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调研文章
随着统筹城乡工作的迅猛推进和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管理压力越来越大,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城市管理调研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城市管理调研文章:城市社区调研
随着统筹城乡工作的迅猛推进和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聚集单位和人口越来越多,这一结果直接导致社会管理的重心和难点向城市转移。城市社区是城市社会的重要组织部分,因其区位和功能的特点成为上联政府部门,下系社区群众的平台,成为城市社会基层管理众多关系链中极重要的一环。因此加大投入加速城市社区建设力度,完善社区硬件配套,开发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创收平台,充分发挥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功能,对于做好城市社会管理和城市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作用非常明显。
一、我市城市社区的基本情况
我市城市社区18个,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在老城区居民基础上建立的9个社区,辐员面积约10平方公里,人口约12.4万人,设臵居民小组236个,如文昌宫、瓮亭、北坛等。因处于城区中心地段,驻社区的行政、企事业单位、商店和各种中介服务机构、社会组织众多,流动人口多,人员类型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给社区社会管理工作带来较大压力;另一种为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原来城郊结合部村组被征地拆迁,村民整体转居后建立社区,融入城市社区管理体系的9个社区,辐员面积约27.6平方公里,人口约5.7万人,设臵居民小组139个,如玉带、黄坝、马蹄、金鼓等。辖区人口多为原村民,整体素质相对不高,部分入住集中安臵居住区,部分居住原地或城市的其他社区,人口聚散不一。经历征地拆迁后,他们愿望较多, 要求过多,对政府依赖性较强,社会管理也呈现复杂化。
各社区靠建、租、借等方式暂时解决了办公场所,设臵了办公室、会议室,解决了社区干部办公和会议需要。根据服务社区居民需要,设臵了图书室、党员活动室、党员远程教育工作站、为老服务站、文体活动站等服务站室;加上市级部门职能延伸到基层的需要,配臵了医疗计生服务站、劳动保障站、流动党员管理站、警务室、信访调解室等各种功能室,开展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经过第八届居民委员会选举,各社区配备了专职居委干部4-6人,财政直发月工资主任1430元,委员1320元(均含年递增10%),
财政配套社区年办公经费1万元。各社区也选举成立了居务监督委员会、居民议事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群众自治工作。社区也依托驻社区各种企事业、商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开展了共驻共建活动,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社区的凝聚性和居民归属感。
二、我市城市社区存在的问题
因国家经济体制转型和工作重心向“三农”转移,加上我市征地拆迁和城市建设需要,行政职能部门工作延伸等众多原因历史性地存在,使我市各城市社区自治功能弱化,行政化倾向严重,存在着办公场地差、经费来源难、工作开展难,社区超负荷运行等问题,这与城市社区社会管理急需加强之间反差越来越大。
(一)办公场地狭小或严重不足,影响社区整体功能发挥 省、市民政部门对新农村社区办公用房规划标准为,建筑和活动场所面积分别不低于300平方米和600平方米。而我市城市社区办公场所则处于很尴尬境地:18个城市社区中拥有明确产权办公用房7个,占总数39%,这其中处于拆迁区1个,还有2个的面积狭小远低于300平方米。其余11个社区靠借、临时占用来解决办公场所问题,如渔箭社区配合临邛工业园区建设两度搬迁,现借用临邛镇原东安办事处一间约40平方米办公室进行办公;再如考棚社区原位于大同街办公用房2004年被拆后,一直借用西仓粮站内一处30平方米房子办公;还比如东南社区几度搬迁后现“强行”占用文南安臵小区几间房子进行办公;三好社区虽被拆迁后安臵在洪川小区内,但一直未明确产权归属。社区活动阵地的缺失,严重制约了社区服务和管理功能的发挥。
(二)部门下移社区工作较多,导致社区自治功能弱化
城市社区从本质上讲,也是一个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主要功能是充分发动居民,通过发挥自治功能实施基层社会的管理,如环境综合整治、安全保卫等,并提供社会保障、就业、卫生和计划生育、文化、教育服务等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多种服务。很多政府职能部门将部门审批服务功能下移到社区,居民不出社区就可获得服务,其出发点是好的。但职能部门下移工作的同时,“人”、“财”却没有跟进,把社区当作下属“行政事业单位”使用,下达各种工作目标任务,靠行政手段推进工作。据社区反映,现已承担各级政府部门审批审核项目达200多项。同时,各部门
