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一学习方法>七年级语文>

7年级下册语文书注解

郑晓分享

  在7年级下册语文的学习中,认真地指导学生阅读注解,对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是大有益处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7年级下册语文注解的内容,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7年级下册语文书注解:《伤仲永》

  解答:

  伤仲永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作者背景: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王安石出身官宦之家,於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考中进士第四名.嘉佑三年(1058年),向宋仁宗上万言书针砭时弊,要求改革.1069年宋神宗时任参知政事,推出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和募役法等新变法.1070年升任宰相.由於新法中关於土地改革影响到地主阶级与相关的官僚,变法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在民间由於改革推行难度大,反而对一般民众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又遭到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敌视,使得他在民间形象一直不佳.在1074,1076年两次被罢免职务.宋神宗死后,原反对派司马光(曾因与王安石政见相左而被排挤)任宰相,几乎废除了所有法案.变法失败后,退居江宁(现江苏南京).20世纪俄国共产党领导人列宁称赞他为"11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为人特立独行.据载,他常不梳洗就出门会客,看书入神时则会随手拿东西吃,吃了鱼食也不知道.普遍认为苏洵的"辨奸论"就是影射王安石的,其中写道:"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苏轼和王安石也历来不睦,王安石好做惊人之言,苏轼曾作文讥讽.民间也有不少两人斗智的故事.

  ◆学习重点:

  1.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答: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答: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既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

  答:"伤"是"哀伤""感伤"之意.仲永,即方仲永,本文的一个"神童".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可"伤"之道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一个人有天分不足诗,唯有后天的教育与学习,才能让人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才能够真正成才.

  4.你怎样理解文中的"泯然众人矣"?

  答:"泯然众人矣"一句点明结局,痛惜之意溢于言表,发人深省.再过七年以后,是方仲永的第三个阶段,才能衰竭,成为了普通人.

  5.作者主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答:本文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而从神童到成为普通人的变化过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的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 伤仲永

  (伤,是“怜惜”的意思.伤仲永,即怜惜方仲永这个幼时天资聪颖的神童由于没有学习,以致成年后竟成为默默无闻的庸人.)

  作者: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作者交代了方仲永的籍贯、姓名、身份、家世.)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仪礼·丧服》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礼记·大传》孔颖达正义:“‘收族故宗庙严’者,若族人散乱,骨肉乖离,则宗庙祭享不严肃也;若收之,则亲族不散,昭穆有伦,则宗庙所以尊严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使不离散.方仲永的试笔之作“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养父母”,是“孝”的表现,“收族”,是“仁”的表现.五岁的孩子有这样的志向,这在封建时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难怪人们在赞扬之余,还特地把这首诗送给本乡的读书人去看,让他们来评定.)为意,传一乡秀才(在唐宋时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及格的生员不同.“一乡”,全乡.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观之.自是指物作诗(即作“咏物诗”.过去训练儿童作诗,常常指定一件物品为题,要求在诗中既能说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是作诗的起步训练.)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明道”,宋仁宗年号,只有两年(1032-1033).“先人”.这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按: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天圣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现在广东省韶关市),三年后以丁忧离职还家,王安石(当时13岁)随行.据此,这次还家当在明道二年(1033).宝元二年(1039),王益卒于江宁(现在属江苏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写于庆历三年(1043)故称“先人”.),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省略句.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指王安石)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终于成为普通人,是他受到的后天的教育不到位的原因.)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意义:人的天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经过后天的不断的学习.)

  7年级下册语文书注解:《陋室铭》

  解答: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

  山不在于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声远播.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显得有灵气.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绿;绿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闲时)可以用来(可以:可以用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当年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呢?”

  一些试题:

  1.题目《陋室铭》文章一开始并没有写“铭”,而是先写水和山,然后引出陋室,这是什么写法?

  答:以水为类比,引出陋室,以山不高水不深衬托“陋”,以“仙”“龙”衬托“徳”,以“名”“灵”衬托“馨”,暗示陋室不陋.

  2.“孔子云:何陋之有?”一句作用?

  答:反映了作者以古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惟吾德馨”呼应,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节操.

  3.(1)陋室不陋的主要原因是——

  (2)写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3)写陋室不受世俗官场干扰的句子是——

  答:(1)惟吾德馨;(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本文托的什么物,言的什么志?

  答:托物——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描写)

  言志——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5.从文中看,刘禹锡笔下的“陋室”究竟是不是陋室,为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帘青”是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脱俗.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作者援引西汉杨雄的事例,大教育家孔子的名言,有力的证明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想象陋室周围的环境.

  答: 既不是门庭若市,也并非人迹罕至.人与自然有着心灵的默契,草木生长,绿意葱葱.

  7.结合文章想像作者在陋室里经常干些什么?表明作者又怎样的志向?

  答:主人情趣高雅,琴棋书画可能样样精通.自己本已才学非凡,与之交往的人更有博学的学问.

  人物:作者、王叔远、柳宗元

  志向:雅致淡泊、豁达乐观、不图功名利禄,追求个人品德的高尚和道德的安宁与乐观.

  8.文章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有”,这些矛盾吗?

  答: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9.“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突出环境怎样特点?

  答:对偶;“上”和“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是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出作者对这景物的喜爱之情,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

  10.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杨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且才华横溢.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课下注释

  ①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②蕃(fán):多.

  ③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④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予,我.淤泥,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⑥濯(zhuó)清涟而不妖:经过水播的.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⑦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⑧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益,更,越.

  ⑨亭亭:耸立的样子.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

  ⑩亵(xiè)玩:近前把玩.亵,亵渎不尊重.

  ①①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

  ①②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①③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①④噫(yī):叹词,相当于“唉”.

  ①⑤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

  ①⑥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①⑦宜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诗四首》

  归园田居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水水山山,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登岳阳楼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注释】

  ①羁心,羁旅之心,即客心.②永昼,整天.③扰扰,纷乱动荡的样子.④悠悠,形容忧思不尽.⑤夕霁,傍晚的晴晖.


猜你感兴趣:

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目录

2.七年级下册语文书20课口技的课下注释

3.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苏教版课下注释

4.7年级下册语文书十首诗

5.语文书七年级下册课本答案

    931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