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运动的现时代“热潮”
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以踢、打、摔、拿、劈、崩、击、刺等攻防格斗动作为基本素材,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的相互变化的运动规律组成的徒手和器械的运动形式。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武术运动的现时代“热潮”。欢迎阅读!
武术运动的现时代“热潮”
大约是10年前,一名研究生准备毕业论文的选题,征求我的意见。当时我已退休,但还是关心武术学科的发展,就建议他调研当前“武术人口”现状后,根据第一手收集资料的结果,分析后再选。后来在他的导师指导下,另选课题。至今这一建议,似乎无人问津,或许从社会体育部门有统计数据资料,不得而知。由于,常在民间游转,直观上看,现今的武术人口较十年前扩大多少倍数了。
健康的理念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参加健身活动的人越来越多,虽然健身的手段很多,选择习练武术、太极拳者见多,似已超越选练各式养生功法的人众,广场舞的人众。究竞是什么原因,产生这么大的驱动力,我琢磨大约有如下几个原由:首先,是武术本身具有的中华传统文化、健体强身功能、寓技击于体育等特色为世界所瞩目,为世人所推崇。仅太极拳一项,根据中新网等媒体2009年报道:“世界上大约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亿人参加了太极拳运动。”中国“太极拳”的强身健体品牌效应,确立无疑。国人将武术运动作为强身健体首选项目,并进入此领域也是自然的。
当前,在文化大繁荣的历史机遇的大背景下,弘扬中华武术这一传统文化,是必然的。武术,尤其太极拳时尚也成自然了。从武术这一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寻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已深深地烙上中华传统文化诸多层面的印记的艺术、哲学、中医学、军事学、伦理学及宗教等文化现象,成了“武术文化人”研究的热门课题。诚然,从学术角度,用现代的科研方法对武术的传统文化加以研究,论述,这无疑是对传统武术技、理的补白与拓展。
武术运动的现时代“热潮”
因此,论证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全方位相关联的文论纷纷问世,使武术的文化性更为突显。当今在“话武”时,说的不仅是武技,还会紧扣文化现象加以论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已从单纯的武术技艺的习练,升华到对武术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真蒂的认知,吸引许多人进入“武术领地”跨进“太极拳圈”。
仅举太极拳为例。受传统习武可强身健体、技击对抗、修身养性等诸多功能观念认识的直观认识,而直接选择太极拳项目介入的人众最多,成为参与太极拳运动的“铁杆”。当然,太极拳的“养生”价值,也得到“养生”倡导者的认可。宣讲“养生”时,常用太极拳说事,使太极拳的养生价值骤升,引养生人介入,也扩大了参加太极拳运动的人众。甚至连当年号称有200万人众的“木兰拳”授拳点,也引进太极拳项目,将太极拳列为传授的主课程。当然,也有迷恋所谓“隔空击人”功夫的少数人,也随着太极拳热潮流夹杂而入…总之,诸多的因素扩大了习练太极拳的队伍,“太极拳人口”在所有健身项目中排列在前,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看到的太极拳运动的现状是一片繁华、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一大好的武术、太极拳健身热潮,无疑给武术社会体育工作带来了广阔的施展才能的空间,使英雄大有用武之地,尤其是“武术专业委员会”适时成立,从政策、组织、业务上有了比较明确的工作目标与发展方向,可有效地会发挥潜能与的作用。
然而,武术人、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是随波逐流,沉迷在此“热潮”中自恋呢?还是冷静地审视武术“热潮”的状况,认真思考,还有其它的见解吗?
