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怎样发力

方婷分享

  练习陈氏太极拳是非常好的保健方式,我们要学会太极拳的发力方式,这样练习的效果才会更加明显,才能更好的掌握陈氏太极拳的特点。陈氏太极拳怎样发力呢?下面学习啦小编为您整理了关于:陈氏太极拳怎样发力。欢迎阅读!

  练习陈氏太极拳怎样发力

  一主要就是轮子边沿的劲,这种形式的劲发的比较远,主要取决于对方来劲,来劲越大越快就越远,但是不伤人。

  二是轮条的劲,如同人把什么东西伸到旋转的轮条上,会被折断。

  三是钻头劲,如演手红捶等,触及人体而旋转钻进。所以武术界有个成语--拳打寸劲。有人解释为离目标一寸发劲,以求稳准,也有人讲为忖度之意的。

  陈式则要求接触人体向前发劲一寸,这就于稳准方面加 一“狠”字(以上二者,不可轻试)。

  其四为崩炸劲,如有人贴身搂腰,劲发如同爆炸,非功夫深厚的不易做到。

  双摆莲下跌岔震脚不是使劲跺,而是将全身三五百斤的气力,整体松沉下去的。

  陈式太极拳的三大特点

  陈式太极内劲的第一个特点是流动性

  当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的叫候,内功由“量”的积累达到了“质”的突破,实现了太极拳功夫修炼的第次飞跃,在某一天的某一时间陈式太极内劲豁然贯通。

  内劲贯通后的第感觉是身体内部出现股新的力量,这股新的力量随着意念和动作在体内不停地涌动、流行,流到哪里哪呈都很舒畅,此时练功者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追求的内劲出现了。

  此时练功者心情豁然开朗,有一种拨云见目的感觉。从内劲贯通后的体验看,流动性是它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前人把内劲的这个特点描述为“浑灏流行”。

  陈式太极内劲的第二个特点是完整性

  内劲初步贯通后,再继续努力修炼段时日后,就会感觉到内劲在不断增加、质量在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中间以丹田为核心、上至双管双手、下至两腿两足的一股整劲,一动俱动,一静俱静,节节贯穿。

  发劲时,练功者能清楚地感觉到内劲“起于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完整劲路,正如经典拳论所讲“由脚而腿而腰,总需完整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由此可见,完整性是陈式太极内劲的重要特点。

  陈式太极内劲的第三个特点是轻沉兼备

  内劲贯通后,练拳时能清晰地感觉到内劲以丹田为核心在全身的四肢百骸开合聚散,时轻时重,轻沉兼备。

  肢体时而如充满氨气的气球飘然欲起,时而又如灌满水银的袋子分量极沉,真是“轻灵沉重兼而有之”。

  太极拳界的前辈曾将内劲的这个特点描述为“轻如杨花,坚如金石”。

  练好陈式太极拳的要素

  练太极拳讲求的是心静体松,学习太极拳能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无论老少学习太极拳都有好处。

  一、静

  静就是安静,平心静气的意思。学太极拳,首先是思想上的静。练拳者要除去妄想,排除杂念,做到“心中一无所着,一念一无所思”。这样,就能做到意志集中,思想为一,心无二用。其次,是需要一个安静的场所。

  锻炼时,应坚持一早一晚,要事先选择一个清静的地方。地方清洁卫生,可免于疾病传染;环境僻静,可以脱离一切吵杂声的干扰。这样,才能清心寡欲,去掉轻浮、张狂之气。

  总而言之,练习太极拳要在静字上狠下功夫,静下来后,可以专心考虑,细心揣摩。练好每个招式动作,分清虚实、开合等基本要领。

  才能逐步领悟,姿势趋于正确,较快地纳入太极拳的轨道。久后,自会达到“意之所向,全神贯注”之境。

  二、意

  太极拳是“以意引气”,炼意不炼力的内功拳。这就是说,太极拳的一着一势,一举一动都是以意来作指导的,领先的。什么是意?意就是心思,就是思想。思想想到那里,手就运行到那里,心里怎样想,四肢百骸就怎样做,决不是凭着力气鼓着手足在运行。

