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太极态的三阶段怎样才能进入
太极态是很多习拳者的追求,太极拳的特点是出神入化,不断的深入领悟。太极拳教学常说太极态是太极拳的第三种状态,怎么才能到达太极态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通向太极态的三阶段。欢迎阅读!
简述通向太极态的三阶段
华夏大地已有上千年的辉煌,民族之魂,生生不泯。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的武术,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的崛起。
这龙的故乡总包括着看不见、摸不着、天高地厚的太极之道。太极拳就是在这块沃土上滋生发展起来的一项有独特风范的武术运动项目。
太极拳的发生、发展有人说是唐代李道子所创;有人说是宋代张三丰所编;更多的人确认是明代陈王庭创编的。我以为无论是哪朝哪代,何人所创编都离不开相宜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及民族文化特征。
太极拳是千百年来民族文化在武术方面的成就,是古人长期的实战总结出来的,太极拳传承了世世代代的智慧,其有很大的健身价值和学术价值。
凡习练过太极拳的人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一致确认太极拳是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极好运动项目。
只要稍加留心,你就会发现:在国内,无论是清晨傍晚,还是节假闲暇,在公园或幽静的地方都有很多要在练习太极拳,不仅如此,在国外也被越来越我的人所青睐。
他们跋山涉水,不远万里,来中国学习太极拳;或盛情相邀,由中国派出武术名家去传授太极拳技艺,和讲授太极拳技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命科学的新进展,人类越来越重视自我建设,太极拳的修身自乐,健身理疗的效果。
太极拳的好处被越来越多的人证实,也引来了众多科研人员和有识之士,太极拳的发展将会越来越长久。
太极拳为什么能使人们从体弱多病中解脱出来,恢复健康呢?为什么使众多人们着迷?这的确值得研究。笔者抱着学习再学习的态度愿将自己一点精浅的数学实践及研究成果奉献出来,以作抛砖引玉之举。
学练太极拳,只要具有楔而不舍的精神,是会进入所谓“太极态”的。“太极态”即练太极拳到一定程度时,整套动作由必然的运动状态能过渡到自由运动状态,身心修炼获得最佳效果,精神得到极大满足的“无极状态”。
怎样才能进入“太极态”,分为三个阶段。
一、学到手—动作模拟阶段
进入太极态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习太极拳套路。
其套路由诸多错综复杂的动作有机协调地组合而成。演练起来要一丝不苟,按动作先后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太极拳运动有着自己的特殊规律,并非一味地摆臂举腿机械单调的重复运动,是有严格要求的。
如:欲进预退,却进犹退,有进有退,迈步轻灵,着地沉实,前后左右,斜前也后,踏正步斗等等。其架式或高或低,其动作或虚或实,其动非常动等等,不同于单纯追求最远,最强,最高,而是缓慢柔和地进行。
了解了太极拳的特点,对初学者首先是直观的。要动用自己的中枢神经影像,记忆领域,以致在大脑中建立初步印象。然后抬腿举臂去模拟动作。开始可能不习惯,手脚不听使唤,出现顾此失处的现象,即顾了手,顾不了脚,顾了脚,顾不了手。
速度慢不下来,重心移动不协调,总感到劲不顺。具有独特运动规律的太极拳,给大脑带来新的运动思维,产生新的运动逻辑。使初学者一时间还不适应。为了适应就必须全神贯注地习练。
越是虔诚地习练,其思维越高度地集中,大脑运动影像处于高度的兴与状态,导致大脑其它兴奋灶的抑制状态。使人忘记动作不协调,不好意思的羞涩感,忘记还有其它事情要做,甚至连身体不适感都会忘记的,病痛减缓了、消失了、抑制了。
通过这个过程,身体得到了锻炼、心理得到了调整,精神得到了慰抚。对患有慢性病的人来说,这是个理疗过程。
有许多运动项目,由于运动激烈,心跳加快,负荷量不断增加,以致达到难以承受的程度,导致心脏过度疲劳、休克或梗塞,以致发生不测。而太极拳则不然。
随着太极拳的进行,运动量不断增加,心跳会适应性的加快,血流量相应增加,促进了血液循环。不过血液循环的加快,不是激烈的涤荡,而是一般人能在轻松的学习中,承受得了的负荷,所以初学者不必担心。
