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政治下册教案第6课人教版
长久以来,上课、编制教案、辅导学生、业务学习是初二政治教师日常职业生活的重要内容。学习啦为大家整理了八年级政治下册教案第6课人教版,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政治下册教案第6课
第六课 终身受益的权利
学生面临的问题当今社会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型社会。人人都要受教育,人要终身受教育。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知识急剧增加的形势下,一个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就不可能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很难找到好的工作岗位,甚至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只有接受教育,掌握知识本领,才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才能丰富和完善自己,享受现代文明。因此,受教育是学生的一项基本权利。一方面,现在在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侵犯初中学生受教育权的行为,如有的家长不让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有的学校随意开除学生,有的校舍危险不能上课,有的教育场地被非法占用,有的不法分子扰乱学校秩序妨碍学生学习,等等。学生应该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受教育权。另一方面,国家、社会、和家庭为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创造了条件,学生则要履行受教育的义务。而现在在初中学生中存在一些不完全履行受教育义务的现象,如有的初中生动辄迟到早退,甚至逃避作业,逃学……,因此应该帮助学生明确受教育不仅是权利,也是义务。对于正在接受高义务教育的初中学生来说,要履行按时入学的义务,履行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履行遵守法律和学校纪律、尊敬师长、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既对个人成长和家庭有利,也对国家和社会有利。接受教育既是道德责任,也是法律义务。
知识要点与学习要求
1、知识目标
⑴知道教育的含义和重要作用。
⑵明确义务教育的含义和特征。
⑶明确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⑷明确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履行受教育义务的三项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
⑴了解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受教育是一项基本的人权。
⑵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⑴懂得教育既赋予人类智慧与美德,又赋予社会进步的力量,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国家的繁荣昌盛,都离不开教育。
⑵懂得教育对下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育是每个人生活的准备;另一方面,教育唤起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和革新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课时:2课时。
第一框为1 课时,第二框为1 课时。
教学内容提要
一、知识助我成长创设情境:例子——在西北昏黄的天幕下,有这样一段学者和放羊娃的对话: “你放羊做什么?” “挣钱” “挣钱做什么?” “娶媳妇” “娶媳妇做什么?” “生娃” “生娃做什么?” “放羊” 短短的一段对话,述说了放羊娃的一生,从放羊到放羊的轮回中间只有简单的挣钱、娶媳妇、生娃三个环节。我们不去考究这个轮回在此之前已经轮回了多少个轮回,以后还要轮回多少个轮回,单纯从生存的意义上来讲,这给我们有什么启发? 刚刚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种悲哀,一种对生存的厌倦。难道我们的生活就那么简单?我们不甘心那么简单的轮回,却又无法为自己找到一个更好的轮回。这种轮回对于正处于对人生与未来充满渴望和憧憬的热血沸腾的少年来说,是一种生存的悲哀。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为自己创造一种幸福的生活呢?课本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思路。引导学生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1、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进一步让学生了解:
(1)教育的含义P58 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传承活动和催化活动,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中介。
(2)教育的重要作用意义。
①P59对个人来讲,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育是每个人生活的准备。它通过向个人传递文化帮助人超越一己之见去掌握前人的经验,分享人类世代积累的知识财富,获得独立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它又唤起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和革新自己,从而开辟人性发展的道路,奠定走向未来的基础。总之,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
