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原始太极拳的沉稳劲

方婷分享

  太极拳是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有深刻的内涵。太极拳的特点是沉稳,练习者通过修炼太极拳能可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原始太极拳的沉稳劲。欢迎阅读!

  原始太极拳的沉稳劲

  太极拳是一项高雅的艺术,富含民族文化哲理和东方人特有的智慧,太极拳也是一种独特的体育运动形式。

  太极拳儒雅高尚的演绎方式,表现的内在含意深邃而又丰富,其中,“沉稳”即为重要的内容与风格之一。

  太极拳的“沉稳”是指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应表现出安舒文静、坦然自若的神情,能在稳当自然的动态中显示和蔼饱满的气韵,给人以肃然、亲和、踏实而又可靠的感觉。这种太极拳所特有的沉稳,表现在定势和动势两种形态当中。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定势中的稳,如果把定势的沉稳简单地概括为相对的静止不动,是不够全面的和准确的。

  因为太极拳定势时的“沉稳”本身就有着很高很严格的要求,表现在每势每式,上下肢的摆放位置、躯干前后的含展、各个关节之间的连接角度、重心虚实的分配,气息意念的归位等等都是有明确要求的。

  这些要求,对某个具体动作来讲可能是个异化的,而就整个太极拳套路动作来讲,又是有共性的规律可循的。概括而言就是肢体要八面支撑、神情要安舒内敛、意气要各有所归、身体的不同部位要虚实分清等等。

  同时,所有这些要求都要通过习练者恰如其分的把控和适时适度地运动才能表现出来。所以说这些要求还是很高、很难做到的,还得需要我们不断地多看、多想、多悟、多练,多在反复练习的实践中渐次领悟慢慢掌握。

  什么是动态稳呢?简单的说,就是太极拳动作的运动过程中,不论何时何式,也不论是单腿还是双腿,架式的高低,始终要控制好重心,在稳态中行拳。

  可见动态的稳要求更高,也更难把控、更难表现。在这里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练拳时出现诸如僵硬、晃动、摇摆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不能很好的稳控住重心、不能在稳住重心的前提下把控动态的准确表现才导致的。

  太极拳是动态的运动,太极拳的运动是要求在沉稳中进行的。怎样的表现才是符合太极拳要求的稳健的动呢?我们先来简单说说太极拳的动。打太极拳,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叫做“一动无有不动”。

  什么意思?就是说在练习太极拳时,一旦动作起来,那么体内体外、上上下下、四肢百骸都要能够动作起来。所以,把“一动无有不动”理解成“一动无有不能动”“一动无有不会动”似乎更加明白和贴切。

  只不过也不能把“一动无有不动”简单地理解成“一动俱动,一动就一起都在那里动”,或“一停俱停,一停就全部都停下来”。

  这样的想法和理解难免偏颇,因为太极拳的动是有严格的层次要求的,那里先动、那儿后动都有时间和秩序的讲究,同时还有动作幅度与大小的区别。

  李雅轩老先生就曾用这样一段话来阐述他对“一动无有不动”的理解:“动者绝不是“上也动,下也动,左也动,右也动,前也动,后也动,好像各方面一齐动,就算是一动无有不动了,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正确的运动方法,应是先要将全身上下内内外外都放松,使周身内外做到一致了,而后以心、神、意念命令着腰身脊梁即中枢脊柱缓缓行动,使意念气血的运行带动四肢胳膊腿脚运动,作出如江河之水势整个的动荡的样子。

  要丝毫的不自动,不零乱动,不局部动,不多动,不妄动,不冒失动,或不动,凡是无原则的快慢不匀的动,都要及时加以纠正”。

  我们今天讨论的是有关太极拳的稳,这个太极拳所特指的“稳”是要在行拳的过程中来表现的。这样的状态还可以用其他的词汇语言来表述吗?有,这个字就是“静”字。

  杨澄甫先生阐述“太极拳十个要”中的“动中求静”的“静”就是这个意思,这个“静”和“稳”的含义相通的。在谈到“动与静”、即“动与稳”的关系时,李雅轩老先生也有一段很精辟的话:“练拳时,要稳静安舒,心神泰然。

