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励志>成功学>成功案例>

成功靠机遇的例子

小兰分享

  每一次努力都是最优的亲近,每一滴汗水都是机遇的滋润。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靠机遇的例子,欢迎阅读!

  成功靠机遇的例子1:

  毕业生小何因为车误点,待他赶到某地人才交流会会场时,已是差不多收摊收场之时,他真是懊丧极了。要知道,他这次专程到某地是冲着A单位来的,A单位在他心目中向往已久,他曾经投过一份材料给该单位人事部负责人,该负责人曾表示对他的材料很感兴趣,并请他务必参加某月某日在某地举办的人才交流会,到时现场见面后可决定是否签约,可这次偏偏自己却迟到了,实在不凑巧。

  此时,会场内不少单位已录满人员,撤摊而去,剩下的单位也在整理材料准备收场,他很快便于工作看见A单位的摊位空空如也,昼顿时凉了半截,开始漫无目的的在场内瞎逛。突然,B单位的摊位令他眼睛一亮,该单位他也曾向往过,因为他的一位老乡就在此单位工作,且干得很不错,家乡父老对他是赞不绝口,只因为自己学历层次不够,未敢冒昧联系,今天既然来了,不妨试试看吧。他郑重其事的递上自己的一份材料,主动做了自我介绍,并说明了今天晚来的原因,凭着自己事先对该单位有一定了解,他与负责招聘的人谈得非常投机,最后该负责人指着手头一堆材料说:“初步人选已定,不过我们会考虑择优录用的。”一周之后,他意外的得到了B单位的正式面试通知,一个月不到便签订了正式协议。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分析:

  在求职过程中,有时会因为一些无法抗拒或无法预测的客观因素造成信息失败,机会丢失,碰到这种情况,一定要沉着、冷静,随机应变,在不利之中挖掘信息,寻找信息。

  案例中的小何虽然在求职过程中暂时失利,但由于他平时积累了一定的信息,很快变被动为主动,及时把握住了新的机会,如果不是事先对B单位有所了解,很有可能这次将空手而归。因此,毕业生千万不能因一时的不利而垂头丧气,偃旗息鼓,而应在平时信息积累的基础上,积极的、主动的寻找新的机会,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成功靠机遇的例子2:

  第二个同事,是在我当部门经理后认识的。其时,他在工程部做设计工程师,我们交集的时候并不多,大部分时候,不过是点头之交。因为他是我老上司的同学,所以,我们吃饭时,他也偶尔在坐。每次他话虽不多,但往往语锋犀利,颇有自己的见解。所以我对他的印象渐深。

  他加盟我们公司的时候,已经三十多岁了,小孩五六岁了。据说,之前,他和他妻子都在学校教书,已经在家乡工作了好多年了,而且是双职工。在大多数人,包括我的眼里,觉得他们原来的条件非常不错。但他们竟然双双停薪留职,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一起出来打工了。

  他本来是学中文的,现在却干着一份与专业完全不搭界的工作。所以,很多东西,都要从头学起。如果是个刚毕业的小青年,我觉得完全能理解。但对于工作已经十年的他,我非常难以理解。每次经过他们办公室,看他费劲查英文词典,吭吭巴巴,琐琐碎碎,现查现学专业术语,而后再艰难地写着那些设计资料,莫名心酸,又觉鼓舞。

  后来,我离开原公司,去了新公司。因交往甚浅,从此,彼此没再联系过。我后来颠沛流离,从广州,漂泊到蛇口后,一天,在街口,忽然碰到了他。两人驻足,聊了会。我告诉他,我在一家马来西亚背景的公司工作。他说,他刚刚离开公司,自己与同事开了一家贸易公司。他急着赶路,坐船去珠海。我们互留电话。我指了指沃尔玛后面的公寓,说:"我就住这里,有空来坐坐。"