②P60对国家来说,教育能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能成就我们的未来。创设情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条规定:几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往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引出:2、我们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出示多媒体音像资料,为学生创设情境] 但是,每位少年儿童受教育的权利都得到保障了吗?请看以下事例—— 北京市丰台区南苑乡槐房村是外来打工人员的聚居地,来自河南农村12岁的孙小燕和8岁的弟弟孙向阳随着父母两年前来到了北京。小燕的父母在工厂里打工,十天半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小燕的奶奶就带着姐弟俩挤在这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早上6:00点钟,姐弟俩便起了床,洗漱之后,小燕便不停的向外张望。过了一会,一个女孩子匆匆来到小燕家中。来找小燕的女孩叫小娟,是小燕的同学。小燕把自己头天晚上写好的作业交给了小娟,拖她带到学校让老师批改。看着好朋友能背着书包去上学,小燕心里很难受。今年2月16号,也就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小燕就读的打工子弟学校 槐房实验小学被丰台区教委查封了,而小娟随着实验小学搬迁到了十几里外的大兴县。因为路途远,学生们每天都要乘坐班车去上学。小燕姐弟俩因为交不起每学期增加的200元车费失学在家。姐姐小燕正在读四年级,弟弟向阳今年读二年级。失学以后,姐弟俩每天在家坚持自学,按照课文的要求写作业。虽然他们对课文的内容似懂非懂,但他们仍然读的非常认真。(师过渡):小燕和弟弟虽然失学在家,但仍坚持自学,她的经历令人心痛。但是,是谁剥夺了小燕上学的权利,谁又应该在失学少年的遭遇中承担责任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今天的热点辩论。热点辩论 :
1、辩题:少年失学谁之过? [教师事先把学生分为五组,分别代表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个人] (师):请同学们结合录像提供的信息,利用手中的材料、教材,对其进行加工重组,
要求:
1、寻找对方的责任
2、尽力为自己开脱记住:你给对方找的过失越多,你的责任越小,为自己开脱的越好。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时候到了,让我们赶紧行动吧。 [第一阶段:学生看书、资料,自由讨论,
第二阶段:自由辩论,教师应随时调控、并适时转移矛盾,挑起战争。此环节是本节课最重要的部分,通过学生的看书、交流、整合知识、自由辩论,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能从中找到对方的责任,从而为己开脱。本环节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为本节课掀起了第一个高潮。] (师小结):同学们的辩论很激烈,也很会为自己开脱。但我们知道,在失学儿童问题上,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不过是责任大小而已。为了保护我们的受教育权,下面我们来学习——
(1)P60受教育权的含义:所谓受教育权,是指公民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以及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面对向小燕一样的失学儿童,我们来帮助他们重新走上复学之路呢?
2复学之路共探讨 : [学生讨论、交流,陈述各自的职责、措施] 国家:加大教育投入,兴办学校,培养师资,提高教师待遇社会:捐资助学,尊师重教,拒招童工,维护教学秩序和场地设施学校:按时接纳学生入学,不得开除未成年学生,保质保量,按时进行教学活动家庭:家长应及时送子女入学,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辍学你们各方的措施都很好,关键是付诸行动,挽救失学儿童。
(师小结):从大家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义务教育要实施,不仅涉及到儿童少年,还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予以保障,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辩论总结义务教育的含义:
(2)P61义务教育含义:所谓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多媒体出示义务教育的含义)从义务教育的含义中可看出义务教育包含两方面: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等都有责任,而《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的保障作用也正体现在这两方面。由此可见,在义务教育上,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有法律义务。(师过渡)另人欣慰的是,失学儿童的遭遇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国家的加大教育投入,增加教育经费,到全社会的捐资助学、希望工程、春蕾计划,无不象一股股暖人的春风,点燃了失学儿童心中的希望。但有些人想得更远,提出了修改《义务教育法》,让我们关注来自两会的最新报道:时事追踪: 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卷烟厂厂长程佳华向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交了《修改义务教育法,实行义务教育全免费》的议案。他指出:对贫困地区的学生来说,即使是象征性的学杂费和书本费,也可能成为他们读书的障碍,因此实行义务教育全免费是他们受教育机会的根本保障。请回答:程佳华代表为什么要提出这一议案?
