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课后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关于初一数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课后教学反思有哪些呢?接下来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初一数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课后教学反思,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初一数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课后教学反思(一)
本节课内容是七下第三章《三角形》第三部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三课时,通过复习已学习了“SSS,ASA,AAS”三种判定三角形全等方法,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在已知两边及一角的条件下三角形是否全等,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得到:两边一角有两种情形:“两边及其夹角”与“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
对于“两边及其夹角”的情况,先要求学生利用量角器、直尺、三角板等工具画出三角形,同桌或上下桌的同学并进行比较,看所画的三角形是否会完全重合,教师演示边长扩大6倍后的所画三角形,让学生观察两个三角形重叠后是否完全重合,再通过电脑课件演示,最后得到结论。结论: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该环节教师最好演示改变条件后所画三角形依然重合的情形,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结论具有一般性;课件中最好对夹角用红色字体突出体现。
这样让学生经历了“从一般到特殊,再从特殊到一般”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将一般转化为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然后出示图形,让学生将图形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培养学生符号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严格的数学逻辑推理能力。
对于“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的情况,类比上面的方法得到结论。结论:两边及其一边所对的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让学生了解用举反例的方法来说明“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教师最好将两种情况进行总结:两边一角仅两边夹角能用来判别三角形全等。
接着通过练习和例题进行巩固。首先,练习呈现了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的情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条件中的夹角。但该环节最好同时也出示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的情形,以形成强烈对比,使学生更好领会两边一角中的角一定要是夹角,教师还要做重点强调。
例题呈现的是仅有两个条件,第三个条件需要从图形中寻找的情形,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全等至少需要三个条件,当题目中已知条件仅有两个时,一定要从图中寻找公共边或公共角或对顶角”。再者让学生体会到:“判定两条线段相等或两个角相等可以通过说明它们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而得到”。例题和练习以层层递进的形式和变式以及学生自我提出问题的方式达到对知识的巩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学生对例题和练习的思考,语言表述说理过程,板演推理过程和课件展示解题过程以及对解题过程中书写的规范要求和注意点的强调,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规范的书写能力;对例题和练习的解后反思和总结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一数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课后教学反思(二)
本节课是数学探究课的一节很好的课例。在课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情境,给学生很好的视觉享受。学生们一直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进行学习,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在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发生改变的同时,学生的人格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本节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
1、设置问题,引导思维。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既能揭示课堂的教学内容,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节设置了一个个的问题,把知识串联起来,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及三角形的稳定性,从而完成了本节的教学目标。
2、自主探究,训练思维。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不能把知识的结果强加给学生,而应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本节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特点。尤其在难点的突破过程中,一方面体会分类讨论方法,确定探究的方向,另一方面设计学生动手画图、剪切等活动,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3、合作交流,激活思维。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引导学生交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中两次组织学生分组学习,相互交流,使学生的参与热情更高,思维更活。
但是本节课仍有不足之处,需要反思的是:
在时间安排上,应再给学生留出一些时间,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另外感到课堂气氛没有预想的好,学生间互相合作的能力还有待于继续提高.总之,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做到了每个学生在数学课上有不同的发展。尤其是活动探究,启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初一数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课后教学反思(三)
本节课探索的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是后面几种判定方法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
本节课探索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一,是后面几种判定方法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看似简单,仔细研究后才发现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困难,处理不好可能难以成功。备课时发现本节课的难点就是处理从确定一个三角形到得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学生相互交流验证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圆满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反思整个过程,我觉得做得较为成功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整体化,内容生活化。在课题的引入方面,让学生动手做、裁剪三角形。既提问复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又很好的过度到确定一个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的问题上来。把知识不知不觉地体现出来,学得自然新鲜。让学生初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数学学习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2、把课堂充分地让给了学生。我和学生做了些课前交流,上课前我先对他们提了四个要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尝试,踊跃发言。其实,这是一个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也是激励彼此的过程。在上课过程中,我尽量不做过多的讲解,通过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明确书写过程及规范,尝试书写的推理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在难点的突破上取得了成功。上这堂课前,我一直担心学生在得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上出现理解困难。课堂上我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两边长分别为6cm和8cm,并且这两边的夹角为45度的三角形,并要求相互之间互相比较发现制作的三角形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即三角形都全等,最后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得出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但也有几处是值得思考和在以后教学中应该改进的地方:
1、在课堂上优等生急着演示、发言,后进生却成了观众和听众。如何做到面向全体,人人学有所得,也值得我们数学教师来探讨。
2、在课堂中学生的操作应努力做到学生自发生成的,而不是老师说"你们比较下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应换为自发地比较更好。
3、教学细节需进一步改进,教学时应多关注学生,在学习新知后,虽然大部分的学生都掌握了,但有少数后进生仍然是不理解。
看了初一数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课后教学反思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