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
针对不同的教学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内容,通过教案设计展示了七年级生物与生活模块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小编整理了关于2016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16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范文
种子的萌发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
3.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井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4.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重点难点:
1.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教学设计
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问题的提出
方案一:描述课前培养的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4人小组合作,结合生活经验,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
方案二:观看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CAI课件),4人小组合作,自主性学习, 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 子才能萌发?
引导学生进行描述,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确定问题。
播放录像(或CAI课件),创 设问题的情景,启发学生提 出问题。
2.作出假设
方案一:4人小组合作,阅读并参照课本上提供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组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并思考如何检验假设。
方案二:观察教师的实验演示,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合作学习,大胆作出假设。
指导看书,鼓励学生作出假设,设疑: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对多种假设进行分析、排除某些因素(如肥料等。)
演示、启发学生调动经验储备,进行大胆假设。
3.制定计划
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在小组内讨论并修订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实验探究计划。推测实验结果。
方案二: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围绕教师的指导提纲,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推测实验结果。
方案三:全班分成4个大组,分别针对不同因素(水、空气、温度、土壤等)设计实验方案,探讨它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每个大组又以4人为1小组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推出最佳方案,并用简图和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
4.实验探究
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课下实验探究,定时观察,认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
提出注意事项,督促、检查,随时抽查,适时给予评价,
5.得出结论:
环境条件:逅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方案一:各小组代表描述种子萌发实验的现象和结果。
方案二:观察录像,相互交流说出实验探究的结果。
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并进行描述。
6.表达和交流:
方案一: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反思,撰写探究的报告。
方案二:组间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并进行评比。评出:最佳方案、创意、假设、选材、观察、报告奖等
7.本探究实验成功的关键
进一步领会“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意义,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设置对照组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1.探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方案一:根据课本的要求,自主性学习抽样检测的方法,课上实验操作,课下观察记录。
方案二:看书自学抽样检测的方法,合作交流,课下进行实验操作及观察记录。
方案三:事先做了这个实验的生物课外小组同学在课堂上描述实验的过程,展示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并提出实验(重点是抽样)的要求。
2.探究的结果:
交流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步骤、现象及计算出种子的发芽率。
强调发芽率的计算方法。
3.种子萌发自身
条件的分析:完整的、活的胚储藏丰富的营养,渡过休眠期
方案一:结合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及种子的结构,联系生活实际,组间交流,分析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
方案二:观察CAI课件(完整的种子、无胚的种子、子叶或胚乳被部分切除的种子萌发情况),结合测定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大胆猜测、表达和交流,得出结论。
方案三:演示并观察煮熟的花生、大米粒、豆瓣等在外界条件适宜时的萌发状况,并分析原因。
提示、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观察、分析对比不同情况下种子萌发的情况,互相交流,得出结论。
三、种子的萌发过程:
胚根→根
胚轴→一连接根和茎的那段
胚芽→茎和叶
方案一:结合实验观察,自学看书,小组之间交流,描述萌发的过程,互相补充。
方案二:观察动态展示菜豆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的过程的CAI课件,并描述归纳。
论初中生物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应当倡导发挥学生主动性,转变教师传统角色,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问题导学法来引导学生认识并解决问题。这就对初中生物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同时也是对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的一种突破,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生物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问题导学法;教学效率;初中生物
从根本上讲"问题"应该来源于学生的阅读、讨论、练习、实验等学习实践活动中,来源于学生认识的局限、思维的冲突、方法的错误、对象的模糊和观念的差异等方面。教学实践表明"问题导学"是一种有效和发展性的教学模式,源于思维活动产生于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能使学习者的思维具有明确目的性;解决问题的学习能使学习者在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新旧知识之间作出联系,建立知识系统。正因为如此,对于传统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相信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感到异常疲乏,学生完全是在被动地在接收知识,而且效果还不甚理想。而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作为生物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和学生共同学习,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受到足够的尊重,得到充分的自主学习权,可以很好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教师教学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问题导学法则显示了其突出的优势。它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积极思考、总结归纳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笔者结合生物学科特点,主要从以下方面探讨问题导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教师要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逐步深化问题导学法的理念