为避免工作风险,将本是由自身完成的审核认定职责交给社区,办事对象到社区开证明盖章的材料种类烦多,数量众多,社区为了避免出错,入巷入户,多方求证,花费很多人力资源。同时,部门为迎接检查,通常将迎检点直接设在社区或社区的某个点位上,给社区安排很多迎检工作。甚至有些工作是部门通过发文直接安排社区完成交办工作。社区主要工作重心从服务居民转到了接受各个职能部门的检查、考核、验收方面,疲于应付,无精力开展服务,社区行政部门角色凸显,自治功能弱化, 同时社区还要完成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以现有人财物条件社区已呈现超负荷状态。
(三)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社区发展明显放缓
在社区承载越来越多部门工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同时,工作经费却严重短缺。几个社区算了一笔账,一般城市社区配备3台为职能部门工作的电脑网费年支出2400元,报刊杂志费2300元,水电气费2400—3600元,电话费1200元,组织社区居民参加各种部门组织活动工作经费约4000元,购买办公用品,资料、表册复印费,制作公示栏、宣传栏,宣传标语费用等,党员和居民代表会务费,过节慰问困难群众、党员和退休社区干部费,退休社区干部工资补差费,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各种活动工具费、材料费,迎接各种检查支出工作经费,组织文化体育活动和竞赛费等。如因工作人员不足,聘用2名兼职人员费用为9600元,有复印机还会增加支出约1万元。而财政为每个社区每年区配工作经费仅1万元,这与农村社区动辄几十万的村公经费反差较大。据调查,18个城市社区中,仅2个社区因有房屋、铺面出租收益补充工作经费,其它社区一种是靠透支以前积蓄开展工作,一种是靠驻社区单位自愿帮扶弥补工作经费不足,还有一种是靠借钱维持现状。一方面社区没有创收平台,另一方面支出越来越大,这种状况下,社区已经谈不上发展,社区建设举步维坚。
三、促进城市社区发展的对策措施
就我市城市面临的众多实际困难,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应首先解决亟等解决的办公用房、工作经费、职能还原等基本问题。
1、加强城市社区办公用房配套,建好社区阵地
按照《关于进一步做好社区组织的工作用房、居民公益性服
务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民发[2005]85号)文件精神,城市社区办公用房应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根据我市老城市社区目前现状,可在社区辖区范围内调剂闲臵国资给社区,按社区功能规划改造后作为社区办公用房使用,此举还可有效地盘活国资;也可在老城区拆迁改造进行商业开发时,由规划部门为社区预留办公用地进行建造,或直接在商业开发项目中建造社区办公场所,其建造费用在土地出让金中扣减。对新城市社区,按集中居住区安臵人口数确定规模,在安臵区修建时统筹规划修建。
2、建立创收和扶持平台,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
为我市城市社区建立“造血”功能,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首先是我市财政要逐步加大经费投入,除增加办公经费外,要比照村公经费标准为城市社区匹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经费;其次是相关职能部门要将服务性项目按属地化原则,交由社区管理扶持社区创收,比如收费停车场和公厕;再次,各社区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创办社区服务业,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放低创办社区服务业的准入门槛。在社区内兴办非盈利和微利的便民服务网点,安臵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等达到一定比例后,工商、税务等部门应提供一些减免税收政策,卫生、城管、规划等其他相关部门也应为扶持社区服务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帮助。驻社区单位要将后勤服务和福利供给工作交由社区来完成,促进专业的社区服务组织的形成,共同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
3、理顺社区体制,逐步推行“费随事转”
要还原城市社区自治职能,避免社区处于责任大,权利小、事务多、经费少的尴尬境地。建议首先以政府的名义出台社区工作“准入制”和“费随事转”的硬性文件,建立完善的工作准入制度,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在确需移交工作给社区协助完成时,应按职责、工作量、时间长短实行“费随事转”。同时,在解决由谁“准入”的问题上,可由邛崃市社区建设指导协调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来负责,所有部门需要交由社区完成的工作,应先报请邛崃市社区建设指导协调委员会,由协调委员会与临邛镇协调衔接确认后,不属于社区工作范畴的,应按“费随事转”的原则,根据工作量大小,将工作经费拨付给社区,然后再由社区负责完成,确保社区管理规范化。
