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三学习方法>九年级化学>

初三化学溶解度说课稿

陈哲凡分享

  物质的溶解度属于物理性质。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初三化学溶解度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化学溶解度说课稿(一)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

  【重点、难点】

  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

  二、学情分析

  学 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 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 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讨论分析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并会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

  【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

  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四、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启发——再现,引导——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下面谈谈授课过程的设计,授课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引入课题>

  我先设计了课堂小实验“蔗糖和食盐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比较”,根据实验的现象和结果,由同学

  总结以下几点:(1)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_____(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2)在同一条件下蔗糖比食盐的溶解能力______(大、小)。(3)在不同的水温下,蔗糖和食盐的溶解能力______(能、不能)比较。然后提问“食盐从能溶到不能继续溶解,溶液体现了几种状态?什么样的状态?”“如果要比较多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如还有味精、淀粉等物质)仅用“大”或“小”能否分得清?”

  创设这些情境与问题是为了把同学们引入角色,通过思考及回答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尤其对两

  个联系生活实际似简单又一下说不清的问题,激发了同学产生对知识要求了解的心理需求,这时引入课题《溶解度》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

  <步入重点>

  在老师讲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饱和溶液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吗?”解决第一个问题我设计的是在饱和

  的食盐溶液中加KMnO4晶体。(投影)当同学们看到紫色的KMn04在溶液中扩散的现象时受到启发,领悟到定义中“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是指原溶质,不是指其它溶质)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是指任何溶质)”,对书本上的定义有了完整、精确的理解。

  2、“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吗?”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在两个培养皿中

  盛相同体积的水,一个里面加食盐(用药匙大头取),一个里面加熟石灰(用药匙小头取)。(投影)很明显此时溶质取用量不同。搅拌后可见食盐全溶,熟石灰部分溶(饱和)。为了证明食盐溶液未饱和再加食盐少许,搅拌后仍全溶。观察了这组实验,同学们展开了讨论,从实验现象的启迪中逐步对“饱和”和“浓”、“不饱和”与“稀”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有了严格的区分,并且进一步认识到,如果这组关系相互成立,必须满足前提与条件。用实验辅助教学后,使这个过去一直用数据来解释的问题变得让人更容易理解与接受。

  这一教学过程是以探索性实验为主要线索,以教师的设疑、演示、点拔和学生的观察、分析、释疑关

  联互动为主要教学手段。因为通过直观的实验增加了同学的兴趣,为启发式教学创设了成功的前提,加上具有坡度的思考性题目与之相结合,诱导和激发了同学思维的积极性。

  <突破难点>

  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吗?”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

  了学生分组实验:1.饱和食盐水加入一定量的水后,再加少量食盐;2.饱和硝酸钾溶液加热后,再加少量的硝酸钾,再冷却到室温。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很快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很大的学习兴趣,而自己总结出的规律比老师讲很多边学生只是机械记忆要强得

  多。

  在分析溶解度概念时,我展示了一些数据表:

  在20℃时,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克)

  NaCl KNO3 KClO3 CaCO3

  36 20.9 7.4 0.013

  请同学们从这张表中比较出四种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

  <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设问:得出这个结论的前提是什么?由于同学们通过对“蔗糖与食盐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比较”

  这一实验的观察与讨论,具备了对这个问题的初步认识,立即感悟到是“20℃、100克水、达到饱和”,并且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条件缺一项都使数据没有比较的意义。有了这一层知识铺垫,我让同学们自己归纳总结。在老师的点拔下,他们将零散的、孤立的知识点加以梳理,并用较少的文字归纳出要比较精确地讨论溶质的数量问题一定要满足两点:其一是条件:一定温度,100克溶剂;其二是状态:饱和溶液。这时所研究的溶质克数恰好与书本上溶解度概念相吻合,一个不需要生搬硬套的概念在同学们的观察、分析、整理中轻松地建立了。

  <巩固应用>

  按照教育心理学规律,新知识概念建立以后,需要巩固与强化。如何将已经获得的知识在具体间

  题中加以运用,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查。在本课的最后阶段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

  A.很浓的溶液 B.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C.稀溶液 D.不能继续溶解任何其他物 质的溶液;2)为何汗水带有咸味?被汗水浸湿的衣服凉干后,常出现白色的斑迹,为什么?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加以说明:25℃时将10克氯化钠溶解在100克水中,故25℃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我及时获得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同学们也学会了从新信息的转换中分析解决新问题,使溶解度章节中重要的知识点落到实处。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教学设计,我体会到启发—研究教学模式的实施是当前形势下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中“一言堂”的被动局面,倡导一种以人为本、注重身心与智力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本课中启发—研究教学模式在实施策略方面始终围绕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到学会从一个现象概括出对一类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无不体现了培养人的思维素质和追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

  初三化学溶解度说课稿(二)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初中理化生组的XXX。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此为本课题的第一课时。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起。

