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练太极拳松的重要性

方婷分享

  凡练太极拳者都讲放松,但有的人只是嘴上说松、样子像松,实际却没有松。那么练太极拳应该怎样练习松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练太极拳松的重要性。欢迎阅读!

  练太极拳松的重要性

  松是太极拳的拳魂,太极拳学决定了松为拳至特性,所以凡是习练太极拳的人,一定要尊道二修炼松功。松是太极拳的含金量,“练拳不修松,到头一场空”。

  练拳练松是不言而喻的,按照太极拳规范,循拳艺之道,练拳的同时即可掌握拳的松柔功夫。“太极拳功夫在拳里”,这是十分明白、十分重要的拳理。

  练习太极拳要掌握一定的拳理拳法,这样才能在练习中游刃有余,习练太极拳能调节身心平衡。

  练习太极拳要掌握一定的拳理拳法

  练习太极拳和其它事情一样,首先要对太极拳有明确的认识和理解。干什么事情都不可人云欲云,自己缺少主见,跟着别人盲练。练太极拳要充分认识拳理拳法。

  太极拳拳理体现道家哲学,理解了“中空道通”,再去学练松柔功夫,便有理可依。思想、身体要有准备,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要想修炼博大精深的太极拳,就应该有个认识博大精深的思想,身体各个部位、器官,也应该适应太极拳学的要求。

  天地是大宇宙,人体是小宇宙,所以我们要一个一个太极拳的身体可以接受太极拳,欲学太极拳之人,人的身体将是太极拳的载体。

  修炼太极拳要以松为核心,松能静心,松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常练太极拳能增强抵抗力。

  我们就是一个空瓶子,可以装进美酒佳酿,瓶中有水,要将水倒干净,否则,瓶中留有半瓶子水,装进的酒纯度就不够。我们每一个习练太极拳的人都要以一个“空瓶子”之身体做载体。

  所谓“空瓶子”是心神意气要松弛下来,安静下来排除杂念,以安静无为的心态,去学习太极拳。对身体的要求更为严格。太极拳学对头、肩、肘、腕、手、腰、胯、膝、踝、脚、颈、腰、胸、背、腹、臀。

  太极拳松的基本要素

  首先,从意念上来讲,思想要放松,只有大脑中枢神经充分放松了,肢体、内脏等,全身处处才有松柔的可能,这是松柔的最主要的前提。

  第二,从动作的静态来讲,太极拳要求是要稳,要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塌腰、屈膝圆裆和泛臀等等。这些要领,实质上反映了身体各处自然放松、自然松沉,从而形成了上下一条线,上虚下实的姿势。

  练太极拳的松柔要周身协调一致,保持中正安舒,身体不能出现东倒西歪的现象。

  这个姿势,贯穿于动作的全过程,无时无处都不能被破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它是动作动态中的静态,在动作中要自始至终,保持这个静态。这就运用了物理学中的重心稳定原理。

  这一原理是说,在动作步法转换的过程中,人体重心始终要落在底盘之中,人体才能稳定。因此,当提腿迈步或退步的时候,重心仍要控制在支撑腿上,当迈步或后退的脚跟或脚尖着地时,重心才能缓缓移动,这样迈出或后退的腿,就能放松、轻灵,体现出“迈步如猫行”。

  同时,由于身体稳定,整个身体才能自然松沉。所以重心稳定原理,是保证静态,达到放松的重要条件。

  太极拳运动是一种立体圆形,整个周身都在一个圆形内,每个动作的开始是圆的起点,收式是太极拳圆的终点。

  第三,从动作的形态来讲,要求要圆,就是在腰脊的带动下,螺旋运转,决无直来直去。很多人都有这样体会,沿着一条直线跑步到时候,要是突然改变了跑步的方向,就需要较大的力。要是沿圆弧改变跑步的方向,就感到很容易,省力的多。也就是说,在圆弧运动中改变方向惯性力容易克服重力,省力,放松和柔和。

  第四、从动作的速度上来讲要缓慢便于放松。

  太极拳不可能不用一点肌肉的收缩力

  第五、从动作的用力程度上来讲,要求要轻。太极拳不可能不用一点肌肉的收缩力,要是不用一点力的话,动作就无法维持。但是,动作中要用的力,只是用来克服各肢体的重力,而保证动作的运行,不至于用多余的力,这样用力轻,从而达到松柔。

  练太极拳松的意义

  身心放松利于心静。体松、心静是练太极拳的基本身心状态,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培养内气,增长内劲。

  只有周身放松的状态下练拳,才能体验到放松感,能体验到放松感,而后能体验到气感。放松利于行气,行气通经是太极拳的入门放松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练拳应在周身放松的状态下进行。

  只有周身放松了,太极拳的各项招式运用起来才能够更加自如。

  放松在养生练法和技击练法上都很重要。 身心放松利于心静。体松、心静是练太极拳的基本身心状态,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培养内气,增长内劲。

