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励志>成功学>成功的作文>

每个父母都能成功全文(2)

小兰分享

  王远不怕失败

  王远胜利了。他是从预考的不理想的阴影中走出来的。他还记得那次预考的成绩只有560多分,这样的分数对于北京一般的二类重点大学已经够得上了,但是距离清华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还是差了一大截。王远为此痛哭了一场。妈妈没有说什么,她要王远好好总结上一段的学习情况,把考试的卷子再分析分析,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查漏补缺,因为妈妈知道他的学习向来就是比较扎实的,没有特别的弱项,一定是对考试大意了,心理上太放松了。给他找出具体原因后,妈妈鼓励了他一番,王远精神上受到了莫大的鼓舞,他又重新投入到了很好的学习状态之中,最后一炮打响考上了清华。王远从此更加佩服自己的母亲,在那样的紧急关头,她是那么地平静,那么地相信自己的儿子,她会很坚定、很缓和地告诉王远:小马,就这样去做,你能行。王远说,母亲的胸怀比大海还宽厚,她的眼里从来就没有困难。

  他从小就爱玩,爱玩就爱动脑筋,对世界充满着一种好奇心和求知欲。王远从姥姥家搬回来后,全家都住在他父亲执教的那个学校,这对王远来说,又是一个人生的契机。那时,离上小学还有些时日,他经常被学校那些敞开的教室窗户里传出来的朗朗读书声给吸引住,被那些老师们写在黑板上的算术题给迷住,他要求父亲,能否让他到教室里去旁听。父亲王老师也是一个很优秀的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使他意识到要及时抓住孩子的这种学习兴趣。于是,王远便成了一名小小的旁听生。但是那些程序化的教学进度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他的好奇心。9岁的时候,他矮矮的个子,居然一屁股坐在了讲台旁边的地上,听初中的数学老师讲代数,他聚精会神地盯着黑板,同学们却看着他。下了课,他又恢复了儿童的本性,他打乒乓球羽毛球,和别的同学追追打打……王远觉得他之所以能取得一定的成绩,和父母的自由化教育是分不开的。所有的知识对王远都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他喜欢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他后来还能用文言文写散文,他也喜欢自然科学。他特别爱好数学和物理,他崇敬华罗庚、爱因斯坦等在基础数学和物理方面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人,欣赏他们用绝妙的思维去创造的辉煌。他偶尔也会对哲学有一定程度的涉猎,他觉得,书读多了,就会感到这些从文科和理科方面看似隔离的东西实际上是息息相通的。王远的父母非常支持他多读书,读好书,因为书籍能净化人的心灵,也是开发孩子智力的一把钥匙。

  王远说过,书读多了,会有触类旁通的感觉,也会有"一览众山小"的自信。在采访的过程中,李圣珍老师拿出王远的照片,每一张照片,王远都带着一种非常自信、无惧未来的笑容。但是王远也知道,要叩响清华的大门也决非一件易事。从看到清华大学的介绍起,他为此足足准备了4年。

  王远--三年磨一剑

  王远的高中是在清华附中这个清华大学的"预备学校"读的。这里有很多学生都是清华大学教授的子弟,学生的素质都相当高,学习基础也非常扎实。王远从通州二中来到这个竞争更强的环境里,刚开始,压力确实非常大。

  王远在学习上很善于吸收他人的先进方法,也注意总结和发扬自己成功的经验。他尤其注重能力的培养。善于开阔自己的思路。比方在做题上,他很少搞"题海战术",而总是挑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题目来做。每次做完一道题,他总是要看看还有没有别的方法能够解决问题,并从中找出最简便的方法。同时,王远还积极地参加各类学科比赛,进行赛前辅导,从而接触到综合性更强、难度更大的题目,开阔了视野,启发了思维。

  在总复习的时候,王远制定了周密的计划,决定在平时老师提醒的一些重点以及自己的一些薄弱环节上下功夫。而且注意要把那些模棱两可的地方弄懂弄清楚,不在难度和综合性上硬抠,而是做到概念明确、公式清楚,各种类型的题目都涉猎,各种解题方法都能熟练运用,甚至找了一些理科方面的竞赛题来做,在解题时多增加一些"钥匙"。同时,王远注重各学科之间在复习时间上的分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果哪一门稍微弱一些,花的时间就多一些。对高三老师发下的每一张试卷都要完好地保存,因为那是学习情况的一种检验结果,哪些地方是需要"补火"的一看就会明白。在做每一张试卷时,最好不要忽略掉那些不该丢分的地方,因为高考对于平时成绩差不多的学生来讲,只是一个细致的问题,谁更细致,谁得分就高。对于的确已经成为薄弱环节的地方来说,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一个概念理解不透彻,就找几道关于这个概念的题目反复研究。一个公式不熟悉,就要反复用它去解题。哪些英语单词记忆不牢就要多写、多读,争取记住它。王远在高考中文科成绩非常出色,作文接近满分。李圣珍老师说,王远之所以文科考得好,与他平时的积累有关。现在的高考题越来越活,尤其是语文,涉及古典诗词的考题越来越多,还有分数比重越来越大的作文题,表面上看让学生老师感到有些刁钻古怪,其实都是考学生平时课外书看得多不多,知识面广不广,平时在这方面积累得多的人自然就觉得不难。

  考好高考,心理状态是关键

  考好高考,心理状态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有很多孩子平时学得很好,知识掌握不可谓不牢,知识理解不可谓不深刻,却在高考中发挥欠佳甚至落榜,而有的平时并不是特别拔尖的孩子却能够在高考中发挥超常,这就跟平时的心理训练有关。

  王远小小16岁年纪,第一次遇到这么重大的考试,心理紧张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王远在进入考场时,就像他母亲说的:"心无旁骛,我必成功。"王远心情平静下来,没有那些得失、胜负等感觉,完全投入到解题中去了。考完后,尽量听一些音乐,放松一下,避免太大的情绪波动。

  其次,要克服高考前的不利因素。尤其是在复习时,有些学生在某次较大型的考试中失手,就认为自己完了,信心垮了。其实大可不必。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或者体力或者意志上的周期,某一时段,也许他的这些因素全都达到最低点,即使在考试中失手也是常事。王远在那次高考前的预测中才得560多分,但王远没有气馁,他在妈妈的帮助下重新调整了心态。他的母亲李圣珍老师说,越是在关键时候,家长越要注意不要对孩子说那些很空调的"鼓励",那往往只能增强孩子的焦虑感。一定要跟孩子一块儿分析原因,找出具体的措施,尽量把注意力转到考试题为什么会出错,怎样去改正错误,而不要让孩子老惦着考不好,家长、老师会怎样看待?并且让孩子保持平稳心态,于各项测验中不断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提高成绩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对缓解心理压力也很有关系。如考前几天学习和放松结合起来,学习可以保持大脑对知识的兴奋度和敏感度,体育锻炼可以避免过度紧张,尤其是锻炼出汗以后,很多脑子里的"杂念"还会被清洗掉。

  考前要调整好生物钟。有很多考生因为平时老是开夜车,晚上睡得晚,上午大脑总是混混沌沌的,进入不了状态。考生一定要注意适当休息,在考前几天睡好,养成正常作息,使考试场上才会有充沛的精力和清醒的脑子,把考试考好。

  不会挣70元,就挣不到7万元去年年初,李圣珍老师把王远从香港叫回来,让他跟孩子们聊聊天,让孩子们多长一些见识。王远问孩子们,如果你们现在每天只挣70元,而另一个老板明天就开始付你每天7万元,那你这最后一天的工作怎么做?不少孩子说,凑合凑合得了。王远说,一定要做好最后这一天工作,没有这种态度,你永远都挣不到7万元。

  不知为什么,李老师特喜欢王远的这种回答。

  第一个被送到李圣珍老师身边的孩子--强强

  强强有一个不幸的家庭

  1994年,一位姓张的中年妇女找到了李老师,她哭着说:"李老师,您救救我的孩子吧,我不指望他像您儿子一样有出息,我只希望他好好做人,不要成为社会的渣滓。您要是不救我,我就没法活了。"她哭得那么伤心,她生活惟一的希望就在这个儿子身上了,没想到儿子居然屡屡地让她失望。17岁的强强在上到高中二年级的时候就已经辍学,一个学期他旷了两个月的课。妈妈简直是恨铁不成钢,急得心绞痛。

  强强说起来是一个命苦的孩子,从生下来就没有享受过多少父爱,妈妈张女士经历过两次不幸的婚姻,她与第一个丈夫生下儿子强强不久,丈夫就无情地抛弃了他们。张女士带着儿子改嫁后,她又一次陷入了新的不幸之中,丈夫暴戾成性,她和儿子强强几乎没有一天不挨打。两任丈夫经常一发脾气就把家里的东西全摔了,最后家里摔得连碗都没了,吃饭只能用一次性饭盒。在这种"一年365天,要打300天"的恶劣的家庭环境中,强强也由以前还较为开朗的性格,逐渐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性情越来越孤僻,他恨这个世界给他带来的痛苦,他恨母亲,他将自己遭遇的不幸归咎于母亲,认为是她给他带来了这些不愉快的生活,他恨她的懦弱和无能,他也恨继父,但是他对继父毫无办法,当他不能抗拒继父的拳头时,他就将怨恨撒向母亲,总之他对母亲是越看越不顺眼。

  强强由一个好生变成了一个差生心里老是充斥着一种怨恨和痛楚的强强,对学习也开始产生厌倦。他以前的学习一直很不错,在年级和班级都是排得上号的人物。他以前是快班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每况愈下,老师很快把他调到了慢班。而且,他的学习成绩也越来越不好了,下滑得非常厉害,由年级的22名下降到146名。在老师们眼里,强强是一个变坏了的差生,他一改以往的那种温顺和勤奋,开始变得性格急躁、思想放纵,学习就更加松懈了。强强也变得对这个社会有些"看不惯",几次的折腾让他觉得自己已经不可救药,老师也不喜欢他了,家长也很讨厌他了,于是他更加破罐子破摔,变得越来越不愿上学了,一个学期竟有两个月没去学校上课,背着书包到处游荡。在老师和同学眼里,他成了真正的另类,别人看他也越来越不顺眼。

  长期生活在冷漠和暴力之下,强强没有安全感。他的性情变得多疑而乖戾了。

  就这样,17岁的强强成了第一个被送到李老师身边的孩子。父亲的背弃、继父的暴戾,使强强变得多疑和乖戾。他每次与别人同行时,一定要走在别人后面,说怕遭人暗算。一提起他人,他就会极戒备地问:"他是不是说我坏话了?"他常挂在嘴上的口头禅是:"这世上哪有好人啊?活着多没劲!"

  但是有一天晚上,李老师却发现这个显得很冷酷、一脸阴郁的孩子捂着被子在偷偷地哭泣。李老师明白了强强的乖戾和多疑是长期缺少安全感的一种表现,他渴望安全,他渴望爱,渴望别人的关心,但是在这种组合家庭的长期生活,尤其是继父的暴戾使他从未享受过这些关爱。她像对待自己儿子那样搂着他说:"强强,傻孩子,世界上哪有母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啊,你妈那么辛苦,她是为了谁,这不都是为了你吗?为了能让你有一个完整的家嘛!"

