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第二天那人来了,吃了饭,把职务委托那人以后,翠翠等便进了城。[补充交代祖父为什么能放下渡船陪翠翠进城看赛龙船。“祖父想了半天,方想起一个住在城中的老熟人”,说明翠翠祖孙孤单无助。祖父为了陪翠翠进城看赛龙舟,“赶夜到到城里去商量”,表现了祖父对孙女的疼爱。祖父念及那人比自己更孤单,请他“过家中来吃饭”,表现了祖父对别人的关心。]到路上时,祖父想起什么似的,又问翠翠:“翠翠,翠翠,人那么多,好热闹,你一个人敢到河边看龙船吗?”翠翠说:“怎么不敢?可是一个人玩有什么意思?”到了河边后,长潭里的四只红船,把翠翠的注意力完全占去了,身边祖父似乎也可有可无了。祖父心想:“时间还早,到收场时,至少还得三个时刻。溪边的那个朋友,也应当来看看年青人的热闹,回去一趟,换换地位还赶得及。”因此就告翠翠:“人太多了,站在这里看,不要动,我到别处去有点事情,无论如何总赶得回来伴你回家。”翠翠正为两只竞速并进的船迷着,祖父说的话毫不思索就答应了。祖父知道黄狗在翠翠身边,也许比他自己在她身边还稳当,于是便回家看船去了。[继续补充交代祖父离开翠翠的原因和过程。祖父既关心年幼的翠翠,看赛龙船要人照管,又挂念顶替管渡的老人,不忍他失去看赛龙船的机会,于是绞尽脑汁想出一个自以为两全其美的办法。这段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祖父遇事不仅替自己着想,更能将心比心,替别人着想的高尚品德。]

  祖父到了那渡船处时,见代替他的老朋友,正站在白塔下注意听远处鼓声。[这段描写应证了祖父推想的正确。]

  祖父喊叫他,请他把船拉过来,两人渡过小溪仍然站到白塔下去。那人问老船夫为什么又跑回来,祖父就说想替他一会儿,所以把翠翠留在河边,自己赶回来,好让他也过大河边去看看热闹,且说:“看得好,就不必再回来,只须见了翠翠告她一声,翠翠到时自会回家的。小丫头不敢回家,你就伴她走走!”但那替手对于看龙船已无什么兴味,却愿意同老船夫在这溪边大石上各自再喝两杯烧酒。老船夫听说十分高兴,把酒葫芦取出,推给城中来的那一个。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被烧酒醉倒了。[几杯烧酒把顶替的老人“醉倒”了,祖父的热情好客、慷慨大方,使两全其美的如意算盘完全落空。]

  人既醉倒后,无从入城,祖父为了责任又不便与渡船离开,留在河边的翠翠便不能不着急了。[这段文字巧妙地收束了对祖父的叙述,使故事从城外渡船又折回到城里河边,镜头再次瞄准了翠翠。]

  河中划船的决了最后胜负后,城里军官已派人驾小船在潭中放了一群鸭子,祖父还不见来。翠翠恐怕祖父也正在什么地方等着她,因此带了黄狗向各处人丛中挤着去找寻祖父,结果还是不得祖父的踪迹。后来看看天快要黑了,军人扛了长凳出城看热闹的,都已陆续扛了那凳子回家。潭中的鸭子只剩下三五只,捉鸭人也渐渐的少了。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若爷爷死了?”[描写翠翠等待祖父的焦急心情。翠翠嘴里说一个人看赛龙船,人多不怕,但祖父真的离开后,却害怕起来,竟至于“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这样的描写准确地表现了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年幼女孩害怕失去归依的惶惧。赏读这段文字,要特别品味作者写法的巧妙。小说描写赛龙船的场景,事件庞杂,人员繁多,如果一一写来,则乱如丝麻,纷无头绪,如果全然不写,则没头没尾,文不对题。而作者用“河中划船的决了最后胜负”一句话,避开赛龙船热闹场面的叙述,只从捉鸭的场面写起,而对众人争抢群鸭的高潮也几笔带过,只描写捉鸭的尾声,点出“潭中的鸭子只剩下三五只,捉鸭人也渐渐的少了”,而且一切都从翠翠观察的角度落笔,作者用这种手法,不仅避免了与第三节内容重复,节省了大量笔墨,而且将翠翠的视觉由面渐渐地集中到点,把目光由众人而渐渐地投注到水中的傩送一人。]