武术人一定会看到,大多绿地上,乃至场馆内,武术众多的项目中,仅存留太极拳一项,而名闻遐尔的“南拳北腿”诸多拳种己隐于边角处,少为人所见。偶见“永春拳”综影,或许是“叶问”电影的临时效应吧?。习练者中多以学练太极拳套路为主。粗看倒也热闹无比,细看却感到还不到位,也就是说,还停留在对所组成的动作“手舞足蹈”,虽学的、练的是“太极拳套路”,所演练的形式与“太极拳”的演练形式相去甚远,是“操”或“舞”,因此有人戏称为做“太极操”,跳“太极舞”。进而可见大多习者对太极拳运动的本质、运动特点、技术规范的认识,还流于表面,不甚理解。酷似80年代,武术人曾批评过的“武术舞蹈化”“武术体操化”“武术舞台化”现象的再现。
如果说,与太极拳运动特点、对动作的规格要求、技法运用等、相去甚远,尚可通过指导员的悉心指导逐步获得改进与提高。当然,这对武术社会指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指导学者,首先要提高自己。因此“委员会”制定培训计划中,应让指导员在武德、武技方面不断完善自身,对教学方法,组织能力…也应获得提高。
而让人疑虑的是,称之为“太极拳集体项目”的甚于流行,在演练时,过重于音乐、着装、队形变化,为追求演出效果,还过多改编太极拳套路。甚至编入许多舞蹈、戏曲、体操动作从形式到技术朝舞美、舞台的表演形式发展,追求舞台戏剧化的效果,成为普遍趋向。这种追求娱乐,快乐每一天的本意,无可非议,但将面目皆非的“套子”,贴上太极拳运动的标签,是对太极拳运动方向的偏离,是与传统武术文化所背离的。要避免此现象的发生,首先应是从委员会发的活动规程开始把关,重要的是指导员的导向十分关键,指导员对“太极拳”是武术拳种之一,应如何理解?它与“舞”、“操”及其它项目的区别应如何判断与把控。
至于“大武术”我也赞同,但首先项目本身应具有“武”的特性。记得二、三十年前,挖武术挖掘整理后,出版的《武术拳械录》的129拳种外,新提出欲入武术拳种的项目,国家体委就组织全国武术专家组,作鉴别,我有幸参加。印象较深是,确认为属于武术项目的,分别回归到各拳种中,不再另列。对与武术相去较远的,又愿挤身于武术范畴的项目,指出必须改造其动作、演练形式等,使其“武术化”后,再议。
有些“养生家”,一说“养生”就拿“太极拳”来说事,提高了太极拳的养生价值,对武术的健身作用予以肯定,自然好。但有时说过头了,却给太极拳蒙上了许多神秘的色彩,反而造成负面影响。 太极拳的健身、养生价值,本不神秘,它是太极拳运动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健身、养生效应。“对太极拳的健身功能与气功养生两者之间的追求是不同的,不要把气功养生与太极拳健身混为一谈。”(2007年应邀在马来西亚新山讲学)。古代导引术、健身法中,确含有“武功”动作的,也有被武术吸纳的内容。
而类似太极拳可“隔空击人”“凌空劲”“掌心雷”等等传说,曾被批判过的武术糟粕,今仍隐于市井。
因此,近看武术运动轰轰烈烈,歌舞一片,其实中仍存“乱象”。
现在民间健身操、跳舞的、健身功很多,但谈到健身还是认为武术更权威。仅以太极拳为例。整个太极拳是在动态中进行的。从动态的角度来说,动是要比静要好;太极拳的演练动作多,一般功法的演练比较单一。太极拳延伸的动作更多,习练过程中能根据不同的动作感受内脏、呼吸、律动、肌肉、肌腱的变化。太极拳与较多功法相比,以腰为主宰,对腿部力量的要求比较高,运动强度大、技术丰富,健身价值肯定是高的;太极拳是武术,要求“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显然在强身壮体的效果上,要比其它的功法强。
因此,引导太极拳习练者正确认识太极拳运动,是武术的拳种之一,具有体育属性,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套路和技击运动形式均可起到强身壮体、提高自卫能力、锤炼意志品质等作用。还有丰富生活、增进友谊,,和谐社会等功能。当习练者对太极拳价值观的认识升华后,方能积极投身太极拳运动,使太极拳运动健康地发展
在当前大好的健身“热潮”中,英雄(武术社会体育指导员)大有用武之地!
看过“武术运动的现时代“热潮””文章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