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文章阅读>文章>

写老舍精神的文章

淑贤分享

  说起老舍,大家都很熟悉。在中国现代文学八大家(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赵树理、老舍、曹禺、艾青)中,老舍最接地气。关于老舍精神,你觉得是什么?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写老舍精神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写老舍精神的文章篇1:老舍的精神境界

  说起老舍,大家都很熟悉。在中国现代文学八大家(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赵树理、老舍、曹禺、艾青)中,老舍最接地气。不论是取材于旧社会,还是挖题于新社会,他始终关注的是中国最底层的百姓生活。《老张的哲学》写的是小市民。《骆驼祥子》写人力车夫祥子,是中国最早的农民工。《我这一辈子》写的是巡警,是中国最早的公务员。所以他的作品,尤其是小说和话剧,赢得了广大民众的认可和赞赏。他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第二位是赵树理。

  梁实秋对老舍的评价比较中肯:“老舍就是在这样的破落大杂院里长大的,惟其因为他生长于贫苦之家,所以他才真正知道什么才叫做贫苦:也正因为他亲自体验了贫苦生活,所以他才能写出像《骆驼祥子》那样的小说……所以老舍的为人与作品充满对穷人的同情,希望穷人的生活能够改善……”所以,他的一生是在为人民著书立言,在写作。“人民艺术家”称号当之无愧!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本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他的文学创作涉及到文学的各个领域:小说、戏剧(话剧)、散文、诗歌和曲艺(平话、快板、相声、数来宝等),著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我这一辈子》等,话剧有《茶馆》《龙须沟》等,短篇小说数部,曲艺作品集数部,诗集一部。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是中国新京派文学鼻祖和大师。

  为什么老舍能够始终将目光盯在底层百姓身上,用他健硕而幽默的笔触,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的小人物呢?(他的作品无一位高大全的英雄人物,这个与后来的浩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与他的人生成长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1899年2月3日,老舍生于北京,春天来了,他父亲给他取了个名字舒庆春。他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在老舍不满一岁时,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战争中阵亡,没找到尸首,将生前一双袜子葬之。(老舍死后,火化后,骨灰也找不到了,最后以血衣装在骨灰盒里,一直保存在家,2008年才与其妻合葬。)全家靠母亲替人洗衣裳、做针线活计维持生活。1908年,老舍九岁,得好心人资助始入私塾学习。14岁,考取公费的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19岁,被派到北京方家胡同小学当校长。

  1924年,25岁,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讲学,讲授汉语。许地山是负责人,他自己编教材,亲自灌留声机唱片。闲时写小说,写成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巴金的小说《灭亡》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巴金认识老舍较早,感情深。

  1929年夏,回国。1930年,回国任齐鲁大学教授,边写作边教学。在山东青岛和济南的8年,是老舍的创作高峰期,《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月牙儿》《骆驼祥子》都是在这期间写的。

  1931年,与胡絜青女士结婚。胡也是高材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国文系,酷爱文艺,嗜好绘画书法。解放后专业从事绘画,画风得白石老人真传。老舍与白石老人关系非常好,白石经常赠画给老舍,老舍经常出题让白石作画。“十里蛙鸣出山谷”最为著名。

  1937年, 11月只身奔赴武汉。老舍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对内主持日常会务,对外代表“文协”,并全面负责总会的领导工作。同年7月,随文协西迁重庆。

  他亲自写的《入会誓词》中说:“我是文艺界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日日夜夜操劳在书桌上和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劳;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作的一切,我确是作到了。以前如是,现在如是,希望将来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我一块短碑,刻上: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2008年,老舍子女将老舍和胡絜青合葬八宝山革命公墓。他儿子舒乙在老舍墓碑上刻的就是这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在抗战期间,老舍一边组织文艺宣传工作,一边继续翻译和创作,翻译完成的英文版《金瓶梅》,在伦顿出版,此版是为西方比较权威的《金瓶梅》译本,先后发行四次。另外创作了百万巨著《四世同堂》第一卷《惶惑》。

  抗战胜利后,1946年,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同年出版《四世同堂》第二卷《偷生》。

  1949年,接文艺界三十余位友人信后回国。

  回国后至“”之前的17年,老舍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创作中去,迎来第二次创作高峰,创作了《茶馆》《龙须沟》《正红旗下》等一大批优秀作作品。其中《茶馆》成为中国话剧的高峰,是北京人艺的保留曲目,上演500多场。到国外演出,也是满堂喝彩。这17年,老舍在官场也较为得意,当选为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