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是社会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
社会管理,重心在基层,基础在社区。因此,需要社会提高对城市社区的认识,共同呵护和推进我市城市社区的发展,铺垫好社会管理基础。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九日
城市管理调研文章:市城市管理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城市管理工作,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难”点问题,建立健全长效的城市管理机制、着力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XX市城综局的指示精神,我局就“如何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建立规范高效的现代化城市管理体系”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 目前XX市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善,城市管理也应与之同步,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逐步由单一的管理理念向多种方法并行进行转化,建设城市新形象。
(一)体制情况(管理部门)
市政局成立于1993年 5月,为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管理的正科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内设办公室、法制股、工程股,下辖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园林绿化管理处、路灯管理处以及城市建设管理监察大队四个单位,除城监大队是市政建设管理局管理的副科级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外,其他三处均为市政建设管理局管理的副科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局机关及三处一队经费来源均为财政核拨。市政局主要职责是组织、协调、监督市政建设管理工作,涉及到城市道路、市政设施、燃气管理、环境卫生、照明亮化、园林绿化、城市管理等方面。
(二)机制情况(管理模式)
现我市城市道路、市政设施、燃气管理、环境卫生、照明亮化、园林绿化等均为“建管合一”模式,即建设、养护、管理均由我局负责。这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包揽、投资渠道单一、政企不分、建管合一的体制,缺乏有效的监督,存在吃大锅饭、工作效率不高等诸多弊端,加上我市地方财政下拨公用事业经费严重不足,严重阻碍了我市公用事业发展步伐。
(三)运营情况
1、市政配套设施的基本情况。(1)城市道路建设:建成82条街道,全长约51公里,全市人行道72公里,面积43万平方米,其中已铺设环保砖的有16条街道,总长约27公里,25万平方米,各种排水管道及其配套设施基本完善。(2)公共设施建设:建有市区公共汽车候车亭11个,施划停车位2500个。(3)燃气建设:我市共有3家燃气企业,其中1家城市管道燃气公司,2家液化气贮罐站,25间瓶装液化气供应门市部。目前完成了XX市燃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落实lng储存气化及汽车加气一体站场块,燃气管道敷设6公里。(4)环卫设施:现使用生活垃圾填埋场1座和东岳路、番禺路两座垃圾压缩中转站,现在建龙头山生活垃圾填埋场和城西垃圾中转站各一座,公厕23间全部免费开放,保洁面积约150万平方米,上门收垃圾2.7万户,日产135吨年产4.9万吨垃圾的清运、填埋处理。(5)园林绿化:现有生产基地453亩,市区内有1个广场,9个公园,总面积约99万平方米,街头小游园绿化面积6.2万平方米。目前,XX市建成区绿化面积为628.93公顷,城市绿地率为45.6%,绿化覆盖面积为666.568公顷,绿化覆盖率为48%,人均公共绿地为 10.3平方米,街道树9831株。(6)路灯设施。至今,市区路灯共有2715杆8742盏,线路总长为167.5公里,市区亮灯率保持在95%以上。
2、养护资金情况。市政设施(含园林、路灯、环卫)养护经费由政府拨付。市政养护经费一年约60万元,负责路面、排水管道、集水口、水沟盖板等的维护。园林处一年生产经费约32.3万元,含公园广场的绿化、设施维护及市区公共绿地的养护;路灯处生产经费约20万元,包括路灯设施及市区红绿灯的维护。环卫处生产经费约106万元,含车辆、生产工具、垃圾场、中转站、公厕等的维护。
3、机械化情况。环卫处添置了扫路车一辆、清洗扫路车一辆、3吨垃圾压缩车一辆及两辆微型垃圾收集车,对市区番禺路、慧光路、连州大道等主要街道和部分内街小巷(可入车辆的内街)进行清扫保洁和上门垃圾收集,使XX市主要道路清扫机械化率达到30%。
(四)人才结构