  那一夜,强强躺在李老师的怀中,他纵情地哭,哭累了,就睡着了。

  向往温情的孩子其心都是善的

  强强的一哭,让李老师看到了强强恢复的希望,李老师有一个观点:向往温情的孩子心都是善的。据李老师回忆,强强的家庭环境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不出问题才怪。李老师还说,她的心与孩子的心天生就是相通的,只要她跟孩子谈一谈,就能看出孩子的问题出在哪里。强强是李老师救助的第一个孩子。通过采访发现,李老师的确对孩子的心理把握得很到位,并且她的心理测试手段还真是有炉火纯青之感。她会时而让孩子读一段课文,或者让孩子写一点钢笔字,或者拉着孩子的手拉拉家常,然后聊聊天,就能知道孩子的心理症结。

  李老师从教20多年,见过的学生也有成百上千,但是强强是她的第一个特例学生,虽然她长期在教学中研究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但是教育好强强是李老师的第一个挑战。她很有信心,用她的话说是20多年的班主任生涯造就的自信。二来因为她爱孩子,她把后来的所有孩子都视为己出。

  强强把嘴戳得血肉模糊

  在一天吃午饭时,细心的李老师发现,强强吃饭吃得很慢,而且脸上的表情很痛苦,一副难以下咽的样子,她亲切地问:"怎么啦,孩子?"强强抬起了头,他看见了一双充满了关爱的眼睛,那种眼神显得如此关切,强强信任这种真诚的关心,他便低声说:"嘴疼。"

  李圣珍老师马上放下碗,将强强拉到一边让他张开嘴,她的心一阵抽搐又是一阵心酸,她发现强强嘴里血肉模糊。原来,为了发泄内心的痛苦,强强用尖利的笔尖戳伤了自己的嘴,李圣珍老师一把将他揽进怀里,嗓音颤抖地说:"孩子啊,你何苦要这样作践自己呢。"强强说:"我恨我自己,我恨妈妈。"她赶紧拿来药水,轻轻地给强强清洗伤口。这天晚上,李圣珍老师翻来覆去睡不着,强强的自虐让她看到了他深埋在内心的痛苦,一直缺少安全感的他是用乖戾作为保护自己的盔甲,但是在内心深处他却渴望交流,渴望爱抚,渴望受到尊重。他爱母亲可怜母亲,可是却又怨恨母亲不幸的婚姻。正是这种内心矛盾的激烈冲撞才使他如此的痛苦。

  用爱唤醒痛苦的灵魂,强强的心融化了

  李老师准备用母爱轻轻抚慰他心中的伤口。在后来的日子里,李圣珍给了他母亲般的关爱。几乎每天晚上她都要来到强强的床前,握着强强的手跟他说一会儿话,或给他念一篇能打动人心灵的美文。用高尚的作品打动人的心灵是李老师的教育方法之一,李老师专门为强强挑选了一些精美的充满了人情味的文章读给他听。一天晚上,李圣珍给强强读《独臂的人》,当念到"妈妈的脚上都是深深的裂豁,那是岁月留下的伤口啊……"强强抽噎着哭了,晶莹的泪珠从脸颊上滚下来。李圣珍放下书将他的头轻轻揽进怀里,她说:"孩子,世上没有哪个母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你可怜的妈妈之所以忍辱负重也都是为了你啊,你有出息,才是对她最好的回报……"强强的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花。李老师知道这篇文章已经进入孩子的内心,打到了孩子的痛处。

  那天晚上,强强对像妈妈一样的李老师敞开了关闭已久的心扉。他对这位妈妈谈到了他的心灵变迁,谈到了他的痛苦,谈到他对家庭对妈妈的看法,还谈到了自己的理想……李老师很高兴,强强终于把自己包裹得很紧的内心敞开了。这很有利于帮助他解决问题,渡过难关,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继续恢复正常的学习。

  强强考出了好成绩,李老师却病倒了李老师也安慰了他,说,强强,你应该摆脱思想上的包袱,你只要好好学习,凭你的基础和功底,你能成功。李老师在家先帮强强把落下的功课补起来,每天晚上强强都学习到深夜,李老师也不能睡觉,她在旁边陪着他,为他解疑释惑。

  离期末考试还有两个月,李老师想让强强参加考试,可是强强不同意,他说:"班主任对我有成见,我见了害怕。"强强还担心,这么久都没有上学了,到时候考不好也遭人笑话。李老师微微一笑,说:"强强,干嘛把别人都想得那么阴暗呢?你的学习方法和思路都不错,你现在缺的是自信,你应该拿出实力来证明你自己。"她帮强强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还精选出各科的重点习题以及根据强强各科的薄弱环节而精心策划的一份试卷让他练习,复习进行得很顺利。可是到了考试前一天晚上,强强打起了退堂鼓,他很为难地低着头对李老师说:"我不想参加考试,我……我感到不舒服。"李老师知道强强是对自己没信心,她说:"那我们现在就考试。"说着,她出了一份模拟试卷,结果,强强得了89分。那天,强强晚上安静地睡着了,准备迎接第二天的考试。

  第二天,当强强满怀信心地走进考场时,李老师却因连日熬夜血压升高病倒了。强强看着为他呕心沥血、躺在床上的李老师,心里很难过,他决心尽自己的努力考出好成绩汇报给这位可敬的师长和母亲。

  几天后,考试成绩出来了,原来在班上排名倒数第一的强强,一下跃到了全班第九名。强强笑了,他高兴地说:"班主任居然没有卡我,对我还是很公平的。"李老师告诉他:"其实,妈妈和老师都是爱护你的,人要学会宽容,要理解他们的难处。"自信和快乐又回到了他身上。

  最高兴的是强强的母亲,他的母亲惊喜地发现,她的强强变了,以前是那么冷酷,动不动就发脾气,现在变得温顺了,懂事了,一回家就抢着做家务,嘴巴也甜了,有时候回家晚了,还会对妈妈说:"妈,今天我回来晚了,不能帮你干活了。"他知道心疼妈妈照顾妈妈了。在电话里,这位饱经风霜的母亲泣不成声地对李老师说:"我又有儿子了,谢谢您,谢谢您……"

  李老师学生中第一个出国留学的孩子--梁磊

  梁磊初中二年级6门课有5门不及格记者前两天给梁磊的母亲去电话,才知道,梁磊是李老师亲戚的孩子。梁磊的母亲说,1994年,自从李老师的儿子王远考上清华大学以后,她就想把梁磊送到李老师家里去。当时梁磊刚读初中二年级,6门课程有5门不及格。家长很着急,只好把他送到李圣珍老师家。

  他迷上了游戏机,没日没夜地打游戏说到梁磊,李老师说,他是一个智力没有问题的孩子。主要是他父母亲工作太忙,小小年纪没有人管,孩子疯狂地迷上了电子游戏机,严重地荒废了学业。初中二年级那年到这里来的时候,他只有一门语文考了61分。他母亲说,孩子就是太管不住自己,经常一回家就是看电视,作业要挨到很晚才潦草对付或者根本就不交作业。尤其是当他迷上游戏机以后,就更加没有摸过书了。

  请遍了北京的名家教,还是没用梁磊的母亲说,她给梁磊几乎请遍了北京的名家教。刚开始请的是大学生、普通教师,到后来家长觉得不是很奏效,又给他请了海淀的特级数学老师给他辅导数学,可是照样还是不及格。做一个几何题,应该是4步,他用2步就写完了。家长很着急,孩子与父母情绪上的对抗特别强,经常与父亲对骂,不尊重父母,还要挟父母:"再敢打,我就出走!"李老师说,其实孩子成绩不好,从根本上说,并不是一个学习问题。主要是孩子管束不住自己,自觉性太差。

  "送到李圣珍老师家,很奇怪,孩子就变好了。"

  梁磊送到李老师家里以后,当时李老师还在通州二中教课,她让梁磊上了她所在学校的初中二年级。以前每天下午放学回家,梁磊都是一放书包,就打开电视。在李老师家,李老师说:"梁磊,你在我这里可不允许这样,你一定要先把作业写完以后再说。看看新闻联播就可以了。"当时梁磊心里还挺不服,后来慢慢也接受了。李老师不让他看电视,但是会买一些很好的书籍给他看,李老师说,书本上的东西才是最能帮助人提高的。梁磊的母亲说,也奇怪,这么多人都教不好梁磊,为什么孩子到李老师手里后就变得很听话了,我真是佩服。

  梁磊的成绩从360分提高到中考的540分,他考上了清华附中分校,后来去了日本梁磊的母亲说,要是没有李老师,小磊的成绩不可能提高那么快。没有李老师的辅导,他只能考360分,结果在中考中考了540分,虽然不算高分,但是比一般的普通高中的录取分要高。梁磊上高中后学习就走上了正轨,也很自觉,能管束住自己了。高中读完后,他考上了大学,大学没有读完,他要求去国外上大学,争取更大的发展。家里同意了他的请求。现在梁磊在日本语言大学学习语言,他很刻苦,前两天打电话回家,告诉妈妈,他一定要争取考上日本一所最好的大学。他还跟妈妈逗乐:"我一定要让你花我赚的钱周游日本一趟。"妈妈说,"有你这句话,我已经心满意足了。"

  西西--从"白痴"到"天才"

  西西的成绩在班上是前三名,是个聪明、博学、爱卫生的小男孩

  西西已经在李老师家生活3年了,他本来在2年前就被李老师教育得让家长很满意了,但是西西舍不得离开李老师的家,他要求一直住在这里上学,父母亲也答应了。现在西西已经是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了,每次考试都是班上的前三名。他家住在离北京很近的一个河北的小城市。西西长得很精神,又大又亮的眼睛,白皙的皮肤,衣着很干净整洁,走路说话风风火火,他很活泼,经常放学回来后和李老师家的几个小伙伴们扮扮鬼脸,和他们讲一些课外知识。他喜欢看书,知道很多天文学知识,能讲本世纪世界面临的72大科学问题。西西是个很讲卫生的孩子,他的床铺叠得整整齐齐,还在上面盖上一块花布,他怕别人坐脏了他的床铺。每次王远从香港回来度假,要是西西不在,王远就睡在他的床上,即使有时西西睡在上床,他那么大的个子还是宁愿爬到上床睡觉。

  如果不是听李老师讲,我真难以相信眼前这个机灵聪明、活泼可爱的西西,在父母和老师眼里曾经是一个"白痴"。

  到了小学三年级还不识字,100以内的加减法不会做李老师说,西西上小学三年级时还不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语文课本上的字,他会认的没几个,9岁的他,智力只相当于五六岁的幼儿。当初,他说话可不像现在一样像开机关枪似的,表达起来结结巴巴,几乎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身体也不好,特别瘦小,精神也不好,吃不好也睡不好。

  他的父母亲都是知识分子,父亲还是一位专门研究电脑的专家,出版过好几本专著,他回忆自己上学时,学习在班级很拔尖,一直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妈妈也是一个心气很高的人,他们强烈地希望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有出息的人,但是现实好像跟他们开了一个玩笑,见儿子痴痴呆呆的,父母伤心欲绝,他们不知道智力过人的他们怎么会生出一个白痴来。可是事实就是他们的儿子竟连10以内的加减法都不会做,聪明好面子的父亲感到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他们想了很多的办法,带他去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还给孩子买来很多的课外书籍,给他布置很多课外的题目。西西告诉我说,阿姨,我那会儿就是不喜欢学,妈妈带我去上培训学校学音乐,我就钻到桌子底下玩。爸爸叫我写作业,我就躲到厕所里根本就不出来。父母亲对西西真是感到绝望了,他们一次次地抱怨命运为什么对他们如此不公。

  西西生来活泼好动,妈妈要他变成一个好学的"乖孩子"