问题导学法就是由教师对情景进行创设,再带领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要求学生主宰课堂,主动积极地接受知识,而教师则应成为授人以渔的导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丢给学生,来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道路。对于大多生物生来说,生物是一门复杂而抽象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学习生物的时候显得非常吃力,久而久之会产生厌恶情绪。同时,学生之间水平参差不齐,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侧重点不一样,对生物的理解程度存在差异,这些都让学生觉得生物艰深而难理解。初中生物的基本特征中最显著的就是其抽象性。本就如此无趣,若初中生物教师仍采用在课堂上无休止地讲授知识,学生就更丧失了学习生物的热情与动力。传统的教学方式应该被改变,我们应该明白,初中教师的职责是让学生学会自己独立思考、领悟方法、掌握技能。因此,教师思想的转变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利用问题导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新知识的学习始终是以旧知识为依托的,在运用问题导学法的时候,我们要逐步调整我们原有的知识结构,达到新旧合一的境界,要彻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观念。
2、教师在生物课堂上要善于运用问题导学法讲授知识
问题导学法在实际课堂中的运用包括了三个阶段,首先,初中生物教师要在教学设计这一环节善于创设情景教学。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应该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并找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激发出学习的兴趣。例如,学习"减数分裂有关DNA、染色体、染色单体变化知识"前先设置"有丝分裂各物质的变化"这一问题,将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有丝分裂"的基础上分析得出"减数分裂当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变化规律"的结论。其次,初中生物教师还应该和学生一起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作出假设与判断,以此激发出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上,师生之间互相质疑并证实,一起讨论、互动,可以让问题得到最详细最可靠的答案,而且也进一步巩固了师生关系。当然,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将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学生往更深层次思考。最后,初中课堂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互动;课后的讨论与讲授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
3、教师要充分利用生物实验拓展问题导学法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思维的宝贵品质,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是新思想诞生的曙光,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学生在生物实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是观察和思考的结果,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不管是哪一个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都应给予关注和鼓励。如在学到"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学生提出"为何要用浓绿的叶子?碳酸钙、二氧化硅的作用呢?滤液细线为何要直、干燥后才能重复划?"如果学生的问题仅凭个人努力可解决,教师就应让学生自行解决,如个人不能解决,就应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采用"问题导学法"进行课堂教学,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探究,营造了探究性学习的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全体学生都会积极思考问题,教师不但注意到了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还注意到了平时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对每一个同学提出的问题都给予关注,让全体学生和教师共同来寻找答案,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这一活动过程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通过直接观察获取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4、问题导学法在生物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经验
问题导学法是一种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获取知识,掌握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它是在问题导学法的基本原理与新课标要求下,在学生答疑解惑的过程中以教师的知识与技能来辅助学生,讲求实际的效果与成效。问题导学法必须要满足学生学习自主、学习能力与知识掌握同步增强的条件。问题与思维之间的关系不容小觑,问题是思维激发的条件,有了问题,学生才会去思考。因此要想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就必须在问题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其的启发性和针对性,并且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学生主体原则。问题的难易程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注意把握问题与新旧知识的衔接,力争做到以新课程标准为原则,以学生作为解决问题的中心,问题太难则需要教师的过多干涉,过于简单又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少不了对学生的信息进行及时的反馈,因为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信息的不断传递与处理的过程。同时,信息反馈有利于对课堂教学进一步的反思与改进,也可以直接地了解到学生学习的知识掌握情况。反馈的信息是学生学习情况的表达,因而必须具有真实性,生物教师可以根据反馈的信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与表扬,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学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学法,课堂上遇到问题需要师生共同探讨解决,而不是一味地由教师讲授。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能力也是问题导学法的重要条件,教师应该设计足够新颖、足够亮眼的问题来启发、引导学生,使课堂教学变得活跃,变成真正意义上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舞台,让教师与学生在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中体会教与学乐趣。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能够自主学习,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应充分调动,通过问题导学法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激发出来,大力推进新课改进程,提高学生学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梁品江.问题导学法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2年10期
[2]钟庆彬.初中生物教学中"问题导学法"应用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2年01期
2016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