  1966年,“”暴发后,灾难接踵而来。

  “”一开始,军宣队进驻北京文联,同去的还有浩然,这时浩然完成了 “巨著” 《艳阳天》,他一去实际是接管老舍的工作,老舍就靠边站了。不久老舍大病,住院。

  1966年8月23日是老舍病愈后上班的第一天,红卫兵在成贤街孔庙焚烧京戏戏装,老舍被人从单位拉去陪斗。舒乙在《我的父亲老舍》中写道: “在孔庙,父亲受伤最重,头破血流,白衬衫上淌满了鲜血。他的头被胡乱地缠上了戏装上的白水袖,血竟浸透而出,样子甚可怕。闻讯赶来的北京市副市长,透过人山人海的包围圈,远远地看见了这场骇人听闻的狂虐。他为自己无力保护这位北京市最知名的作家而暗暗叫苦……父亲使足了最后的微弱的力量,将手中的牌子愤然朝地下扔去,牌子碰到了他面前的红卫兵的身上落到地上。他立即被吞没……是的,被吞没了……”

  这里要提到浩然,他后来也写了回忆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他极力为自己开脱罪行,但是对草明的揭批基本属实。他说:“他们看到老舍被红卫兵打伤后,头上缠着水袖,立刻一涌而上,将老舍围住,又进行批斗。这时,草明突然跳了出来,当着满院子的红卫兵揭发老舍,她说老舍是反动权威,崇洋媚外,不要人民币要美金,把《骆驼祥子》的版权卖给了美帝国主义……在她的鼓动下,一些愤怒的红卫兵对老舍的打骂更加凶狠。老舍不甘受辱,一气之下,突然摘下脖子上挂的木牌子,朝身旁的红卫兵冲了上去,拳脚相加。”

  可以说,老舍的被遭毒打,浩然和草明是难辞其咎的。

  次日,不堪凌辱的老舍从家中离开。舒乙身披父亲的血衣,奔国务院接待站呈递冤情,周恩来设法寻找老舍,没想到等来的竟是死讯。老舍于8月24日清早出门,一直在太平湖边上呆坐了一天,半夜投湖自尽。尸首打捞出后,立刻火化,化后,骨灰不知被丢往何处。一代文豪,竟落了如此凄悲的下场。让天落泪,更不要说有良心的人了!

  后来有位作家在纪念文章中这样写道:“中国作家里,有没有靠别人的鲜血和生命,或解闷取乐,或博得虚名,或保存自己,从而进行政治赌博的伪币犯呢?我不敢妄断。因为历史档案,尚未解密。但像康生、姚文元那样的职业杀手和金棍子梁效、罗思鼎那样被江青豢养的御用文人,中国知识分子是以家破人亡的血和泪来领教其残忍和兽性的。江青的宠臣和给他写效忠信和劝进表的人,早已解密,其尊姓大名,白纸黑字,赖是赖不掉的。不过这些人的作品,几乎都是马尾穿豆腐——提不起来。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那点小聪明,都在诬隐、投机、告密和整人的心术中用得干干净净,等到动手创作时,江郎才尽了。他们还没有一边出杰作,一边充当刽子手那个本领。

  我个人不能代表任何一个读者表示对哪一个作家的好恶。我只知道我自己。中学时代就看过《骆驼祥子》、《离婚》……老舍的若干代表作。他的良知、幽默、情趣、京味儿、语言和勤奋……特别是那可亲可爱的平民骨气(例如丁二爷、常四爷、老赵……他笔下的警察,也多是穿官家衣服的善良的平民),令人由衷叹服!他一再叮嘱新凤霞给发配到北大荒的吴祖光写信,充满了豪侠气和人情味。风格即人。像《茶馆》那样的经典,浩然们有几人能写得出来?”

  老舍之投湖,犹如屈原之投江。屈原投江是为了殉国,老舍投是为了殉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道大于国。后来有位名人惋息,说老舍不应该投湖,不值得。巴金听后,勃然大怒,说:“你当时敢死吗?”

  老舍死后,最早写纪念文章来纪念他的是日本作家井上靖、水上勉和开高健。中国最早写怀念老舍文章的是在1979年,巴金在香港《大公报》上发表的《随想录》。巴金说:“日本朋友和日本作家,似乎比我们更重视老舍的悲剧式的死亡,他们比我们更痛惜这个巨大的损失。为老舍昭雪平反的骨灰安放仪式一直拖到1978年6月才举行,而且骨灰盒里也没有骨灰。甚至在1977年上半年还不见谁出来公开替死者鸣冤叫屈。”

  后来冰心在悼念文章中说:“老舍,您是地道的北京旗人,我只能称呼您‘您’。您永远是激荡于天地间的一股正气!”

