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考辅导资料>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

淑航分享

  在的高考历史考试复习过程中,你掌握了哪些重要的知识点了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收集整理的20历史重点知识以供大家学习。

  20历史重点知识:九一八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1)原因:日本1927年“东方会议”确立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方针;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造成了创伤;国民党政府正全力围剿红军,日本加快侵略步伐;日美争夺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也是其重要原因。(2)经过: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柳条湖段轨道,反诬中国军队破坏,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3)由于东北军执行蒋介石不抵抗命令,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亡。1932年,日本扶持溥仪建立伪满洲国,使中国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4)影响:中日民族矛盾逐风冷式离心油泵渐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中国共产党:(1)发表宣言,提出发动群众斗争,打击帝国主义。(2)派大批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年组成东北抗日联军(主要领导人是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成抗日义勇军(马占山,打响东北抗战第一枪)。 爱国民主人士:1932年年底在上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宋庆龄任主席,蔡元培任副主席,杨杏佛任总干事。 国民党内爱国力量:(1)1933年3月。冯玉祥、吉鸿昌(共产党员)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2)1933年11月。李济深、蔡廷锴举起抗日反蒋旗帜,在福建成立_。

  红军的长征

  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1)背景: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怒斥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面对社会舆论压力,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2)实质:是以“必先安内”作掩护,继续推行向日妥协,对红军“围剿”的反动方针。(3)表现:1933年蒋介石相继发动了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和第五次反革命“围剿”。

  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1、红军打破国民党的第四次“围剿”:1933年2月,毛泽东对苏区军队领导权已被王明等人剥夺。周恩来、朱德抵制王明等人错误指令,指挥红军打破了国民党第四次“围剿”。

  2、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背景:1933年初,临时党中央迁入中央苏区,王明“左”倾错误特别是军事指导方针上的错误在革命根据地得到全面贯彻。经过:1933年10月,蒋介石发动了第五次“围剿”,重点进攻中央苏区。博古、李德推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齿轮沥青泵义,红军奋战一年,未能打破第五次反革命“围剿”,反而使自己陷入危险境地。结果: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三、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红军长征——(1)原因:“左”倾路线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2)长征线路:瑞金→突破四道封锁线→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大草地→陕北会师【1935.10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会宁会师【1936.10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1)内容: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2)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高温导热油泵了革命,成为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保存了党和红军的精华,是构成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20历史重点知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式

  一、华北事变

  1.“何梅协定”——(1)背景:1935年,日本为侵占华北而蓄意制造了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国民政府派何应钦同日军华北驻屯军司令梅津美治郎谈判,签订了《何梅协定》。(2)内容:中央军队撤出河北省境,取缔一切抗日活动。(3)影响:华北门户被打开。

  2.日本策划“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1)实质: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2)影响:使华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日趋殖民地化,民族危机加深了。

  二、瓦窑堡会议——背景:(1)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2)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内容: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3)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推动了全国各阶层爱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三、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1)原因:华北事变,日本进一步侵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共产党号召领导。(2)过程:一二•九运动中,北平学生喊出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宣传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 (3)意义:打击了国民党的卖国政策,揭露了日本企图吞灭中国的阴谋,宣传了中共“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促进了青年知识分子同工农运动的结合,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四、西安事变——(1)背景原ZYB齿轮油泵因:1935年华北事变,日本扩大侵略中国,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这是(根本原因)。在日本加紧侵华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主要原因)。张学良、杨虎城同红军和解停战,并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但蒋坚持“剿共”计划,张、杨多次劝谏,却遭无理训斥(直接原因)。(2)发生:1936年12月12日,张、杨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3)各方反应及和平解决:国民党内亲日派头子何应钦企图置蒋于死地,挑起内战,以夺取统治权;亲英美派宋美龄、宋子文等为营救蒋介石,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积极奔走;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主张,经多方面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5)意义:显示了中国各阶层包括国民党内许多人士要求实现团结抗日的强烈愿望;表明了中共团结抗日的诚意;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变化:(1)从“衣”来说,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

  (2)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的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

  (3)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

  (4)从社会风俗来说,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

  原因:(1)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涌进我国;

  (2)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所以也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3)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发展:(1)交通工具方面: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是舟楫、马车和步行,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建立了轮船公司;受西方影响,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在上海建立轮船招商局,以轮船运输业为代表的交通工具的革新开始了。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火车机车由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发展到磁悬浮列车,速度越来越快。中国铁路总运营里程,居世界第四位。1909年冯如制成我国第一架飞机,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航运大国;

  (2)通讯工具方面:中国传统通讯实行驿站制度。19世纪70年代西方丹麦的电报公司在上海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受其影响,我国的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19世纪80年代,外国在上海建立电话公司,到20世纪初才在南京开办了第一个电话局,开通市内第一部电话。新中国成立后,通讯事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通讯网络。

  影响:加快了人民生活的节奏;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提高了效率。

  3、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

  19世纪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著名的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昭文新报》,被认为是最早由中国人创办的报刊;此后的一些著名报刊有: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青年》成为宣传改良、革命、新文化的武器,起到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的《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与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展开斗争,为民主革命胜利起到了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

  (2)电影

  19世纪末,电影传到中国,1905年中国第一部国产电影《定军山》首映,标志电影事业起步。

  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结束了我国无声电影的历史。

  1935年,在莫斯科电影节上获奖的《渔光曲》是中国第一步获得国际大奖的影片。

  (3)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播,中国电视事业起步。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三民主义

  (1)三民主义

  内容: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王朝的统治。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要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地价,现有的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作用:三民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它指导民族资产阶级推翻了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2)新三民主义

  ①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的原因: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的失败;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孙中山的爱国精神。

  ②提出: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③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民族主义,明确提出反帝和实现国内民族平等的思想。民权主义,提倡在反帝反封建的基础上普遍平等的民权主张。对于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内容。新三民主义是顺应时代潮流的。

  ④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纲领的联系与区别:联系:二者的若干基本原则一致,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区别: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民主革命阶段之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阶段,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革命纲领。

  2、 毛泽东思想

  内容:略。(根据不同时期结合实时记忆。如1927—1936工农武装割据时期、1937—1945抗日战争时期、1946—1949解放战争时期、1949—1956过渡时期、1956—1976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和曲折发展时期)

  影响: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第三,毛泽东思想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

  4、邓小平理论

  主要内容:(1)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根本任务:解放发展生产力;(4)改革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5)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6)战略步骤:三步走战略;(7)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8)依靠力量: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9)祖国统一:一国两制。

  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下一页更多精彩“高考历史重点知识”

347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