从神经学上看,突触的电活动兴奋(突触:是一个神经元通过电活动兴奋供量一个神经元的连接部位),不至于导致激元程度,不能使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即使要使信号从一个神经元传送到下一个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单位。
在产生和传导电行动方面高度特化),突触总和值达到了下一个神经元值,也不强烈,肌梭和腱器不会易化,增强肌肉收缩抑制肌肉收缩是同时发生的,一部分肌肉群加强收缩增大力量,另一些肌肉在神经行动影响下,兴奋性稍有升高,以准备收缩。
还有一部分肌肉因支配它的运动神经被抑制而放松,太极拳的进进退退,欲进先退,欲退先进者动作的运行及表现都由神经支配肌肉的协同与对抗肌的协调配合来完成,肌肉伸缩、牵拉使肌梭活动并支配梭外肌的运动神经元兴奋。
肌肉的传入纤维将行动传到α—和γ—神元(γ—神经元:支配每个肌梭的7—15个小运动神经元,α—神经元: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元),γ—神经元反过来进一步兴奋肌松,对肌松的刺激是牵拉程度和牵拉速度的决定因素。
那么在练习太极拳时动作缓慢柔和如行云流水,偶有发力如激浪飞花毫不唐兀,这种柔和适度的肌肉牵拉力是任何都能承受得了的。在肌肉牵拉和向心收缩之间延搁的时间徐徐柔和,肌松效应既不强烈又不消失。γ—获得了最佳舒适状态。
太极拳动作不急不燥,不紧不慢,兴奋适中,腱器刺激对主动肌收缩力量的抑制慢性疾病的兴奋,又可延长其兴奋时间,从而使病情好转。
太极拳的慢性肌肉牵拉减少了肌松的活动,并降低了支配的放松状态,诱发交互抑制反射,会进一步使对抗肌放松,慢性病在运动过程中得到调理,得到疗养,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孕于其中。
从意识方面来看,当思维被新颖的太极拳所吸引时,全神贯注于太极的影像刻划上,日常活动的支配机构获得了良好养息环境,无疑会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学习太极拳动作,就是抑制先天性反射。
有些动作难以掌握,所需的时间长,是因为这些动作受到某些反射对它的抑制作用。总之,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心身得到了锻炼、调理、调节,起到了某些医疗作用。
二、艺上身—动作精雕细刻阶段与健身
在第一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套路记住了,可一个人独立比划下来。第二步就要反复强化,使套路由生疏到熟练,由熟练到流畅,由流畅向着自由过渡,这个叫艺上身,动作精雕细刻阶段。
这个阶段使动作更规范,招式之间的衔接更加严谨,这是奔向自由的阶段。一切从一练再练开始,还要用脑子去想,先辈们称之为“悟性”。有道是:“只练不想 ‘傻把式’,光说不练是‘嘴把式’,又想又练才是‘真把式’”。
“悟性”,就是用脑去想动作,想其中内涵、想内在联系、“根节”上的“磨合”、前后的衔接。只有练了再“悟”、“悟”了再练,认真领会、仔细观察,一而再、再而三,不厌其烦地千百遍地练习,就会出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道艺高了,武艺精了,身体强了,信心足了,这是精雕细刻“艺上身”的阶段。此时仍不间断地习练,除套路纯熟之外,心要静,上体要松,这种松静在不停顿的运动中寻求。
从动中松静,心静而体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之间相互对抗、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即相克相生,互为依托,互相依存,周而复始。
“艺上身”是练与悟相结合的必然产物。要不断地求索,从中领略并提高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从新的认识高度去加强动力定型,使肌肉得到锻炼,力理不断增加,关节韧带的活动幅度增大并更富有弹性;心血管系统也得到了锻炼。
整个机体的营养得到了改善,新陈代谢更加旺盛运动性神经和植物性神经之间更加协调、更加密切配合,人体象一部十分精密的仪器,有条不紊地按正常程式运转着。
这一切都是中枢神经协调调节的结果,正如平时说的人练拳,拳练人,练习太极拳使人身心同步地得到良好收益。
艺上身,就是武艺不知不觉,闯进了你的个体领域,并慢慢滋长着。是反复抑制先天性的反射,必须有意识地抑制一系列反射性反应,要使与这些反射性反应相对抗的肌肉收缩。
随着学练太极拳的逐步深入,无数次地复习、改进、强化,已形成反射性突触性抑制。这时不必有意识地练对抗肌肉收缩,是由必然达到自由的过程。