  只有周身放松的状态下练拳,才能体验到放松感,能体验到放松感,而后能体验到气感。放松利于行气,行气通经是太极拳的入门 功夫。杨澄甫说:"人身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而气通。用僵劲,气血不通,用意不用力,意之所至,气即至焉,久久练习,则可得真正内劲"。

  太极拳的内劲由柔软松开而生,拳架愈柔软松开,内劲增长愈快;强硬不松会影响内劲增长。 练推手、散手要以放松为基础,周身松开,周身血脉贯通,内气方能周流全身,皮肤的敏感性增加,听劲灵敏,才能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境界。太极拳技击要以柔克刚,发劲须沉着松静。

  学习太极拳,最重要的还是大家自己的努力,想要学的话,途径有很多,现在网络教材也是非常的普及。

  腹内松静气腾然,松、静才能聚气、行气。放松利于血脉贯通,利于行气通经。中医认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行气通经,血脉贯通,气血周流,可以疗疾、 健身,可以养生。

  放松包括放松思想和放松身体。现代医学理论认为,放松可以消除精神的紧张和身体的疲劳,增进新陈代谢的机能,调节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系统,减缓衰老进程, 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身体放松和思想放松

  练养生太极拳既要身体放松也要思想放松。放松思想是意动,放松身体是内动。

  思想放松

  练太极拳要放松思想,就是暂时放下世事而专注于练拳。练拳应知要领、应遵照要领而不拘泥于要领,养生太极拳一切姿势动作都任其自然,练太极拳要注重意气而不执著意气。

  身体放松

  放松身体就是要松开周身肌肉、肌腱和骨关节,通称松八段九节。九节指下三节胯、膝、脚腕,中三节腰椎、脊椎、颈椎,上三节肩、肘、手腕。八段泛指九大关节之间的肌肉、肌腱。

  吴图南说过:"练功首先要练松功,这松功可难了,要由脚趾、脚腕、膝盖、腰、肩、上臂、小臂、手腕、手指、脖颈的七个颈椎,除了头颅之外全要松开。"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要松开八段九节。

  练养生太极拳要用意念导引放松周身内外各部分,包括四肢、躯干、皮肤、肌肉、筋膜、关节、腹腔内脏器官、唇齿、眼神、面部表情等等。

  放松之难

  杨澄甫说:"松、松、松,我不跟你说,三辈子也学不到。"

  其实,睡觉是最好的放松,会睡就应当会放松。太极拳则是要在动态下的放松,推手是抗争过程中的放松,这就难了。动而放松不容易做到,是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动则用力、用力就紧张的习惯。练太极拳应在放松状态下运动,要松而不懈,用力而不僵硬,跟习惯正好相反。放松之难就难在要改变原来的习惯。

  练太极拳应在放松状态下运动,要松而不懈

  太极拳松的要求

  一曰松静

  即锻炼一种放松的心态.这也是放松的入手点.所以武禹襄讲:“先在心,后在身.”陈鑫公也说过;“心要虚,心虚则百体皆虚.”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这一动一静,首先是指大脑的统一指挥功能.所以,打拳必须先使大脑松静下来.即所谓“洗心涤虑”,排除杂念,使思想纯静地、专一地全心全意集中到拳上来.只有如此入静,才可以考虑“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高度灵敏功能的境界.太极拳强调用意,强调意念力的锻炼,首先必须使大脑总是处于松静状态,然后才可以言集中和调动意念力的运用。

  二曰松展

  在大脑入静、意念导引下,要有序地使全身各个脏器、肌肉、韧带、关节处处松开、松展、拉长。拳论中讲的“皮毛要攻,骨节要松”“对拉拔长”、“逢上必下”、“腰以上四成上升,腰以下六成下沉”(陈照奎),“左发右塌,右发左塌”,“前去之中必有后撑”等等要领,都是这种对称张开的要求.特别是初练太极拳者,更要力求开展,力求舒展,进而要求“开展之中有团聚之意”,开中有合,开合相寓。

  三日松沉

  包括内气下沉、重心下移和一些重要关节的松沉.打拳时,除了顶劲上领以外,其他部位都处于松沉的状态.如上肢的松肩、坠肘、坐腕(塌腕):下肢的松胯、屈膝、五趾抓地:中盘的含胸塌腰,都是为了这种周身松沉的要求.这种形体上的松沉,有利于真气下沉、重心下移,从而稳固下盘.下盘沉稳,又有利于中盘、上盘的轻灵,从而达到轻沉兼备.形体和内气的下沉,还可以避免中气上涌,避免动作上的飘浮之病。

  做到松沉,还需要我们运用腹式呼吸法进行运气调节。

看了“练太极拳松的重要性”文章的人还看了:

1.太极拳松垮的见解

2.太极拳放松八大好处

3.坚持练太极拳的作用

4.练习太极拳的三大养生意义

5.太极拳“松”的思与悟

6.太极拳的松沉劲的解析

7.浅谈太极拳的几点好处

    963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