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第一路图解教程(2)

方婷分享

  第十四式掩手肱捶

  动作一:身微左转,重心移于左腿,右腿提起;随着转体和重心左移时,右掌变拳顺缠至胸前;左掌逆缠合于右臂上侧,与右臂交叉,掌心朝右肩。(图49)两手顺缠下沉,两臂交叉点前移;同时右脚随沉气蹬地震脚。(图50)

  动作二:左脚向左前(东北)斜方迈步,重心渐左移;同时两臂交叉点继续前移,随即两手左逆、右顺缠,向左上、右下弧形分开,右拳心朝下,左掌心朝外。(图51- 52)

  动作三:身微右转,全身气向下沉。同时,右拳顺缠,向左而上经胸前收于右胁侧;左手由逆缠变顺缠移向胸前。(图53)

  动作四:身微左转;同时,两手顺缠合于胸前,左掌心及右拳心皆朝上,右拳置于左掌心上(似停非停,身体继续下沉以蓄劲)。重心迅速左移,成左弓步,右腿微屈勿挺直。同时,右拳急向右前(东稍偏南)方发出,拳心随着转朝下;左手也急收于左胁侧。(图54。自图49起是衔接图45的正面图的方向而下,其实动作中左脚上步的方向是东北斜方,图49 -54中所示,皆其正面)

  要点:

  1.此式要求(图51、52)表现出卷放劲:卷时要求裆口下沉,才能使劲卷紧;放时要先卷紧而后分开作放劲。卷放劲是牵动劲,不可越出手足圈之外,并且它是蓄发的基础。

  2.太极拳的蓄劲要象开弓一样,要卷紧才能成为蓄。蓄并不等于弯度增大,而是指将发之前的弹性蓄足和不要有所缺陷,要求五弓(即一脊弓、两手弓和两足弓)齐逗榫。此处所谓“缺陷”,不是指劲断,而是指劲没有达到弓背上,因之弹性不足。只有练得节节贯串,周身如一家,才能成为一张韧性十足的弓,具有强有力的弹性。

  3.此式震右脚与发右拳,要表现出太极拳的刚劲。太极拳对运劲与发劲是并重的。虽然陈式第一路以柔、运为主,第二路(炮捶)以刚、发为主;但是,在一路中也有刚、发的动作为辅(如掩手肱捶等),在二路中也有柔、运的动作为辅(如懒扎衣等);这是为了达到刚柔相济和灵活转换并用的目的。

  4.拳论要求“力由脊发”、“发劲如放箭”、“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以要先“脊弓”以蓄劲,然后由脊“脱扣”而发,劲专注在“箭头”这一方,最后如穿透箭靶的、劲一样地一震,来完成这一动作。从姿势上来讲,在发劲时,虽然一手向前、一手向后(或一上一下,一左一右),以保持平衡,但劲力仍以一方为主(实)、另一方为宾(虚),而不是双重。

  第十五式 第三金刚捣碓

  动作一:身微右转;同时,右拳变掌顺缠,向右后略收,左掌仍在左胁旁微逆缠以配合。(图55)接着身微左转;同时两手右顺、左逆缠,弧形向胸前交叉、合劲,左手在上,手心朝下,右手心朝上。(图56)

  动作二:身体右转,重心右移于右腿;同时,右掌顺缠向右上、左掌逆缠向左下展开。(图57-58。自图55至57,其中左脚仍在东北斜方,左脚位置应与图58同;自图58-76,其中姿势的方向已转为符合于动作说明中的方向)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回,以脚尖向前点于左脚前。同时,两手左逆、右顺缠,左手屈肘横臂于胸前,掌心朝下;右手随着右脚向前时向胸前上撩,两手形成合劲。(图59)

  动作三与第二式“金刚捣碓”动作三相同。(接图7-8)

  要点:

