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怎样把太极操提升成太极拳

方婷分享

  谈起太极拳,人们对太极拳养生非常熟悉,但是随着武术的发展,很多人误认为太极操就是太极拳,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怎样把太极操提升成太极拳。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怎样把太极操提升成太极拳。欢迎阅读!

  怎样把太极操提升成太极拳

  太极拳的养生功效深受欢迎,但是如何练到太极真功夫呢?太极拳和太极操有很多不同之处,千万不能把太极操当做太极拳。

  有位朋友,虽然练了20年太极,但他一直练的是太极操,并没有把太极功夫练到身上。后来,这位朋友想要从新学习太极拳。但是,学拳容易改拳难!要想把20年的太极操改成太极拳,那真是非常痛苦。

  但是,这位老兄意志十分坚定,誓要在有生之年把真正的太极功夫学到手,以弥补这20年的遗憾。于是,这位老兄找到了我的师傅。

  太极拳是一项有氧代谢运动,而太极操是体操中一种,没有内在的涵养,而太极拳重视内外双修。

  师傅在听说了他的故事后,十分感动,反复琢磨,为他定制了一套改拳的方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从“不动手”这个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入手。

  所谓不动手,就是从起势开始到收势结束,贯穿于整个套路中,都不动手。记得有位大师为他的弟子改拳时,用的是把弟子的手捆起来的法子,也是这个意思。杨澄甫先生有句非常经典的拳论:“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

  所以,看一个人是不是在练太极拳,只要看他的手就知道了。从实践看,动手简单,不动手很难。

  因为太极拳的不动手也包含了很多内容,不仅体现了身法和步法要求,也体现了送肩松垮、上下相随等特点。

  虚实开合、胸腰折叠等一系列拳理拳法的要求。所以,师傅给这位老兄开出了“不动手”的药方。以这个药方,长期实施下去,方可把太极操改为太极拳。

  太极拳和太极操的区别

  一、太极拳讲究内劲,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后撑命门,使小腹和后腰似发动机,内气的转动催动躯干和四肢运动。这样不论养生还是技击都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太极操则是外在的肢体运动,没有这样的效果。

  二、太极拳要求以腰为轴,左右旋转,带动周身运动。“太极拳主宰于腰,转换在肾,形于手指,发于足根。”而太极操则是四肢运动,腰很少动,上体僵直,不能运化来力,俗称“板腰”。

  练习太极拳要求心静体松,用意念带动四肢,达到忘我的境界,太极拳不仅有健身功效,还有治病作用。

  三、太极拳要求周身放松,两臂运动如风吹杨柳,活泼无滞,但又有绵里藏针之感。太极操则要么可能是耸肩架肘、要么可能是上身僵硬、要么可能是横气填胸、要么可能是拙力过多。

  四、太极拳要求连绵不断、一气呵成,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相连。太极操则是动作分解,时停时顿、劲不连贯、棱角突出。

  五、太极拳要求圆活轻灵,身体公转螺旋,手臂自转缠绕,动作呈弧形,以气运身,调和气血,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真正太极拳在技击上通过螺旋缠绕,达到引进落空,借力打力。而太极操则呆板僵硬、直来直入,缺少螺旋劲。

  太极拳的创编结合了道家哲学思想中的阴阳变化,而阴阳则贯彻整套拳法练习,这些都是太极操没有的功能。

  六、太极拳要求虚实分明,两手两足处处分阴阳、时时有虚实,迈步如猫行,踏实后稍节领进,方可转换重心。太极操则虚实不明,落步而实,步伐呆滞,转换不灵,动作断劲。

  为了避免将拳打成“太极操”,要做到如下。

  一是要求练拳时必须遵循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胯圆裆、神聚气敛、身手放长的规定。

  二是要发力运劲体现“根在脚、劲于腿、主宰腰、形于手”的特点。

  三是要求练就内气发于丹田,后撑命门,鼓荡腹腰,以意导气,以气催行,以腰为轴,左右旋转,两肾抽换,通任督脉,遍带冲脉,达于四梢,气遍身躯,归于丹田。

  四是必须把练劲和练气相结合,不要单纯手脚动,而是不动则矣,一动全身动,打出太极昧。

  五是心要静,心不静,就会把太极拳练成“太极操”。陈鑫云:“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故其形无可名,名之日无极,象形也”。

  这阐明了要练好太极拳,则必须在练拳之前排除一切杂念,心平气和。打拳时,不要东张西望,看这看那,想这想那,心不在焉。心静才能宁神,宁神才能专注,打出意境。

  六是注意呼吸,太极拳是用逆腹式呼吸。吸气时小腹内收,呼气时小腹自然放松隆起,必要时发出“哼、哈”之声,与套路动作配合。不然,有可能起到负面效果,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利。

  太极拳养生功效

  一、益于中医疾病

  对关节炎、骨质疏松、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冠状动脉硬化有一定疗效。

  二、改善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作用是调节全身各器官功能活动、保持人体内部的完整统一,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需要。

  太极拳运动是通过意念和呼吸及动作三者相结合,完善大脑神经细胞,使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得到平衡,修复神经系统。