  他的父母亲怎么也弄不明白,他们的西西原来可不是这样的。3岁以前的西西可是个爱说爱笑爱问,对什么都感兴趣的孩子。他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白痴",他为什么会变成"白痴"呢?也许父母亲应该从他们的教育方法上进行一下反思。正如李圣珍老师讲的,其实很多孩子越不过去的障碍往往是孩子的家长和老师给他造成的,而家长和老师自身又没有主动去解决这些问题。

  也许是从三四岁开始吧,父母就开始教西西识字和做算术,西西顽皮好动,常常坐不了一会就想玩,这时,母亲就会将他拉回到座位上。西西不知挨过多少打,字写得歪歪扭扭要挨打,计算出了错要挨打,玩要挨打,爱说话也要挨打。拿父母的话说,好的学习习惯是打出来的。这种强制性的教育使孩子正常的天性受到了压制。西西变得不敢活泼了,因为他怕挨打。西西变得怯懦、胆小,甚至夜夜失眠,他开始讨厌文字和数学在棍棒、拳头和巴掌的驯服下,西西变成了一个"乖孩子",也变成了一个胆小如鼠的孩子。他怕父亲和母亲,看见他们走近,就吓得直哆嗦。他怕老师,他们一个严厉的目光就能将他吓得半死。他怕黑夜,黑暗里,仿佛到处都潜伏着妖魔鬼怪,每天晚上他都用被子捂住头,大气不敢出地蜷缩在被子里。从5岁开始,他几乎夜夜失眠。

  妈妈越是好好培养他多读书,西西就越是厌恨书本,他讨厌那一个个方块字,讨厌那一个个像丑陋的小蝌蚪一样的数字。因为他隐隐约约地感到是这些书让他失去了自由的空间,他不能像别的小伙伴一样尽情玩耍,不能乱碰乱动,他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一看到书本,他就强烈地憎恨它们,拒绝它们走进他的大脑。在他上小学的三年以来,就没有很好地完成过作业,因为老师的作业永远也做不完。他每天要做到晚上11点多,没做完,第二天早上5点多,妈妈又拉他起来写,还经常被妈妈呵斥一顿。在他眼里,那些方块字和数字越来越成了他的仇人。他恨它们,正是因为它们,他才经常挨打;正是因为它们,他才经常挨老师的训斥,遭同学的嘲笑。小学三年,他不知道是怎么混过来的,我问他,西西,那你考试怎么办啊?西西笑着说,快考试的时候,老师会给报题的,把那些背下来就勉强对付了。

  书本是他的大敌,妈妈带他去书店,他扭头就跑

  有一天,父母煞费苦心地将西西带到书店,希望能在浩瀚的书籍里找到儿子的兴趣,西西眼神呆滞地跟在他们后面亦步亦趋,那些琳琅满目的书对他没有丝毫的吸引力,就连那些同龄人爱看的卡通书他也不愿多瞧一眼,尤其是那些卡通上的文字,他一见就头疼。父母亲感到很无奈,但对他还是没有失去希望,母亲从书架上拿起一本书,西西瞟了一眼,封面上画着一个男人,戴着一副眼镜,母亲说那是一位科学家,这本书讲的是那位科学家的成长经历,母亲问西西想不想看,西西一扭头逃也似地跑出了书店。父母亲再一次遭受打击。书本是西西的仇敌,他常趁父母不在家时拿起儿童冲锋枪扫射它们,边扫射嘴里边喊:"打死你们,打死你们,去死吧,你们,去死吧……"他要将它们一个个击毙,直到它们在他的想像中流血,倒地,死亡。

  不爱看书肯定会成为"白痴",他是班上倒数第一名西西成了一个"白痴",无论父母怎么辅导,无论老师怎样耐心讲解,他永远听不懂课,永远不会做作业,永远都是班上的倒数第一名。

  一晃4年过去了,一直到西西上小学四年级,这一切仍然没有丝毫的改变。爸爸妈妈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西西不但学习没有任何长进,身体也不见好,由于他晚上经常失眠做恶梦,无精打采,眼圈都是黑的,精神不振加上没有食欲,每次吃饭,他都是习惯性地捂着嘴巴,李老师说,10岁的西西刚到她家的时候,骨瘦如柴,体重不到20公斤,手指细得像筷子一样。

  就在西西的父母对西西彻底失望的时候,有人向他们谈起了李圣珍老师。说在李老师的家里住着一些家长已经感到无能为力的"笨孩子"、"傻孩子"、"坏孩子"。那些孩子在李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一个个都变成了好孩子和聪明的孩子。听到这些,西西的父母燃起了一线希望。他们从河北老家赶到北京,对李老师说,我们的孩子脑子有毛病,身体也不好,只希望他将来能自食其力。李老师跟孩子的父母商量,孩子还是先让他住到家里来,但是可以让孩子不要急着上学。西西的母亲一听就着急了,不让孩子上学咋行?李老师告诉他,有时候教孩子不在乎这一朝一夕的工夫,关键还是要朝长远着想。西西现在特别反感读书,并不是孩子天生不喜欢读书,而是家长没有想办法让他真正自觉地喜欢读书。西西的妈妈不吱声了,西西的爸爸沉默了很久,说了一句:"李老师,我们相信您,反正孩子都交给您了,就照您的意思办吧!"

  李老师让西西不要上学,就在家里痛痛快快地玩和安安心心地睡觉西西的父母将他送到了李老师家。在李老师家里呆了几天后,西西觉得这位李老师跟他的父母不一样,跟其他的老师也不一样,她没有让西西看书,也没有让西西做那些令他头疼的计算题,她说:"西西,我看你缺觉,也没玩够,先别上学了,就在家玩和睡觉吧。"

  李老师的"宽容"和平易近人让西西一下子就感到轻松了不少。

  于是,白天李老师去学校上课时,西西就在家自由自在地玩耍。晚上,西西睡觉时,李老师就坐在他床边,一边抚摸着他的背,一边哼着催眠曲一直到西西睡着。据李老师回忆,西西刚到李老师家时,特别害怕黑夜,晚上睡觉不踏实,睡觉的时候口里还吐着白沫,有时候还直抽搐,李老师就陪伴着他睡,她用一只手拉着西西的手,当西西从恶梦中惊醒时,她便将西西搂在怀里轻声地安慰他,直到他又沉入梦乡。每天晚上拉着他的手,给他摸背,给他唱歌。西西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安全感,他不再害怕黑夜,不再失眠。

  饭量大了,身体好了,李老师开始"刺激"西西的知识胃口西西就这样在李老师家玩了半年,睡了半年,他的睡眠质量也提高了不少,饭量也增加了很多。西西说,他从小把北京的很多有名的饭馆都吃尽了,什么好吃的有名的都吃过了,所以对于一般的饮食他很挑剔,同时在去李老师家之前,他的精神状态就不好,身体受影响,饮食就跟着受影响。他在李老师家里,玩使他渐渐地在精神上放松了,没有紧张的学习和妈妈那种压制性的课外作业,他感到很惬意,吃饭也多了,脸色渐渐红润,他长胖了。

  李老师见西西喜欢看图画不愿意看文字,便找一些只有图画的书给西西看,并经常给他讲故事,有时也给他读文章,一般都是很美很有意思的文字。渐渐地,西西觉得图画太简单了,一些故事看了似懂非懂,有时候李老师也会故意拿出一幅图画或漫画,问西西:"西西,你来帮我看看,这是怎么回事。"西西要是也回答不出来,李老师就会说:"要是有文字说明就好了。"

  西西对故事听得很来劲

  李老师经常会给西西讲一些故事,西西听得很来劲,这时,李老师就对他说:"西西,你要是会认字,你就能知道很多很多故事。"想知道更多故事的欲望,终于诱惑着西西拿起了原来视作敌人的书。碰上不认识的字他就问李老师,奇怪的是,那些字在他眼里不再可厌可憎。为了更进一步激发西西的阅读兴趣,李老师还让他将从书上看到的故事讲给她听,讲给跟他住在一起的哥哥姐姐们听。西西第一次发现自己很有口才,还很幽默,因为,他不但能把故事讲得很准确生动,还能配合各种动作和表演技巧?常常将李老师他们逗得捧腹大笑。

  李老师为了让他对数学产生很好的感觉,经常会给他玩一些有趣的数字游戏,比如玩扑克牌中的24点,一人出两张牌,看谁先算出24的答案,可以用加减乘除各种方法来算。渐渐地,西西也不再讨厌那些数字了,他发现不同的数字组合在一起,竟会有不同的结果,就像拼积木一样有趣,而且用那些数字还能弹出美妙的音乐。

  西西愿意上学了

  半年后的一天,李老师笑眯眯地问他:"西西,愿意去上学吗?"

  "当然愿意。"西西回答得很干脆。现在,西西已经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了,他不但当上了班干部,而且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每个学期都被评为三好学生。他的作文常常得到老师的好评,有好几次还作为范文在班上宣读。但是西西说他最喜欢的还是数学,他说现在再也没有人向他飞白眼,喊他"白痴"了。那天,西西的父亲来了,他抚摸着西西的头问:"西西,长大准备干什么?"西西不假思索地说:"当航天专家。"父亲的脸上充满了惊喜,几年前,他也许做梦也不会想到,他那像白痴一样的儿子会有这样的志向。

  "李老师那一套,你们怎么学也学不会的"

  西西现在已经是个有理想的孩子,他在李老师家生活得很愉快。每天放学回来都会很自觉地写作业、看书,还会给其他孩子讲一些书上的知识"显示"一下自己的博学。李老师每次一谈到西西,都会说,这个孩子,将来会有大造化。西西有的时候还会跟李老师说:"老师,将来我长大了,要给你买一套大房子。"因为李老师一直在为自己的房子太小发愁,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家长太多了,由于李老师目前的住房状况,不能收留更多的孩子。

  西西父亲的很多同事和朋友都想来讨教李老师的家教圣经,西西的父亲很自豪地说,她那一套,你们学不会。

  田田:李老师创造的一个教育神话和医学奇迹田田是湖南长沙的一个患有强迫症的孩子,多方求医,最后在李老师家"治疗"好了,田田的父母感激不尽。就在2001年3月份的一天,李老师接到田田母亲的电话,田田的母亲很高兴地告诉李老师,孩子回来后,情况很好,考试成绩也不错。记者也跟田田的妈妈范大姐聊了一下,她说,田田多亏了李老师!