  她记起祖父嘱咐她不要离开原来地方那一句话,便又为自己解释这想头的错误,以为祖父不来必是进城去或到什么熟人处去,被人拉着喝酒,一时不能脱身。正因为这也是可能的事,她又不愿在天未断黑以前,同黄狗赶回家去,只好站在那石码头边等候祖父。[这段文字为下文描写翠翠留在河边看傩送捉鸭作了必不可少的交代。]

  再过一会儿,对河那两只长船已泊到对河小溪里去不见了,看龙船的人也差不多全散了。[作者又将画面中无关的景和人统统抹去,以突出主要人物翠翠和傩送。]吊脚楼有娼妓的人家,已上了灯,且有人敲小鞶鼓①弹月琴唱曲子。(①鞶鼓:一种革制的鼓。鞶,pán。)另外一些人家,又有划拳行酒的吵嚷声音。同时停泊在吊脚楼下的一些船只,上面也有人在摆酒炒菜,把青菜萝卜之类,倒进滚热油锅里去时发出沙沙的声音。[灯光反衬河面上夜色的朦胧,弹曲的声音、吵嚷的声音、炒菜的声音反衬河边环境的幽静,作者为傩送和翠翠的相会特意描写这样一幅朦胧清幽的背景,隐喻了这对情窦初开、春心甫动的恋人之间爱情的朦胧和纯洁。]河面已朦朦胧胧,看去好像只有一只白鸭在潭中浮着,也只剩一个人追着这只鸭子。

  翠翠还是不离开码头,总相信祖父会来找她,同她一起回家。[小说写到这里,河中只有傩送,河边只有翠翠,向我们亮出了一幅充满诗意的优美图画,两位主人公都位于画面的中心。说这是画,请看:河中,一个白脸黑发、眼眉秀拔的英俊少年,劈波斩浪,如蛟龙,如游鱼,他是追鸭呢,还是追河边的姑娘?河边,一个眸子清明如水晶的绝代佳人注视着水面,秋波顾盼,心旌摇荡,她是等爷爷呢,还是等河中的情郎?此情此景,此画此人,俊男俏女,天作之合。说这是诗,这画本身就是一首诗,一在岸边,一在水中,两情依依,眼目传神,自然地使人想起《诗经》里的《兼葭》:“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翠翠心爱的人,正在河水中央!]

  吊脚楼上唱曲子声音热闹了一些,只听到下面船上有人说话,一个水手说:“金亭,你听你那铺子陪川东庄客喝酒唱曲子,我赌个手指,说这是她的声音!”另一个水手就说:“她陪他们喝酒唱曲子,心里可想我。她知道我在船上!”先前那一个又说:“身体让别人玩着,心还想着你;你有什么凭据?”另一个说:“有凭据。”于是这水手吹着唿哨,作出一个古怪的记号,一会儿,楼上歌声便停止了。歌声停止后,两个水手皆笑了。两人接着便说了些关于那个女人的一切,(划线的文字被课本删去)使用了不少粗鄙字眼,翠翠很不习惯把这种话听下去,但又不能走开。且听水手之一说楼上妇人的爸爸是七年前在棉花坡被人杀死的,一共杀了十七刀。翠翠心中那个古怪的想头:“爷爷死了呢?”便仍然占据到心里有一会儿。[再次描写翠翠孤独胆怯的心态。“爷爷死了呢?”小说没有描写翠翠怎样往下想,也许是不敢往下想,这暗示了翠翠对未来的迷茫和惶惑。小说写吊脚楼妓女的事,为写翠翠误会傩送的好意埋下伏笔;写杀人之事,为傩送派人送翠翠回家埋下伏笔。]