  用意则轻灵自如,用力则僵硬迟滞。一切动作总是以意来领先的。拳论说:“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和“意之所向,全神贯注”就是这个意思。

  概括的说,意就是大脑,是大脑神经,大脑是全身神经的枢纽,发号司令的指挥部门,周身肌肤、关节、五脏六腑都要听从于大脑,在神经意识下支配运动。

  陈式太极拳的特点

  (一)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

  练拳是一种意气运动。在行拳时充分体现要用意不要用拙力,才能达到意到、气到、力到,每一动作意念要走在前,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只有心先想到,动作才能位。心想开展,两臂及周身才能展开,心想合,周身全体才能一起合住。打拳时不要想气在哪,在气则滞,滞则不通,就要生病,只要把意念注意到动作之中,气自然就到了。

  (二)快慢相间,连绵不断

  快慢相间是陈式太极拳独有的特点。 初学时动作要满,但不要有呆相,不可有停顿现象。由于动作舒缓,便于去掉身体固有的僵劲,使动作柔顺自然,也可以检查动作的准确性。熟练后逐渐加快,但要沉着,快而不乱,最后又复慢,这是慢、快、慢三层功夫。

  在行拳过程中,要做到转关时慢,转向时快(逐渐加速);蓄劲时要慢,发劲时要快(做到柔行气、刚落点)。这种快慢相间的变化,要具有均匀的变化幅度,做到“匀清”。

  (三)螺旋缠绕,舒筋活络

  陈鑫在《陈氏太极图说》中指出:“太极拳,缠丝法也”。短短四个字讲清了陈式太极拳的根本,就是缠丝劲。他又说不明此,即不明拳。可见缠丝劲是何等重要。太极拳的缠丝方法有单手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等多种缠法,初学者很难弄懂。

  缠丝劲训练方面,多做单运手(左右)、定步运手,加强对顺逆缠丝的理解和运用。在缠丝劲训练中,要注意贯指尖,使气血畅通,达到经络终端,对养生、健身、技击都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练柔成刚,刚柔相济

  陈式太极拳应练成刚柔相济的拳,这是练拳者共同追求的目标。要想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化掉人们身体固有的僵劲,使它柔顺,这是化柔时期,这个时期长短因人而定。对明拳理刻苦练功的人,相对短一些,也有的练一辈子拳也不能去掉身上的僵劲,把陈式太极拳练成硬拳、刚拳。不能登堂入室。

  (五)蓄而后发,松活弹抖

  陈式太极拳的发劲要求做到蓄而后发。蓄劲是发劲必要的准备,将弹簧卷紧,是发劲的基础。蓄劲就像把弓张开一样,将劲蓄足增加发劲的弹性力量。蓄劲时要周身合严,松腰圆裆,气沉丹田,脚趾抓地,稳固如山,把劲卷紧。如当头炮,缠一圈后不放劲再缠一圈,然后痛快淋漓地把劲放出。只有蓄得足才能发的头。

  (六)心意平和,松静自然

  心平气和则得。打拳时心要平静如一泓清水,不起波澜,视动犹静。做到轻轻运行,默默停止,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这样才能调养气血,疏通经络。这是追求养生、健身、延年益寿的成功之路。虽有时发劲,也是发之前没有劲,发之后没有劲,只是劲发出一瞬间如水面上陡起一朵浪花,即刻消失归于平静。练拳之前先要去掉一切杂念,平心静气,静以待动,这样练拳不是手足运动而是意识支配下的全身运动。

看过“陈氏太极拳怎样发力”的人还看了:

1.陈式太极拳如何发力

2.陈式太极拳如何做到静心慢练

3.陈氏太极拳发劲的技术和方法

4.陈式太极拳的练习步骤与方法

5.陈式太极拳抖劲的练法

6.太极拳运劲发力规律

7.陈式太极拳爆发力的练习

    112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