  一天下午,忽然有电话进来。我接,是他打的。我很意外。他说:我就在你楼下。我说,我在,上来坐。于是他就上来了,还带了一个人,是他的搭档。于是,我们一边喝茶,一边聊天。他说,忙了几个月,第一个单还没有做成功。我知道做生意的辛苦,于是给他鼓劲。他们俩似乎也不是很忙,聊了三四个小时,才走。

  从此,他们有空,就会坐坐,聊聊。我们的交情渐渐深起来。他们每次都是坐公交车来,公交车走,一点也不像是个做生意的样子。但出于礼貌,我也没有深问过。而他们,大多时候,也不谈生意上的事。大家天南海北,神侃一些感兴趣的话题,而后一起吃饭,散掉。

  这样经历了前后大约一年的时间。后来,我在蛇口做得不是太如意,于是去珠海了。我搬家的时候,他们似乎正忙着,匆匆通了个电话,我便走了。因为距离上远一点,我工作又紧张,此后,很少再聚。他只是在我结婚的时候来过一次。

  又两年后,我去而复返,第三次进深圳。安顿好住处,我便打电话通知深圳的好友,我又回来了。于是那些见面少了,有点点疏淡的朋友,又开始热络起来。其中,就包括他。

  但这次他来,跟以前大不一样了。开着新买的雅阁八代。见面,也不再是凑在我家喝茶,非要拉我们出去吃大餐。席间,谈起这几年情况,我才知,原来,三年前,我们在蛇口偶遇时,正是他们最艰苦,快弹尽粮绝的时候。那时候,他们刚开贸易公司几个月,却没做成一单,所以苦闷着。幸好,还有我那里可去,聊聊天,排解排解。日子就是那样,在闲聊和宽慰中,一点点挺下来了。直到一年后,生意才渐有起色。现如今,他一年的营业额有五六千万了,赚了些钱,于是跟搭档每个人买了几栋房子,买了辆车。

  谈起往事,他说:"最苦的时候,我们的账上只有几百块钱。好几次,我想,等着几百块钱用完了,如果还没有新的生意,我就放弃,再回工厂打工去。但每次快到这种绝境的时候,我都多少会有点单进来。最惨的一次,付完房租后,我身上就只剩下几块钱了,我都已经在收拾办公室的东西,准备打包滚蛋了,一笔大单忽然来了。"

  "其实,在离开老公司前,我已经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我还在做工程设计的时候,有个德国客户很刁,很难缠。市场部人员不愿跟,于是我就接过来,主动跟。这个客户虽然很刁,但资料很规范,每次下单,都预付款,而且很及时。所以,我觉得这个客户很有潜力。于是,在他身上花了很多心血。后来,这个客户只习惯我一个人跟他们沟通,换其他人,不习惯,不接受。指定一定要我对他们。几个月后,这个客户就下单了,量越来越大。由此开始,我接触到了市场,慢慢积攒了很多资源。直到有一天,我觉得,我自己其实也可以开个贸易公司了。

  "不料,开贸易公司,还是比我想象的难。有些你自以为可以用的资源,未必用得上。而有些资源即使给了你,你也无法用。比如,我跟过的那家德国公司,我离开后,写邮件给他们,希望他们继续跟我合作。他们答应,但条件很苛刻,明确要求只直接向厂家下单,不对贸易公司。我想破了脑袋,都无法符合他的条件。后来,灵机一动,我先在香港注册了家公司,说是大陆工厂的接单处。于是,我们顺利拿到了德国公司的样品订单。但拿到样品订单后,我又犯愁了:我虽然有了样品可做,但却无法找到符合他们要求的供应商。主要是他们的质量要求太严了。在此前,他们在全中国,选过三十多家工厂,才只选到了一家合格供应商。就是我原来上班的老公司。我不可能下回给他们做。最后,只好自己做资料,自己去工厂,辅导他们,并亲自跟产品。我整整花了一年的时间跟他们做样品,才通过德国客户的认真。我上面所说的第一笔大单,就是他们下的。"

