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地理学习方法>

高一地理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丽仪分享

  该哟地理学习又过去了一个学期,期末考试快来了。不知道各位同学对地理知识复习的怎么样了。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提供关于高一地理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一地理下复习知识点:中国自然地理

  一、中国疆域和行政区划

  1、 面积: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同时还有面积广阔的海洋国土

  2、领土:最北端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处,最南端是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最东端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最西端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附近。陆上边界线长约2万千米,大陆海岸线长约1.8万千米。渤海和琼州海峡是中国内海。

  3、 纬度位置:最南端约4°N,最北端约53°N,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无寒带范围。

  4、 海陆位置:东临最大洋太平洋,有四个边缘海即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5、邻国位置:陆上邻国有14个,为世界之最,分别是越南、老挝、缅甸、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朝鲜;海上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6、行政区划:三级最基本行政单位是省、县、乡,在民族自治地区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其中共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二、中国地形

  1、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2.地势意义:地势决定河流流向,利于海风入陆形成降水,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

  3.类型: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为多,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4.主要山脉:

  (1)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列是分脉山脉,其主峰玉山是我国东方最高的山峰。

  (2)东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阴山;中间-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列是南岭。

  (3)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

  (4)弧形山系,是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5)南北走向,主要有贺兰山、横断山脉等。

  5.主要地形图:4)我国三大丘陵是东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其中东南丘陵面积最大。

  三、气候

  1、 冬温分布特点及原因

  我国冬温分布特点是南暧北寒、南北温差大。主要原因是我国跨纬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纬度越高,白昼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低,因而北方获得热量大大小于南方,气温低得多;同时,北方由于靠近冬季风源地,深受冬季风影响,更加剧北方的寒冷,使南北温差增大。

  2、 夏温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我国夏温分布特点是全国大多高温、南北温差小。主要原因是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我国南、北方正午太阳高度都较高,同时我国纬度越高,白昼越长,从而使北方能补偿一些因正午太阳高度较低南方而少获得的热量;另外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使北方比南方阴雨天少,光照时数也更多一些。

  3、 温度带划分及其分布

  我国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

  4、 降水分布规律和原因

  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东南沿海>1000mm,秦淮一线800mm,西北非季风区<400mm,南疆中部<50mm。原因是东南沿海近海受夏季风的影响大,越往西北内陆影响越小。

  5、 降水时间分配规律及原因

  我国降水时间分配规律是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主要由夏季风形成锋面雨带进退规律决定的。正常年份,5月份到达南岭一带,6月份到达长江中下游一带,7、8月份华北东北一带,9月份南撤,10月份退出中国大陆。有的年份,夏季风进退规律反常,造成年际变化大。我国的季风区就是指能受夏季风明显影响的地区,界线是大一阴一贺一巴一冈一线。

  6、 干湿地区划分及分布

  我国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自东南向西北分布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高一地理下复习知识点:人口的变化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 人类的生产劳动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 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 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 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 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 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中国 水平较低 增长缓慢 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 人口问题

  历 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 人口增长过快

  史 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 增长减缓阶段—— 人口增长缓慢

  迹 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 人口的迁移

  1、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 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 旧大陆(亚非欧)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

  3、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 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时代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大批迁入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当代 性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 东部——西北和东北

  沿海——内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政策) 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 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农村——城市

  5、 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6、 人口迁移效应

  对迁入地区 积极 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

  消极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对迁出地区 积极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消极 人才外流

  其它效应 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 迁移的原因 迁移流量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政治 人口大规模西移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 由乡村流入城市

  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经济、生态环境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 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后 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生态环境) 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 环境承载力

  1、 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 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 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最主要因素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高一地理下复习知识点: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我国东部锋面雨带的推移

  2.流域洪涝灾害 多发的原因

  气候:季风气候,降水年际、季节变化大,夏季多暴雨 地形:中下游地势低洼,泄涝速度慢

  水系、河道:支流众多,下游入海口少,河道弯曲且被淤塞,泄洪不畅 人为原因: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河道淤塞,河床抬高;中游地区 围湖造田,湖泊调蓄能力下降

  洪涝的治理措施:工程措施——建设水利枢纽,建设分洪、蓄洪区;修筑河堤,疏浚河道;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退田还湖等。非工程措施——建立监测预报警报系统,拟订应急对策方案等。

  3.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影响

  (1)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2)应对全球变暖应采取的措施:

  ①调整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 ②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 ③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④加强国际合作 

  主要的城市环境问题:中心区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房租地价 昂贵;就业比较困难;社会不太安定等。 逆城市化的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绿地减少。

  解决措施: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进行合理规划,合理安排各类用地等。

    367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