整个市政系统共有干部职工572人,正式工213人,临时工275人,退休84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69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6人,初级专业技术职称10人,技术工人 39人,设党支部五个,有党员106人。
二、存在突出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城市管理依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城市管理体制不够顺畅。城市管理涉及多个部门,由于职能交叉,管理缺乏全局性、统一性。由于管理的权限和义务混淆不清,出现有利的事抢着干,问题绕着转,工作生搬硬套,部门间缺乏协调配合。部门扯皮、推诿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到工作合力的形成。如夜宵早餐档、修(洗)车档、废品收购站等审批管理涉及工商、交通、城监部门;农贸市场管理涉及工商、卫生和城监部门;市区交通秩序维护、车辆乱停放、乱营运等问题涉及交通、交警和城监等部门。另外,我市城监大队一直都是部门为主的“条状管理”模式,镇、社区与居委会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城市管理力度仍然欠缺。一是因综合市场建设和功能配套不到位,缺少规范的和方便市民购物的室内市场,加上市民长期贪图方便的习惯使然,“促使”不少 “散”户在市场外围摆摊或游动占道经营,以路为市、以街为市的情况比较普遍,乱摆乱卖、乱停乱放的现象未能得到有效根治;二是由于市民素质参差不齐,城市市政设施遭受破坏情况严重,城区水沟盖板、路牌、路灯线路等市政设施被毁被盗的现象时有发生,给群众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且存在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市容市貌。
(三)城市专项规划不够完善,执行不够到位。一是专项规划大多未制定。现我市已完成《燃气专项规划(2008—2020)》修编初稿,但市区绿化、环卫保洁等尚未制定完整的配套专项规划,致使规划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布局、功能不能得到完整体现。二是规划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行政干预而改变原来规划设计,造成规划建设的随意性和不统一。
(四)市政配套设施维护资金投入相对不足。近年来,虽然市政府加大了基础配套设施的投入维护力度,但与城市建设和维护的要求仍有相当大的距离,存在“重建轻管”现象。目前,城市维护费还有相当大的缺口,造成损毁的市政设施得不到及时修复,影响了配套设施的完好性和功能性,且存在安全隐患,严重制约了市政建设管理事业的发展。
三、对策及建议
1、推行多元化城市管理模式(重心下移、属地管理、市场化)。结合我市城市管理的工作实际,城市管理不能再是传统的“建管合一”模式。一是建立类似于行政服务中心的权责集中的城市管理机构,变多头为一统,赋予相应执法权、处罚权等。二是强化社区管理职能,各部门涉及城市管理的监督、检查权限要向社区延伸。三是将环卫、园林、路灯等部门推向市场,逐步实行环卫保洁、园林绿化、路灯管理市场化运作。按照“事企分开、干管分离”原则,合理界定职能,逐步将城市管理作业部分推向市场,公开招标发包,进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职能部门负责对承包公司作业质量检查、考核、评比,并按考核结果拨付作业经费,同时强化管理职能作用,进行指导协调、监督管理。
2、制定完善城市管理相关规范性文件(管理标准及考核办法)。参照省、XX市的管理标准,结合连州实际,制定完善环卫保洁、园林绿化、路灯照明的管理标准和考核细则,确保城市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完善城市管理相关专项规划,加快城市市政配套设施建设。规划部门制定和完善城市管理各项专项规划,进一步提高认识,着力维护城市规划的可持续性。在执行城市规划方面,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充分的认识,做到“规划一张纸、审批一支笔”,严格依法、依程序办事,不能随意改变,职能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对不按规划实施的要敢于叫停,真正体现城市规划的法律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4、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城市管理人才。根据现代城市管理工作的特点和任务需要,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一是制定实行激励机制,对思想品德好、年轻、有文化、有才干的同志进行培养提拔使用,对工作出色的进行表彰。二是提高福利待遇,关心关爱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相应提高他们工资和福利待遇。三是加强学习培训,除按时参加市里组织的各项学习培训外,还可组织管理人员参加相应的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到管理先进的城市参观学习,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做法。
