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拳静练中的妙法
太极拳拳论说: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意气君来骨肉臣”。这些话语明确指出了练太极拳的最终目的是益寿延年,意念和内气对练拳延年的意义。遗憾的是,不少拳友只关心拳架、套路及姿势的规范,忽视益寿延年的效果。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您介绍:行拳静练中的妙法。欢迎阅读!
行拳静练中的妙法
太极拳有益寿延年的功能,但是任其自然练拳养生同用意和气积极行拳祛病,两者效果显然不同。太极拳继承了道家内丹术,融合了中国古代吐纳、导引、经络论,用意念将内气引导到全身穴位,使五脏六腑气血受阻部位畅通,这是能缓解大脑痴呆、小脑萎缩、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肌骨病、神经病、癌瘤等中老年慢性疾病的缘故。任何疾病从无到有、由轻到重,都经历“亚健康状态”。
这时只有局部疼痛或不适的感觉,还没有脏腑器质性病变。“痛者不通,通者不痛。”意和气可使大小脑、神经、肌肉、血液、腺体以及心、脑、肝、肺、胰、胆、肾、胃、肠等五脏六腑受阻部位气血通畅,促使疾病缓解乃至痊愈。
行拳静练中的妙法
行拳静练中的妙法一、逆腹式体呼吸法:
平时生活和练拳中不去管呼吸,这是初级的自然呼吸方法。自然呼吸时,吸时腹部往外鼓,幅度很小;呼时腹往内收复原,幅度也很小,因此养生效果也小。逆腹式呼吸时,同自然呼吸相反,吸时用意念使腹部往内凹,幅度较大;呼时腹往外鼓复原,幅度也较大,因此养生效果较自然呼吸显著。体呼吸,吸时意想真气从全身毛细孔吸入体内,呼时意想内气经全身毛细孔排出体外。
行拳静练中的妙法二、放松、入静和入定:
用意念使筋骨皮和精气神松下来、静下来。放松、入静都是相对的、局部的,因为此时人的脑、心脏、血液、神经仍在不停地活动。高度的“入静”可达“入定”状态。人“入定”时,全身高度放松和入静,此时自己的头、手、脚在什么地方,都没有了感觉,周围谁说了什么、做什么也不知道了。当再次感觉到头、手、脚和周围事物时,“入定”状态已终止。放松、入静的程度决定你练拳练功祛病的效果。“入定”还可以出现人体功能。行拳是一种状态,但是动中有静,如长江黄河虽波涛汹涌,但远望一片平静。这正是太极拳的魅力和灵气所在。
行拳静练中的妙法三、意和气在静练和行拳中应用:
1.呼吸的熟练:心静体松,面带微笑,鼻吸鼻呼,细柔慢匀长。看表练习:每次吸或呼5秒10秒,循序渐进做到15秒,以至20秒。每次慢慢地、均匀地吸和呼。静练和练拳中每次吸或呼只有5-10秒钟。八段锦“两手攀足固肾腰”的“呼”需17秒钟,拳论要求“起吸落呼”,这里是一落一呼不可换气。
2.松静的熟练:坐、卧、立、慢行中,睁眼或闭眼,排除杂念,面带微笑,心静体松,鼻吸鼻呼,细柔慢匀长。用逆腹式呼吸法静练,每次吸或呼10秒左右。吸到丹田(下丹田,脐下三指体内),呼到头皮(百会穴),同时头顶放松;吸到丹田,呼到两眼,两眼松。如此一吸一呼,逐次地鼻松;口松;两耳松;全头松;颈松;胸松;背松;腰松;腹松;髋松;两臂松;两手松;两腿松;两脚松;全身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松、松、松……。通过局部静练,使全身松静下来。经过认真习练之后,可以做到用意和气随时让哪部位松,哪里就可马上松静下来,如两手(劳宫)松、头顶(百会)松、肩松、腰松、两脚(涌泉)松等,用于祛病和行拳。
3.意气在行拳中的应用:逆腹式呼吸或自然呼吸,鼻吸鼻呼,起吸落呼,开吸合呼,细柔慢匀长。吸气气沉丹田,呼气意念将内气引导到全身穴位,使手、脚、头顶、腰等穴位产生强烈气感(热、胀、麻、木、跳、窜、凉、酸、痛等异样感觉),使气血通畅,疾病缓解。
4.五脏六腑祛病习练法:坐、卧、立、慢行、乘车、看电视都可习练。根据个人疾病疼痛和不适部位,每天几次,可长可短,使疼痛和不适缓解消失。心静体松,面带微笑,吸呼细柔慢匀长。要求鼻吸口呼,口呼时发出六字诀音。比如:肝区不适或疼痛,用逆腹式体呼吸,吸到丹田,呼时肝区放松,发出“嘘(xū)”字音,内气经过肝区将病气排出体外,经常习练可缓解疼痛使肝病减轻痊愈。
看了“行拳静练中的妙法”文章的人还看了:
1.拳击训练七种方法
5.寸拳的训练方法
8.练好太极拳的方法
10.古代泰拳的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