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慢练太极拳的体会和收获有哪些

方婷分享

  慢练太极拳,对健身养身防病治病也是非常有益的。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您介绍一下慢练太极拳的体会和收获。

  慢练太极拳的体会和收获一

  慢练有利于领悟太极拳立身中正安舒、全身放松、节节贯穿、上下贯通等精髓,克服快练时容易出现的上体不正、前俯后仰、左右晃动、肢体僵硬等问题。有位太极高手说,中定放松是太极拳入门的基本要求。按我的理解,“中”就是立身中正,上下一条线;“定”就是身躯不能随便晃动,要定得住;放松是太极拳的灵魂,从心意到肢体,里里外外都要放松。然而在明白了这些之后,要做到身知体悟,还需要有一个很长的习练过程。我年轻时就有点驼背,生理上的缺陷一直妨碍我掌握立身中正的要领,为此,我不论习拳练功,还是日常坐立、行走或看书写字,都注意头正身直、尾闾中正,慢慢地腰身比过去直了很多,现在是老头了,反倒几乎不怎么驼背了。过去窝胸驼背,习惯性低头,“神”提不起来,现在头往上领,精神有了,身直了、也就中正安舒了。

  慢练太极拳的体会和收获二

  慢练有利于腹式深呼吸,即呼吸深长气沉丹田。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中明确指出:“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慢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在《新编太极拳全书》137页中对呼吸的论述,却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拳友中也有各种不同的练法,有的主张有意识气沉丹田,有的主张意守丹田,有的主张自然呼吸不用守,还有的主张似守非守。我本人的体会是,初练时以自然呼吸为好,动作熟练后,待能缓慢均匀全身放松地练拳时,意念中只要稍有松□气之意,就能由自然呼吸过渡到腹式深呼吸,此时丹田似守非守,身上手上都会有内气充盈之感。凡脚底、身上、手上出现的发热、发麻、发胀、蚁爬等,都是应该伴有的正常感觉。

  慢练太极拳的体会和收获三

  慢练有利于分清虚实,稳定下盘。杨澄甫强调“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我的体会是,如果把中定放松当作入门的第一步,那么,下盘功夫就是第二步了。上下一条线,脚下阴阳变,下盘功夫是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基础不牢,就如空中楼阁,见风即倒。那么怎样才能练好下盘呢?我自编了一首口诀:“两眼平视静心身,提顶吊裆腰胯沉,实腿支撑稳如柱,虚腿迈步才轻灵。”所有跟我学拳的拳友,我都是用这□诀帮他们加强记忆的。练拳两腿轮换移动重心,全身像是坐在一条腿上打拳,重心的移动要缓慢均匀。虚实分得清,实腿就会越来越沉稳,虚腿就会越来越轻灵。如果能感到每一个动作都是一个八面支撑的桩功,就达到了既练了拳,又练了功的理想效果。太极拳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就是在缓慢均匀移动重心和分清虚实中体现出来的。

  慢练太极拳的体会和收获四

  慢练有利于做到腰带四肢,劲力完整。杨式太极名家杨振基强调,太极拳必须以练腰为主,“一切动作要靠腰带动,腰带,腰拉,腰转,腰脚手”。还说“太极拳不从腰上去练,永远也练不成”。行拳走架时,全身都应放松,前进、后退、左右侧行,脚不能用力,手更不能主动和妄动,需要用腰(有的动作还要用胯)来带动作圆弧形运动,即大圈套小圈,一圈连一圈,相连不断。如果动作快了,就容易忽视腰带四肢、劲力完整。十五六年前我虽然认识到了练腰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指点,我打起拳来仍然是身、脚、手各行其是,形不成整体。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手上的劲是从脚下传上来的。如果习拳时手妄动,主动劲就散了。要形成整劲就必须用腰带。我的老师曾说过,腰管左右(指手的左右运行),手管上下(上下用手领),腿管前后(身手前去和回收靠腿的前弓和后坐)。简短朴实的几句话,把太极腰、太极脚、太极手如何协调一致,讲得清清楚楚。这种练整劲的感受,也只能在缓慢均匀的练拳中体会到,练快了,是无法感受到的。