  我们知道,老舍贝尔文学奖交臂最近的中国作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且获投票第一,由于老舍已不在人世,遗憾颁予川端康成。所以说,老舍悲剧式的死亡是中国文化的重大损失。

  老舍先生虽然离开我们将近半个世纪了,但他的作品一直活在我们心中,这就是一个作家的不朽!他的浩然正气永远充塞在天地之间。套用臧克家纪念鲁迅先生的诗:“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再套用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写老舍精神的文章篇2:老舍先生的人文精神

  舒 乙

  人文精神,往大里说,就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理想追求,内心活动准则,人生观,生死观,总之,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道路的基本理念。往小里说,一个人的喜好,兴趣,习惯,和生活趣味,都可以算在里面,从侧面界定了一个人的个性和品位。

  在介绍老舍先生的人文精神之前,请允许我先说一个小故事

  在2003年的时候,英国遗产委员会决定为老舍先生在伦敦的故居挂上“英国遗产”的牌子。英国的这种制度,有一点像中国的确定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制度,在中国分三级:全国的,省市的和区县的。目前全国的有两千处,都是国宝。“英国遗产”当时已有七百余处,多数都位于伦敦。所谓“英国遗产”就是专为纪念有特殊贡献的名人而设立的一种文物保护制度,将他们居住过的房子挂上特殊的标志,保护起来,依然可以由现在的人居住使用,但不得拆改。对这些名人有一定的标准要求,譬如在他自己的专业领域是受到公认的杰出人物,有相当的知名度,生活的年代距今要在百年之上,偏重于文化、科学领域。老舍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曾在伦敦生活工作过五年,住过四个地方,其中第二处是霍兰公园小区的圣·詹姆斯花园街31号。他在这里住过三年多,走上文坛,创作了前两部半长篇小说,即《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的一部分,成为一名作家。经过五位当代英国文化人和学者的倡议与推荐,英国遗产委员会决定为这所小楼挂上“英国遗产”的牌子。这是“英国遗产”第一次为一名中国人挂牌。牌上除了英文之外,还有“老舍”两个中文字,注明中国作家老舍一九二五至一九二八年在此居住。当年在小楼前举行了庄重而热烈的挂牌仪式。我应邀参加了这个仪式,并在仪式上发表了讲话。我说,当年老舍先生以伦敦为背景创作了长篇小说《二马》,他说他在这本小说中没有说英国人一句好话,因为当时中国很落后,英国人普遍瞧不起中国人,为此,老舍先生非常郁闷,感到很圧抑,他在书中大声疾呼:中国人啊,你们要挺起腰板,站直了,要发愤图强,要不然,永远会被人视为猪狗不如的下等人!我当时说:刚过去不到八十年,老舍先生已去世,英国却要纪念他,为他的伦敦故居挂牌,可见世道真是大变啊。

  这个故事很有喻意。

  一.

  众所周知,老舍先生出身寒苦,不到一岁时,当护军的父亲战死在天安门的和八国联军对抗的巷战中。他跟着寡母长大。母亲常常向小儿子讲述帝国主义强国侵略者如何残暴地对待中国老百姓,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充满了对军国主义的仇恨。后来,当他成为作家时,不论在小说中,还是在话剧剧本中,爱国主义永远是他的第一主题,而且由处女作《老张的哲学》到最后一部小说《正红旗下》,无不是以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作品的始终的,他的几部世界闻名的代表作,如《四世同堂》、《茶馆》也都具有爱国主义的鲜明的品格。

  在老舍先生一生中有两次重大的生命历程转折点,一次是离开青岛、济南,别妻离子支身去大后方从事抗日侵略斗争,成为一名领导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中坚力量,另一次是1949年底应召由美国返回祖国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创作剧本,十六年一共写了连失败作废的在内共四十部剧本。这两个转折点几乎完全改变了老舍先生的生活方式和写作方向,而且迎来了他一生中不同的两个创作高潮,而这两个转折点的出发点完全是爱国主义。老舍先生一生中最辉煌的社会工作是参加“文协”的工作。最近我们收集到老舍先生1946年至1947年由美国写给国内同行的信件,其中他明白地写到他曾经向美国笔会介绍,抗战时期他是全国“文协”的“主席”。(大概相当今天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家协会主席。)这一时期他的主要贡献是团结了国内爱国的作家,不分左中右,一致对外,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人团结的最好的时期,其次,是致力于文艺普及和大众化,使文学从此走向了大众,服务于大众。老舍先生曾说,抗战期间,他的每一部作品,每一篇文章,甚至每一次谈话,都没有离开过抗战这个主题。他说,他死后,愿意有人替他立一块矮碑,上面写着:“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如今,这句话真的刻在了他的墓碑上。有一个时期,他的同乡好友 梁实秋先生在报上公开发表一篇主张可以写与抗战无关的文章,而且说当今的文坛主帅不知在何方。老舍先生很生气,当即代表“文协”写了一篇意正词严的声明加以驳斥。后来这篇声明被周恩来同志出于统一战线考虑劝阻没有公开发表。改革开放之后原稿被孔罗荪先生拿出来披露,才知道老舍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如此强烈和真切,恰好证明他实践了自己的诺言:确实是每一句话每个行动都和抗战有关。

