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速度课后教学反思
养成反思习惯,初二物理速度的课后教学反思有哪些呢?接下来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初二物理速度课后教学反思,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初二物理速度课后教学反思(一)
本节课我是通过短跑比赛的视频来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在不同情况下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案,视频中为学生设置了真实的物理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领悟到为了与他人交流实验结果,需要对速度等物理量进行测量和计算。
在学生参与的基础上,提出了用比例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对用物理公式测量和计算速度提出了要求,以此说明数学与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现象的重要方法。通过本节课的例题讲解,需要对学生解答物理计算的格式加以规范。
当然在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教学中,学生大多数已经对速度的概念有所了解,在引入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的方法时,学生往往会直接说出通过比较它们的速度,给下面的过渡到速度教学带来了不便。这也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要更好的了解学生的预知。
初二物理速度课后教学反思(二)
在教学设计中,为了落实二期课改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获得学习经历的体验。因此我在快与慢的比较环节教学中,尝试把学生分组带到操场开展运动快慢的小比赛,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有人跑、有人计时、有人发令、有人记录。16位同学跑完后再回到教室,比较分析那位同学运动的快,并提出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时间看路程的多少,相同路程看所花时间的多少。再此基础上,我提出问题:如果两个物体运动时间不同,所经过的路程也不同,这时,我们如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有学生说:将时间化成相同,看两者的路程多少,这是可以的。在这种思路的启发下,有同学说:将路程化成相同,看所用时间的多少,这也是可以的。我再问: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学生陷入了沉思中。我启发说:就时间相同而言,既然可以放大,那么能否缩小呢?有学生就说:可以的,将他们都化成1分钟或1秒钟,看在这1分钟或1秒钟内两个物体各自运动的路程是多少,也是相同时间看路程的一种方法。我肯定他的说法,并指出:物理学中,将每小时、每分钟、每秒钟等成为单位时间,刚才的方法也就是看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程的多少。换句话说: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程的多少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为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由此引入速度的物理量。
板书:速度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在速度公式的教学中,由于学生还没有学到分式的内容,所以,我在教学中加入了用文字表述公式的形式,然后再用字母代替文字,最终得出公式的表达式。这种递进式的教学对于刚刚接触物理公式的学生来说,很是受用,能够更好的理解物理公式的意义。
板书: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公式:V=S/T
在速度单位的教学中,由于是首次见到复合单位,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分解,这样有利于下一步顺利介绍速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板书:速度的主单位:米/秒,常用单位:千米/时
考虑的这两个单位是经常要换算的,所以,我提出1米/秒和1千米/时的大小比较,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于是,我让同学到前面来换算1米/秒=?千米/时,结果让我大吃一惊,这么简单的问题居然4个同学轮流修改才做对,而时间却花费了10分钟左右,说明同学在复合单位的换算上理解不够到位,评课以后才知道,如果换算1千米/时=?米/秒会简单一些,看来还需要多角度思考课堂内容的呈现方式了。
板书:速度的单位换算:1米/秒=3.6千米/时;1千米/时=1/3.6米/秒
在以上几个环节的教学中,不断渗透一些难度恰当的练习很有必要。在讲好了公式和单位以后,我就让同学思考和联系,以巩固所学的速度概念和公式。
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后,我为了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时得到反馈,我利用幻灯出示综合练习题,由学生在规范的答题白纸上独立完成,然后,我抽取其中几个同学的答卷,通过摄像头,将学生的答卷反映在大屏幕上,让全体同学来评析,这样做可避免以往由学生上黑板练习而造成浪费时间,增大学生心理压力、反馈不真实等问题的出现,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概念辩析及规律应用能力和错解评析能力。
在本次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不同同学个体的理解能力的差异,所以,在不同的环节中引入的练习和实例都有所改变,从效果来看,只有不断的变化教学形式,用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这样才能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突显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我觉得在这一方面,还有必要做更深入的尝试。
最后,我想说的是,情感目标由于没有采用恰当的情景,其落实情况不理想,本来可以通过“龟兔赛跑”的故事让大家讨论我们在判断物运动快慢的同时,提出今天的社会,我们需要怎样的精神:是乌龟的坚持不懈还是兔子的竞争意识?这样就有可能将本节课推向高潮……
初二物理速度课后教学反思(三)
这节课是本章的教学难点。通过本节教学要让学生建构起平均速度的概念,延伸平均速度的应用,通过比较不同部位的平均速度,进而推导出小车下落的运动情况,考验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思路设计与实现。 成功之处:
(一)实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猜想,设计,操作,评估等过程,都是学生逐步逐步层层推进而实现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已有的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基础上,猜想小车下落的过程运动,设计出利用比较平均速度,证明小车下落时运动特点,并通过实验,得到明确的证明,以及通过小组同学合作讨论,得出实验中需要完善的环节。
(二)从物理走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时有三个地方推动学生知识的前进步伐。引入部分,提问学生两部小车分别做怎样的运动,提醒学生因为平均速度的不一样,小车出现两种运动状况,暗示学生,小车的运动特点可以观察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并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
在实验过程中,小车下落时运动的特点猜想,学生可能是无法想象的,此时引入一幅图片“小的时候玩滑梯有什么感觉?”推动课程进一步深入猜想。最后课堂中,让学生测量人走路的平均速度。拓展学生学习的视野,把物理融入到生活中。
有待改善之处: 上完整节课后感觉有些地方可能让学生思考地不够,可以再慢一些。习题方面找不到多些与生活有关的例子,更紧密联系生活。
看了初二物理速度课后教学反思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