  慢练太极拳的体会和收获五

  慢练有利于细心领会“用意不用力”这一重要拳理拳法。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中讲得十分明白:“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而气通。”“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不用力,就是指通过长期练拳,逐渐减去身上的拙力。曾有师傅和拳友提示我,打拳不要灌意(意太浓),我想,无过不及不光指外形动作,意和劲同样要无过不及。用意还有个度的问题,也就是用意必须适度:意太浓,无意中用了拙力;意太淡了,又丢了掤劲(指太极拳的总劲)。打拳强调缓慢均匀,既指速度要均匀,还包括力度也要均匀适度。如果练快了,行拳走架中就难以意识到力的正确使用了。

  慢练太极拳的体会和收获六

  慢练更有利于把拳架练规范打准确,也便于拳友看出不足。也就是说如果练快了,不但自己难以感受到对与错,同行也不易看出拳架是否准确。太极拳的外形动作是否规范极为重要,比如手的位置摆对了就出劲,摆错了就丢劲。

  慢练太极拳的体会和收获七

  慢练有利于修身养性。过去我爱人与我性子都比较急,长期相处中难免会有些摩擦。她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不高兴时开口就刺人,以往我听到剌耳的话也沉不住气,容易和她争吵。经过长期慢练太极拳,每天习惯性地专心致志、心静体松地练,并将这心态有意识地融入日常生活中,即使遇到烦心事,也不会太在意,与人产生矛盾时也能冷静思考,妥善处理。让人三分,事情很快就过去了。现在我老两□感情更加亲密,真正是少来夫妻老来伴,三世同堂的家庭更加和睦美满。这是快练难以达到的境界。

  慢练究竟要慢到怎样才合适呢?这要根据习拳者年龄、体质、习练阶段和层次、功力和目的的不同而不同。一套杨式85式拳,可打20-30分钟,也可打40多分钟或更长时间。慢练不光是行拳速度放慢,更要注重均匀连贯,避免断续和起伏。但如果习拳者平衡能力和腿力不够,暂不必求慢,可经常练练桩功,走走太极步,力求由快到慢自然过渡。

  慢练太极拳,对健身养身防病治病也是非常有益的。中医认为,人体气血不畅就易生病,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节节贯穿、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可以促进休内经络疏通,气血流畅,利于新陈代谢,提高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从而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慢练太极拳,腰身不停地左右旋转,能对内脏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特别是要求全身肌肉放松,思想安静,能使大脑皮层得到很好的调养。我年轻时易感冒,年过七十后,感冒反而少了。即使是偶感风寒,也容易康复,有时上午在医院吊瓶,下午我就打拳去了。十几年前我患有轻度脑梗,曾出现过多次短暂性意识障碍,后来又患上了前列腺增生。医生认为前列腺增生不开刀就难以治愈,我考虑到自己年纪偏大,决定采取服药保守治疗,辅以慢练太极拳。以上病症两、三月后均明显好转,现在基本治愈。我今年77岁,每天坚持练拳3至4个小时,还要做几个小时的家务活,竟然没觉得疲劳,吃饭香、睡觉甜、两便正常,全身舒适。练太极成为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已形成越练越想练的良性循环。可以预计,习练太极终将伴我余生。

  太极拳的总体特点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太极拳的八种劲: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全面性

  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具有汉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

  适应性

  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无论是个人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参与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

  安全性

  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既可改变人的用力习惯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当和呼吸不当引起的胸闷紧张﹑气血受阻的可能性。


看了“慢练太极拳的体会和收获”文章的人还看了:

1.坚持练太极拳的作用

2.“慢”中悟太极

3.练习太极拳之难

4.练太极拳的五字诀

5.太极拳练法正确与否之见解

    55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