  1.由上式掩手肱捶的开劲和发劲,转而为该式的合劲,右手必须微里收再往发劲方向前拥一下,将断劲逗接起来,使内劲不断,贯串于后面的收回双合的合劲之内。

  2.此式每一个尽量大开的半圈动作,一变收缩为极小的半圈合起的动作,要求感到遍体饱满,气势磅礴。

  3.此式与前二次金刚捣碓的不同点是,第一次中表现出太极拳中的五对方位缠丝劲;第二次是上承单鞭的开劲,转为合劲;第三次主要把上一式发劲后的断劲逗接起来。它是太极十三势的第五势的结束。

  第十六式披身捶

  动作一:两手向左右逆缠展开,五指下垂,掌心朝内。(图60)两手继续上举,转为顺缠,至高与肩平时,掌心翻朝前上。(图61)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起,即以脚跟向右贴地铲出,随即重心右移,成马步;同时两手继续稍上举,即随右脚右迈时向胸前顺缠交叉合拢,左掌在外。(图62-63)

  动作二:两手变拳,右拳在面前自里向右逆缠而开,即自右向前变顺缠而合,绕一整圈,拳心朝里;左手向左逆缠而开,即变顺缠随右手合时微合,拳心朝右;在右手向右绕半圈时,重心微右移,身微右转,当右手绕成一圈时,重心移回,身体转正。(图64)

  动作三:身微左转,重心左移,弓左腿。同时,两拳顺缠,右拳移至左耳前,高与头平,拳心朝里;左拳在左侧原处顺缠一小圈,以配合右拳合劲,拳心朝左前。(图65)重心右移,弓右腿,身体右转。随转体,右拳向右下弧形顺缠至右腿旁,拳心朝上;左拳自左向右经面前顺缠,高与头平,拳心朝里,与右拳合住劲。(图66)

  要点:

  1.此式是由上式金刚捣碓的合劲转为双逆的开劲,开后变双顺缠,掌心转朝外的两手合劲,随即两手顺缠地交叉合拢;在这种平开平合时,应注意两手的虚实与两足的虚实,尤其是手与足之间的虚实。关于这点可参看特点四。

  2.动作二、三(图64-66)是两掌变拳后的动作,须联贯为一,要在气贴脊背和以腰为轴的要求下进行动作;其关键在于特别扩大里外缠丝,并要以前一缠丝带领后一缠丝;只有这样,才能使三个图式中的动作联而为一,并使内劲不丢,在毫无凹凸的情况中变换过来,关于这点可参看特点五。

  3.此式在整个开合与合开的任何过程中,都寓有采劲,是四隅中的采劲,作为四正架子中的一种辅助。

  第十七式背折靠

  动作一:身体左转折90度。同时,右手逆缠,弧形上举,拳心朝左;左手转臂顺缠,左弧形下落于左腰侧,拳心朝后。(图67)

  动作二:身体继续微左转。同时,右拳转臂以逆缠转顺缠,右臂弯屈于头顶前;左拳在左腰侧作极小顺缠圈后,以拳面紧贴于左腰部,随即身体微右转,以近右肩的背部向右后靠;同时裆口更加下沉,眼视左脚面。(图68)

  要点:

  1.两膊要有掤劲地相互系住,以达到开中寓合的劲;只要以腰为中轴,右背就能自然地转折过来,就无顾此失彼之患。

  2.图68表示右臂在头顶前的运用,须以小逆缠使臂转到头顶前;该式关键在于以左拳贴紧左腰,使右背更加绷紧,表现出背的靠劲。

  3.背折靠这一拳式所发的靠劲,在第二路炮捶中较多。此式为四隅手中对靠劲的一种,作为四正架子内的一种辅助。

  第十八式青龙出水

  动作一:重心左移,身微右转。同时,右拳转臂顺缠,自上经胸前向右弧形下落于右腿侧,拳心朝上;左拳离左腰逆缠,自左弧形上举,拳心朝里。(图69)右拳变逆缠自右弧形上举,又转为顺缠,缠至拳心向左;同时左拳变顺缠,屈肘横臂经胸前而下,置于腹前,拳心朝上。(图70)