  田田的父母心碎了,千里迢迢跑到北京求李老师田田是湖南长沙的一个小孩,她的父母亲千里迢迢地赶到北京来的时候,已经是费尽心血,感到有点走投无路了。

  李老师说,田田的父亲是个事业上很有成就的人,从湖南的小地方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去了省城长沙,把小家庭的环境创造得很好,就是田田成了他不能解决的一块心病。她回忆田田的父亲刚来找她时跟她说:"孩子成了这样,我们两口子心都要碎了,我们不知道她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上幼儿园之前,她可是一个很聪明很活泼的孩子呀。从小学二年级起,我们就一次次带她去看心理医生,有的医生说她是强迫症,有的医生说她是孤独症,可是,她为什么会得这种病呢?"田田父亲的眼里闪着泪光,他长叹一声将头深深地埋进了手掌,那个样子真显得万般无奈。

  过了好久,他抬起头,说:"后来,我们慢慢醒悟到,田田变成这样,我们有很大的责任。我们望女成凤,却不知道怎样做父亲、做母亲,当我们知道了这一切的时候,却已经铸成了大错,如果田田不能好起来,不能像一个正常孩子那样学习和生活,我们一辈子也不能原谅自己,一辈子都会在痛苦中煎熬,最爱她的是我和她的妈妈,但却是我们给她带来了摆脱不掉的恶梦……"

  田田曾有过一段快乐的童年

  田田的老家在湖南常德一个偏僻的小县城,田田的父亲曾经是这个县城一所中学的教师,母亲是一家工厂的工人。当时田田的父母就是在这个小县城里结婚的。母亲怀上田田时,父亲正准备发奋攻读研究生。田田的父亲是一个很有志向的人,他要走出这个偏僻的小县城去开拓自己更广阔的天空,为自己的家庭和自己未出生的孩子去创造一份美好的未来。田田生下来后不久,她的父亲也接到了湖南某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家里人很高兴,因为年近而立之年的他终于实现了愿望。于是他只身去长沙求学。

  时间过得很快,田田2岁时,母亲抱着她去长沙看望爸爸。一路上,田田很兴奋,看到公路上飞驶而过的汽车,田田居然问了妈妈很多童趣很足的问题,比方:"汽车饿了吃什么?是吃肉吗?它力气那么大,一定要吃很多很多东西,是吗?"江上鸣着汽笛的轮船,也吸引着田田好奇的目光,她问妈妈:"那个大轮船的家在哪里?它是在回家吗?"那时的田田,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她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爸爸妈妈很高兴,孩子的那股聪明劲正是成才的基础。

  田田那忧伤的父母百思不得其解田田的父母亲每次回忆起田田小时候的那种好奇心、机灵样,就为孩子后来的状况感到不解。她父亲还记得,有一天带田田去动物园,这是田田第一次见到老虎、狮子、大象、斑马、海豚、大熊猫……她兴奋地睁大了眼睛,甩开爸爸妈妈的手,一个人跌跌撞撞地在关着各种动物的笼子中间跑来跑去,一会儿拔草喂大象,一会儿举着自己吃的饼干快乐地喊着:"大熊猫,请你吃饼干。"

  田田第一次见到火车,把它称之为:"吃人的怪物"。爸爸听了以后哈哈大笑,他告诉田田,它不吃人,只要买张票就可以坐着它去北京、去上海,去好多好多地方。爸爸抱着她说:"田田,以后好好读书,将来坐火车到北京去上大学。"田田刚满3岁,父亲就将她们母女俩接到了长沙,那时,父亲已经拿到了经济学硕士学位,留在一所大学任教。学校分给他们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虽然生活过得有点窘迫,可是田田的歌声、笑声使小屋里的生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田田爱唱歌,她最爱唱的是"小燕子穿花衣",只要她在家,小屋里就会飘出她清脆稚嫩的歌声:"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田田上了一天幼儿园后就怎么也不想去了,紧接着,田田失语了后来,田田的爸爸妈妈决定送她上幼儿园,一是他们工作太忙照顾不了田田;二是他们认为,田田应该去幼儿园接受早期教育,这样会对孩子将来的成长有好处。离父亲学校不远就有一家幼儿园。父亲去看了,条件蛮好的,而且离学校近,也便于他早晚接送田田。听说要去上幼儿园,田田可高兴了。在这之前,妈妈曾经带田田去幼儿园玩过,那里不但有跷跷板、有滑滑梯,老师还教小朋友们唱歌、跳舞,还给他们讲故事。

  第一天,田田是牵着父亲的手高高兴兴地走进幼儿园的。可是下午父亲去接她时,发现她脸上挂着脏乎乎的泪痕,一副和早上完全不同的神色。他也没细想,觉得田田对新环境不习惯也是正常的,过一段时间就会慢慢适应。第二天早上,田田赖在床上不愿去幼儿园,父亲强行将她从床上抱起来穿好衣服,将她送进幼儿园。田田的父亲说他至今都忘不了那天他离开时女儿那惊恐害怕的眼神。但是不去幼儿园也是不现实的,那段时间父亲忙着做研究课题,母亲刚调到新单位,每天早出晚归,田田的爸爸还是把她送到了幼儿园。

  结果,一件让他们感到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不久后的一天,他们发现田田肚子饿了想吃饭时,不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思,只是指着高压锅张着嘴"啊啊"地着急。这次夫妇俩感到事情的严重性,孩子失语了!

  对幼儿园老师的极度恐惧造成了孩子的失语焦急万分的父亲抱她去了医院,全身都查遍了,没有发现她有器官性疾病。医生提醒他带孩子去看心理门诊。心理医生告诉他,极度的恐惧会造成失语。可是,刚上幼儿园的田田会遇到什么恐惧呢?医生让他回去后,每天给田田反复唱她最喜欢的一支歌,也许熟悉的歌声会重新开启她因惊吓而关闭的语言功能。

  父亲听从了心理医生的话,每天都将田田抱在怀里唱啊唱啊: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一天、两天、三天,第十五天的晚上,田田终于跟着父亲的歌声断断续续唱了起来: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田田终于开口说话了。

  后来在女儿断断续续的讲述中,父亲终于知道了女儿恐惧的是什么,她恐惧的是幼儿园的老师。田田吃饭慢,老师就拧她的耳朵敲她的头。有一次,小朋友们都吃完了,老师见田田碗里还有饭便走过来,一边呵斥着一边拿起勺子,将那半碗饭一口气全塞进田田嘴里。田田噎得满眼是泪。午睡时,老师拿着一根小棍子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发现谁没睡着就敲一下谁的头,田田害怕极了,越害怕就越睡不着,老师发现了就掐她的屁股和腿。到后来,一说送她去幼儿园,田田就吓得直哆嗦。

  父母执迷不悟,依然使用高压手段

  田田的父母是非常要强的人,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非常高,田田成了这样,他们心里是最难过的,但是他们还是信奉:"严师出高徒"!如果他们在这时来一个急刹车,及时调整自己对女儿过高的期望值,如果他们懂得孩子的心理不是揠苗助长那么简单,也许后面的事态就不会那么呈恶性发展。

  他们焦急万分,心里直打鼓:"这孩子小学一年级就两门不及格,以后怎么办?初中、高中都读不下来,上大学就更没戏了。"他们越想越紧张,于是采取了一种极端的手段,大量地增加她的学习内容,延长她的学习时间,希望她能尽快赶上去。

  田田开始变得精神狂躁

  可是田田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像他们期望的那样好起来,不但成绩越来越差,而且人也变得莫名的狂躁,常常在课堂上突然摔课本拍桌子,大声叫喊。做作业时,写着写着会突然大喊大叫将作业本扔在地上。她不再好好写字,没有人能看懂她画得乱七八糟的作业本;她也不再好好读书,只读课文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而且无数次地重复。她再也不在父母怀里撒娇,只要他们靠近她,她就会惊恐地抱着头,吓得浑身哆嗦。看到曾经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女儿如今变成了这样,他们伤心欲绝。他们开始反省自己,想和女儿重新开始,却束手无策。

  他们带田田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田田患了强迫症,给田田开了一包大大小小的白色药片。吃了这些药片,田田有时会安静下来,可是药性一过,她又故态复萌。他们知道医生给田田吃的是镇静药,他们也知道这药治不了田田的病。于是,他们又将田田带到了另一位心理医生面前,医生说田田患的是孤独自闭症,让他们带田田每周去做一次心理治疗。做了一年多心理治疗,似乎并没有什么效果,田田的病情越来越重,一看见课本就会莫名其妙地大喊大叫,有时安静下来,她会无数次地重复一个相同的动作。虽然田田已经不能正常地上课,正常地做作业,可是父母怕她落下了课,仍然每天都逼着她去学校。

  田田来到李老师家

  就在田田的父母亲心急如焚的时候,他们看到了有关媒体对李老师的报道,说她家里住满了从各地来的"笨孩子"、"傻孩子"、"呆孩子",这些让老师头疼、使父母绝望的孩子在她那里都变成了好孩子、聪明的孩子和快乐的孩子。他们的心里燃起了希望。他们带着女儿千里迢迢来到了北京。爸爸说:"田田,带你去看看天安门好吗?"她不点头也不摇头,只用呆呆的眼神看着他们。

  他们的心像刀绞一般难过。她父亲还想起田田2岁那年带她去火车站看火车的情景,那时的田田,是那么爱说爱笑爱问,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都要问个为什么。爸爸当时告诉田田,好好读书,将来坐火车去北京上大学。现在他们带着田田来到了北京,可是他们的田田已不再是原来的田田,她显示不出一丝兴奋的表情,相反,一副很漠然的神情。看着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什么都很漠然的女儿,他们的心碎了。

  李老师让她尽情地玩

  见到田田,李老师笑眯眯地一把将她搂进怀里,将脸贴在她的小脸蛋上,田田吓得满脸惊恐地使劲推她,一边推一边问:"你为什么抱我?"李老师轻轻抚摸着她的头,亲切地说:"因为我喜欢你,你是个好孩子。"一句话就让田田放松了"警惕"。她感到这位老师跟很多老师都不一样,没有那么严肃,没有那么不让人亲近,肯定是个不随便骂人的好老师。田田用她的眼光打量着李老师。从此以后,田田发现她的"判断"基本准确,她也不再躲避李老师,渐渐地,她像一只安静的小猫将头缩进了李老师的怀里。

  每天,李老师让田田尽情地玩,只让她写几页字,读几篇课文。开始,田田写的字中没有几个能被人认得出来,写字时她常咬着腮帮子,似乎用着全身的力气,纸常常被圆珠笔尖戳成一个个洞。李老师从乱七八糟的字里看出了她心里压抑的烦恼和痛苦,她是将这痛苦和烦恼宣泄在狂躁的笔尖下,宣泄在越读越快越快越乱的阅读中。这种狂躁和痛苦是精神创伤造成的,是长期的压抑造成的,要治愈她,先要走进她的心灵。有一次,田田的父亲从湖南过来看女儿,他翻着桌上放着的一摞这些日子她写的作业,每一天的作业都有李老师的批语。前一天的批语是:真好、真棒,继续努力,做题时不要着急。他一边翻看着女儿的作业一边感叹地说:"真难以相信这是她写的。"因为田田刚送到这里时,几乎已经丧失了学习能力,写字时,她会长时间反复只写一个字,而且写得乱七八糟。读书时,语不成句,而且读着读着就会声嘶力竭地大喊大叫。

  田田有做事喜欢重复的毛病,医学上称之为强迫症。田田最喜欢做重复的事情,如反复写一个字,反复读一句话,上完厕所反复冲。李老师说,这也是孩子长期得不到爱的交流,心里紧张,又怕做错事,一种极端不自信的表现。在李老师家的墙上、床边,甚至卫生间里,到处贴着李老师写的"做事不重复"。

  亲爱的孩子,你要大胆些!再大胆些!

  亲爱的田田:你好!

  在电话里,你跟爸爸妈妈谈话的内容多起来了,我们在梦中都感到无比高兴!以前爸爸妈妈在教育你的问题上出现了错误,李老师比爸爸妈妈能干,她能替代爸爸妈妈,我们相信你在李老师的关爱和教育下,能健康快乐地成长。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你的胆子要大一点,要敢于说话,大胆地做自己的事(自己的事自己做),大胆地玩,还要大胆地开动脑筋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与大家融合在一起,才能像西西哥哥一样愉快地生活,轻松地上学。你不是很想上学吗?学会了这些就能上学。

  北京近段天气很热,要多喝水,身体有什么不舒服要马上告诉李老师。李老师会像妈妈一样地爱你,你不是说你是李老师的宝宝吗?马月姐姐什么都跟李老师说,现在她不是变得很能干了吗,那你就把心里想的事都跟李老师说,李老师会很高兴地听你说的。

  祝你身体健康,学习进步,生活愉快!