三、化为己—达到自由阶段与健身
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再持续不懈地精心磨炼,不断提高,必然会出现新的飞跃——进入“太极状态”(简称‘太极态’)即转入出神入化的阶段。
一旦跨入“太极态”,身心进入了崭新境地。肢体在不停地运动着,周身上下协调配合得体,严格地按套路结构,顺序自然地进行着。太极拳练到这个程度时,就达到因收就屈,因伸就展,虚虚实实、任其自然;意境似空如虚。
散散漫漫,如在无垠的草原上信步;如置苍穹翱翔蓝天,闲看白云来去,放逸其心,有所为又无所为;如沐浴和煦春风,又如置身于舒适的暖流之中,任凭其温抚,冲刷、净化。人的整个机体达到了上虚下实,与大自然保持着微妙统一。
达到心神相通,仪容安祥,飘丽自得,如痴如醉,坦荡的身体,在不停地按“程式”运动着。此时此刻,是体疗,是颐养,是恢复,是修补,是享受。
为什么达到“太极态”,似乎不想动作,就能按顺序流畅地完成套路?从生理观点来看,这是由于大脑皮质对动作的定型,有意识地控制逐渐减弱。
以致到了最弱的程度,似乎感觉不到在有意识地支配;在感受器与效应器之间,建立起传导通路,仅需大脑皮质发出一个有意识的刺激,就会发出一连串的反应来完成整个套路;很好地改变了大脑的皮质,以及外周神经系统和皮质下中枢生理机制对运动的调节。
其调节活动,主要反馈资讯由本体感受器提供。
这是经过长期锻炼获得的一种功能。其实质是大脑皮质随意地连续保持这种注意。引起兴奋中心所需最低兴奋程度。在进入太极态后,外界的影响和其他杂念,在大脑皮层引起的兴奋越来越少。
这些兴奋中心的兴奋程度越来越低;经过这千万遍锤炼延长这种大脑皮层上引起的兴奋中心所需要兴奋程式也越来越低。
日常我们习练太极拳就是锻炼延长这种大脑皮层在松静情况下,对某一单一调目标连续注意的时间及其降低大脑皮质上引起的兴奋中心所需要的兴奋程度。进入太极态,对心身健康效果最佳,对精神的娱愉最好;对医病防病对机体修补都提供了最好的条件,有着最好的作用。
有人习练太极拳套路纯熟且进入“太极态”,可是一到表演却出现疵漏,那又是为什么?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首先应该明了的是,平时个人练习是一种养生修炼,而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演是给别人看的,有灯光,有音乐,有掌声,人声鼎沸。
在这样特定条件下,遇到这样新鲜的刺激和日常不同,使精神不容易集中,平进练习所获得成效受到干扰,所以易出疵漏。再就是日常练习没有经历这新意的环境,所以也得不到该条件下的锻炼机会,那么偶尔遇到了这不平常的刺激。
引起心理上不正常的反映,就会出现疵漏。因此平时练习要尽量在各种不同环境里进行,或有意识地在一些嘈杂环境中,或刺激性强的条件下进行,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当然也不可否认,动作的深入、扎实程度在特殊环境里,也面临考验。出现疵漏也应从主观里找原因。
6方法快速掌握太极动作
一通过基本功练习了解运动规律
基本功包括手上的各种缠丝动作和左右前后的步法练习。通过这些基本动作的练习来初步了解陈氏太极拳对手法、步法、手型、步型的基本要求,明确陈氏太极拳的基本特点和风格。
二分解记忆循序渐进
按教练的分解口令把动作的一招一式来龙去脉弄清楚。了解动作的基本要求,明白每个姿势的方向、角度和重心的虚实变换。学太极拳和学写字一样,要一笔一划,认认真真,步步为营,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
三快速比划动作
初学时无法把练拳的速度放慢。太慢反而容易断续、笨拙,为了先记住刚学会的动作,可稍放快些速度比划,此法不求演练技巧和动作规范与否,只求动作顺畅,把动作的内容结构和重心的虚实分清即可,旨在将动作连贯起来。待动作稍熟练后再放慢速度体会细节。
四边练边记动作名称
练拳需思想集中,心神专注。初学者往往难以做到,先将思想集中在动作与名称上,练习动作的同时自己背诵动作名称,由于身体动作与记忆口诀同时进行,既容易记住名称,也容易掌握动作内容,教练在念名称时,练习者也可在心里跟着背诵。
五形象默念
在安静的前提下(坐车、睡前),闭目回忆刚学会的太极拳动作。像过电影似的将动作一个接一个在大脑中过一遍,口中可轻轻背诵动作名称,这样对强化记忆很有效。
六分段勤练法
将一套拳分成几段,逐段逐段地进行练习。第一段记熟后再记第二段,以此类推,自然容易记。如老架一路分成六段,老架二路分成四段,单剑分成六段等。
熟能生巧,只要坚定信念勤加练习定有所成。拳打千遍,其理自现。勤奋刻苦是练功的决定性因素。
通向太极态的三阶段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