  动作二:身微左转。同时,左拳变掌,以逆缠向右前方伸出,掌心朝右后;右拳顺缠屈肘下落,置于胸前、左臂上方,拳心朝里。(图71)重心稍右移。同时,左手顺缠下沉,掌心朝右后;右拳顺缠收卷于胸下,与左掌合住劲,绷紧脊背。(图72)身微左转,裆劲下沉同时,右拳转臂逆缠,突然由脊背“脱扣”,向右前以近腕部的尺骨侧发劲;左手顺缠以右拳发劲的同样速度收回,置于左腰间。(图73)

  要点:

  1.陈式太极拳不但两手运用缠丝劲,其实两腿也同时运用。该式由于迈步大,裆口宽,是腿部表现缠丝劲最明显的例子。腿部缠丝是:某腿上的一只手是顺缠时,该腿一般也随着膝盖外撇顺缠;反之,则膝盖里扣逆缠(腿部缠丝的原则,参看第二十一式“肘底捶”要点2)。就该式图中的姿势来看,两腿好象没有动过,仅看出两臂变换动作,其实腿部也在随着缠丝。

  2.太极劲是起于脚根,发于腿,主宰于腰脊,而形于手指的内劲,缠丝则是这个内劲所经过的一条相当长的运动线路。在全身这样的线路共有两条,即自左脚跟至右手指和右脚跟至左手指,它们先后十字交叉于脊背。

  3.要将全身各个关节贯串得如一条线,就必须由缠丝的螺旋来完成。缠丝主宰于腰脊,带动两臂,而基础在两腿,如果腿部无缠丝,就不可能达到周身一家的境界。对这一点,应加以注意。

  4.此式所以称为“出水”,是因为这一种发劲,如“物将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就是说,在向下的半圈终点带有向上的劲,所以又名之为出水的抖劲。

  5.此式的发劲,属于四隅手中的捌劲,它之所以不称为“打”或“击”,是因为,捌劲是一种短距离的击打,所以又有人称它为“寸劲”。

  第十九式双推手

  动作一:重心微右移,身微右转。同时,右肘微屈,右拳略收,拳心朝里;左掌前伸于右腕内侧,随即两手向外微掤(以引动后面动作)。(图74)接着重心移于左腿,身微左转;同时,右臂顺缠向左下捋至腹前,左手小逆缠随右臂左捋搠住。(图75)以下同第四式“六封四闭”动作一的后部说明。(接图16)

  动作二:同第四式“六封四闭”动作二的前部说明。(图17,接图76,其中所不同者,该式左掌经腰部再接下一动)接着左脚尖外撇,身体向左转(胸部由朝南转为朝东),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回,向左前(南稍偏东),以脚尖点地。同时,右掌顺缠继续以掌心上托;左掌逆缠收转于左胁旁,以手背搠住,掌心斜朝上。(图77。自图77-85,图中动作皆应身体朝东而做,图中所示皆其正面)

  动作三:身体继续微左转;同时,两手顺缠翻掌分置于两耳旁,掌心斜朝外;以右脚尖点地辗转,右膝随身体转向。(图78)右脚稍提即向右(南)迈,重心随即移于右腿,左脚向右并步,以脚尖点于右脚旁,同时身体右转;两掌合劲,随转体时向右下按。(图79)

  要点:

  1.此式与六封四闭的动作基本上相同,惟步法上的转换与双推的劲路不同。该式的推劲较刚,并在推到终点时后掌根须表现出向下一沉的捌劲,因之在一沉的速度上也较快。

  2.此式衔接于上一式发劲之后。因为发劲是求劲断,劲不断不能越出身外而加于外方,但又必须与此式相连不断地联接起来。动作一(图74)的前部就起着接住发劲的劲的作用,并带动后面动作。“断而复连,能断能接”的要求,详见特点六。