  爱你的妈妈

  2000年6月3日

  李老师带田田睡觉

  李老师带过很多孩子睡觉,马月、西西……李老师发现,孩子们普遍缺乏安全感,他们几乎都爱做恶梦,都患有失眠症。小小年龄的他们本应该无忧无虑,本应该有沉醉梦乡的甜蜜,可是他们都害怕黑夜,害怕独处,睡觉特别不踏实,这是孩子缺乏爱的一种表现。

  "好孩子,你真乖。"是李老师经常用的一句话,她说,这样不但会使他们有安全感,还会使他们产生受到鼓励和关怀的喜悦。每天晚上,田田上床睡觉时,李老师都要坐在她床边拉着她的手说:"你真是个好孩子。"然后轻轻地抚摸,直到她沉入梦乡,有时候在睡觉前给孩子讲一段小故事或者给她唱唱歌,孩子就会感到很温馨很愉快。渐渐地,田田开始睡得很沉很香,恶梦不再缠绕她。

  每当田田写字时,李老师便坐在她身边轻轻地拍着她的背,使狂躁的她渐渐安静下来。田田读书时,李老师一句一句地领读,使语不成句的她渐渐找到了语感和句感。她将田田每天写的作业都写上日期、编上号,并在作业边写上鼓励的评语,让田田看到自己每天的进步。

  李老师在田田身上创造的奇迹

  田田在李老师家里待了大半年,跟以前相比,换了一个人似的,她变得活泼了,也爱说话了,还常常哼上几句歌,学习也有很大的进步。田田的父亲看到女儿一天天好起来,都把李老师当成了救命恩人。他后来告诉李老师,田田其实看过很多的心理医生,都没有给治好,甚至很多有名的心理专家都表示无力回天。没想到在李老师这里这么快就成了这么健康的一个孩子,他们实在太高兴了。田田的父亲为了感谢李老师,还从长沙买了一个特别漂亮的工艺品送给她。

  李老师在田田离开北京的时候,跟她的父母亲约法三章,给他们提出了几点教育孩子需要注意的地方。田田的母亲现在还经常打电话给李老师,汇报田田的生活学习情况,李老师说,现在,田田一切正常,学习也有很大的进步。

  李老师的教育秘诀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里,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里。"

  李老师说,在与很多家长接触的时候,她发现,其实,这些孩子的父母都很爱他们的孩子,可是他们关心孩子的衣食冷暖,远远超过关心孩子的心灵,他们不知道孩子在什么时候需要爱,什么时候需要关怀。他们认为打孩子骂孩子是对孩子的爱,却不知道这种爱深深地伤害了孩子。送到李老师这里来的孩子大部分都受到过心理创伤,李老师总结说,就是因为家长或者老师对孩子的很多缺点看不惯,就用极端手段对待孩子而造成了孩子现在的状况。孩子在我这里会得到宽容和慰藉,我不会那样对待他们,我会用理解和真诚跟他们交流,会成为孩子的感情归依。

  李老师谈起了一位母亲。那天,她将8岁的儿子送到了李老师家。她坐在沙发上滔滔不绝地数落着儿子的种种劣迹,诉说着她对儿子的失望。儿子就坐在她的身边,那孩子眼睛一直望着别处,漠然地听着母亲对他的控诉。李老师还讲起了她遇到的另外一位母亲。当只有7岁的女儿想钻进她怀里撒娇时,她竟一脸厌烦地推开了女儿,说:"去去去,这么大的人了还粘粘糊糊。"孩子很失望很伤心地走开了。李老师说,孩子普遍都存在着情感饥饿和皮肤饥饿,应该多抚摸他们,多对他们说一说话。

  李老师说,当着别人和孩子的面全面否认自己的孩子,公开地表示自己对孩子的失望,不但是对孩子的尊严和自信心的摧毁,也是对孩子重新站起来的信心的打击。她说:"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里,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里。"可是,并不是每一位父母都懂得这个道理。遗憾的是,许多老师和父母却目中无"人",他们有意或无意地在精神和肉体上驾驭孩子。在他们眼里,孩子是可以任意训斥任意惩罚的,孩子是没有思想没有个性的。正是这种错误的认知造成了数不清的悲剧。也许,他们至今都不明白,为什么当初播种下去的是希望,今天收获的却是又苦又涩的果子。

  小风的故事

  敢于打母亲的孩子

  他叫小风,是一个在品德上有缺陷的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不爱学习,只知道打架,甚至还打自己的母亲,母亲被他气得成了心脏病。在学校他不喜欢老师,老师更是把他当作"不可救药的差生",他到李老师家来的时候,身上有近70处的伤痕。谁的话他都不会听,他还有自虐倾向,骑着自行车,故意一次次从车上摔下来……他什么都不在乎。

  见到小风时,他已经在李老师家里待了一年多了,他很有礼貌,虽然还是带着广西的地方口音,他已经习惯了北京的生活,他没有以前的那种倔强和暴力倾向,眼里少了许多李老师说的刚来时那种挑衅的神情,其实,他本来就是一位很讲情谊的孩子。他居然告诉我说:"李老师现在是我惟一的亲人了。"他的双亲健在,还有很疼爱他的爷爷奶奶,他出此言实在让人有点吃惊。的确,他的变化太大了……不幸的童年使他成了一匹难以驯服的"劣马",4年转了4个学校小风的家在广西邕宁。小风1岁多的时候,爸爸妈妈就离婚了,法院将小风判给了爸爸。那时,爸爸很少回来,说是在外面做生意。小风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爷爷奶奶疼爱这个没爹亲没娘疼的孩子,千方百计满足他的要求,只要他喜欢的,只要他想要的,爷爷奶奶二话不说马上就去给他买。可是,这百般的宠爱并不能给小风带来那种温馨的家庭感觉,并不能带来细腻的父爱和母爱,在他心里,隐隐地有着对父母的怨恨,他觉得,母亲不要他了,父亲也不要他了,他是个没人要的孩子,每当看到别的孩子跟爸爸妈妈在一起时那种幸福的样子,他总是又羡慕又嫉妒。

  正是这种残缺的爱使小风成了一匹难以驯服的野马。才七八岁时,他就成了他家那一带的孩子王,常常带着一帮小兄弟从东街打到西街,从西街打到东街。在一次次由他挑起的"战争"中,他将别的孩子打得皮开肉绽,自己也落下累累伤痕。在学校,没有老师敢管他,上课时,他将脚放在课桌上,旁若无人地玩扑克牌。有一次期中考试,老师刚将卷子发下来,他就当着老师的面撕碎了,然后打开教室的门扬长而去。老师气得直哆嗦,上前一把揪住他,将他关进一间办公室,老师刚走开,他就一脚将门踹开了一个大洞,然后钻出来,跑了。

  爷爷跑到学校去讲情,学校说什么也不要他了。爷爷只好将小风转到了另外一所学校。可是没过多久,学校就通知他爷爷,这孩子我们管不了,你领走吧。仅小学4年,小风就转了4所学校。

  李老师发现小风身上有63块伤痕见到小风时,李老师心里"咯噔"一下,这孩子又黑又瘦,腿上手臂上到处都是伤疤,左手背上的一个伤口刚结痂,是被人咬的;下巴上的一片青紫,是被人用石头砸的。后来,李老师细细数了数,小风的身上共有大大小小63块伤疤,他的一条秋裤乍一看,还以为是一条印花布的秋裤,实际上是染满了斑斑血迹。

  一天下午,李老师发现,正在读书的小风左手的伤疤被撕开了,鲜血淋淋,她吓了一跳,问:"孩子,你的手怎么了?"小风若无其事地说:"没什么,是我自己撕开的。""伤口长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撕开它呢?""心里烦。"

  不久,李老师发现那个刚刚愈合的伤疤又再次被撕开了。她明白了,小风是在用这种自虐的方式发泄内心的痛苦。

  李老师告诉小风什么是"优点"

  一天晚上,李老师给小风读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讲的是发生在海边的一个孩子的故事。读到一半时,小风忽然抬起头很认真地问:"什么叫优点?"李老师愣了一下,她没想到11岁的小风竟然不知道什么叫"优点",也许从来就没有人告诉过他什么是优点、什么是缺点,所以他才在浑浑噩噩中长大,分辨不清是非对错。李老师告诉他,优点就是人身上最美的品质,优点会使人可爱,会使人美丽,一个人优点越多,就越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不久后的一天,李老师从街上买回了一筐桃子。到了晚上,好几个孩子纷纷到李老师面前告状:"桃子全被小风一个人吃了,我们一个都没吃上。"

  李老师问小风:"真的都是你一个人吃了吗?"小风眼睛望着别处,不吭声。"你看,这里还有比你小的弟弟妹妹,先让给弟弟妹妹才像个哥哥,心中常常想到别人,这就是优点。"李老师抚摸着小风的头温和地说。

  小风收回了散漫的目光,不好意思地笑了,他转身走到自己的床铺前掀起被子,原来,桃子都被他藏到了被子里。

  "好孩子,你真行!"

  在李老师家,小风听到的最多的话是:"你真是好孩子,你真行!"从小到大,小风似乎就没听见过这样的话,在他的耳边只有训斥声,只有责骂声,在老师们眼里他是个不可救药的坏孩子,也是一个学习成绩不好的笨孩子,除了他的那些街头小兄弟,从来没有人说他"你真行"。有一天,李老师让小风看一篇文章,讲的是科学家茅以升小时候自己动手做马灯的故事。读完这篇文章后,小风也想做一个灯,他将柚子挖空了,在里面点上了蜡烛,一个金黄色的灯笼便做成了。

  李老师见了,一个劲地夸他聪明,说他手巧,还让其他的孩子向他学习。李老师认为,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很多的鼓励和家长及时的表扬,这样做能让孩子探索到更多的东西,能让孩子鼓起劲往前走。

  小风给妈妈写信,告诉妈妈他懂事了有一次小风过生日,李老师还给他买来了蛋糕,请了很多朋友给他庆祝生日,小风感到很高兴,他在给妈妈的信中写道:"妈妈,前天是我的生日,李老师给我买了一个大蛋糕,还请来了我的一些好朋友,我们一起玩得很快乐……妈妈,你的身体好些了吗?过去我总让你生气,让你失望,我以后绝不让你再生气、再失望……"小风变得懂事了,吃完饭他会主动地帮忙收拾桌椅碗筷,还会自己洗袜子,吃东西也会主动地让给弟弟妹妹。

  一天晚上,妈妈打来了电话,小风在电话里问:"妈妈,您最近身体好吗?我很想念您,还想爷爷和奶奶,代我问他们好……"电话那头,妈妈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不敢相信这是儿子的声音,她声音颤抖地问:"你是小风吗,你真是小风吗?"

