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武术基础>

武术咏春拳有哪些主要特点

方婷分享

  咏春拳是一种十分科学化和人工化的拳术。其长处在于埋身搏击。它拳快而防守紧密,马步灵活和上落快,攻守兼备及守攻同期,注重刚柔并济,气力消耗量少。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咏春拳的特点。欢迎阅读!

  咏春拳的特点一:理论和心法

  (1)中线理论:中线者由人体头顶至尾闾(尾龙骨)之线。若将敌我之中线连接便成一个中线平面。若配合(朝面追形)我们在进攻和防守方面是绝对的有利。在进攻方面我们沿着中线配合(朝面追形)向敌方中线攻击,这是敌我最短之距离;同等拳速,拳轨近者当然较快击中。再者我们若问敌方左或右攻击,对方很容易卸去我们之力。但若我们向敌方中线攻击,对方则甚难卸力,而且受力较重。在防守方面我们守中线,配合(朝面追形)及沿着中线平面以分水方法去消解,这也是消法之最短行轨。

  (2)朝面追形:与对方朝正面对面者为“朝面”。若不能“朝面”(如对方面向其他方向)我们之面沿着中线平面追望对方中线之形者是为“追形”。

  咏春对敌时尽可能是正面朝敌的。不论敌方环绕着我走向任何方向我们必定朝面追形向着敌方。其好处如下。

  ①防守方面

  简化敌人向我们进攻的来向。因为正面之攻击,敌人向我们进攻之来向只限于九路。九路者即左上、左中、左下、中上、中中、中下、右上、右中、右下。因此我们对敌人来势较易捉摸。

  ②进攻方面

  配合中线理论,我们较易击中目标及敌人受力较重。

  ③出手快而影小

  双手能同时到达敌人,所以出手时不用转动肩头,因此出手之影(先兆)会很少,而且左右手很易互相兼顾。

  (3)埋踭理论

  咏春出手或防守大多数是手踭紧贴着中线平面的。

  好处如下

  ①技巧方面

  可抢中线以达最短距离和最重之攻击。

  ②防守方面

  一方面埋踭本身已保护身体若干重要部分,另方面守中线以达最短距离之防守。

  (4) 收踭理论

  咏春出手后(不论是攻或守),手和手臂均不再蓄力,手踭屈曲是为收踭。这样除了有利自己同一双手能立刻再作攻击外,在防守方面使敌方难以取我们之关节并守位方面亦会较紧密。

  (5)“来留去送”心法

  “来留”者对方向我击来之手法,我们除了消外最好尽可能将其留住,以便利用咏春桥手相接之感觉将其控制。“去送”者,当敌方强力向我们击来,我们利用手法,把击来之方向改变,令其攻击不能击中我们,若可能我们应当再加力顺其势向改变后的方向送去,令敌方失势或招式用老。

  (6)“甩手直冲”心法

  “甩手”者是当对方突然将与我相接之桥手撤去(不论向任何方面)。每当对方“甩手”,我们应以第一时间发招冲出直攻敌方为之“直冲”。“来留去送”和“甩手直冲”心法,是从黏手练习锻炼出来的。

  (7)守攻同期

  当我们消对方之攻击时,在可能范围内我们应同一时期发招攻向对手,这样将会由被动变主动而达到后发制人。

  (8)其他辅助心法

  ①不消“过笼”(过头)

  咏春消手以能消对方来手而不超过防守所需范围为原则。对方来手若不可能击中我们,我们则不需要运用任何消法。不消“过笼”可以减少气力和时间的消耗。消后反击敌当会更快。

  ②不“追手”

  “追手”者,离开防守所需范围来追着去接触对方桥手也。咏春拳长于桥手相接后之感觉和反应。所以初学咏春拳者很容易下意识地犯“追手”的错误。若敌桥手不在我之防守范围内,我们不要追着去接触其他桥手,反之应该趁机向敌攻击以求击敌。若对方用桥手消我们之攻击,我们便达到接触对方桥手之目的;这是“寻桥”方法之一。

