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一学习方法>七年级生物>

七年级生物下教学设计

妙纯分享

  长久以来,上课、编制教案、辅导学生、业务学习是七年级生物学教师日常职业生活的重要内容。学习啦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生物下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设计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等活动,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2.通过观察模型和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以及科学实验能力。

  3.通过分析资料等活动,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4.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由于学生未学到物理课中的扩散作用,且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比较抽象)

  教学重点

  1.外界气体如何进入肺

  2.肺内的二氧化碳如何被排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方案一:深吸气后屏住呼吸,看能维持多久,体验气体交换的意义。

  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说出气体交换的重要性。

  方案二:联系自己的身体结构,对照模型或挂图,观察肺在人体中的位置,描述肺的功能。

  出示模型或挂图,进行直观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肺的位置和功能

  方案三:观看录像,小组交流讨论。

  播放录像,通过直观手段引导学生了解肺的功能。

  方案四: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回答提出的问题。

  复习旧知识,提出问题: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肺有什么功能?

  2.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

  2.1测量胸围差

  方案一:阅读有关的课文后,一组同学上讲台给全班同学进行科学的操作,其他同学观察操作过程。课后每位同学测量自己的胸围差。

  提供软尺,引导学生阅读和观察组织交流,并做出评价。

  方案二:上讲台演示的同学故意进行错误的操作,让其他同学找出错误并纠正。

  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强调要仔细观察,引导学生纠错。

  方案三:学生课前测量自己的胸围差,上课时小组成员将测量结果展示出来,并果进行交流讨论。(课前布置,上课时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或分组讨论分析提纲中的问题,得出正确结论。

  2.2在测量结束后,尝试提出问题,并进行交流讨论。

  测重出示讨论提纲,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讨论提纲如下:

  你和其他同学的胸围差有区别吗?你认为你们的胸围差的差别和什么有关?

  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廓容积的变化吗? 胸围差的大小说明了什么?外界气体如何进入肺?呼吸肌运动引起胸廓容积的变化活动:将手置于肋骨处,感受呼吸时胸廓的变化,交流讨论,归纳出由于肋间肌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的增大和缩小的结沦。

  2.3组织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探究呼吸时胸廓的变化。

  2.4观察录像或模型演示,在教师的引导厂思考,并得出结论。

  2.5放映有关呼吸时胸廓变化的录像或演示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明确容积变化引起气压变化,气压变化引起换气。

  2.6质疑:胸廓的变化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到底是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吸气导致胸廓扩大呢?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引导学生观察,降低学习难度。

  通过打气筒给气球充气的演示说明。

  2.3模拟膈肌运动

  2.3.1观察教师的演示,分析讨论并归纳出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上下径的变化。

  2.3.2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2.3.3小组讨论后,全班进行概括小结: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容积变化,容积变化引起肺内气压变化,从而完成呼吸运动。

  2.3.4引导学生小结呼吸运动的过程。

  说出日常生活中—一些有关胸廓扩张缩小与呼吸关系的例子(如冬天盖厚被子感到胸闷等)。

  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经验,启发学生说出胸廓扩张缩小与呼吸的关系,留下悬念:气体进入肺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第二课时)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回忆上节课所学知识,复习提问:胸廓的变化与呼吸运动有何关系?由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节课内容:气体进入肺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气体进入肺内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

  a.按资料分析中的实验装置操作;

  b.取两个锥形瓶,分别装入等量的石灰水,向其中一瓶内的石灰水吹气,为什么在实验置中设置甲瓶?

  c.用口吹入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说明了什么?

  d.人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 (耳球向另一瓶内的石灰水吹气),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3.气体交换原理

  嗅到教师喷出的香水,理解气体总会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

  向教室内喷洒香水,引导学生了解气体扩散的原理,说明气体进入人体也遵循3.1扩散原理。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3.1.1观看挂图,认真听老师讲解。理清思路,综合概括。

  3.1.2回忆所学知识,合作交流,归纳问题的答案。

  3.1.3引导学生归纳外界气体进入人体组织内的过程,并对学生的答案及时进行反馈。

  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自己解决疑惑。

  提问:进入血液的氧最终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引导学生联系前后知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3.1.4小结和练习