  "妈妈,是我,我是小风啊。"母亲喜极而泣,在电话里一遍又一遍地说:"我的儿子变了,我的儿子变了……"

  几天后,小风接到了妈妈的来信,妈妈在信中说:"那天晚上在电话里听到你的声音,妈妈真的很高兴,我的儿子去李老师家没多久就懂得问候妈妈、爷爷还有奶奶过得好不好,我相信,我儿子在老师妈妈的教导下一定会成为一个很出色的孩子。"信上妈妈还说:"妈妈很高兴,因为妈妈很久没有看到儿子写字写得那么好,那么整齐了,从你的信上妈妈看得出你很用功、很认真,妈妈感到很欣慰……"

  小风正式在北京复学了,他立志做一个好学生

  去年9月1日,小风在李老师家附近的一所学校上学了,在这一天的日记中他写道:"今天我开始上学了,我打算在学校好好听老师讲课,不打人不骂人,做个懂礼貌的学生。"小风决定记下他的进步历程,以下是他的日记本中的两则日记:

  9月19日

  今天,我读了爱因斯坦写的《追求》,他说,人追求理想和真理,才能得到内心的自由和安宁。我想,我应该不再去想那些不好的事情折磨自己,现在只要好好学习就成了。

  9月23日

  我今天读了《留着这颗心》的寓言,使我受到了启发。一个青年爱上了一个女子,青年不知那女子是魔鬼变的,女子叫青年把他妈妈的心挖出来给她吃,当青年捧着他挖出来的妈妈的心,准备送给那女子吃时,在路上摔了一个跟头,心问他:"跌疼了吗,我的儿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伤了妈妈那么多心,可是妈妈还是永远爱着我们,以后,我再也不伤妈妈的心,要做个好孩子。

  在这篇日记的后面,小风还抄下了这样一段话:你错了一次也就同时失去了一次对的时间和机会,你失败了一次也就同时失去了一次成功的时间和机会,你虚度了一天,不仅仅是浪费一天,而是两天……小风说:"武力不能解决问题"

  小风刚来的时候有个特点,认为打架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在他上学期间,他的成绩有了很大提高,考试经常在80分以上。但是,要让他的暴力倾向得到彻底的改善,李老师想了很久。

  小风之所以喜欢动粗,一是缺乏一定的家庭温暖,没有一个感情上的归宿感。李老师在家对待小风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和风细雨,她会拿来《读者》和《青年文摘》上的很多高尚的文章给他阅读,跟他讲道理,让他心理上感到一种情和爱,使他明白他并不缺乏爱。另一方面,李老师认为,既然孩子已经形成了这种惯性或者认识,就不能指望一朝一夕解决问题,于是,她经常告诉小风,你还小,还有很多事情不明白,很多事用武力是解决不了的,这就需要多读书,多学习,你就会长很多见识。李老师让小风写了一篇对武力解决问题的认识:

  武力能解决问题吗?

  在我心里我觉得武力能解决问题,但是现在我想起从前,又觉得什么都解决不了,如果往后想,到将来要是这样下去,会造成什么结果……有可能打死人进监狱,还有可能吸毒造成不良后果……以后有什么事情先要想好,不能遇到什么事都用武力解决。这样很危险。

  2001.3.14

  李老师说,现在小风进步很大,打架明显地减少了,也常常主动看一些书籍,如《雷锋的故事》等,她希望,小风将来成为一个能正常跟人交往、有自尊心的好孩子,取得更大的进步。

  把诺诺从自杀的边缘拯救出来

  父母要求严格,希望他永创一流

  有一个从山东来的叫诺诺的男孩。小学初中的成绩一直是班上的前几名,父母亲对他充满了希望,他们对儿子有一种强烈的要求,就是追求卓越,永创一流的精神。诺诺的父母对他一直要求很严格,他们希望儿子拿回来的成绩单永远是优秀,他们希望自己的儿子永远是一流的。

  过高的期望造成了孩子的焦躁,往往事与愿违在父母过高期望值的逼迫下,诺诺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久而久之,在他的潜意识里也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是一流的,可是进了高中后,他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只排到中等,面对父母时时流露出的责备和失望的目光,诺诺既痛苦又焦躁不安。在这种痛苦而又焦躁不安的情绪中,他无法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到了高二,他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在班上已经变成了中下等。

  诺诺受不了打击服药自杀

  在同学面前一直是佼佼者的诺诺,怎么也无法面对自己的失败,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的前夕,他趁家人不注意吃下100多片安眠药企图自杀。送医院抢救苏醒后,诺诺哭着对医生说:"我肯定考不上大学,我是个没用的人,你们救我干什么,你们让我去死吧。"从这以后,诺诺一直没断死的念头,父母亲成天提心吊胆地看着他。

  发生这件事不久,学校就放暑假了,诺诺的父亲听说了李老师,便将诺诺送到了这里。诺诺到这里后,神情一直很忧郁,他不爱跟人说话,也不愿跟大家一起玩,不做作业时,就一个人默默地坐在一边沉思,有时却又莫名地烦躁,自己跟自己生气。

  李老师的及时开导让诺诺摆脱了死的念头一天傍晚,李老师和诺诺出去散步。

  她和诺诺并肩走在幽静的公园里,夕阳正灿烂地燃烧着,将蓬蓬勃勃的树冠镀上了一圈玫瑰色的边儿。小鸟正在归巢,它们排着队"喳喳"地欢叫着从四面八方飞回来。诺诺抬头看着那些飞来掠去的小鸟说:"我要是一只小鸟该多好啊,没有烦恼,没有痛苦,快快乐乐地飞来飞去。"

  李老师微笑着说:"小鸟就未必没有烦恼没有痛苦,只不过我们不懂得鸟的语言罢了。痛苦和烦恼每个人都会遇到,有的人沉溺在痛苦和烦恼中不能自拔,有的人却能及时地调整自己。

  因为,如果换一个角度和心态去看自己遭遇到的烦恼和痛苦,也许会有迥然不同的认识和感受。譬如说,你现在最苦恼的是不能有一流的成绩,你为此自责和痛苦。可是,上大学难道就是人生惟一的选择?那些没有机会走进大学的人不也同样有自己精彩的人生吗?烦恼和痛苦总是阶段性的,总会过去的,可是人的生命却只有一次,放弃了,就没有办法再找回来……"

  暑假结束了,诺诺就要离开北京回山东了,他拉着李老师的手,说:"李老师,我会常常想念您,因为,是您让我打消了死的念头,让我知道,人生其实还有许多条路可走。我再也不会与自己较劲,您就放心吧,我会很好地生活。"

  老师要将他这个天才像害虫一样消灭

  掉在一个野蛮、粗暴和肮脏的环境中,要想培养出一个心地善良、纯洁和品德高尚的人,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小同,一个差点被共性化教育埋没的"天才"

  小同,今年12岁,是个非常聪明的男孩子,他爱看各种各样的书籍,作文在小学生刊物上发表过多次,还获得过国际象棋棋士称号,却在学校老师不经意的"好差生"的划分中受到了伤害,他本来就内向的性格,变得更加不会跟同学、老师交往。在老师精心安排的"同学互评"中,他从未得过好分,他很平常的淘气行为被老师看作"不可理喻",一个星期之内,他要写3份检查。老师在班上搞"竞争",他却因性格内向,不善交际而被同学老师连连打压,老师说,他这样的差生,用不着鼓励,鼓励只是好学生的专利,而小同自然没份。

  他讨厌学校,更讨厌老师,他对自己的感觉也越来越灰暗,他的情绪变化很大,经常在家里发脾气,遇到一点挫折就号啕大哭,2000年下半年,他辍学了,他不愿意再看到老师。他看过很多有名的心理医生,可是收效甚微,他于2000年12月来到李圣珍老师家以后,有了很大的改变。2001年4月份,他在李老师家附近的一所小学上学了,还受到了老师的夸奖,同学们问他:"被夸是什么滋味?"他摇摇头。

  其实,在此之前,他真的不知道什么叫表扬。

  儿时的小同与同龄人格格不入

  小同生活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亲都是知识分子。他母亲讲,小同刚生下来的时候,是个健康活泼的孩子。可是到了3岁以后,就开始多病,三天两头打针吃药。那时候,他正在上幼儿园。别的小朋友都坚持天天上幼儿园,小同却不能,幼儿园老师教的很多东西他都没有学到,如唱某些儿歌、做某些游戏,最后,在家呆久了,连小伙伴都换了。小同总是感到好像不能融入到他们中间。他们做游戏时,其他小朋友不让他参加,认为他不懂得游戏规则,唱歌跳舞,因为他的经常"缺席",也只能坐在一边看别人表演。他发现自己总是参与不进去。加上幼儿园老师对小朋友的要求也是一步步提高,小同因为经常缺课,往往达不到老师的要求。

  渐渐地,小同的性格开始有些内向,回家也变得不爱说话了。他总是一个人在一边翻看妈妈买的连环画。妈妈说:"小同开始变得明显地不合群。"但是由于父母亲工作特别忙,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顾及他,加上对这个事情的忽视也对小同后来的发展埋下了一个不好的导火线。

  8岁的小同在一个星期内曾写过三份检查

  小同上小学了,他一直对学校充满着渴望,因为他听妈妈说,去学校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老师还会讲很多好听的故事,还能交很多的新朋友。他不喜欢幼儿园,因为其他的小朋友都不爱理他。第一次进入小学大门的时候,他是多么的高兴,充满了一种对新生活的自信。

  但是,在学校,他发现,老师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完美。他还没有进小学时,就看到妈妈给他买的一本画册上,画着一个年轻美丽的女老师,老师戴着一副眼镜,拿着教鞭在讲课,她最美的还是那很温和的笑容,非常让人感到亲近。小同对那位老师的笑容记忆特别深,他一直渴望老师都应该有那样的笑容。

  他的班主任老师也是个年轻漂亮的女老师,可是她似乎比那位画中的女老师少了点什么。小同想了好久,就是缺那副亲切的微笑。不管怎样,小同毕竟还是一个男孩子,他有着所有男孩子小时候都会有的共同缺点,他爱跟新同学追打,爱上课讲小话,上课爱做小动作……老师总是喜欢用严厉的语言呵斥他,刚刚8岁、正在上二年级的小同,在一个星期内被老师叫去写了3份检查。小同内心感到很不满。

  "他要是表现不好,我还能鼓励他吗?"

  小同的性格更加内向,妈妈发现以后,就找小同聊天,问最近在学校表现怎样?是不是挨老师批评了?小同告诉妈妈,在学校一个星期里写了3次检查。妈妈马上感到事情有点不妙,因为她平时对教育还是很关注的,也经常看一些教育方面的书籍和杂志,她知道,这么频繁地批评孩子,会很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后果会适得其反。妈妈就抽时间到学校,找到老师,她很委婉地跟老师提出,希望老师严格要求,但还是要以鼓励为主。老师一听,很不耐烦,说:"他要是表现好,我能鼓励,他要是表现不好,我能鼓励他吗?"

