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史总结人教版
生物学史是高中生物常考的基础知识。那么高中学生有哪些需要记忆的生物学史呢?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史:必修一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P10
(1)比利时,维萨里,《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法国,比夏指出器官由组织构成。
(3)英国,罗伯特·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细胞(实际上是只留下细胞壁的死细胞)。
(4)18世纪,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单位。——提出“细胞学说”。
(5)德国,魏尔肖——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细胞。
2.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 P24
(1)1886年,俄国一位科学家尝试用氨基酸装配蛋白质,试管里出现了乳白色物质——只是一些氨基酸随机连接成的多肽。
(2)1953年,英国,桑格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3)1958年我国科学家提出人工合成胰岛素。
1965年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3.国际人类蛋白质计划 P25
2003年12月15日,“人类蛋白质计划”(简称HPP)宣布正式启动。
首批计划包括:我国 “人类肝脏蛋白质计划” ;美国“人类血浆蛋白质组计划”。
“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的总部设在我国北京。
4.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P48
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标记氨基酸(3H标记的亮氨酸)
放射性依次出现的顺序: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外
5.1974年诺贝尔奖——细胞世界探微三例 P51
(1)克劳德——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2)德迪夫——发现溶酶体
(3)帕拉德——改进电子显微镜样品固定技术,并应用于动物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1960年,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实蛋白质合成过程。
6.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P65
(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避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
(2)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3)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的。
(4)1970年,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5)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7.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格雷和麦金农——通道蛋白研究 P74
8.关于酶本质的探索 P81
(1)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教母细胞的存在。
(2)德国,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3)德国,毕希纳:不含酵母细胞的提取液能引起发酵。
(4)美国,萨姆纳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5)20世纪80年代,美国,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9.光合作用的发现史 P99
(1)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2)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3)1845年,德国,梅耶根据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4)1864年,德国,萨克斯把绿叶暗处理几小时后,一半遮光,一半曝光。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发现曝光的部分呈深蓝色,遮光的部分没有颜色变化。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
(5)1880年,美国,恩格尔曼利用水绵和好氧细胞做实验证明氧气是叶绿体产生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6)1939年,美国,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用氧的同位素18O分别标记H2O 和CO2),证明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气来自水。
(7)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用14C标记的14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然后追踪检测放射性,最终探明了CO2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即卡尔文循环。
10.细胞全能性 P119
1958年,美国,斯图尔德取胡萝卜韧皮部的一些细胞,放入含有植物激素、无机盐和糖类等物质的培养液中,结果长成了新的植株。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史:必修二
11.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P5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纯合子、杂合子)
(3)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12.假说——演绎法:科学实验、发现事实——大胆猜测、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检验(测交)——反复实验、揭示规律
13.基因在染色体上P27
(1)萨顿的假说:
类比推理:由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
(2)美国,摩尔根果蝇实验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
14、道尔顿——第一个提出色盲问题 P34
15.“DNA是遗传物质”的有关实验 P43
(1)1928年,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结论:已经加热杀死的S菌含有使无毒的R菌转化为S菌的转化因子。
(2)1944年,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结论:S菌的DNA是转化因子,即DNA是遗传物质。(第一个)
(3)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T2噬菌体的DNA是遗传物质。
16.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P47
(1)英国,威尔金斯——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
(2)1952年,奥地利查哥夫——腺嘌呤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的量,鸟嘌呤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的量。
(3)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4)1962年,沃森、克里克、威尔金斯获诺贝尔奖。
17.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半保留复制的假说 P52
1958年,同位素示踪技术证实了DNA的确是半保留复制的。
18.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P68
19.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 P92
(1)人类基因组:全部DNA序列
(2)单倍体基因组:24条(22条常染色体+X+Y性染色体)
(3)测序结果:人类基因组由大约31.6亿个碱基对组成,已发现的基因约有3.0~3.5万个。
20.达尔文——1859年,《物种起源》,提出“自然选择学说”,其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过渡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高中生物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