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一学习方法>七年级生物>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教版

妙纯分享

  教案是七年级生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一系列行为方案,小编整理了关于七年级生物教案人教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教版范文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1.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认识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

  1.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2.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教学设计

  一、叶片的基本结构

  1.练习徒手切片

  2.叶片的基本结构。

  二人小组练习徒手切片,制作菠菜叶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制作成功的同学介绍经验。注意:不同的切割方向、不同的角度观察的效果一样吗?

  方案一:使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根据《叶片结构示意图》对比归纳叶片基本结构。

  方案二:观察图《叶片结构示意图》或模型自学叶片的基本结构。讨论问题:“菠菜叶片的正面与背面的绿色一样深吗?为什么?”归纳叶片的基本结构。

  方案三:四人小组用自己准备的不同植物叶片再次练习徒手切片,用显微镜观察、对比,讨论:“观察到的叶片结构与课本示意图的结构是否完全一样?为什么?”进一步了解叶片的结构。巡回指导、提示,并及时地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肯定。

  组织讨论,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同学共同合作。

  组织实验,参与学生讨论,对于发表独持见解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

  二、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1.探究叶片气孔情况。

  方案一:二人小组实验将一片刚摘下的叶片浸在盛有70℃以上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并讨论问题:“叶片表面是否产生气泡?如果有,比较叶片正面和背面,那一面气泡数目较多?为什么?”,相互交流,得出结论:一般叶片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而且下表皮气孔数目多于上表皮。

  方案二:二人小组制作新鲜的菠菜叶上、下表皮的临时装片;显微镜观察;比较归纳结论。组织实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实验,点拨、引导学生。

  2.探究气孔开闭机制。

  方案一:

  1.制作菠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显微镜对比观察新鲜的菠菜叶和萎蔫的菠菜叶制作的下表皮临时装片,主动发现问题“气孔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谁来调节的?是否与叶片所含水分的多少有关?”。通过观察和讨论实验结果,了解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含水量与气孔开闭有关。

  2.显微镜观察蚕豆叶下表皮的永久装片。首先,自己猜想“气孔开闭的机制”。然后在问题“保卫细胞的形状是怎样的?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受到拉力时伸展情况是否一样?”的引导下,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方案二:

  观看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讨论“当保卫细胞吸水(失水)时,气孔怎样变化?保卫细胞壁有什么特点?”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方案三:

  二人小组制作新鲜的幼嫩的蚕豆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显微镜观察,滴加5%的甘油溶液(质壁分离),气孔关闭。再滴加清水(质壁分离复原),气孔张开。通过观察实验结果,讨论推理气孔开闭的机制。阅读课文,P114最后一段,进一步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按课本要求画图。指导实验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通过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播放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加深理解。

  教师解释甘油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的推理气孔的开闭机制。

  3.练习绘图

  三、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

  1.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2.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按课本要求画图。

  方案一:四人小组根据问题“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或马路上的空气就显得燥热呢?”讨论、交流、归纳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方案二: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提出问题“甲、乙两根枝条染色情况不同,为什么?”思考讨论“蒸腾作用在植物的正常生活中有什么意义?想一想,对植物体来说,蒸腾作用还有没有其他意义?”

  归纳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方案一:观察图3-25“生物圈的水循环”,描述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构建水循环的图表。各组同学根据课前测量的林地和裸地空气湿度的对比资料,扮演““小老师”分析讲解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方案二:观察图“生物圈的水循环”,描述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讨论总结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提示绘图的要求。

  组织讨论,鼓励交流,引导学生作出解释。

  演示实验(附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讨论归纳。

  引导观察、构建水循环图表。鼓励各组同学展示调查结果,发表自己的看法。

  引导讨论:P116《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

  1.培养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方案一:

  观看录像、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自己感受。进一步认识保护森 林、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校园风气。

  方案二:阅读课文(Pll6最后两段);谈一谈绿色植物如果被大量破坏,对生物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说一说自己应该怎样做。播放录像、展示资料,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引导讨论,鼓励发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附:(演示实验)取甲、乙两枝大叶的木本植物的枝条,摘掉甲枝条全部的叶片,保留乙枝条全部的叶片,将它们插入盛有红墨水的锥形瓶中,移到阳光下照射。待到乙枝条叶脉微红时,取出甲、乙两枝枝条,用清水洗净纵切两枝条,进行观察比较。(可放在实物投影仪上)