  小同被同学抢走了作业本,老师不问青红皂白就说他扰乱课堂秩序

  "小同其实是个很老实的孩子,他很少去招惹同学,但是有一次上自习课时,一名同学把他的作业本给抢了,他就因为离开座位去要回来,老师就把他狠狠骂了一顿。"小同的母亲对那次事件还记忆犹新。抢走他作业本的是坐在他后面的那个男生,当时,后面的那个男生写完了作业,小同还没有写完,那个孩子有点恶作剧心态,就一把将小同的作业本抢走了,小同去拿,那个孩子不给,最后老师进来了,说,小同,你为什么不守纪律,上课离开位子。那个孩子很机灵,赶紧把作业本还给了小同,小同是个不太会"识风向"的孩子,他就跟老师解释,结果越解释老师越生气,老师嫌他太烦,就说,你自己为什么不管住自己的作业本,还怪别人。这事没完,老师还对他罚站,并且把他的妈妈请到学校,说,你的孩子上课扰乱课堂秩序。小同的妈妈说,小同毕竟是个孩子,其实老师完全可以告诉他处理这类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措施,比如下次遇到这样的事情最好是举手跟老师说,让老师来处理这个问题。

  小同在"群众斗争"中仅仅得"达标"分

  妈妈说,老师对小同责骂一次,孩子就会变得更无所适从一些。老师总是批评,其他的孩子对小同的看法也就越来越不好。大家干什么都不愿意和他在一起,因为,在老师眼里他是个"差孩子"。老师在班上还推行一种同学之间互相打分,叫"同学互评",实际上是发动群众斗争群众,小同每次得分都是"达标",而班上绝大部分孩子得的都是优或良,这也给他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孩子是非常注重外界对他的评价的。

  妈妈说,实际上这种评分是很不客观的,孩子之间评分仅仅是用感情的亲疏来判断问题,而小同是个不太合群的内向孩子,他在这方面肯定要吃很多的亏。这种评分方式对他的挫伤很大。

  小同变得不爱写作业,不喜欢去学校,讨厌老师

  妈妈一直为学校老师实行的竞争政策感到后怕,因为她担心小同在这种残酷的竞争中被淘汰。但是小同还没有被淘汰,就已经出现了厌学情绪,他不喜欢去上学,也不喜欢写作业,还很腻味老师。母亲在他的期末考试成绩单上发现了一点蛛丝马迹。小同的英语期末考试成绩得了98分,而期末总评却又不及格,妈妈问他,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你自己改了成绩?小同只好告诉母亲,他有两个学期没有写过英语作业,作业情况是要计入总评成绩的。妈妈跑到学校问老师。老师确认了这个事实,并告诉小同的妈妈,因为小同学得不错,所以没有告诉家长。

  小同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感情变得很脆弱,情绪也变得越来越起伏激烈,经常会遇到一点事就号啕大哭。在家里,脾气也变得很急躁,经常跟爸爸妈妈发火,甚至有一次还把妈妈推了一个大跟头。

  "怎么就他事儿多"

  小同成了这样,妈妈很着急,就想到学校了解一些情况,因为小同虽然从不愿意告诉妈妈在学校发生的一些事,但是妈妈从他那只言片语的一些表达中发现,孩子的现状毫无疑问跟老师关系很大。她决定好好找老师谈一次。

  结果,家长刚把孩子在家的一些情况跟老师说完,老师就说,我们没有对孩子怎么样,我们都是一心为孩子着想。我教的孩子也不止他一个,怎么就他事儿多,这说明不是老师的问题。小同妈觉得跟老师交流实在很困难,她反复想过,小同与其在学校这样,不如让他先回来在家歇一段时间。

  小同的运动协调能力和语言发音比同龄孩子滞后

  小同因为小时候多病,父母比较注意他的营养和休息,忽视了孩子的运动方面的训练,小同一直在运动协调能力方面不强,他不会跳绳,不会骑自行车……这甚至对他的阅读也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小同在读书的时候,不是多字就是少字,甚至整个意思都会看走眼,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一个薄弱环节,妈妈说他在语言发音上比同龄孩子滞后,虽然他喜欢看书,但是要他读出声音来,他连一段完整的话都读不下来。就是因为这些缺陷制约着他和同学们一起玩、一起说、一起笑,他老是融入不了集体生活。

  1999年,妈妈决定带他去同和训练中心训练这两项能力。同和是一个专门训练小孩全身协调能力的一个有名的国家医疗机构,马月也曾经在这儿训练过。在这里,小同训练了一年,收获还是挺大的,在运动协调方面有很大进步。

  妈妈带小同走访了很多著名心理医生,但收效甚微

  2000年,孩子终于在学校呆不下去了,小同对学校和老师的看法已经到了非常仇视的阶段,妈妈把他领回了家。小同的妈妈说,几乎北京所有的好的心理专家,只要听说了,我们不惜一切代价都会去找。

  有一次,小同妈妈又听说某某著名大学有一位著名的儿童心理专家,于是带着儿子就去了。这位专家带着小同到了一间单独的小屋,孩子在里面哇哇大哭,后来妈妈问小同进去后的情况,小同把整个过程都告诉了妈妈。一进去,医生就问他:"你有什么问题,快说!"小同说:"我没什么问题。"医生很不耐烦地说:"你妈可是花了钱的,赶紧说!"小同吓得哭起来。出来以后,医生告诉妈妈,你的儿子很正常,没有什么事。

  还有一次,妈妈带小同去一位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在某高级心理研究所工作的研究员那里求医,那位心理专家跟小同聊了15分钟,也没有任何说法。

  在李老师家里,小同花一个星期学会了他以前决不敢尝试的跳绳和骑自行车

  小同被送到李老师家里,在这里,李老师很快教会了他跳绳和骑自行车,这是小同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李老师不断鼓励鞭策着他尝试很多东西,首先从跳绳开始。他的第一次跳绳简直像电视片中的慢镜头,分好几节才能完成。但是当他试着去完成了以后,李老师很高兴地表扬了他,他信心大增,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他就能做到连续地跳好多圈。李老师为了训练他和小伙伴的协调能力,还买来集体跳绳,大家在一起配合跳,使小同融入到集体中去。

  小同还学会了骑自行车,在李老师的示范和保护下,他尝试到了蹬自行车的快乐,刚开始也很艰难,但在李老师不断的鼓励下,他还是学会了。

  早上起来大声朗读使小同表达能力逐渐提高

  李老师对住在她这里的每个孩子的要求是,早上起来大声朗读语文或者英语一个小时,小同也不例外,在李老师家将近半年时间,现在小同的语言表达能力强多了。他现在还有一个好朋友,西西。他们俩经常在吃晚饭之前、西西放学回来后在卧室里交流一些最新情况,比如西西在学校里的见闻或者小同看的课外书上的东西。西西称他们俩是"亲密战友"。

  小同买米的故事

  为了让小同找到"好"的感觉,让他变得自信,李老师想了很多方法,除了对小同进行及时鼓励和表扬,她还采用了一些特殊的办法。有一天,她叫小同骑自行车去八里桥市场买50斤米回来。这件事对小同来说是能完成的,但是完成它又需要毅力和努力,李老师说,要让他知道,只要通过努力就会成功,他完全有这个能力。

  在小同回来的路上,米掉了3次,他3次把米扶到了自行车上,好不容易到了李老师家的楼下,李老师的妹妹不知李老师的用意,她看到孩子很辛苦,赶紧叫小风把那袋米给搬上来了。李老师为此把她妹妹批评了一顿,说:"小同现在就是缺少这种好的感觉,他做一件事都快够着顶了,很快就要获得这种成功的感觉,你这样一来,他心里要产生很大的落差。"

  李老师说,下次还要让他买一次米。

  小同上学了,第一周,就受到老师的夸奖,他很高兴。

  为了让小同回归集体,去重新获得好的感觉,李老师和家长经过商量后决定小同就在她身边上学。小同在李老师家附近的一所小学插到了五年级班上。妈妈第一个星期五下午去接他,他走出校门的时候很高兴,妈妈看到很多同学都围着他,问他:"小同,被夸的滋味到底怎样?"小同脸上荡漾着一种幸福的表情。

  小同的母亲说:"其实孩子是多么需要鼓励和表扬,那能够让他们多几分自信。"

  小同现在的老师承认:小同是不可多得的小天才。

  与小同在一块儿的小伙伴也承认:有什么问题找小同来解答,准行!

  而小同呢,如果不来李老师家里,弄不好还是被他的老师看成是另一类坏东西、不可救药的家伙、只会捣乱不听话的害人虫,迟早要将他"像害虫一样消灭"。李老师说,教育好小同这样的孩子其实很简单,就是家长和老师每天多对他说几句:"你真棒!"就可以啦。

  记者手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是心灵雕琢的过程--李圣珍老师的各种孩子们一个背自行车上楼的小女孩。

  2001年3月19日,天气十分晴朗,笔者来到了通州。李圣珍老师的家就在这个小镇里。在该城的西门站下了车,穿过八里桥市场大门正对的那条大街,即永顺西街,我来到了李老师的家。李老师的房子在四栋白楼围着的一栋棕色楼里。我还在距楼有几十米远的地方,就已经知道哪个房间是李老师的家了,因为一个开着的窗户透出了里面放着的铁架上下床。我想李老师的家到了。当时,是上午9点多钟,李老师家住在三楼,在一楼半的楼梯上,我见到了一个7岁左右的漂亮小女孩正在吃力地搬着自己的儿童自行车,旁边跟着一位阿姨,她在不断地为她加油助威,说:"小妹,好样的,再努一把力。"小妹显然是刚在楼下骑了她的自行车,脸上还挂着汗珠,由于两只手力气很小,小妹咬紧牙关使力,满脸憋得通红。我一看就知道这肯定是李老师的学生。到了二楼,小妹实在不能再坚持了,只好哇哇地哭了起来。阿姨还是不断地鼓励她,说:"好样的,咱们歇一下,接着再做。"孩子抹了抹腮边的汗珠,这时,我才看清楚那张脸很白皙,五官很秀气,一看就是娇娇女。

  后来据李老师介绍,这个孩子叫小梅,今年才6岁,是珠海人,父亲是一个商人,家底殷实。由于中年得女,自打这孩子生下来,所有的事全是别人包办,家里雇了很多佣人围着她转。刚来的时候,特别胖,什么都不会,喝水都要喂,每次吃完饭就往床上一躺。现在可好了,生活基本上能实现自理。小梅的母亲刚开始很不放心,经常利用休假时间赶往通州探望,结果,孩子在李老师的"自立"教育中好不容易取得了一点点的进步,在这种频繁的关心下一次次又滑坡了,李老师急了,"狠心"地对家长下了最后一次"通牒":"你来一次,孩子就退步一次,这样做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现在,她的母亲也很少再来,孩子的进步也越来越明显。小梅终于在阿姨的帮助下把自行车给搬到了楼上,她十分友好地笑着跑过来,端来了一杯水,盯着我这个陌生的阿姨,说:"你好!"而这是李老师在她来这里以后教她说的第一句话。

  小梅长得眉清目秀,一点也看不出她有语言上的障碍,而在她刚被送到李老师这儿时,她的语言表达能力几乎为零。小梅的口齿不清楚,缘于她父亲那望女成凤的一番苦心。她的父亲在她还牙牙学语时,就同时将汉语、粤语、英语、菲律宾语等各种语言灌输给她,希望她在这种早期教育下能尽快适应各种语言,结果孩子反倒不适应,因而产生了不可避免的语言障碍。小梅不知道如何顺畅地表达她的思想,她要表达时,嘴里含混不清,不知所云。她父亲的苦心并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反而适得其反。每天早上李老师在她睁开眼睛醒来的时候,会笑眯眯地走到孩子的床前说一声:"早上好。"这是她每天对小梅实施的语言快乐教育法的开始,使小梅在一种愉快的情境中享受语言的美妙。小梅拿出了一本一年级的拼音课本,阿姨准备教她读拼音,在阿姨的导引下她能很准确地读出我们熟悉的"a,o,e,i,u"。

  李圣珍老师的"家"

  笔者终于见到了李圣珍老师,她很朴实,比电视上要显得苍老多了,头发有些花白,脸上挂着疲惫,穿着很一般,她穿着一件暗红色的羊毛衫。笔者仔细一看,还是电视上穿的那一件。李老师很忙,她一边在家里张罗着孩子们的学习,还准备和一个从浙江来的家长谈话。