  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小蛄本节内容,并指导学生做课后练习。

  课后实践

  课后测量自己的肺活量,并和其他同学的肺活量进行对比。

  引导学生参与课后活动,并给予评价。

  教学反思

  初中生物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生物学是初中阶段首次进入到学生视野当中的学科。如何进行有效的生物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讲都是一个需要适应、磨合、探索的阶段性问题。生物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很大的特点便在于其课程内容都是紧紧贴合我们的实际生活的。对于这样生动贴切的知识内容,如果仍然按照传统固有的照本宣科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对于生物学科特点来讲,显然是不适合的。因此,采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知识自然而然地渗透于学生的学习中,是比较理想的途径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比较多地引入了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合理氛围,诱发合作需求

  任何教学形式的运用,都需要一个合理氛围的烘托。如果只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某个教学活动进行直接套用,必定会导致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兀和生硬。一个缺乏有效衔接的课堂,很难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更不要说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了。因此,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需要营造一种课堂氛围,让小组合作得自然,这样学生接受起来也会容易很多。例如,在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6章中,学生们将要学习有关食物链与食物网的知识。在课程一开始,我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描述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几幅图片,然后提问学生:在食物链当中,每个营养级是怎样划分的?生态系统当中的物质与能量是如何循环的?对于没有相关知识基础的学生来讲,这两个问题并不容易,学生们很自然地开始和周围的同学进行讨论。在这样的状态下,我顺势鼓励学生展开分组讨论。上述案例当中,笔者创建小组合作学习氛围的方式是诱发开展该形式学习的需求。也就是说,在先期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有意识、有方向地将学生们的关注重心向重点与复杂的问题上进行引导迁移,让学生们产生想要通过小组合作来研究解决问题的期待与热情。在这样的思想氛围之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便很好地顺应了学生们的真实期待,学习效率自然提高很多。

  二、把握合作时机,合理分配时间

  当然,小组合作学习也并不是在任意时间段都适合开展的。对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来讲,小组合作学习更像是一个点睛之笔,应当将其置于整次教学的关键部分,也就是我们所强调的,要把握合作时机。那么,这个时机应当怎样把握和选择呢?笔者认为,以教学内容的重要性为标准来进行考量是十分可取的。例如,在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26章中,引导学生从整个生态系统平衡的高度来看待生态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实现学生生物学思维升华的一个过程。因此,我将这个内容作为了本次小组合作学习的课题。我向学生介绍了葫芦藓、麻雀等生物大肆繁殖后引发严重生态后果的真实事件,然后请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这些生物是好还是不好。经过激烈探讨,学生们发现,在生态系统当中,评价任何一种生物不能以好或不好为标准,而是要追求整体的平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常常会选择在比较重要或是复杂的教学内容当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很多教师总是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产生怀疑,其实不然。越是思维过程复杂的知识问题,才越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也正是在这种深入思考与探究的同时,学生们的视野才会被充分打开。只要教师从旁进行充分的引导与鼓励,学生们所得出的结论往往能够超乎想象。

  三、科学分层搭配,优化合作效果

  很多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时,总会出现如下的问题:虽然将学生分组了,可是在小组讨论过程当中,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进行有效参与,甚至会出现全组学生只听从某一个或是某几个知识程度掌握较好的学生的分析和指挥。小组合作俨然成为了好学生的一言堂,这里的问题便出在教师在分组时没有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例如,在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8章中,我将每5名学生分为一组,要求学生自主讨论得出细胞分裂与分化的过程。在每一组中,我都尽量保证学生们各有所长,有的知识基础比较扎实,有的观察能力较强,有的绘画能力较强,等等。在这样的特长互补之下,学生们相互协作,通过阅读理解、绘画演示等方式高效地掌握了细胞分裂及细胞分化的规则,学习效果显著。想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当中,就要保证让每个学生都能拥有参与讨论的机会与能力。因此,教师们就要各取所长,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特长的基础上,将特长不同的学生分在同一组当中。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能够从自身所长出发参与到小组合作当中,整个小组的探究实力也得到了综合性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告别以往由教师唱主角,把控全部课堂教学时间的情况,使学生们能够自主掌握知识进程,开展灵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敢于将学习任务交给学习小组。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后的知识,学生们往往能够形成更为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切身感受知识的探究过程之后,学生们对于生物学的认知也更为深刻了,有效提升了初中生物的教学质量。

  作者:夏云天 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七年级生物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七年级下生物教学设计

2.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教学设计

3.七年级下生物教案设计

4.七年级下学期生物教学设计

5.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设计

    2449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