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七年级下历史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七年级历史老师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 ,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七年级下册历史的教学设计,希望你们喜欢。
七年级下历史教学设计
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南方商业的繁荣”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辽、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与辽、西夏,南宋与金都发生过战争,战场主要在北方。这时,南方相对安定,在这种有利的环境下,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渐超过了北方。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出示《耕获图》
指导学生看图,并回答:
仔细观察《耕获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宋朝农业生产的情况。
①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
——这幅图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区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图中的农民在从事犁地、车水、挑送、插秧、扬场、舂米、磨粉等劳动。
②种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稻谷
③插秧和扬场的场面同时出现,说明什么问题?
——证明宋代已有了双季稻了。
④为什么在宋朝时能够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
新引进的品种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气候温暖。
总结南方农业的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学生思考: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思考“宋代南方手工业与前代相比有哪些发展?”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归纳:丝织业水平超过北方;棉织业首先在南方兴起并初步发展;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的重心,制瓷工艺取得新的突破;造船业发达,居世界首位。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广州、泉州)
(通过图片展示说明南方手工业的水平)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强调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1)外贸港口:广州、泉州;
(2)市舶司的设立
3、货币制度的变化(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进行归纳、总结,对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
4、小结:
类别 发展成就
农业的发展
粮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经济作物 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 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制瓷业 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景德镇成为瓷都
造船业 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的繁荣
商业都市 杭州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对外贸易
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是大商港;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货币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5、作业:课后作业
初中历史教学网络资源研究
一、网络资源对初中历史教学的积极意义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对教学改革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网络及其资源对初中历史教学具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1.网络能够为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提供丰富参照。
教师在设计历史教学方案时不能闭门造车,而要广开思路、博采众长,最为便捷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网络搜集全国各地历史教学经验技巧,再与自身教学结合起来,使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能够有效增强。
2.网络资源可以增加初中历史教学信息量。
初中历史教学需要丰富的信息作为基础,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历史史实、历史小故事等丰富课堂容量,能让学生对历史教学活动更加有兴趣,更加投入地参与其中。网络资源可以为历史教学提供海量信息,教学课件不仅演示方便,而且有效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3.网络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助手。
不管是上下五千年,还是各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在浩瀚的互联网知识海洋中,学生只要用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搜寻到答案。
二、网络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初中历史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重视网络的作用,并将其充分融入自己的教学之中,就应重点抓住以下四个环节。
1.借助网络资源广泛搜集初中历史教改经验。
当前,初中历史教改百花竞艳、百家争鸣,教师要善于借助网络浏览历史教学网站、各地教育部门或是学校的网站、知名教育专家的博客等,搜集大量的信息,获得宝贵的经验,并恰当运用到自身教学工作中。
2.借助网络资源丰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
初中历史教材所提供的信息只是一条大纲,这就需要教师增加大量的信息丰富其内涵,从而实现生动课堂的打造。笔者在教学中运用网络资源拓展历史教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教学中,笔者分时间段展示从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近十年等不同阶段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成果,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深切感悟到我国在科技发展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有效增强了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教师利用网络搜集大量的图像视频、图表资料,以制作辅助课件与教材内容的教学相配套,打造生动的历史课堂,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把握。
3.借助网络操作手段吸引学生有效参与互动。
许多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只发挥了其演示功能,却没有重视互动功能的发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互动环节加以突破,不仅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而且对于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识点,更要求学生走上台来进行演示。笔者在课件设计时专门设置了一些花絮,当学生点击正确答案时屏幕上立即出现了礼花四射以及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受到鼓励。当学生点击了错误的答案时,画面上则出现了熊大熊二拿着榔头砸光头强的场景,学生哄堂大笑,回答错误的窘境也一扫而空。这样的操作手段较好地体现了趣味性,为枯燥的历史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4.借助网络手段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思维拓展能力培养,借助网络补充相关的背景信息、人物资料,形成充足的素材供学生分析研究,从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例如在《秦末农民起义》一课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补充了秦末的社会发展状况、农民生活水平以及剥削制度等等。这些资料有文字叙述,也有影视作品中的图像资料,使学生对秦末社会的发展状况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对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和必然性有了深刻的理解,从而为接下来的分析研究扫清了障碍,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网络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思考
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网络资源应趋利避害、扬长避短,重点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网络与教材的关系。网络资源的补充要始终教材为中心,不能偏离教材。二是处理好网络与教师的关系。无论网络资源多么丰富,教学课件多么精美,师生互动始终是教学的主旋律,教师要着力发挥好启发引导的作用,不能被教学课件牵着鼻子走。三是处理好网络与创新的关系。网络资源并非拿来即用,要在消化吸收基础上把其中与教学关系密切的部分提取出来,与其他资料有机整合成为教学课件,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作者:任树娟 单位:江苏徐州市睢宁县第二中学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