  一、 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及其转化关系,是本章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重点之一,属于中考常考范围。本课在学习了溶液的形成的基础上,以两个实验探究为主线,引领学生对物质溶解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下一章酸碱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据此我确定一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转化。

  2、 过程与方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溶

  液饱和与不饱和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来看待事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根据课标要求把建立饱和溶液概念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

  液的转化作为本节重点。

  教学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的只是储备确定构建溶液饱和与不饱和的相

  对性及转化为本节难点。

  二、 说教法

  根据以上教学分析,为促进学生的知识及实验分析能力发展,对本节只是我将采用实验引导、启发学生自己总结,抛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思考的教法,最后因材施教,设置不同难度的习题练习讲解突破难点。

  三、 说学法

  为使所学知识更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可采用实验归纳发掌握饱和溶液的概念,及亲身试验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最后做题练习巩固。

  四、 教学过程

  复习溶液知识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提出问题“一杯水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溶质呢?”启发学生思考,引入本课。

  首先,以NaCl的溶解实验,是学生观察到NaCl溶于水,再向其中加入NaCl固体后振荡,发现NaCl未被完全溶解,得知一定量的水中NaCl的溶解度是一定的。当不能再溶时,我们就说它达到一个饱和状态,提出饱和溶液的第一个重点即在一定量溶剂中不能再溶解该溶质的溶液。类比得知,若能再溶解该溶质则为不饱和。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若要使未溶解的NaCl再溶该怎么办?”再通过实验加水发现NaCl又溶解了,得出溶液由饱和状态转化为不饱和的第一种方法——加溶剂。

  接着以KNO3的溶解实验观察到加入过多的KNO3固体也未被完全溶解,再次验证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当改变温度即加热后为溶解的溶质又溶了,溶液的饱和状态改变了,此时提出研究饱和溶液的另一个重点是要保证一定的温度,据此可给出饱和溶液的定义即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中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同时可知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的第二种方法——升高温度。

  与此同时,实验中加热过的KNO3溶液温度已降低,学生可观察到有KNO3晶体析出,引出对溶液降温可结晶转化为饱和溶液,并且类比总结和生活经验如海水晒盐得出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三个方法——降低温度、蒸发溶剂和增加溶质,并总结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在课程结束之前留给学生一个问题:思考为什么海水可以通过蒸发溶剂得到食盐晶体而硝酸钾溶液要通过降温得到晶体,为下节课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的讲解留下悬念埋下伏笔。

  最后,以课后练习反馈学习情况,进行查漏补缺。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

  附板书设计:

  课题二 溶解度

  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一、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二、冷却结晶、蒸发溶剂结晶

  三、判断是否饱和:再加该溶质看是否溶解

  初三化学溶解度说课稿(三)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叫黄江,来自江北中学。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P35—38)。新课程标准要求义务阶段的化学教学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在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探究、交流”的过程,从而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及科学态度和精神的培养。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我将以此理念为指导,从以下六个方面与大家分享我对本节课的构思与设想。

  教材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教材。

  课标要求: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中了解溶解度的含义。

  考试说明:一级主题“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二级主题“溶液”中了解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

  1、 教材内容编写:

  实验9-5和9-6是关于溶解性的实验,引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进一步研究,引出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2、教材内容的前后关系、地位:

  (1)、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溶液的形成与饱和溶液,链接溶质质量分数。

  (2)、让化学研究的方向,由“质”到“量”的过渡。为酸碱盐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加深对金属的性质,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3)、为高中化学学习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3、教材的素材处理:

  (1)、资料卡片处理

  (2)、方法导引处理

  (3)、图表处理

  这样处理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数形结合思想,学会分析图像,交流讨论,发散思维,训练逻辑思维能力,自我分析反思能力;体会自主学习中的快乐与成就感。

  学情分析

  知道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要做到有效教学,我们必须了解我们的学生。看看我的学生情况。

  1、认知能力和心理素质:我任教的学生,接受能力较强,知识理解能力强,思维转换较快,动手能力较强,课堂活跃。从心理来讲,具有探知欲望和好奇心。

  2、具备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溶液的形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能够准确判断何为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以及怎么转化饱和和不饱和溶液。在学习的饱和溶液后,对教材的实验【9—5】和【9—6】认识有了局限性,学生想知道和探知更高层次的知识,来重新认识这个实验。

  3、具备的技能和学习方法:他们具备进行基础的实验操作能力,准确的现象描述,一定的问题分析技能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同时,他们目前掌握的学习方法有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学,互助学习,活动展学。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地参与,作为课堂的主体。

  教学目标

  课标说: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是化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任务。所以,基于学生情况和课程标准要求,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固体、气体溶解度的含义和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初步学会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能够利用溶解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和学习数据处理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以及深刻体会科学探究和控制变量法在化学研究中利用和地位;同时通过对身边常见现象的解释,让学生感觉到化学无处不在,学习化学好处。