  3.由上式发劲后,转而为合,合后再开;要在这合开之中,身体一拧腰劲,转为左后右前的双托;双托在双顺缠中要求产生合劲,为双推作好准备。

  第二十式三换掌

  动作:身体右转;同时,右掌向里经胸前而上顺缠收回,掌心朝里;左掌逆缠转臂向前平伸,转为掌心朝上 (图80)身微左转;同时,右掌顺缠掤劲推出,掌心斜朝外;左掌随转体逆缠收至腹前,掌心朝上。(图8 1)身体再右转;同时,右掌顺缠收至腹前,左掌由腹前而上逆缠向前经右臂上侧掤劲推出。(图8 2)动作时,随着身体的转动以左脚尖点地于原地辗转,左膝随转体方向转动。

  三换掌这一式,两掌交替伸出、收回时动作要圆活,腰胯微右转时左掌伸出,腰胯微左转时右掌伸出,腰胯旋转两个来回,左掌前伸两次,右掌前伸一次,故称三换掌。三换掌是缠拿方法,因此掌前伸不是击出,而是圆转地缠拿对方的劲路和骨节。重心虽然都在右腿,但由于动作往复时的开合,腰裆在旋转地开合,带动两腿膝节也在旋转地开合,仍然是“一动无有不动”的。

  由于此式与下一式的动作是紧接着毫不间断的,又因两式要点有相同之处,因之,此式要点也并在下一式中。

  第二十一式 肘底捶

  动作:紧接着身体再左转;同时,两手左逆、右顺缠,左手向左下、右手向右上分别开。(图8 3)身体继续微左转;同时,两手左逆、右顺微缠至与肩平,两掌心皆朝下(为肘底捶开始的阶段)。(图8 4)身微右转。同时,两手左逆、右顺缠地合劲,在合的过程中,左臂由逆缠转为顺缠,随缠随将左小臂竖起,掌心旋缠为朝右;右掌变拳顺缠自右向前屈肘向左合劲,经左臂下方划一个小圈后,置于左肘下方,拳心朝里。(图8 5)

  要点:

  1.上式与此式的特点,是在紧凑动作之中达到节节贯串和一动无有不动。因此,左膝也以左脚尖点地辗转为轴而随体的转动而旋转;但须注意,“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完全站煞;关于这点,可参看第五式“单鞭”要点1 0

  2.要达到太极拳节节贯串和一动无有不动的要求,其关键在于运用全身的缠丝劲,只有经过了缠丝,才能使劲起于脚根,节节贯串地形于手指。因之,腿的缠丝与手的缠丝处

  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动作说明中没有提到腿的缠丝,是因为腿与臂的缠丝(除提腿独立和解脱擒拿外)都是上下一致的。其原则如下:(1)凡手为顺缠,该手下的腿(膝)也是由内向外地顺缠;(2)凡手为逆缠,该手下的腿(膝)也是由外向内地逆缠;(3)凡右腿向外顺缠,左腿就向内逆缠,反之如是;(4)比方起于左脚跟的逆缠,发到腿上当然是逆缠,上升到胯后,自然斜着通过腰脊,形成脊背左侧绷紧、右侧松,再转到右臂上去,右手就成为顺缠了。所以,手足缠丝是前后交叉通过脊背,自然地形成周身一家的作用。

  3.上一式是在紧凑的双合中达到节节贯串和全动,此式是在大开展的动作中表现出一动无有不动。最后,由于转身一合,缩小了缠丝圈,紧紧地双合起,内中劲别虽不同,但是牵动往来、气贴脊背是一样的。因之,应注意到脊背的运用。

  4.由上式直做至此式终点双合时,更须促使顶劲虚虚领起;在练拳日久后,练到此式会使劲节和胸椎上部骨节格格作响,这是练拳日久后自然产生的现象,不宜强求,以免产生流弊。只有做到这个境界,才足以证明在该式的动作中,已达到全动和关节松开的要求。