5、加强宣传力度,激发社会参与热情。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加强对城市的管理,不但需要市政建设管理部门广大干部职工的努力,而且更需要全体市民的支持和参与。要在全体市民和广大干部群众中树立“城市管理,人人有责”的理念,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宣传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的法律法规,只有不断地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大对城市管理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提高居民的城市意识、参与意识,使市民群众自觉告别不文明行为,提高市民素质,彻底摒弃以往城市脏乱差的形象,才能使城市管理工作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城市管理调研文章:城市建设管理调研报告
近三年来,我主要负责单位几个建设项目的报建工作,对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现状有深刻亲身体验与感受。现就城市建设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建议浅析如下:
一、报建手续的现状。
有国家下达的年度建设计划、在自有使用土地上建设的一般性建筑物。通过正常途径办理,从报建到开工所需过程与手续的情况。
1、必经的报建手续太烦琐、办案时间太长。
下面我将有关手续按报建顺序一一列举如下(其中黑体部分为在政府部门办理的,带下划线的是在相对指定的企事业单位办理的,为说明问题,有些罗嗦):根据计划和土地条件找设计院设计图纸(15个工作日);更改规划设计条件(规划局40工作日);根据规划设计条件调整设计(10个工作日);申报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局,40个工作日);根据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建筑方案(10个工作日);申报建筑设计方案(规划局,30个工作日);[根据方案批复设计建筑施工图纸、并按规划局要求设计消防、人防图纸、制作环评报告后(这些工作可以同步进行需要20个工作日)];[申报人防设计意见(人防办)、卫生学预评价(疾病预防中心)、申报环保批文(环保局)、申报消防意见(消防局)(这些部分可以同时办理,最长的需要30个工作日)];[初步设计审查手续(建委),基坑设计审查(科技委)共计需要25个工作日];申报规划放线制作放线册(15个工作日);申报详细面积指标表(3个工作日);后备齐资料申报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划局,30工作日),办理配套设施费减免(建委,15个工作日),交费、办理档案移交手续(2个工作日);详细的施工图设计并找另一个施工图审查出具施工图审查报告(15个工作日),后准备所有资料报建委办理施工图审查备案(5个工作日);申报人防设计图纸审查(10个工作日)。确定招标代理机构,制作公告、投标资格预审文件、工程量清单,拦标价、招标文件等、(20个工作日),报招标中心审查同意、招标公告、接受报名、资格预审、摇珠、发招标文件、答疑、开标、发中标通知书、签定施工合同和监理合同(约50个工作日,施工和监理可同时进行)。制订施工方案、监理方案等资料(15个工作日)后准备资料申报余泥排放、办理质量监督、缴纳劳保金等等(共计10个工作日)。准备资料(3个工作日)申报施工许可证。(15个工作日)。开工。共计428个工作日。按每月20个工作日计算是21个月有多。这里还没有计算市里面要求的使用国家资金投资的项目设计方案招投标的时间,且上面所说的是在完全顺利,不存在任何周折的情况下,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各办案窗口会经常挑你毛病不收案(下面会提及),办案过程会让你补充材料等等,加上申报单位自身的一些盖章审批、设计单位的出图总会浪费一些时间。那样真是整整两年时间啊!如果在加上征地、竣工验收、办理产权,呵呵,整整一个跨5年规划。
(二)职能部门收案条件所要求提供的资料太多、不尽合理。
一是各部门在收案上的条件上要准备的资料太多。一般都超过10项,有的甚至达到近30项,而且所要求准备的资料全部是该单位、或者各政府职能部门相关批文的复印件。(本想附上各职能部门收案的条件,但由于太多,就略了)例如向规划局申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还要提交该局自己审批过的规划设计条件、详细规划批文、方案规划批文,这些相关资料在报建的路上不断需要提交给各职能部门。有些部门还会将这些纸质文档扫描入电脑供经办人调阅。二是要求提供的资料不尽合理。在我在办理一个配套设施费减免的案子上,由于需要提供减免依据,在窗口递案的时候我是提供了国家建设部颁发并下发给各地建委的管理办法打印件(网上下载的),窗口竟然要求我提供原件核对,否则不受理,当时我开玩笑的说“是否需要我提供一份法律的原文给你呀?”,后面找了关系打了招呼才肯收案,还有一次竟然要我提供市政府内部行文并已转发建委的原件进行核对,让我去把市政府的原件借出来给他们核对。说真的,当时的心情是既气愤又感觉悲哀。在我们广州这个国际化大都市,难道还要处处找关系才能办成合理、合法的事?