  ③不“冲身”

  咏春出手(攻或防)、马步上落和转变都要以维持重心为原则。尽量减少被对方借力机会而至“失形”。“失形”,即失去重心而不能保持对敌之平衡状态也。

  ④不需借助位置而发力

  咏春拳的“攻”与“守”皆以能锻炼到从任何位置都可以发力为原则。换句话说,无论手在何处皆能发力不从心消对方来手或向对方攻击而不需要将手收回或提高已某一位置来帮助发力。

  寸劲”乃咏春拳用作攻防之劲力,亦称“弹劲”或“短劲”:这是一种短暂而有爆发性和能于短距离(约两寸)内发出杀伤力击敌之劲力。“寸劲”是从小念头,扯空拳及打沙包等锻炼。

  咏春拳的特点二:黏手练习

  其目的是

  (1)锻炼与敌方桥手接触后之感觉和反应。

  (2)锻炼制造和寻找敌方之空隙。

  (3)锻炼双手之左右兼顾和一心二用。

  (4)锻炼咏春拳心法如“来留去送”、“甩手直冲”、“不消过笼”、“不追手”等等。

  (5)练习攻,防手法与组合。

  (6)练习手法与马步之配合。

  感觉者乃是当双方桥手相接后,对方有没有破绽和空隙,对方力度之方向和转变如何,以及对方之攻击和防守中有没有破绽等所有“资料”的体会。咏春拳特别注重感觉和反应。我们认为用眼吸收后而发出之反应是较桥手相接后感觉之反应慢。

  因为从眼看到要经神经线传上大脑,然后大脑才下命令去作适当反应。然而桥手相接之感觉反应乃是走捷径的经由脊骨神经而发出的,所以反应较快。经过适当锻炼后桥手相接之感觉和反应当会达到。

  咏春无华出手即法。它无花招即无巧势, 咏春不尚神功,不迷绝技,不考究身法之挺拔,手法之玲珑,步法之潇洒,常以简洁最短之路线,凌厉的速度,获取最大的击打效果。

  小念头、寻桥、标指,木人桩法,以双黏手贯穿其间,其贴身短打,消打合一,来留去送,甩手直冲,追中守中,重心不重法,追影不追身。它的使命就是搏击,一切与实战无关的都在摒弃之列,只认定一个理儿,打赢便是好拳,需要便是理由,效果便是原则。

  咏春拳是一种以追求攻防实战为目的、科学而完整的搏击拳术。它具有简单实用的特点。说它简单是因为全部内容仅有小念头、寻桥、摽指和木人椿,并且所有的技术动作都含在小念头一个简短的套路内,而且这个小念头也不过25手,5分钟便可做完。

  用黄淳樑先生的话讲,这就象英文的26个字母,由这几个字母便可以任意组成许许多多个语言文字。这种任意组合便构成了技击运动中的许许多多的组合拳,组合手法、腿法、身法、黍手、寻桥、摽指以及木人椿技术等等。

  说它实用是因为咏春拳埋身搏击,拳法重快,攻防紧密,马步灵活,起落快速;连消带打,攻守同期;劲力完整,手法灵活;抢占中线,毫不相让;左右兼顾,一心二用;来留去送;甩手直冲;最短攻防,时间抢先;朝面追形,不消过笼;日字冲拳,爆发劲整。

  咏春拳强调以双手打法为主体技术,这种善用双手相互兼顾,一鼓作气的快攻,一手似刀,一手似剑;一手似枪,一手似盾的同出同入,连消带打,形成了多面手近体作战的绝对优势。

  说它科学而完整是因为它的一整套理论科学而系统,例如咏春强调短距理念,要时时刻刻拳抢中线,以达最短距离和最快时间的猛攻,这就是它的经济原则;在技法上强调精简理念,要用最简单的动作完成最直接的快攻,这就是它的实用原则。

  在兵法上讲究绝不授敌以先机,如发拳绝不预先后撤,不给对方丝毫的预示信号,是顺势发拳,到达彼此一步左右时才突然出拳,并且是链滚式的,即一击不中,就随之在外面变化,让对方措手不及,目不暇接。