  浅谈生物教学语言的规范化

  山东省莘县实验初中 林新平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都要通过教师的语言来实现。教师的教学语言正确、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功和失败。大凡成功的教学,无不得益于教学语言的功力,即正确、规范。由于中学生物学科实验、实践性问题较多,涉及的面广,知识跨度大。因此,更需要生物教学语言的规范化,这已成为每一位教师必须练就的,并应具有的教学基本功之一。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规范生物教学语言呢?我认为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物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生物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准确无误地向学生传播生物知识。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首先应当做到准确无误。具体地说,在表达概念、定义、原理、结论、规律时,必须做到准确、精练。在讲授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知识时,语言应准确、生动。切忌拖泥带水,简单重复,使学生产生似是而非,含糊不清的感觉。例如,在讲免疫中的抗体和抗原时,虽然这两个概念只一字之差,但含义却不同。前者是指人体在抗原物质的刺激下,所合成的一种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而且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而抗原则是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此外,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尽可能不讲土语或方言,要用标准普通话教学,力争做到读音准确。另外,还要十分注意生物学常用字的准确读音,许多生物学常用字的读音不同于习惯发音,如萎蔫(niān)不能读成萎蔫(yàn ),两栖(qī)动物不能读成两栖(xī)动物,蜕(tuì)皮,不能读成蜕(tuō)皮,桡(náo)骨不能读成桡(ráo)骨,臀(tún)部不能读成臀(diàn)部,桧(guì)柏不能读成桧(kuài)柏。生物教师应对易读错的字勤查字典,千万不能想当然,在教学中读错字是极不应该的,它有损于教师的形象,降低教师威信,从而降低教学质量。

  2 生物教学语言的穿插性

  许多成语蕴含着深刻的生物原理,或反映着丰富的生物学现象,设计一些新颖别致、活泼有趣的成语型练习题启发学生挖掘其中内涵,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加强生物学与语文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对学生良好知识结构的构建大有裨益。例如,“作茧自缚”的昆虫处于变态发育的蛹期。“油光满面”是人的皮脂腺活动加强的表现。“蜻蜓点水”指产卵。“金蝉脱壳“是指蝉若虫的蜕皮习性。生物教师把这些问题穿插课堂当中,不仅能起到规范语言的作用,而且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3 生物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生物教学的科学性是指教师讲授的基本知识,要求真实、确切、所谓确切,就是要求上课用严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来表达概念,叙述原理,不能含糊笼统,切不可胡言乱语。例如,讲“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乍一听似乎正确,细一想,不对了。难道病毒类,病毒具有细胞结构,就不属于生物了吗?由于措词不准确而产生的科学性的错误,对教师而言,是不允许的。

  生物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表达上的科学。例如,如果说哺乳动物都是胎生哺乳的,显然把话说绝了,不够科学,如果说“哺乳动物在一般情况下都是用肺呼吸的,该肯定的却又把话说的太留有余地,也是不够科学的。

  生物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还体现在教师要用生物学的名词术语进行教学,不要滥用习惯用语、口头禅来替代生物科学的名词概念、原理,例如,我们平时习惯于把皮肤浅层的静脉叫青筋,把鸟类的喙说成是嘴等等。这些概念都是错的,因此,教师一些平时习惯的说法要慎重,不但不能用于教学中,而且要着意纠正,教学语言要有一定的依据,它的依据就是科学的真实性。

  4 生物教学语言的针对性

  生物教学语言的针对性是针对教学对象的年龄和知识水平而言的。中学生物学科的知识,不可能都像大学生物学,那么严谨,它的科学性程度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可接受性,也就是说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要使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内容和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初中生物语言要有针对性,不要用高一级的语言代替初中语言进行教学,自以为科学性强,实际上已脱离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及中学生的教学要求。例如,细胞中无成形的细胞核,对于初中,鉴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只能这样认识,这么说,如果拔苗助长,反而不能使学生接受。

  5 生物教学语言的口语化

  生物教学语言的口语化是指教学语言既不同于一般的口头语言,又不完全是书面语言,因此,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当根据自身实际,努力增强教学语言口语化的修养。首先,要把备课的过程当做锤炼教学语言的过程,只有深入钻研大纲,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才能进行教学语言的再设计和再创作,写成自成一家的口语化教案。但是,口语化教案决不是教材书面语言,表达的大问题化解成口头语言表达一个个小问题,便于学生消化吸收。口语化的教案要求教师在口头表达上有一定的节奏、停顿、抑扬顿挫、语气声调等变化的艺术性,并逐步做到声情并茂,诙谐幽默。

  6 生物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好奇,富有新鲜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要善于启发、诱导、突出趣、新二字,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讲“生物的生殖''一节时,介绍克隆技术的利和弊;在学习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时,给学生介绍基因工程对人类的贡献;学习矿质代谢时给学生介绍无土栽培,可培养无污染的绿色产品。诸如此类,还有人类基因组计划、DNA亲子鉴定等,我都适时地与课本知识结合讲解,学生感到轻松有趣,连最淘气的学生也凝神静听,心驰神往,兴趣倍加。

  综上所述,生物教学语言的规范化对中学生物教师来说既非常重要,又有一定的要求。从内容上说,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新,言之有情。从形式上说,要准确精炼,形象生动,风趣含蓄,通俗易懂,流畅自然。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教版相关文章:

1.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

2.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集

3.2016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

4.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5.七年级上册生物学教案

    2038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