  两个水手还正在谈话,潭中那只白鸭却慢慢的向翠翠所在的码头边游过来,翠翠想:“再过来些我就捉住你!”于是静静的等着。[多么美妙的语言!这个“你”,指鸭子?还是指傩送?这里的“等”,还是等爷爷吗?不,翠翠在等着心上的人!]但那鸭子将近岸边三丈远近时,却有个人笑着,喊那船上水手。 原来水中还有个人,那人已把鸭子捉到手,却慢慢的踹水游近岸边的。(踹:chuài,踩,蹬。)船上人听到水面的喊声,在隐约里也喊道:“二老,二老,你真能干,你今天得了五只吧?”那水上人说:“这家伙狡猾得很,现在可归我了。”“你这时捉鸭子,将来捉女人,一定有同样的本领。”[前文写道:“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这里傩送又说,这鸭子“现在可归我了”,水上人则更明白地说:“你这时捉鸭子,将来捉女人,一定有同样的本领。”作者通过这些话语,或用双关,或用比喻,一再暗示描写捉鸭这个画面的寓意。]水上那一个不再说什么,手脚并用的拍着水傍了码头。湿淋淋的爬上岸时,翠翠身旁的黄狗,仿佛警告水中人似的,汪汪地叫了几声,表示这里有人,那人才注意到翠翠。[写翠翠和傩送相会,把我们带入了类似神话的境界。作者采用电影里特写镜头的描写手法,用翠翠的视线为镜头,让傩送由远而近,由模糊而清晰,由暗处而至明处,慢慢地出现在翠翠的视野,慢慢地来到翠翠的眼前,在翠翠的翘首企盼中,猛然从水中冒出,站在了翠翠的面前,这仿佛是来自龙宫的王子,与久候在岸边的仙女约会。]码头上已无别的人,那人问:

  “是谁人?”

  “我是翠翠!”

  “翠翠又是谁?”

  “是碧溪岨①撑渡船的孙女。”(①岨:jū。)

  “这里又没有人过渡,你在这儿做什么?”

  “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小说在字面上写出,傩送对渡船爷爷非常熟悉,不仅知道他爱喝酒,而且知道他爱喝醉酒,甚至还知道他喝酒的地点在军营,醉了以后会被抬送回家;字里面则是暗示了,傩送虽然不认识翠翠,但是对于天仙一样美丽的翠翠并不陌生,虽然不曾直面,但早已耳闻,早已心仪。]

  “他不会。他答应来找我,就一定会来的。”

  “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

  翠翠误会了邀他进屋里去那个人的好意,心里记着水手说的妇人丑事,她以为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本来从不骂人,这时正因为等候祖父太久了,心中焦急得很,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欺侮了她,就轻轻的说:

  “你个悖时①砍脑壳的!”(①悖时:走霉运,运气不好。悖,bèi。)[傩送的一片好心无端被翠翠误会了。读到此处,方知作者为何在前面写吊楼妓女的事。]

  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且从声音上听得出翠翠年纪,便带笑说:“怎么,你那么小小的还会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迎头一顿臭骂,好心不得好报,不仅不发火,反而陪上一脸笑,这就是所谓的“爱”吧!爱上了一个人,无论怎么的也都觉得可爱。“水里大鱼来咬了你”,粗一看,这是傩送故意吓唬翠翠,可是细一想,“水里”没有“咬人”的“大鱼”呀,大鱼在哪里啦?原来,大鱼即是傩送,傩送刚从水里出来,傩送就是“大鱼”呀!多么美妙的语言,亏作者想得出来!前面翠翠说:“再过来些我就捉住你!”这里傩送说:“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一个说,我捉住你,一个说,我咬了你——通过精妙的前后呼应,含蓄地写出了两个有情人心气相通,心心相印!小说写傩送“从声音上听得出翠翠年纪”,这个句子奇妙,说明此时天黑,傩送和翠翠虽然相会,但却没有相见,都看不清对方容貌,可见两人互生爱慕之心,并非只是一“见”钟情,而是早已互闻其名,灵犀相通;这样写也为第九节写傩送来渡口邀翠翠和爷爷去他家里看赛龙船,翠翠却不知来人是谁埋下了伏笔。]

  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翠翠还不曾意识到,在傩送的心中,关系可大哩。]

  那黄狗好像明白翠翠被人欺侮了,又汪汪地吠起来。那男子把手中白鸭举起,向黄狗吓了一下,“老兄,你要怎么!”便走上河街去了。黄狗为了自己被欺侮还想追过去,翠翠便喊:“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翠翠意思仿佛只在告给狗“那轻薄男子还不值得叫”,但男子听去的却是另外一种好意,男的以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乱叫,放肆的笑着,不见了。[这里的描写同样妙极了!前面写傩送的好心被翠翠误会,当成了恶意,而现在翠翠骂人的话却又被傩送误会,当成了美言。有情相会,竟全是无情误会!但不管怎样的误会,傩送都是“笑”,爱在心头,笑在眉梢!噫,傩送忽地“不见了”!他怎么丢下翠翠一个人在河边,不管啦?别着急,请读下文吧,傩送替翠翠想得可周到呢!]