(三)办案过程反复。
几乎每个案子递送以后,经办人员都会去看现场(像规划局,从申报规划设计条件到工程规划许可证一共4趟来回,每趟都要求有两个经办人员一起来看现场)。所以即使在最顺利的情况下,每报送一个案子,都要去该部门4次(一是送案、二是接经办人员、三是送经办人员、最后是去取案,有时要补充资料或一些其他周折,一个案子要来回6、7趟)虽然不是必须接送经办人员,但一般情况下都会做的。当经办人员发现报送的资料不符合规范或还有什么缺陷的时候,会让经办单位补送资料,使办案的工作日不断延长的情况也是十分普遍。
(四)缴纳有关费用手续繁杂。
我个人是支持政府收费,毕竟政府收费最终还是用之于民的,但是现在的收费手续太繁杂,许多部门都有收费的项目,而且收费的时候还必须报送大量的文件资料,否则不收,也无法办理下一步手续,搞得交费都要到处求人、交费都交得郁闷,真是让人费解。
二、利弊分析。
这种报建的管理有它的可取之处,一是现在的政府职能部门均设置了办案窗口,整个办案过程均有相关规定与内部程序,比较规范;二是在整个申报的过程中,各部门、人员之间可以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能一定程度的预防腐败。
但从实践来看存在更大的是弊端和负面影响:
1、造成大量社会资源的浪费。这种浪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手续繁杂、报送资料及来回次数多导致报建人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大量的纸张、交通费用支出。二是由于报建时间太长,延缓了建筑物投入使用的时间所造成的社会效益的损失,特别是涉及贷款的项目,增加了投资人的成本。三是将这些纸质批文扫描入电脑,浪费政府的人力物力及计算机存储空间。
2、导致建设计划没办法在所下达的年度计划里完成,严重影响国家及地方按照计划执行。一般建设计划都是以年度下达,按现在的手续,不要说年度能完成了,本年内连启动都不可能,一个计划要拖后三四年才能执行完毕。这是非常不合理的,根本不符合国家或地方计划部门的投资意愿。但现状就是这样。
3、导致政府的改革、精简机构成为了一句空话。由于手续一直没有简化,而是越来越多,所以政府的改革、精简机构人员就变成一句空话,编制少了,人员多了(大量的编外人员和下属企事业机构),事也多了。这种情况从另一个层面讲增加了政府的运作成本,也是一种浪费社会资源行为。
4、在人员编制少、工作量大的条件下,无法真正把好关。按照我的观察,各职能部门的办案人员都很忙,工作也非常努力,但是广州的基本建设真的管好了吗?城市规划真的管好了吗?我看未必。记得某局有个处长说过,“我们现在十几个人,管着香港上百个人管的活,我们忙不过来,也管不了那么多了”。我想,既然管不了那么多,那管那么多干吗呢?