  这其中就是咏春讲的“兵半渡而击之”,因对方在半渡中,他的意图、动态、路线全在你窥视之中。半渡而击之,对方来不及变化,又首尾难以呼应,进退受制、受创必然。

  说到咏春拳理论的系统性,则更离不开与之相配套的黍手训练的科学性。咏春拳徒手实战的奥秘,就在于迫使对方近体格斗,在近体战扭斗时,视觉是难以发挥的,其全凭肢体触觉的条件反射,立即感知对手的重心和手臂的变化,而迅速做出反应,使对方失衡而被打倒或摔倒。

  咏春的黍手训练恰巧就是为锻炼两手的触觉反应而精心设计的,通过双黍手反复成千上万次的技术训练感知,在神经系统建立了复杂的条件反射时,两手可以达到反应灵敏和随机应变,在迅速千变万化的实践中能够应付自如,凭感觉打(可蔽目进行)“无招胜有招”便成了咏春拳近体实战的核心。

  双黍手训练是由双方的四条臂膀在内外门范围内,运用几种技术动作,循环反复的相互粘贴翻滚,形成活的劲力流动和前推力度,它既训练双手左右兼顾,可以最快而流畅的打圈卸除对方之力,又可以最快而流畅地转化为直线攻击对方之力。

  不但锻炼了与对方搭桥之手接触的感觉和反应,而且锻炼制造和寻找对方之空隙漏洞,以达到“来留去送”和“甩的手直冲”的目的。

  双黍手训练的目的可以归结为第一,锻炼与对方接触后的感觉和反应,以做到反应纯熟、快捷机巧。第二,锻炼制造和寻找对方之空隙。第三,锻炼双手之左右兼顾和一心二用。第四,锻炼“来留去送”、“甩手直冲”、“不消过笼”、“不追手,不冲身”等能力。

  咏春拳的基本原理

  咏春拳给人最大的印象恐怕就是“招法快如闪电”及“手法之防护风雨而不透”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手法的密集而有效地防护呢?这就需要来研究咏春拳“挡四门”原理了,在这里且简称为“四门”原理。

  所谓的“四门”,也就是在身体的正面划出一个四方形的面积,然后再在此四方形面积内划分为4块面积均等的方形区域作为对方攻来时各种格挡法的依据(如右图所示/本图为李小龙早年所绘)。此“四门”之标准是高不过眉、宽不过两肩、低不过腿。

  具体施用标准如下:

  一、前手上半侧为“高外侧门”:该处主要用来防御攻向已方头部右侧的打击动作,而且无论对方用何种动作(包括拳或掌)向此处攻来时,我方都可用前手迅速将之挡至外侧。

  二、后手的上半侧为“高内侧门”:该处主要用来防御敌方攻向已方头部左侧的打击动作,而且无论对方用何种动作向此处攻来,我方都可用后手迅速将之挡至外,或挡向右侧。记住,此时须一手防御另一手迅即攻击,亦即做到“攻守合一”,在手部格挡的同时,身体尽量不要有左右的摆动动作,以免影响自己的重心平衡。

  三、前手的下半侧为“低外侧门”:主要用前手之外腕部来做短促快速的格挡动作,也就是用来防御对方攻向已方右肋、右腰等右侧要害处的打击动作,例如可用来防御对方的低位拳法或快速踢击动作。

  四、后手的下半侧为“低内侧门”:主要用来防御对方攻向已方身体左侧要害处的攻击,例如用来格挡其低位拳法或是中位踢法等,挡触的部位仍然是外腕部(亦即腕骨之下锋处),在实战中运用本动作时应做“双手同步动作”,也就是左手挡出的同时,右手亦果断出击并准确击中了对手。


猜你喜欢:

1.业余者练不好太极拳的原因是什么

2.化州武术的历史源流

3.十三式咏春的基本手法

4.中国咏春拳的简介

    618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