  三、加强大脑的调节能力

  练习太极拳要求心静,注意力集中,并且讲究用意,这对大脑活动有良好的训练作用。练习太极拳,动作需要完整一气,由眼神到上肢、躯干、下肢,上下协调毫不紊乱,前后连贯,绵绵不断,需要有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加强了大脑的调节能力。

  四、促进血液循环,增大肺活量

  练习太极拳时,随着机体的运动,加强了血液及淋巴的循环,减少了体内的淤血现象。练习时要求气沉丹田,由于呼吸的加深,从而促进了冠脉循环,加强了心肌的营养。

  五、具有健美作用

  太极拳的顶悬、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腹开胯、敛臀等身法要求,加上在练习时的腰部旋转,使练习者的全身肌肉得到充分锻炼,保持良好的体型。

  长期坚持练习太极拳能保持完美的身材,特别是爱美的女士,太极拳是一项纯天然的减肥运动,没有任何副作用,是减肥的最佳产品。

  六、提高人的平衡能力,防止骨质疏松

  练习太极拳时,常常一条腿支撑了全身的重量,腿部受力增加,骨质的含钙量也会增加,骨骼就变得很坚固了。

  七、增强心脏功能,改善循环系统,扩大肺活量

  心脏病是世界第一号杀手,目前西医对这种疾病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练习太极拳能预防心脏病。

  太极拳养生意义

  太极拳作为一种拳术,最早的时候,太极拳能够有效地打击敌人,为了更简捷、省力制胜对方,吸取了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那时只有技击意义,其健身价值是在用太极拳练习技击的过程中被发现的。

  张三丰主张“愿天下英雄豪杰延年益寿,不图技击之末尔”,讲究武道同修,经过逐步演变,二者相辅相成,很多传人发现并印证了在健身养生的过程中,附带产生了高深的技击防卫功夫,成为无心插柳之举。

  在松静的状态下,让气血自然流动,让身体保持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健身的作用。

  中医说:“滞则不通,不通则痛。”而太极拳基于其独特的天人合一、以自然为神韵等思想为指导,练功时全身放松、透空,适宜气血流动;思想集中,使神、形、气相合。

  可以缓解大脑疲劳;动作徐缓,如行云流水,既活动了筋骨,又不会疲劳,通过这种有氧运动,从而达到健身的目的。道家讲的返璞归真、返本还原、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理念,应该时刻贯穿于太极拳运动之中。

  基于太极拳爱好者对太极拳的认识,学练太极拳应注重内在的理解和修炼,而不应以学会多少种拳术套路为目的。学练任何一家的架子,一套足矣。如果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学习新套路上,只会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大好时光,毫无用处。

  根据现代医学发展,特别是现代医学的发展,练太极拳对中枢神经起着调节作用,能够帮助人们睡眠,还能缓解压力。

  我们知道,神经系统,尤其是它的高级部分,是调节与支配所有系统与器官活动的枢纽。

  人类依靠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条件反射),以适应于外界环境并改造外界环境。人依靠神经系统的活动,使体内各个系统与器官的机能活动按照需要统一起来。因此,任何一种锻炼方法,如果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对全身来说就有很好的保健意义。

  太极拳的优越之点就在于此。习练太极拳,要求“心静”,注意力集中,并旦讲究“用意”,这些都对大脑活动有着良好的训练作用。此外,从动作上来讲也是如此。

  习练太极拳时,动作需要“完整一气”,由眼神到上肢、躯干、下肢,上下照顾毫不散乱,前后连贯,绵绵不断。同时,由于动作的某些部分比较复杂,需要有良好的支配能力和平衡能力。

  因此,需要大脑在紧张的活动下完成,这也间接地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训练的作用,从而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度,活跃了其他系统与器官的机能活动,加强了大脑方面的调节作用。

  打太极拳,很多动作和姿势都要求气往下沉。即所谓“气沉丹田”。这是一种横膈式呼吸,它在医疗与保健上都有作用。胳肌与腹肌的收缩与舒张,使腹压不断改变。

  腹压增高,腹腔的静脉受到压力的作用,把血液输入右心房;相反,当腹压减低时,血液则向腹腔输入。这样,呼吸运动就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的状况,加强心肌的营养。

  此外,横膈的运动又可以对肝脏施加有规律的按摩作用,是消除肝脏瘀血、改善肝脏功能的良好方法。所以,经常习练太极拳,对预防心血管系统的各种疾病及动脉硬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很多修炼拳法而却病延年、健康益寿的事实,证明太极拳法对中枢神经,对心脏血管系统,对骨骼和肌肉以及关节活动,对体内物质代谢,对消化系统,具有全面的保健作用。

看了“怎样把太极操提升成太极拳”文章的人还看了:

1.辨别太极拳与太极操的核心标准

2.太极拳和太极操的区别

3.如何练习太极拳的劲力和招法

4.太极拳的韵味及修炼

5.太极拳如何做到开胯

6.太极拳快练还是慢练

7.太极拳如何练腰

8.太极拳之其根在脚

    1101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