  二.

  老舍先生是个有理想的人。

  抗战时,老舍先生在报上发表了一篇短文,说的是1921年在天津南开中学教书时,曾说过一段话,看似和宗教有关,实则是一篇关于人生理想的内心独白和宣言:

  “我们要负起两个十字架,而耶酥只负起一个。我们既要破坏和铲除旧世界的恶习、积弊和有毒的文化而牺牲,也要为创立新的社会民主和新的文化而牺牲。”

  由天津返回北京之后,年青的老舍先生曾热心致力于改组教会和社会改造。他在北京缸瓦市伦敦会教堂帮助伦敦大学神学院毕业生宝乐山先生起草教会改造章程,力求经济上独立于国外教会,在人事上全部由华人管理,并由华人自主传教布道。为此,老舍先生接受了洗礼,入了教会,取得了合法身分。在改造教会章程的文本《后记》中,舒舍予写下了一句他的真实想法,他说:他们正是要通过宗教的道路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此后他热忠于办教育,改造“主日学”、教老百姓讲卫生、种牛痘、打苍蝇、办女工工厂、为穷人募捐棉衣、发散煤球等等,做一些很实际很务实的工作,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这些工作有着相当理想主义的色彩,正好反映了一位苦苦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中国年青人的殷切苦心,和热切愿望。情结在日后的老舍身上并没有留下太多的外部表现,以至许多人并不知道他曾是教徒,但是这段经历在他的内心却留下了不小的影响,他从此变成了一个人道主义者,养成了善待老百姓、善待穷人、善待弱者、善待动物和植物的好品德。

  老舍先生是一位爱好和平的人。他在《四世同堂》结尾处描写了一位反战的日本老太婆。她住在北平的小胡同里,常和邻居祁老人的孙子瑞宣用英文交换对战争的看法,以为这场战争同样给日本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災难和痛苦。当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时,北平的老百姓走上街头欢呼胜利,同时也找日本人报仇,恰在此时,抱着饿死的重孙女妞妞的祁老爷子和日本老太婆在胡同里迎头相遇,街坊们都围上来,愤怒的人群要殴打这位老太婆,瑞宣赶到,一方面拦住中国邻居,另一方面对日本老太婆说“快走吧!”老舍先生用这种神来之笔,一方面表达了战争对双方的普通老百姓都是一场災难,另一方面也以一种大爱的精神表达了中日人民是朋友的深刻思想。后来,《四世同堂》在日本被誉为一部反战的教科书而受到日本广大读者的欢迎。老舍先生的确是一位心地善良而思想深邃的大作家。

  老舍先生一生是一位充满热情,极端谦虚、乐于服务、宁肯自己吃亏、热心公众事务的人。在这方面,他的口碑极佳。抗战时,连续七年,一年一选,老舍先生总是得票的第一名,担任了“文协”的总务部主任,对外代表“文协”,对内会务,相当于主席,而且正如自己所说,他是“一名尽责的小卒”。

  三.

  老舍先生是一位继承中国古代士大夫气质的人,这种人认为骨气最重要,即骨气大于生命,骨气重于一切。士可杀,不可辱,硬汉子,宁折不弯,可以批我说我,但不可污辱我,人格高于一切。

  老舍先生在北京市文联五十年代工作时,曾把秘书葛翠琳找来,表示要口述一份备忘录,放入个人档案。他说我为什么叫“舍予”,那是“无我”、“忘我”、“舍掉自己”、“全为他人”的意思。

  一九四一年,“文协”发启设立“诗人节”,老舍先生写文纪念,题目叫《诗人》;他说:

  “他被称为狂士、为疯子……在别人正兴高采烈,歌舞平升的时节,他会极不得人心的来警告大家。人家笑得正欢,他会痛哭流涕。及至社会上真有了祸患,他会以身谏,他投水,他殉难!”