  返听观内以审身心之合,这才是练太极拳功夫的态度,否则随表面看似在练太极拳,实则非太极拳之功夫也。”“ 一切都要在稳静的基础上动作,切不可有慌张冒失的现象。虽是静,但静中藏动机。虽是动,但动中存静意。”

  由此可见,在稳态中习练太极拳,其意义实在是非常重大的,不仅有助于我们调控重心,消除无用功,提高灵敏的感知能力,直至练得“蚊虫不能落,寸草不能粘”,而且有助于放松肌体,合理松弛。

  练得一身柔软、百折无骨,气血运行畅通无阻;有助于脚下的松沉稳固,培养腰腿部坚韧又富有弹性的力量;有助于锻炼小腹丹田的蓄放,培养出小腹丹田的鼓荡与折叠收放的能力。

  在实践中,练习沉稳劲还要特别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1“脚下求点不求面”。有的拳友在讲到脚下的要求时,主张放松踝关节,让整个脚面都松弛地踩在地上。对于这样的说法,本人并不认同,踝关节固然要松,要使整个脚掌有向下踩踏的感觉。

  但在脚掌与地面的接触中,还要能使脚心涵空,使五个脚趾和脚后跟成为接触点,让足心部分能够虚空,这就叫着“脚下求点不求面”。在这里,还可以展开讨论有关足心涵空在太极拳行拳过程中的意念问题。

  “足心不空、其势难成”,遇到提脚离地的动作时,务必要用意念将五趾收拢,使足心内凹涵空。否则一旦出现脚踝松懈无意无念的状况时,势必会导致下盘的松散和裆部的疲软。

  各位同仁可以在实践中加以验证,看看是不是这个道理。“松腰沉胯降重心”。

  定势时要格外注意使腰背处的肌肉放松,使髋关节处能够下沉,并尽量使重心降于足下;动形时要稳住重心,移动身形时要呈平弧、下弧状运行,移动过程中务必放松腰部的肌肉,需要时能适时做出胯部开合的动作来。“身形求挂不求吊”。

  所谓“挂”,指往下的意思,好像有往下拽的感觉。“吊”是往上拉起的意思,有向上提拉的含义。吊挂时的呼吸状态是“吊吸挂吐”。

  “求挂不求吊”要求在吸气时尽量做到“轻、松、缓”,让气贴着背慢慢进入,有能将手上的物件提得起粘的住的感觉,要努力克服因胸式呼吸产生的气急气促的弊病。

  吐气时,则努力使全身皮肉随之放松,气息下沉,气入丹田、意念脚跟,多用心体会吐气时全身放松、如衣挂架的意境,以求身上极度灵敏、衣服、皮肤都有分量、以至蝇羽不落的高度敏感境界。

  最后,我们再来对太极拳所要求的“沉稳”作一些归纳。在太极拳的习练过程中首先要能稳住重心,练习的方法是先在定型时多下工夫,从一个定型动作过度到另一个定型动作。

  尽量减少和消除运动过程中的摇摆、晃动,逐渐过渡到每一个过度点都是沉稳的。在运动的过程中稳住重心,在稳住重心的前提下运动。运动过程中的每一时间段、每一个瞬间都不能忽视、更不能放弃对重心的控制。

  通俗地讲,就是拳架不能散,气势不可泄。散拳架不能散。把控重心、把控拳势,不急不躁,渐次而动,在沉稳中求进、在行进中求稳,体现出太极拳从容大方、雍容大度的神韵。

  太极拳沉稳的养生作用

  练太极拳要求在意识引导下动作轻灵、重心沉稳。“轻灵”是保证全身内外充分放松的必要措施。所谓“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只有用力越少越好的轻的练法,动作才能越练越灵活.不轻就不能松,不松就不能灵活。