[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后教师分析、总结]
师分析:
1、提出全免费,说明目前的义务教育不是全免费,而仅仅是免除学费,这是义务教育的一个特征。随着国家的发展,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全免费,真正体现义务教育的免费性。
2、 如果议案能够实施的话,所有的适龄少年儿童都能享受义务教育,这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遍性。
3、 他提出修改法律,想依靠法律来保障义务教育的实施,而法律又对全体社会成员有普遍约束力,这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多媒体出示义务教育的特征) (3)P61义务教育的三个特征:
①强制性,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推行和实施;
②普遍性,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要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③免费性,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免收学费。以上就是义务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显著特征。我们希望: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迎接祖国美好的未来。我们期待着义务教育全免费这一天早日到来。知识小结:同学们这节课表现的很积极,很活跃,老师非常感动,实际上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请同学们结合前三个版块的内容,归纳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二、珍惜学习的机会上一框我们学习了每个年满六周岁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都有入学接受教育的权利。但是这些适龄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都能得到实现吗?请看课本第62页“小梅的遭遇”。它说明了什么呢?它说明了我们还有不少的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因为种种原因,还未能得到有效的保障。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它告诉我们要懂得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
1、维护受教育权利类似小梅的情况在我国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再想想,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侵犯适龄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的情形……上述情形表明了我们有不少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正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侵犯。有的是个人的受教育权被侵犯、有的是学生群体的受教育权被侵犯。以上介绍的是: ⑴受教育权被侵犯的情形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小梅的遭遇”思考—— 假如你是小梅,你打算采用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 ⑵如何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利方式一:寻求学校及老师的帮助;方式二: 方式三: 方式四: 方式…………………………(请同学上讲台到黑板上填写)(课本第63页寺庙建到学校旁)……针对这一事例,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①假如你是该校的一名学生,应该怎么办?
学生回答……
②假如你是该校的校长,应该怎么办?
学生回答……
通过上述学习,我们要懂得:受教育——作为我们的权利,
一我们不得随意放弃;
二在它受到侵犯时我们必须尽力维护。同时也告诉我们作为中国小公民,适龄的少年,我们还必须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2、履行受教育义务从国家来说,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财政还比较紧张,但是国家每年都得拿出几千亿的资金来发展教育;对于有的家庭来讲,家长每个学期也要拿出成百上千的费用供我们学习,对有的家庭来说,也是相当吃力的。可见,
⑴受教育的机会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机会,努力学习,报答国家和父母。我们受教育的机会是来之不易的。我们必须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才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父母。
⑵初中学生应如何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参考课本第64页。共有三项。具体地说,为了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我们应该做到:
①上课时专心听讲,认真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与老师同学探究问题;
②课后认真复习,独立完成作业;(以下由学生思考后回答) ③………… ④………… ⑤………… 假如遇到下面的问题,你打算怎么办?(引导学生回答)
①上课走神,遇到老师的批评;
②做作业时,遇到疑难问题;
③上自己不大喜欢的课;
④考试成绩不理想……
(3)初中学生应如何珍惜学习机会?
①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②我们不仅要现在学、还要将来学。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③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我们树立远大的志向,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以勤奋和智慧去撷取成功之果,使自己的生命放射出绚丽夺目的光彩,
让学生在社会课教学中“学会求知”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让学生在社会课教学活动中学会求知,学会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主动参与教学实践的本领,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社会课的教学质量。我主要是研究让学生“学会求知”的途径。
一、 教师立足于“引”和“导”,摈弃“塞”和“灌”。
现代教育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教师必须在教育思想观念上来一个彻底的转变。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和认识规律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行为。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是为了最终的“不教”。要教会学生自我求得知识的方法,学会自我提高应用技能的方法。“授之以渔”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摈弃“塞”和“灌”,要立足于“引”和“导”,让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掌握能力。
教师教学新知识以前,要有选择地让学生回顾新知识的知识基础,为新知识的“出台”铺平道路,也可以说是让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的某个点闪亮起来,以便与新知识点相连接。学生接受新知识,实际上就是新、旧知识的接轨、顺应和同化,以构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如得新知识硬“塞”、“灌”给学生,他们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摸不着头脑,当然不容易完成新、旧知识的接轨、顺应和同化,以致完成不了原有知识结构的延伸和扩展。教师立足于“引”和“导”可以避免以上弊病。