  "单接到了,更大的困难也跟着来了。我虽然接到了他们30%的预付款,但我的供应商却要求预付60%。毕竟,我们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贸易公司,做了一年样品,也没有给他们下过几单。怎么办?50万一笔款,我找谁去弄?朋友肯定是不敢借给我这个穷酸的。我也不可能因为缺50万而放弃我为之花了一年心血的订单。最后,我想到了借高利贷。放高利贷的人倒简单,只复印了我的身份证,让我写了一份借条,就给了我50万。我问:你们手续这么简单,万一借款的人跑了怎么办?他们答:我们既然敢放,就有办法收。他跑到天涯海角,我们都追得回来。我提着50万离开。我哪是提着钱,简直是提着自己的脑袋。"

  "那50万,我用了三天。那三天,每天早上起来,我的手都在颤。那三天里,我每天做的主要工作,是跟客户沟通,用全世界最真诚的语气和措辞,终于说服客户多打给了我35%的预付款。第三天,拎着50万,还有5万的利息,还了高利贷。当走出他们房间的那一刻,我暗暗发誓,这辈子,我就是穷死,再也不借高利贷了。"

  成功靠机遇的例子3:

  第一个同事,是我刚打工不久的时候认识的。那时候,他高考失利,南下打工。而我呢,书读的不好,没脸再读,高三辍学,跑出来打工。他加入我们部门的时候,我已经上班九个多月了。因为他跟我同宿舍,同床--他上铺我下铺,所以我俩接触多,谈得多。

  他很聪明,机灵,嘴巴乖巧,很讨同组人喜欢,也颇得上司好感。不到三个月,他便转正,升级,加薪,并且时不时代理小组长了。刚开始,他回宿舍跟我谈的话题是,谁懂得多,谁懂得少,跟谁可以套到技术之类的。不久,他回宿舍跟我谈的话题开始转换,变成了臧否各位同事,哪个行,哪个就差点,哪个笨得像猪,以后给自己提鞋都不要。再后来,他的话题便就变成了这个月工资多少,可以请哪个主管搓一通,以后能帮到自己的忙;哪个主管最近不得老板赏识,改天参他一本,过年他回家时,自己就有机会代理他的职务了。其时,我尚在废品分析统计组干着最苦的分类工作,每天忙得天昏地暗,心无旁骛,回去累的要死,他的话,我大多都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了。

  又不久,一天晚上,他忽然对我说:"嗨,甘肃仔,我明天走了。"我惊讶:"去哪里?"他答:"去某某厂当领班。"某某厂我知道,是我们羡慕的好工厂,待遇好,工资高,但很难进去。我于是祝福他。说实话,心中还是颇有点羡慕嫉妒恨的。

  时光匆匆,不觉五年。其时,我已慢慢从员工成长到了品质经理的位置上。因为公司发展的不错,需要外协产品派我出去考察和审核外协工厂。很巧,我们的外协方,就是五年前我那位同事跳槽去的那家工厂。我心中忽然有点小小的期待,希望能看见五年前的这位老同事,想来一定做得很不错了吧?!可以叙叙旧,谈谈离别后,各自的故事和历程。因为自五年前一别,我们就再也没有联络过了,不知道他过的怎样?犹如初恋难忘一样,我打工时第一个天天跟我唠嗑的家伙,也难忘。

  审核过程中,我数次走神,也没有看到他。结束时,我还是忍不住问起了他。采购经理很惊讶?"你认识他?他在我们的测试组当维修副组长,我马上叫他过来。"不一会儿,一个人打开门缝,将脑袋伸了进来,瞄了一眼,看见采购经理,于是赶紧蹿进来,点头哈腰到:"经理好!经理好!"采购经理示意他坐,他有点手足无措,扭扭捏捏坐了上去。这是他吗?怎么变成了这副模样?我仔细看,样子是他,但神情却完全不是他,已完全没有了五年前的那种意气风发,聪明机灵。我心中忽然一酸,跟采购经历说:"不好意思,认错了,不麻烦您了。"匆匆离开。回程中,我一直坐在车上,没在说话,可心中翻江倒海。那一刻,才明白,岁月,其实很容易改变一个人。

    58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