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内外功夫及其关系
太极拳是“内家拳”,“在内,不在外”。这句话请注意,各位练习太极拳的朋友在练拳时应当高度重视。至于讲中国传统武术,必定是内外双修的,刚柔相济的,达到高境界时没有内家、外家之别,武术的派别只是训练方法和方式的不同,各个门派练法各有千秋。但是大多数拳种练法,都是从外形训练开始的。太极拳也是如此,不仅如此,而且从一开始就是冲着打通内气而来的,是内外结合的,没有一刻相分离。更不是隔着一层皮,两者不相搭界,只知道造型优美,不讲究动作的攻防含义,及其与内气贯通的关系。所以很多人练的不是太极拳,只是“外家拳”,根本进入不到“内”。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太极拳的内外功夫及其关系。
太极拳的内外功夫及其关系
“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不只是传说,要落实在具体行动上,更要有心性的修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要知道练外形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什么是“功”,怎样练才是在练功。
所谓“内家拳”,即静心用意,以内气崔外形,更多注重的是内劲的修炼。练拳之前首先要静心,而静心的目的是用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力到,“心为令、气为旗,身为驱使”,“心意一动,四肢百骸皆动”。外观看不到任何迹象,心意到,拳即到矣!所谓:“彼不动,己不动;彼欲动,己先动”,这才是“内家拳”,所以,“心”不静不行。“拳名太极,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一丝不假强为,强为者,非太极自然之理,不得名为太极拳。”这又体现出太极拳松柔的一面,等等。
太极拳的内外功夫及其关系
所谓“在内不在外”,是因为人体的动力源在“内”,“原子核”在“内”,在丹田、在心意、在指令的下达。“心意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心意一动,外形随之而动,一动四肢百骸皆动”。所谓“外功”:拳架精确,八面支撑,刚柔相济,迟速相宜,轻重得当而不犯双重之病,筋骨、血气充沛,形成以丹田为核心的防御体系,时刻听从“心意”的指令。两者之间的关系则是“意气君、骨肉臣”、“命意源头在腰隙”。“心气一发,而周身之筋脉骨节,无不随之,外之所形,皆由中之所发,故曰内劲”。“镇心凝神,旋转固天,神气相依而动;使拳立身,亦是神气相继而至。用手推,势如推门不欲其响;立足换足,如履棉絮,不得践实。渐渐练来,手不出则已;既出则气力如电;足不踏实则已,踏实则砖石俱裂。”气走膜、络、筋、脉,力出于血、肉、皮、骨;所以,气为旗,力为宾服。“有力者,皆外壮于皮骨,形也;有气者,内壮于筋脉,象也。气血功于内壮,血气功于外壮。”“行气于筋脉,用力于皮骨”,“有气为劲,无气为力,劲则刚柔相济,力则硬直”。“内家拳”也是内外双修的,主修内也修外,只是在练外功的方式上是以内气崔外形,如发力练习,抖大杆,器械练习等,身体内外经过长年的训练及推手实践,周身一家,形成太极拳独有的“掤”劲,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水”浇在“树根”,而不在“树枝”,更不是“树梢”,这就是下功夫的方法,功夫下在这里。
内气的贯通,要通过常年对外形拳架的校正来实现。“不在外”不是不练外形,不重视外形,而是通过锻练外形,达到贯通内气的目的。不但要练好外形,而且要一丝不苟地练好外形拳架,由粗到精,精微、细巧,“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只要身上有一个地方不对,没有做到位,气就不能通。可见太极拳对外形的要求是何等的严格,并不是配着音乐一遍一遍地翩翩起舞,也不是今天练太极剑,明天练太极扇,这与太极功法不着边际。
那么怎么才能学到真正的太极拳、太极功呢?答案只能是继承真正的传统,寻找明师!中国传统文华博大精深,不是说说而已,也不是一眼能看得到、看得透的,“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这是毛主席说的话,我们要听毛主席的话哟?!当然,当今二十一世纪所剩的传统文化实在是少的可怜,这就提醒我们抢救性的探究和挖掘。还好,一些传统文献还在,传承人还在,珍惜传统吧,朋友!
若是我来总结太极拳的功夫修炼过程,我把它总结为两层功夫也就是两个过程;即外层功夫和内层功夫,由外层进入内层的过程。进入了内层,感到内劲的存在,会指挥和运用内劲就是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看了“太极拳的内外功夫及其关系”文章的人还看了:
2.论太极功夫
5.太极拳内气的机理
8.太极拳的九层功夫
10.传统太极拳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