三、个人见解与思路。
(一)个人见解
我认为,政府是提供公共服务、指引社会发展的,不是处处设关卡、设门槛阻碍社会发展的。政府要管,要把好关这是肯定的,但需要象现在这样如此烦琐的管理吗?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管了太多不该管的事了,一个问题设置了太多的管理机构了,而且各机构各自为政无法做到有机的联系。
1、政府管了太多不该管的东西,而且管的太烦琐了。
建一栋一般的楼房,没动工之前要在规划局报送4个案,在局里的时间共计120个工作日,加上设计、修改和准备资料等环节,整整近一年。人家会认为,广州市的规划局管的那么细,广州的规划应该很好。这里我想问一句,广州的规划真的管好了吗?有个案例:市中心区的一块地,申报规划设计条件的时候给定了40米的限高(约13层),1.8的容积率,退缩马路20米。为什么呀?周围的建筑都是沿街而建,而该建筑却要退入20米,拉出个不象样的空缺;周围几乎都是3以上的容积率,为什么给我定了1.8这么低呢?有什么依据呢?为什么重新申请调整,又给调高了?难道城市规划真像人家说的,就是领导的一句话吗?我认为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应当是一个整体的规划,一个区域,一条街,应该是一个整体的思维,是这个区域这块地不能建什么,容积率不能高于该区域的整体容积率是多少,应具备多少的绿化率、应按原有街道形成的退缩规定退缩,限高是多少,外观要避免什么,这些宏观的条件确定了不就可以了,规划局成立那么多年,象这些整体的规划条件应该早就有了,一个案子进来一查属于哪条街,哪个区域,一套上去就可以批复了,为什么还要去查什么60米的主干道退缩20米,40米的道路退缩15米等等无用的规划条文呢,难道东风路这样的主干道的边上的楼都拆了,往两边退20米吗?如果规划部门把每一个区域、每条街按现状结合实际早就制定了规划要求,不就不需要老申请调整了,这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政府不要自己给自己预留太多的空间了,那样不但会折腾人,而且会给腐败创造条件。
建委的一个施工图审查备案,我的理解,就是让有资质的设计院进行施工图设计,并经另一个有资质的设计院审查,有这两条,就可以备案了吧。但是要提供的资料是包括所有的批文、设计合同,审查合同等等,甚至让出具由交易中心出具的设计招标中标通知书。建委难道连人家签的合同也要审查?连一些一般的建筑物也要强制进行设计方案公开招标,这种招标起到什么目的?是节约还是浪费社会资源?这是备案该管的事吗?
2、同一条线上的各职能部门资源没有共享。
这就是为什么每报送一个案件需要复印那么多的相同的批文和资料并提供原件核对,那就是各职能部门不能在同一条业务线上的其他部门获取这些资料,甚至同一个局的不同处室。而政府每年在各职能部门的网络建设花费了大量的经费,现在的政府职能部门都拥有技术含量相当高的硬件设备,而这种费用究竟是为了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呢?这些设备起到它真正的作用了吗?难道真的就是为了实现现时政府部门根本无法实现的无纸化办公吗?而实际最节约的这些信息共享竟从来没人去考虑、去做,从和职能部门的人员闲聊的时候知道,我们现在报送的纸质资料他们要将它扫描进电脑,一个WORD文档一般只有几十KB大小,而一张扫描图片一般是几百甚至几千KB,如果每个部门都这么做,那将浪费多少计算机储存空间啊。
3、所有的手续只增不减。
一般,每发生一件意外事故,政府部门领导重视,要加强管理,那么该线上的部门就又增设一些关卡来“加强管理”,但是,极少会将一些不需要提供的手续减掉,导致手续越来越多,提供的资料也越来越多。我在想最近泥头车的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无牌无证的泥头车呢?说明登记的车辆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为什么那些车不登记呢?是不是因为我们所设的门槛太高,收费太高,导致难办理且利润太少呢?加上执法又不到位,人家认为反正难以办理,而你又不来捉我,那么就冒冒险罗。(这只是我的推测,无根据)。我认为,如果一味的抬高门槛,设置关卡,只会导致恶性循环。
(二)改进工作的思路。
我所接触的只有城市建设这条线上的部门,所以也只对这条线上的工作该怎么改善进行思考过,只是个人思路,不尽完善。
1、规范政府给职能部门的联系,共享资源。