例如,我在执教社会三年级第二学期中的第9课《住房与环境》时,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欣赏了一套民居邮票,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了解到各地区的住房是各具特色,然后,我让学生接合生活实际,回忆一下你还知道哪些住房。这时学生在认识各地住房的基础上畅所欲言:有典型的海派住房——石库门;有新颖豪华的别墅、公寓;也有即将要旧房改造的棚户区等。让学生对住房作一回顾,是让这些认识在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中闪亮出来,为即将出现的新知识作好准备,这是《心理学》中迁移原理的应用“复习相关知识为知识的正迁移创造条件”。这便是教师的“引”。接着,我问学生:“为什么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住房?”此时,教师提出新问题,设置悬念,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这是引发学生心理内在冲突,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 新授前期指导学生收集信息
小学《社会》学科是一门让学生感知社会、培养学生跟上时代节拍,成为现代人的新型学科,是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重要课程。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新世纪迫切需要我们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正如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所指出的“重培养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这五大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不中缺少的,其中收集信息能力是最基本的。
著名艺术家罗丹有句名言:“在我们周围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信息也是这样,关键在于是否去观察、感受和跟踪追击、广泛猎取。在激烈竞争的时代中,谁能及时而又正确地收集信息,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谁就能在竞争中获得主动。
在社会课教学中,收集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宽学生视野,教学中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各种信息相结合,使单纯的教师传授为与学生自我探索相结合,以提高学生观察、认识、适应、服务社会的能力。这对于培养“三个面向”的21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远的意义。
例如,我在执教《住房与环境》这一课时,在课前,我就让学生去收集有关购房的信息。教学中,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五套住房,让学生模拟生活组成临时家庭,选择购买哪套住房并要说出理由。学生对这个环节很感兴趣,纷纷结合收集的信息,各抒己见。如小区的绿化环境、配套设施、交通以及房价等等,使学生对环境和住房的关系有了全面的了解。
又如,我在执教社会四年级第一学期中的15课《张衡和地动仪》,由于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在公元132年,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了,故学生对此不太了解,而且学生对于地震也没有切身的感受,要想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在课前组织学生阅读了有关张衡的书籍,并让学生去收集有关地震的信息。在课中,学生交流了有关地震的震级,我国为何多地震以及地震所带来的灾难等信息,通过一系列惊人的数字,使学生了解到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巨大的。从而学生便体会到张衡能在当时发明地动仪是多么了不起,不仅能减少人们所受的灾难,更比欧洲早发明了一千七百多年。这时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可谓水到渠成。
收集信息可以成为学生求知的动力,从而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 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微笑带进课堂,要民主宽容,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善于发现,挖掘学生身上一切美好的东西,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质疑”等环节获得新知。
1、 给学生小组讨论的机会和时间
在课中,学生会产生一些困惑和不解,给学生有议论、讨论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有交流一下自己意见和看法的机会,会起到互助互补的作用。开阔思路,互相启发,学生可以从别人对同一教材的不同理解,得到启迪,从而对这个新知识点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集思广益,相得益彰。同学之间可以争论,可以反驳,从而撞击出知识的火花,对新知识点的理解可以更清晰,印象可以更深刻。有时教师可参与讨论,给予适当的点拨。
2、 给学生发展自己见解或讨论结果的机会
学生通过自学、同学间议论或讨论、教师的点拨,理解和掌握了新知识,会有一种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眼前一亮的感觉。这时学生往往有一种要显示一下自己“成功”的冲动。教师应该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或者讨论结果的机会。其实这也是让学生整理思维的过程。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3、 给学生自由提问、质疑问难的机会
学生的困惑和不解,有时通过讨论、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启发能得到解决;有时也会有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难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将对新知识的理解的掌握引向纵深发展的切入口。
设疑引思,质疑激思,这也是教师启迪学生向深层次思考的好办法。
4、 以褒代贬、寄予希望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以鼓励为主,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应肯定他敢于发表见解的勇气。可以褒代贬,寄予希望,然后请其他学生发表见解,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例如,我在执教《住房与环境》时,学生在欣赏了八张民居邮票后,我便出示中国政区图,借助电脑使学生知道这八张民居邮票分别位于我国什么地方,使他们初步了解不同地方的住房是不一样的,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对于这个问题,我并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通过自己看书、看信息册,小组内互相讨论、互相启发,得出结论。在交流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畅所欲言,从而明白住房不同是与降水量、气温、材料和生产有关系。然后,我让学生欣赏了上海、云南、内蒙古等地现在住房的图片,通过看图,在他们的头脑中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现在的住房与原来的住房差异那么大?”我就让学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通过学生间互相交流,明白住房的变化是与科学进步和社会进步有关。
我认为让学生在社会课教学中“学会求知”,关键在于教师想方设法创设有利于学生全员参与的学习条件和教学情景,变学习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主动发展。
看了“八年级政治下册教案第6课人教版”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