  灵是轻的发展,在轻的基础上发展,方能达到“一羽不能加"的高度敏感的灵。“沉稳”是使上体端正舒适,保持下肢稳定,要求虚领、立身中正、气沉丹田、步似猫行。进退转换,要分清虚实,步随身腰变化,需稳健、轻灵、沉着。

  身法轻灵沉稳的感受

  (一)武派(郝式)太极拳是用“起、承、开、合”四个要领贯串始终,因此在习练中不可因起、承、开、合节序的关系而产生继续的现象。

  应以求尾闾正中,将含胸、拔背、裹裆、护臀、提顶、吊裆、松肩、沉肘和虚实分清等法则,一个一个地逐渐掌握好。然后再求腰脊敛气,使气注腰间。脊骨之气能注于腰间,一身便有了主宰。

  学习太极拳要求中正安舒,在练习中要善于观察,灵活的变化招式,善于运用技巧,做到气沉丹田。

  一身能有主宰,身、手、步法才能联成一体。能联合一体,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达到灵活协调,进一步掌握行气运动的功夫。能做好以上这些要领,就能以意送气达于腹部,不使之上浮,就能气沉丹田。

  (二)练习太极拳需要的是自然呼吸,不能闭气。练拳从开始就要思想意念集中,精神贯注,周身要空松,劲才能显得正,决不能用呼吸系统的运动来支配太极拳的开合运动。

  手法要气势腾挪,有预运之势,无散漫之意;神聚于眼,我意欲向何处,则眼神直射何处,周身也直射何处,一转眼则周身全转。视静犹动,视动犹静,总须从神聚而来,手法达于气势腾挪,即可气贯手指。

  (三)平时行功走架,既要沉着稳妥,又须轻灵自如。每一拳势必须分“起、承、开、合”四个字,但四字之间不可截然断续,必须做到连贯自如,不能呆板,要开中寓合,合中寓开。

  走架时要学会知己的本领,一动势,必先问问自己有何处不够,或有哪些要求不合度,只有不断纠正,才能不断进步。走架的速度要慢,但要防止呆滞,所谓身法轻灵,必须贯彻于走架之中。

  走架的目的在于运用,平日行功走架时,就要当做正在与人打手,在打手时又要当做走架,如是相辅相成,拳艺才能不断提高。

  走架成熟之时,全身似气球,身体犹如悬空,两手高低屈伸皆能灵活自如,两腿不论前进后退、左右旋转、虚实变换,无不随意所欲。太极即是周身,周身即是太极,日久功深,太极拳的精妙艺术得矣。

  (四)太极拳是一门最讲求省力打人的艺术,所以借力打人、引进落空是太极拳最本质的特点。要掌握“四两拨千斤”的巧妙技艺,就是要懂得身法轻灵之理,以意运气、以意打人,久之则身法无所不合。

  一身之劲在于整,一身之气在于敛,身法能一一求对,轻灵自如,达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人一挨我,我在下即能得机,而在上即能得势,上下相随,前后左右无不得力也。

  能得机得势,乃能舍己从人;能知己知彼,才能因敌变化;能因敌变化,“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技,才能出神人化。

  总之,引进落空、借力打人,周身须完整统一,动则俱动,静则俱静,劲断意不断,才能一触即发。牵引在上,运化在胸,储蓄在腿,主宰在腰,蓄而后发。

  一身须具备五张弓,才能做到蓄劲如张弓、发劲如发箭。劲以曲蓄而有余,周身之劲在于整,发劲要专注一方,须认定准点,做到有的放矢。劲起于脚跟,由脚而腿而腰形于手指,须完整一气,不能有丝毫间断。

看了“原始太极拳的沉稳劲”文章的人还看了:

1.太极拳内劲功力训练法

2.太极拳中力、内气和内劲的关系

3.武术名家张全亮谈八卦掌 吴式太极

4.山西形意拳“八荒”之练

5.太极拳松垮的见解

6.太极拳的四大劲源

7.谈太极拳的内劲

8.陈式太极拳的整体劲

    985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