这件事由于涉及各职能部门的协调问题,应由市政府直接牵头来做。主要有两步工作:一是一个案件一报送,就应该有一个编号,之后所有职能部门对该项目的批文都围绕这个编号来,可以根据该编号查到所有的批文。二是基于各职能部门现有的网络设备和硬件的基础上,设计一套软件系统将这些批文共享,并根据各职能部门审批的需要设置调阅权限,审批的时候调阅该编号所需其他部门有关批文。三是政府仅在档案馆储存一套完整的纸质档案资料。这样可以避免重复复印大量的纸质文档,浪费大量的纸张、政府的档案库空间和计算机存储空间。
2、进行改进后减少有关手续、减少办案时间。
按报建部门顺序逐步罗列如下
(1)规划局。一栋建筑未开工就要在规划局出入4次实在是不合理。主要改进如下:一是规划局应当根据现有的航测图、地形图、建筑物情况等资料综合将广州市的地块进行统一的规划,根据现实的情况平均确定各区域用地的容积率、马路及周边退缩、高度限制等硬性指标(这些指标不应定得太低,至少应当是现有状况的平均值,容积率应除去规划路来计算);二是根据现状确定某些地块不能建设哪些类型的建筑物并明确它,至于该用地能建什么建筑我们则不要给予明确,可以由土地使用单位根据自己的立项自行调整;三是将上述的用地规划资料提供给市民进行查询。这样一来,在规划局申报的手续可简化为两次:一是根据公布的规划条件与限制和单位的立项批文申报规划方案,规划局可以对方案是否违背规划条件进行审核并提出修改意见(15个工作日),二是根据规划局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方案并取得各专业部门意见后申报工程规划许可证(10个工作日)。
(2)人防办、疾病预防中心、环保局、消防局。这几个部门的手续可以同时办理,基本也是必要的,缩短一些办案时间即可,在15个工作日以内。当然对于一些特殊用途的建筑物则可以适当延长办理时间,但也必须明确。
(3)图纸审查工作,包括初步设计审查、基坑支护审查、施工图审查,这些工作属于政府部门不该管的事,但可规定那些工程必须要有就行,让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有资质的另一家审查单位将各自的责任负起来。但是建委可以出台相关的规定,加大对设计和审查机构的约束和严厉的违规处罚力度。
(4)建委和招标中心。一是建委可联合招标中心做一些审核工作,在申请招标的时候审核必要的图纸审查工作。可减少施工图审查备案的手续;二是建委作为建设的主管部门,是否可以将所有应缴纳的所有费用在申报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的时候一次性根据有关图纸、有关规定计算清楚,同时能够办理减免的也同时办理,所有应缴纳费用(包括配套设施费、质检费、劳保金、余泥排放费等等)一一用列明后一次性缴纳,再进行分配呢?这样可以减少大量的手续,减少政府、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大量的工作量。节约大量的社会资源。
(5)对于一些政府部门下属企业,象招标中心、规划设计院等部门,也应当规范其相关手续及行为,现在这些部门由于成了必走的手续,办起事来比政府部门还烦琐,收费标准也太高了。
如果按这种手续改进一下,估计在上述前提下经10个月左右的报建就可以动工。虽然有些理想化,有些短时间内还暂时无法实现,但可以按这种方向发展,总能有所改进。
国家在提倡节约型政府、节约型社会,我想应当是在保证节约型社会的前提下再考虑节约型政府,如果政府多花一元可以让社会节约十元,那么政府应当多花这一元,各职能部门不应为了各自的利益去浪费大量的社会资源,这样才是真正的节约。虽然有些学者认为政府收费也是应该取缔的,但是我却支持政府收费,毕竟政府收费还是用之于民,如果适当提高一些政府收费能够减少这种浪费社会资源的目的,可以适当提高。
广州这几年发展很快,并且都是大手笔,这都很好,为广州市民创造了优越的生活、工作环境。但是,上述这些问题也不容忽视,我的接触面比较窄,比较了解的也只有城市建设这条线。提出的改进措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不尽完善。我相信,其他的政府职能部门应该也会存在类似的问题。也应当可以通过资源共享、简化手续来改进。还有一些政府遗留问题:例如购买商品房没有取得房产证,许多单位历史遗留下来的房屋都没有产权证等等,都需要政府下决心去解决的问题,不要让这些个体到处去碰壁仍无法解决问题了,也不应让这些由于以前政府监管不力而产生的社会问题责任和风险转嫁给这些小业主。
看过“城市管理调研文章”的人还看了:
3.城市规划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