  又过了一阵,有人从河街拿了一个废缆做成的火炬,一面晃着一面喊叫着翠翠的名字来找寻她,到身边时翠翠却不认识那个人。那人说:老船夫回到家中,不能来接她,故搭了过渡人口信来告翠翠,要她即刻就回去。翠翠听说是祖父派来的,就同那人一起回家,让打火把的在前引路,黄狗时前时后,一同沿了城墙向渡口走去。翠翠一面走一面问那拿火把的人,是谁告他就知道她在河边。那人说这是二老告他的,他是二老家里的伙计,送翠翠回家后还得回转河街。[这里妙就妙在不是傩送送翠翠,而是傩送派了个翠翠不认识的伙计送翠翠。傩送不想送翠翠吗?不是,翠翠把他当成了坏人,能让他送吗?不认识的生人,翠翠怎么又会让他送呢?原来傩送帮“伙计”编造的这番言词合情在理,翠翠能有半点怀疑吗?傩送为心爱的人想得多么精细,多么周详!]

  翠翠说:“二老他怎么知道我在河边?”

  那人便笑着说:“他从河里捉鸭子回来,在码头上见你,他说好意请你上家里坐坐,等候你爷爷,你还骂过他!你那只狗不识吕洞宾①,只是叫!”(①吕洞宾:798-?,号纯阳子,相传为唐代京兆人,是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因多做善事,所以歇后语有“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翠翠带了点儿惊讶,轻轻地问:“二老是谁?”

  那人也带了点儿惊讶说:“二老你还不知道?就是我们河街上的傩送二老!就是岳云!他要我送你回去!”

  傩送二老在茶峒地方不是一个生疏的名字。[翠翠当然也早就耳闻傩送二老的名字,只是无缘相会,怎料到今儿见到的竟然就是这个心仪已久的傩送二老!这个句子作者特地单独成段,表现了翠翠听到傩送二老这个名字时在心中引起的巨大震撼。]

  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地随了那火把走去。[翠翠一边走路,一边“默默”回味。河边巧遇,傩送在翠翠心里刻下了抹不去的记忆,令她“又吃惊又害羞”。]

  翻过了小山岨,望得见对溪家中火光时,那一方面也看见了翠翠方面的火把,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①,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①船拉过来:《边城》里的渡船是“拉拉渡”,不用篙或桨,而是用手拉着牵连两岸的篾缆过渡。)[爷爷的声音都哑了!孙女未回来,爷爷怎能不心焦?可以想见,类似的情形,不知喊过多少回了。]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翠翠忘了回爷爷的话,她沉浸在相会的场景中,有些神不守舍了。读这段对话,要注意爷爷是“喊”,说明翠翠和爷爷相距还远,翠翠“轻轻”地说,爷爷是听不见的,翠翠不是回爷爷的话。]翠翠上了船,二老派来的人,打着火把走了,祖父牵着船问:“翠翠,你怎么不答应我,生我的气了吗?”[爷爷不理解翠翠,还以为翠翠生他的气呢!]

  翠翠站在船头还是不作声。[翠翠还是没有回过神来,翠翠有些忘情了。]翠翠对祖父那一点儿埋怨,等到把船拉过了溪,一到了家中,看明白了醉倒的另一个老人后,就完事了。但是另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这段心理描写,既写出翠翠对爷爷的谅解,表现了翠翠的善解人意,又刻画了翠翠沉浸在对傩送、对这个甜蜜时刻的回味和思念中。从此,翠翠除了想着怎样帮爷爷管渡船,还有了属于自己的另一件事;翠翠的心里除了爷爷,还装进了另一个人。爱情的种子,在她的心田发芽生根。]

  第四节追述了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英俊勇敢又关心体贴人的傩送,窜入了翠翠圣洁无瑕的心灵世界。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高三语文《边城》课文解读

2509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