  第二十二式 倒卷肱

  动作一:重心右移。同时,左掌经面前逆缠而下;右拳变掌自左肘下经腹前而右向上由J顷缠转逆缠,弧形缠至右颊旁,掌心斜朝左前方。(图8 6)左脚提起,经右踝旁向左后(西北)斜方以弧形撤步,重心随着后移,左腿变实。同时,右掌逆缠向前推出;左掌在胸前经前伸的右小臂下侧交叉而过,即由左下方随左脚后撤时向左后弧形展开。(图8 7和8 8附图及正面图。图87、88两图中姿势的方向已转为与动作说明中的方向相符。前面的图8 6和以后的图89-92中所示皆其正面,其实都应与图8 7和8 8附图的方向同,都是胸部朝着正东方向做动作)掌心斜朝右前方;右掌以小顺缠到大顺缠,自右而左缠经胸前而下。(图8 9)右脚提起,经左踝旁向右后(西南)斜方以弧形撤步,重心随着后移,右腿变实。同时,左掌逆缠向前推出;右掌在胸前经前伸的左小臂下侧交叉而过,即由右下方随右脚后撤时向右后弧形展开。(图9 0)

  动作三与动作二相同,惟左右相反。(图9 1,再接88的正面图)

  要点:

  1.此式是由开而合,又由合而开。开后再合和再开。这种特殊的开中寓合、合中寓开的动作,是在连续后退中完成的。

  2.在连续后退中,并不是一顺溜地后退。根据“进退须有转换”的要求,在两个退步的动作中,夹着一个双开的姿势和内劲的转换。这样,才不觉得是一顺溜地后退,而觉得在继续运用前后的开劲。同时,有了转换,就成为退中有进,进即是退,退即是进,进退自如,使之成为具有支撑八面的太极拳后退法。

  3.倒卷肱为太极拳唯一连续后退的拳式,它要求在后退中夹着微小的顺逆缠丝,并要做得圆转顺遂,使无缺陷凹凸之处和内劲中断的缺点,合乎特点六的要求。

  5.此式也可作形于外的发劲,即撤步后退至落点时,足跟蹬地作声,同时前手劲往外发,后手用沉劲沉住。

  第二十三式 退步压肘

  动作一:身微左转。同时,左掌转臂顺缠,向左下方展开,掌心朝下;右掌逆缠斜向右上方展开,掌心朝外。(图9 2 0该图上接图8 8的正面图而下,因此,自图92-96中所示皆正面,实际上仍应胸部朝东进行动作)身微右转。同时,右掌顺缠向前而里,变逆缠向右绕一圈;左掌随右掌自右前绕时微向移即随右掌右绕时顺缠向右划弧至右胁前。(图9 3)

  动作二:重心移于左腿,身体左转,右脚提起脚跟,以脚尖贴地,经右踝内侧向右后(南稍偏西)斜方撤步,至落步点时脚跟落步震脚,并重心后移,身体同时右转。随身体左转,同时右掌顺缠,弧形收回,以手指贴于左腹;左肘经右掌里侧上搠,左掌逆缠,以手指背部贴于右胁而上;随着身右转和右震脚,同时左掌向左前方斜掌推出,右掌以手指

  动作二:两手和两腿各顺缠一小圈(以转劲),接着重心左移。同时,左掌自左而上由顺缠转逆缠,弧形缠至左颊旁,贴着身体移于右腹。(图94-95)

  要点:

  1.此式在两臂环抱合住(图9 4)如一整圈时,要成为坚韧弹性的挤劲;它的着重点是,在气贴脊背之下,绷紧背皮来揉动脊背;同时是蓄以待发之际。

  2.图9 4虽已将右脚后撤,但尚未震脚,震脚须与发左掌相协调一致,以形成开劲,如图9 5中姿势。

  3.退步压肘是短距离的补发劲,要柔中寓刚;在裆劲下好,用丹田劲以左掌沉劲发出的一刹那间,要和右足跟的震地作声一致,使全身劲力完整。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陈式太极拳第一路图解

713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