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考辅导资料>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2)

淑航分享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现代中国的对外交往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外交方针: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外交成就:①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②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中国外交走向成熟。(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1954年,为了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中、苏、美、英、法等国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

  ④1955年在万隆会议(亚非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会后更多亚非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55年,亚非29国政府首脑在印尼万隆举行国际会议,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大。

  原因有:①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最主要)。②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2)中美关系正常化:开始: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定上海《中美联合公报》。

  1978年中美签定《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1978年,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4)中美关系正常华和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

  中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揭开了中国与美、日关系的新篇章。

  有利于中、美、日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

  3、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活动及作用

  在联合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作为发展中国家为积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加强与东盟和欧盟的合作;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作用: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性和地区性组织,扩大并深化了多边外交关系,为中国在新世纪拓宽发展空间奠定了良好基础,赢得了和平的发展环境和良好的国际信誉,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

  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国家开始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根据总路线精神,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一化”,即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 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特点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成就: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工矿业的建设成就尤其突出,建成了飞机、汽车、重型机械、精密仪器等近六百个重要项目。分布:主要项目都集中在适合重工业发展的东北地区。

  评价:这些成就的取得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三大改造(1953—1956)

  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针是积极发展、稳步前进,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实行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道路;(农业合作化)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针是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实行和平赎买政策,走统购包销、加工定货、公私合营道路。

  意义: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完。基本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实现了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即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阶级关系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国内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因此,党和全国人民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的路线方针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大跃进的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如:工业上掀起大炼钢铁、农业上虚报产量等。

  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广大群众与干部的觉悟程度,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后果:“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党在探索中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1959~1961年,出现了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

  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还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意义:结束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转折。

  3、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内容:1978年,安徽、四川率先实行包产到户、到组的生产责任制。随后,全国普遍推广。到1987年全国基本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在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创办乡镇企业。改革购销体制,允许自由买卖。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

  作用: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国有企业改革

  改革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改革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改革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改革分配制度: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作用: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创办经济特区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海南经济特区成立。

  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以经济特区为突破口,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

  (2)经济技术开发区

  继经济特区之后,中国又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它以引进外资为主,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特点。

  (3)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以后,国务院又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4)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1990年中央决定开放上海浦东,以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并把上海建成国际贸易中心。浦东成为90年代改革和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5)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特点

  从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到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及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选举毛泽东为主席。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任命周恩来为,兼外交部长。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①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

  ②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③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改变了世界政治的格局。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性质(人民民主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一届人大的召开,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

  (3)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制度

  初步建立: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共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新的阶段: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进一步完善: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4)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建立了5个省级自治区,最早建立的是1947年的内蒙古自治区。新时期,党和政府进一步加强重视和加强民族合作。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对民主和法制的践踏

  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江清等人煽动群众冲击党政机关,残酷迫害党和国家各级领导、文化科学教学界人士,将刘少奇迫害致死,造成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1967年,从上海开始夺权风暴,使党政机关陷于瘫痪,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全国人大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人民代表无法正常行使职权。(破坏民主)

  林彪、江清一伙支持砸烂公检法,使公安部、法院、检察院无法正常工作。(破坏法制)

  3、新时期民主和法制建设

  (1)1978年中共十一界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此后,在全国平反冤假错案。

  (2)从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通过了《刑法》。1982年,修订《宪法》,通过了《义务教育法》、《民法通则》、《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等,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经济法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3)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了新的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4)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

  (5)近年来,我国在依法治国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加强了普法教育,提高了全民法律素质和法制观念。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在经济领域,严肃打击制售伪劣产品等行为,保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权益。各届人大和常设机关还加强了对政府、法院和检察院执法情况的检查和监督。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掌握了吗?想进一步攻克高中其他课程不妨多听一些名师主讲课程,高分等你拿!(点击图片直接进入体验学习哦!!!)


猜你感兴趣:

1.20古代文化常识

2.20历史知识点总结

3.20历史必背知识点

4.20历史知识点

5.2017高考历史重要考点

347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