  教学重难点

  基于教学目标和我的学生具体情况,我认为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重点:了解溶解度的含义和探究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难点:正确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和学会使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

  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掌握的学习方法,我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

  1、探究式教学

  2、设问启发式教学

  3、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实物展示

  采用的学法是:

  1、自主探究式学习

  2、合作学习、当堂自学 、活动展学、 互动评学

  教学设计思路

  明确了教学目标、学生情况、教学重难点,在课程标准、多元智力理论和有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活动一:课题引入 (3min)

  设问: 1、通过教材【实验9—5】和【实验9—6】,你知道要确定固体物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需要明确哪些条件?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有四个条件。整合条件,过渡新课。

  目的:以设问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知欲,引入新课。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讨论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二:溶解度的含义——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学习(9min)

  1、学生通过引入问题的分析讨论,得出固体溶解度。让学生看教材36页,勾画定义,并讨论其要素和影响条件。

  2、学生探讨溶解度的表述。并分小组合作完成表述的变式训练,展示比拼。

  3、通过资料卡片,处理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目的:

1、本活动,让学生阅读教材、通过设问,和分组讨论学习,突出重点,攻克难点。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变式训练,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加深理解固体溶解度概念的四个关键词: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溶液、溶解度单位为克。

  活动三 绘制溶解度曲线——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突出重点(6min)

  学生阅读P36—P37课本内容,并参照自学提示题

  (处理图片9-11、表9-1,方法导引)

  教师提问:

  1、溶解度有哪几种表示方法?

  2、试着在坐标系中画KNO3、NaCl溶解度曲线。

  目的:

  1、让学生通过比较溶解度的表示方法,认识数据处理方法——列表法和作图法。同时建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列表法绘制溶解度曲线,并将与教材中图9-12对比,通过对比,引导学生使用自己绘制的曲线来查阅有关物质在非测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体验成功的愉悦感。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图像分析能力、动手能力;感受数学—物理研究方法,在化学中的应用;学会利用数学的思想解决化学问题。

  活动四:分析溶解度曲线——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讨论交流,教师点拨,突破难点(12min)

  问题提示:

  1、你知道溶解度曲线上“点”意义吗?

  2、你从溶解度曲线能获得那些信息?(处理图片9-12和9-13)

  2、你知道KNO3、NaCl、Ca(OH)2的溶解度变化规律吗?

  1、溶解度曲线“点”含义(处理图片9-12和9-13)

  2、溶解度曲线的含义

  1).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2).表示温度的变化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斜率)

  3).比较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或某一温度范围内溶解度的大小。

  4).确定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规律:

  ①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 。

  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显著,如NaCl。

  ③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 。

  1、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教材37页的讨论,概括要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应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同时体会化学与数学的联系,形成学科融合的思想。

  2、通过给溶解度曲线3个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在讨论和思考中对溶解度曲线中涉及的点、线、面的信息,充分理解并亲自感受。

  活动五:气体溶解度的含义——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4min)

  思考:

  1.当打开汽水瓶盖后,为什么常常有大量气泡冒出?

  2.喝汽水以后,为什么会打嗝?

  (处理图片9-14、9-15、9-16)

  3、解决实际问题:

  ①为什么冬天捞碱,夏天晒盐?

  ②夏天下雨前,鱼儿跃出水面?

  目的:以设问形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8页,自主学习气体溶解度,并分小组合作讨论气体溶解度和固体溶解度的不同点,探究如何利用气体溶解度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交流讨论及语言表达能力,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体会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用化学的视角来解释生活现象。

  活动六:典型例题训练——分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并比赛(4min)

  根据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的是

  (2)t1℃时甲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3)P点表示的意义是

  (4)a物质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5)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6)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最多的到是 ,没有晶体析出的是 。

  (7)从a的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从b的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从c的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

  (8)t1℃时,取a、b、c三种物质各10g,分别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水最多的是 ;

  若用100g水配制饱和溶液,所需溶质最多的是 。

  (9)从混有少量b 的a混合物中提纯a,目的:通过考题训练,让学生明确,“怎么考,考什么,怎么做”的问题。通过练习,学会如何应用溶解度及曲线解决问题,了解考题型,训练分析判断题型、题意的能力。

  在所有活动中,教师反馈评价,给与学生导引,并让学生反思,培养学生自我反思总结能力。

  总结归纳——学生谈收获、教师补充(1.5min)

  目的:通过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反馈课堂的效率,是否有效,学生掌握情况。作为课堂活动表现的测评,让教师知道学生已知道了什么,还存在什么问题,让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作业设计(20s)

  1、完成课后作业。(作为纸笔测评,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2、查阅资料,了解溶解度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开放性、自主性、多元性)

  3、分小组制作学习档案。(合作性、主体性)

  板书设计展示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对义务教育阶段《溶解度》一节内容的总体设计与构想,着重以自主探究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双主共学”的目的,作为走上讲台不足一年的新教师,我要学习的还很多,恳请各位专家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495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