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24式简化太极拳动作要领有哪些(2)

方婷分享

  夏季练太极拳注意事项

  1、中老年朋友和病患弱者,每次修练时间不要超过二十分钟。练习时要根据个人体质,循序渐进。开始练时可先分段练,渐渐打完整套拳路,当身体不适时,应酌情暂停。

  2、避免在空调密闭的环境中练功,不宜在煤烟弥漫、空气污浊的庭院里进行健身锻炼,

  3、训练场地要选择荫凉通风的地方。同时注意避开风口,以防风邪。不在烈日下和不通风的闷热地方练习,以免中暑,应选择公园、广场、树林、花园等环境安静而幽美、空气清新而旷达的场所。

  4、不要贪食生、冷或不洁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泻等。

  5、在打开电扇的室内练习,要注意力电扇远些,电扇应摇头转动,不能对准练习者直吹。

  6、训练时间以安排在早晚凉爽时为好。

  7、夏季气温高,准备活动的时间可以短些,内容可以少些,针对性应强些,可多采取提高注意力,引起兴奋性、有专项技术性质的动作。不做准备活动就练,会因身体没有获得一定的兴奋性,而导致动作不协调,甚至引至损伤。

  8、训练内容以技术的全面训练为主,兼顾重点动作和短缺环节的突破性训练。应注意根据气温,灵活调整运动量,在气温过高的时候训练,运动量应小些,耐力和力量性训练应减少,柔韧性训练可增多。

  9、口渴时不要图痛快大量饮水,最好是温开水适当补充食盐。一般运动中不要饮水,如出汗过多,可少量补充。如仅是渴感,可口含水簌簌嗓门,就能缓解。运动刚结束,最好不要马上喝水,稍稍休息后,在少量多次的饮用。喝点淡盐水,有助于保持身体的水盐平衡,喝些糖水、果汁、有助于尽快补充消耗的能量,促进身体恢复。

  10、运动后,不要马上走近电扇也不能让电扇对着身体直吹。切忌练完后立即进行冷水澡。

  11、夏季太极服可选择面料有很多,棉、丝绸都是很好的选择。但是从实用性和观赏性上来看,丝绸的材质可能会更好一些。丝绸面料与棉质面料比较,制作的成衣飘逸,悬垂感好。棉质太极服在运动之后出汗会影响透气性,穿在身上不够柔软,会让人感觉不舒服。此外丝绸的太极服也比较好打理清洗,起皱以后也不需要熨烫。

  太极拳的总体特点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太极拳的八种劲: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全面性

  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具有汉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

  适应性

  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无论是个人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参与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

  安全性

  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既可改变人的用力习惯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当和呼吸不当引起的胸闷紧张﹑气血受阻的可能性。

  太极拳的拳术派别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由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名奏庭,1600-1680所创。

  系明末文庠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曾只身闯玉带山,劲阻登封武举李际遇叛乱,为清廷在山东平定盗匪立过战功,在河南、山东负有盛名却不被清廷 重用。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华,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创建陈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杨露禅(名福魁,1799~1872)所创。

  杨露禅,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长兴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七代传人。杨露禅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贵族,他们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太极拳老架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如跳跃、跌叉、震脚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缩小动作,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

  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后被推崇为“杨式太极拳”。需在此注意的是,杨氏太极拳分为养生架子与技击架子,因此在习练时应当注意。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汝信—陈大鹏—陈善志—陈秉旺—陈长兴—杨露禅

  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武禹襄(名河清,1825~1893)所创。

  武禹襄,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同乡杨露禅自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得以知其概要。约1850年,武禹襄从其学赵堡太极拳。1852年,武禹襄亲赴河南,在赵堡镇从陈清平学习赵堡太极拳小架四十天,尽得其精妙,并获赠《太极拳谱》,读后大悟。返里后,在钻研赵堡太极拳架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汇贯通。经数年研发,他创编出一套“圈小劲捷、紧凑灵巧、势简技繁、术法分明、古朴典雅、端庄洒脱”的新型拳术,后人称为“武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武禹襄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由全佑(字公甫,1834~1902)所创。

  全佑,杨式太极拳名家杨班侯弟子,习练太极拳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他根据自己的练拳感悟,在杨式小架太极拳的基础上有所修订。全佑之子鉴泉(1870~1942年),又名爱绅,从汉姓吴,自幼秉家学。民国元年(1912年),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他对家传的太极拳加以充实和修改,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修改定型,自成一家,形成了一个松静自然、架式紧凑、缓慢连绵、不纵不跳、长于柔化、独具风格的新型拳术,人称“吴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汝信—陈大鹏—陈善志—陈秉旺—陈长兴—杨露禅—杨班侯—全佑—吴鉴泉

  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由河北省完县(今河北省顺平县)人孙禄堂(名福全,1860~1933)所创。

  孙禄堂,清末民初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武学大家,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1912年,孙禄堂在北京遇武式太极拳名家郝为真。郝为真将自己所习太极拳心得传于孙禄堂。1918年,孙禄堂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三家合冶一炉,融会贯通,革故鼎新,创编了动作小巧轻灵,架高步活,柔缓圆活,转换轻盈,运动方向变化多样,步法进退相随,运转开合相接的太极拳新套路,自成一家,人称“孙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孙禄堂

  和式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由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1810~1890)所创。

  和兆元,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和兆元在原传拳架的基础上,修改架式中的手法、身法、步法与姿势,大大增加技击实用内容,并使架式更顺其自然,完全符合人体生理结构,创编了一套集拳架、推手、散手为一体,三者互为检验印证,寓技击、修身、养身于一道,既保持赵堡镇原传太极拳传统又独具特色的新型太极拳理拳法“代理架”,即和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和兆元


看了“24式简化太极拳动作要领”文章的人还看了:

1.24式简化太极拳呼吸要领

2.24式简化太极拳图解

3.如何练好24式简化太极拳

4.24式简化太极拳的动作及口诀

5.24式简化太极拳口诀

602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