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语文>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练习试题

舒雯分享

  古诗词鉴赏的练习需要我们平时多做些积累。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练习试题的资料,供您阅读。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练习试题

  1. (2010•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

  答案: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2. (2010•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①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①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注释看,作者“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可知作者借素蝶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尾联表达了希望得到别人赏识的愿望。

  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3. (2010•安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岁 暮①

  (唐)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仗)”“双关”,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的对比,等等。

  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4. (2010•辽宁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 (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言之成理也可)

  5. (2010•天津高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 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 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 自缘身是忆归人。

  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

  答案: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1.(2010•江西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题目 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4分)

  【学生答案】不矛盾,诗人因为即将回家而感到欣喜若狂,但由眼前的战乱局面联想到家乡也好不到哪里去,因而伤感起来。这反映了诗人由喜而悲的内心情感变化。 【失分原因】得1分。考生没有留心注释,不懂得知人论世,对诗句的意蕴没有把握准确,导致严重丢分。

  【参考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增分技巧】要读懂诗歌,深刻把握诗文意蕴。诗歌讲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又常用对比、映衬、反语、象征等,借助这些写作技巧的特点和作用,我们可以读出表象下含蓄的意蕴,从而正确而深入地理解诗意。

  2. (2010•湖北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①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①争:怎。

  题目 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分)

  【学生答案】A“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此处把牛郎织女与群星作对比,写出了七夕之时两人的相会之景。B“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此句把“新欢”与“旧愁”相比较,体现了不想相聚的观点。 【失分原因】得3分。第二例赏析不正确。答题时要紧扣表现方法,举例说明要准确理解诗句大意和诗歌情感。稍不留神就容易出现错答漏答。

  【参考答案】“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用牛郎织女的耕织生活与群仙生活进行对比衬托,从而表现了他们的幸福,以致“群仙相妒”。“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通过“欢”与“愁”的对比,表现了牛郎织女对相聚的珍惜欣喜,害怕别离的不舍与痛楚的矛盾心理。 【增分技巧】本题答案包含两个方面:举例2分,简要赏析2分。两例全答对比或衬托不扣分。

  考点一 抒情方式

  1. (2011•泉州上学期半期联考)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数离事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湖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态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简析“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两句的好处就在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描写了淡云飘动,孤雁远飞,残阳如醉的凄凉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漂泊的孤独悲凉之感。(或:这两句描写了淡云飘动,孤雁远飞,残阳如醉的凄凉景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景中寄寓了诗人漂泊的孤独悲凉之感。)

  2. (2011•同安一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桂州腊夜

  戎 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雪落竹林的凄声、回归故里的寒蝉梦、晓角残漏的悲音、掉落灯花的孤灯,暗示抒情主人公长夜难眠、孤独悲凉、为思乡情怀所困的情景。

  3. (2011•长汀一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纳兰性德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①。梦好莫相催,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②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注】①桃花月,农历二月,代指与妻子在一起的青春时光。②红冰,指眼泪。古书有言:“时天寒,泪结为红冰。”

  结合全词内容,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赏析词末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塞马在旷野上仰天嘶叫,在残星的余晖下,风大雪猛,军旗猎猎作响。有声有色地描绘出塞外冬夜天地晴空苍茫的景象,以健笔写柔情,烘托出词人梦醒后内心的悲凉寂寥。

  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采桑子•彭浪矶①

  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注】①这首词作于金兵南侵后词人离开故乡南下避难,途经今江西彭泽县的彭浪矶时。

  词的上片和下片在感情抒发上各具特点,试分别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上片侧重记事抒情。词人独驾扁舟,避乱江南,如同失群旅雁和孤零飘荡的浮云,兴起浓重的羁旅孤寂之感。回首北望烽烟弥漫的中原大地而泪洒“满巾”,直接抒发了无限的国破家亡之痛。②下片偏重写景抒情。暮色笼山,芦根残存,枫叶飘零,景色冷清黯淡,表露了词人国家残破、颠沛流离的情绪。日落时分,作者的寂寞感、凄凉感更加强烈;江面平缓恰恰反衬了词人难以平静的思乡心绪。

  5. (2011•南平一中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广惠寺

  黄庭坚

  鸦啼残照下层城,僧舍初寒夜气清。

  风乱竹枝垂地影,霜乾桐叶落阶声。

  不遑将母伤今日,无以为家笑此生。

  都下苦无书信到,数行归雁月边横。

  尾联是诗人的言情之语,请分析诗人是如何言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尾联第一句,诗人借“无书信到”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漂泊不定、乡恩难解的苦闷;第二句,诗人荡开一笔,融情于景(或“间接抒情”),借天边归雁尚可归家,反衬自己有家难归的凄苦之情。

  考点二 描写手法

  6. (2011•福建福州三中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早 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7. (2011•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 溪 行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清溪,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

  诗的颔联、颈联分别采用什么手法描写清溪水色?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颔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更清。颈联运用比喻手法,以明镜比喻清溪,通过岸上景物倒影清溪之中,写出了水的清澈。

  8. (2011•河北保定部分重点中学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廷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9. (2011•上杭一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虚 堂

  寇 准

  虚堂寂寂草虫鸣,欹枕难忘是旧情。

  斜月半轩疏树影,夜深风露更凄清。

  【注】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因刚直不阿,两次罢相。

  本诗前两句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首句用草虫鸣之动来反衬夜静,正因“寂寂”才能听见虫鸣;起笔的“虚”字双关,一指空堂之分外空寂,一指诗人心灵的孤寂。

  10.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枕上作

  陆 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①。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①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颔联在景物描写上用了什么手法?试简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听觉的角度写)以声衬静,“孤灯无焰”,闻声才知“穴鼠出”,听到踩踏枯枝发出的声响,推想是“邻犬”在行走,由此衬托出深夜的静谧,刻画了诗人夜不能寐的形象,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

    18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