  注意,这里说的是:“及至社会上真有了祸患”,他“身谏,投水,殉难”。

  这六个字,正是老舍先生的生死观。

  1944年当侵华日军从贵州独山方向由南边包抄重庆时,重庆又大乱,政府甚至酝酿着向西撤退,退到西康一带去,重庆社会为之哗然。有人问老舍先生,你怎么办?他从容回答道:“北边是滔滔的嘉陵江,那儿是我的归宿!”消息由北碚传到重庆,在文化人中引起很大震动。友人王冶秋先生专门写信来问:此话当真?老舍先生给他回信,信中说:

  “跳江之计是句实谈,也是实话。假若不幸敌人真攻进来,我们有什么地方,方法,可跑呢?蓬子说可同他的家眷暂避到广安去,广安有什么安全?丝毫看不出!不用再跑了,坐等为妙;嘉陵江又近又没盖儿!”

  以上两段话,两个故事可以和一九六六年““””初起发生的悲剧联系起来。它们是一脉相承的。正像在话剧《茶馆》里老王掌柜和小孙女告别说的最后一句话“和爷爷说再—见—!”一样,老舍先生本人在人世间说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对自己三岁的小孙女说的,他说的话正是:“和爷爷说再—见—……”

  二十五年前说的“身谏、投水。殉难”,十五年前说的“和爷爷说再—见—……”,在二十五之后,在十五年之后,都在他本人身上真的发生了,真的灵验了。这就是命运!这就是命中注定!这就是生命理念的反照!这就是“骨气最重要”!

  四.

  老舍先生是最后一位全才的文人。他的离世,对全才文人的存在划上了句号。

  老舍先生文武双全,不论在文,在武,他都是多面手。文方面 ,他能写小说,长篇、中篇、短篇全有;他还会写旧体小说;他会写剧本,包括话剧、歌剧、京剧、曲剧;他会写诗歌,包括格律诗和新诗;他会写曲艺,包括大鼓、单弦、快板、相声、太平歌词、河南坠子;他会写散文,写幽默小品;他会翻译英文,也用英文写过剧本。武方面,他練过剑,使过棍棒,十八般兵器都拿得起来,他会打太极拳,打行意拳,練过气功。他会唱京戏,尤以唱老旦为擅长。他还会唱昆曲。

  这样的文人现在已经没有了。

  老舍先生是文化酷爱者和文化批判者的统一,他一生有十九种以上的个人爱好:打拳、唱戏、养花、说相声、爱画、玩骨牌、和孩子交朋友、下小馆、念外文、养猫、旅游、行善、分享、起名字、自己动手、给人温暖、收藏小珍宝、剖析自己。

  一九六五年春季老舍先生曾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在日本活动了一个多月,留下了大量墨宝、诗歌和动人的故事,日本友人曾感叹他是一位东方文化的活化身,一位真正的东方文化使者。老舍先生不幸去世之后,在世界上不顾“_”的淫威,首先公开悼念老舍先生的恰恰是日本的大文豪井上靖、水上勉和开高健诸位先生。

  老舍先生是一位擅于独立思考的人,他的文学主张有许多都是“离经叛道”的,但却是真知卓见,对后来的作家写作很有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譬如:

  “对文学而言,怎样写比写什么更重要”。

  “两个翅膀—感情和美,加上丰富的想象力,文学便可以飞腾起来。”《龙须沟》中程疯子要冯狗了把手伸出来看看是不是人手,《茶馆》的结尾三个老头撤纸钱,都是大手笔。

  “文学作品的成功与否,在乎它有艺术的价值没有,它内容上的含蕴是次要的。”

  “天才的作品不是要说明,而是使人狂悦忘形。”

  “提倡写悲剧。”十一代表作中八部是悲剧或有悲剧色彩,它们是《猫城记》、《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微神》、《断魂枪》、《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茶馆》。

  五.

  老舍先生的人文精神留给后人的启迪,或许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 创新是第一位的;进行文体上的“杂交”、“移植”试验,有许多发明;

  二. 文化批判很重要;由《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始,一直到《离婚》、《四世同堂》,都是如此;

  三. 对美的追求要贯彻始终;形成自己独特幽默风格,提倡为孩子写作,《春华秋实》有十部手稿;

  四. 思想境界要站得高;通俗不是庸俗,提倡世界大同,民族团结,社会改造;

  五. 独立思考诚可贵;不同意“文艺为工农兵”的提法,不“唯有读书高”,不同意“难得糊涂”,同情弱者,崇尚自然。

  下页更多关于老舍精神的文章

1832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