  笔者看了看她的家兼学校,后来李老师告诉笔者,她的房子是借来的,因为以前家里的屋子不够使,现在她家有11名孩子。这里几乎全是大学生宿舍用的铁架床,这个借来的房子是一套110多平方米的大三居室,她和两位帮忙的阿姨,还加上小梅住在朝南的小卧室,4个大男孩:小林、小朝、小弓、小马住在朝南带阳台的大卧室。这个大卧室也是孩子们白天的学习室。朝北的那间卧室住着小风、西西、小同、小羽、小成。客厅还放着一张床,那是一个读初三的孩子小川的床,他来自北京海淀,目前在李老师的学校通州二中上学。除了小风、西西在小学学校里上学,小川和小马在通州二中上学,小马读初二。笔者去的时候,孩子们正练字,他们用一张白色的极薄的纸盖在一张字帖上,字帖上的笔画都是带有小槽的那一种。这些孩子都长得很好,也显得很规矩,让人几乎联想不到他们是那种所谓的坏孩子、笨孩子。其中一个大个子,看上去足有1.80米的样子。

  他看到笔者向他们走过去,很警觉地睁大眼睛。他那张脸很稚嫩,但是眼神显得很茫然。他问笔者:"阿姨,你是干什么的?""你看呢?"他说:"我猜你肯定是记者。"笔者笑了笑,问了他的名字,叫小弓,来自山西太原,今年14岁。有一个孩子神色显得很紧张,脸色很苍白,笔者看他写的字,他那几乎贴到纸上的头终于抬起来看了笔者一眼,说:"写得不好,阿姨您别笑话。"然后这位来自山东的孩子告诉笔者:"李老师让我们练字是为了修身养性。"听李老师说,他已经20岁了,心理障碍较为严重,老是找不着自信的感觉。

  一个典型案例:僵化教育模式下的牺牲品

  浙江来的那两位夫妇带着他们10岁左右的男孩子,从这两位父母的眼神中就可以看出他们的焦急。我抽空和孩子的父亲谈了谈,他告诉笔者,他们是在前几天看中央电视台对李圣珍老师的报道后从浙江立即赶过来的。孩子今年11岁,他们是浙江玉环人。夫妻都是在当地私营企业中打工为生。据这个孩子的父亲说,孩子在小学四年级以前,成绩在班上一直都名列前茅,精神方面除了有一些内向、贪玩外,其他一切正常。这位家长说到这儿,长叹一声:"怪就怪在我们将孩子放到封闭化的私立学校,孩子表现出很不适应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原来,夫妻俩都是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后本来就为儿女的前程感到紧张的他们更加严阵以待,夫妻俩商量来商量去,靠打工为生的他们决定勒紧裤腰带也要让孩子能"锦上添花",于是商量把孩子送到比普通学校开销贵几倍的私立学校去。孩子去了以后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在那里待了半个学期后,不但学习没有以前好了,成绩直线下滑,孩子极端厌学,尤其不愿意再呆在那所学校。家长还未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以为孩子只是对陌生环境有一种很自然的、普遍的"不适应"而已。好说歹说,第二个学期又把孩子放到了该校,这又加重了后果的悲剧色彩,孩子不但厌学,性格变得极其孤僻,而且脾气反常,动不动摔东西。后来经过调查分析,发现是私立学校的气氛窒息了孩子的活力。在那所学校,学生每天从起床开始,上课自习、吃饭睡觉等等都被安排得很细,而且是封闭式的,孩子们要到一定的时间才能见到自己的父母,这种每天程序式的僵化的生活学习模式压抑了孩子的天性,加上年龄太小得不到父母足够的疼爱,使得孩子变得孤独,易怒厌学。

  "孩子现在对母亲依赖性很重,每天一刻也离不开母亲。书也不想看。"这位30多岁的年轻父亲的眼里噙着泪水。也许是在忏悔,但更多的是在担忧。他承认,他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了。李圣珍老师接待了他们,她和颜悦色,给这个11岁的小男孩介绍着学习室里坐着的两个男孩小羽和小成,因为他们年龄较为相似,她说:"这都是你的朋友。你愿意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吗?"孩子离开的时候,他父亲提着两个口袋先出了门,他死死地拽着他的母亲的右手,身子依附在他母亲身上。李老师叫住了这个孩子:"帮爸爸提一个袋。"孩子拼命挣脱李老师递过来的一个塑料提袋,李老师也执意不放手,说:"你这么大了,也应该给爸爸做一点事。"孩子终于拿住了。李老师笑了,说:"这才是好孩子。"

  有人格障碍和心理障碍的孩子在全国有5000万

  李圣珍老师告诉笔者,现在每天到家里来咨询的家长都接待不过来,电话到目前为止已经接到6000多个,信件接到好几千封。足以说明现在的孩子教育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李老师说:"这种有人格障碍和心理障碍的孩子在全国有5000万,而对他们的规模化教育目前还是一片空白,我现在就特别想办一所这样的学校,帮助这些孩子,帮助他们重新找到人生的定位,而且这个事情势在必行。""他们都是国家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如果不管好他们,那将来他们就会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这些孩子中绝大部分都是高智商的孩子,不教育好他们也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国家的一种损失。"当笔者上午离开李老师家的时候,发现她家的门口贴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五色祥云来地宅;下联是:三阳瑞气入华堂;横批是:安居乐业。

  刚出李老师家门,笔者碰到了其中一位给李老师帮忙的也姓李的阿姨。她正带小风看病回来,我问了一句:"小风怎么了?"李阿姨告诉笔者,小风最近睡觉老不塌实,李老师让她送医院好好瞧瞧。我心里想,李老师不但是一个心理专家,还是一个有医学常识的人。

  倔孩子的困惑

  一天下午2点钟左右,笔者如约去李老师家,准备去当李圣珍老师家的义务辅导员。李老师家门紧闭,笔者估计孩子们还在睡觉,于是在门口一直等候,大约2时20分,笔者敲门进去。是小风开的门,其他人都在睡觉,笔者问小风,你为什么中午不休息。小风告诉笔者,他在罚站。笔者看其他卧室的门都紧闭着,小风也挺自觉,就站在客厅的一面墙边上,但是站得还不够直,两只脚一直在轮着"休息"。

  笔者纳闷,难道李老师对孩子们也像其他老师那样对学生进行体罚教育吗?笔者问小风,他站多久了。小风说,从早上到现在一直就站着,连饭都没吃。笔者心里更觉得奇怪,李老师难道就是靠这种体罚教育来获得成功的吗?难道她就是凭一套说得冠冕堂皇的理论把人家给唬住了?

  这时,靠北的那个卧室门开了,李阿姨听到笔者的声音,要笔者到她的房间的空床上先休息一下。

  笔者纳闷,难道李老师对孩子们也像其他老师那样对学生进行体罚教育吗?笔者问小风,他站多久了。小风说,从早上到现在一直就站着,连饭都没吃。笔者心里更觉得奇怪,李老师难道就是靠这种体罚教育来获得成功的吗?难道她就是凭一套说得冠冕堂皇的理论把人家给唬住了?

  这时,靠北的那个卧室门开了,李阿姨听到笔者的声音,要笔者到她的房间的空床上先休息一下。笔者进去了。小羽和小成睡得很塌实,小同在床上来回"烙饼",手里拿着一本书,笔者用眼睛一扫,书名是《三国演义》。笔者问李阿姨,小风怎么啦?李阿姨告诉笔者,小风在学校又打架了,李老师要他站20分钟,他就赌气,饭也不吃,就那么站了一天。阿姨叹了一口气,说:"孩子就这么倔,也没办法。"这时小风进来了,可能是站困了,准备脱衣服上床睡觉。笔者问他:"

  李老师同意你睡觉了吗?"小风是广西人,他口齿不是特别利索,普通话口音较重,说:"老师不管。"笔者心里咯噔了一下,还挺牛。心里的天平又倒向了李老师,您真能教好这样的孩子才怪呢,用一句最通俗的话,就是这种人,你拿他是蒸不熟,也煮不烂。孩子一家伙翻到床上,还拿着一本《雷锋的故事》看起来。

  过分要求完美的孩子

  今天,给李老师打电话的人很多。笔者帮她接了一个来自四川的长途电话。这个母亲声音很急切。她告诉笔者,她的孩子本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上小学、初中一直是班上数一数二的学生,在年级也是前三名。现在在省里面最好的中学读高中一年级。第一个学期,孩子成绩又是班上第一,年级的第三名,这个年级一共有500多人,集中了全省的尖子,甚至还有外省的一些优秀孩子。结果到第二学期,孩子的成绩突然一落千丈。笔者问她,你们是不是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这位孩子的母亲说,孩子从小到大,一直就不需要我们操心。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要他多出去玩,不要太刻苦了。原因是这样的:孩子在第二个学期的时候,由于一次乱吃了东西,闹了几天肚子,我们叫他在家休息一两天时间。他怕耽误学习,非得撑着去上学,结果病情反倒加重。其间,的确耽误了一些学习,但那是没有办法的。一次小考,孩子的成绩肯定受到一定的影响。他平时特别在乎成绩,然后就很难过,变得更加孤僻。心中认为,再也赶不上同学们了。这个孩子平时就是太要求完美了。然后,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孩子现在就根本不碰书,整天打游戏机,也不去上课。他认为他再学也是徒劳,反正也赶不上人家。而现在最着急的就是父母亲了。这位母亲说,希望李老师救救她的孩子,不能让他再这样堕落下去了。由于李老师忙着接待家长。笔者告诉她,希望她最好是晚上打电话过来。

  心理遭受严重扭曲的孩子

  今天下午,李老师家接待了两拨来访的家长。2点半,是青岛来的母子俩。母亲43岁模样,孩子十六七岁光景,母子俩都长得很精神,穿着也很讲究。母亲愁眉紧锁,孩子坐立不安。笔者上前搭话:"你孩子有什么问题。""没什么问题。"显然母亲很谨慎。然后笔者说了一句:"青少年的问题本身就不是大问题,都是正常现象。"一句话使这位母亲放松了,她的神色开始缓和。然后,笔者又进攻:"是不是孩子学习太紧张了?"孩子说:"生在这个时代就是一种悲哀,就是因为学习紧张。"家长接着说:"我们当年怎么就不会出现这么多毛病呢?"孩子针锋相对:"你们那时候根本不用学习啊。"家长只好叹气,说:"还真是那样。"其实,中午李圣珍老师午休了仅仅半个小时后,整装完毕,就将这对母子俩引到里屋。下午6点,是孩子们的休息时间。李老师告诉笔者,他们也是通过看中央电视台节目后来的,这位孩子的心理扭曲得很重,在一个培训中心治疗无望,才带着最后的希望来找她。笔者当时没有介入,因为李老师怕家长说话不自然,等那两位走了以后,李老师说,这孩子要是早点到我这儿来,也不至于这样。

  内忧外患的孩子

  在李老师没有谈完之前,又来了两位母子,他们是北京人。母亲约有四十七八岁,男孩20岁左右。母亲长得很精神,穿得干净利索,头发盘在脑后,还化了一个淡妆。这个男孩高高的个子,在1.80米以上,瘦瘦的,头发凌乱得把整个脸遮得只剩下很小的一块,并且很久都没有剪了。据他妈介绍,孩子成绩一直很好,从小学到初中总是排在班上前几名。到高中,由于转学到了一个新的群体,整体竞争力比以前要强多了,他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父亲工作很忙,还在外面找了一个情人,母亲忙于开餐馆赚钱,有很长一段时间根本没有人管他。家长也不知道孩子的情况,一方面疏于对他的教育,另一方面,由于父亲性情比较粗暴,非常没有耐心,望子成龙心切,言语过激,有时候居然说:"像你这样还不如死了算了""考不上大学看你如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等等。加上近段时间父母亲闹离婚,孩子更加没有心思学习。母亲说的时候,孩子坐在旁边一言不发,一直在玩弄自己的手指,脸低得几乎看不见。笔者说:"其实这种压力是很多人都有过的。不要紧,调整一下就好了。"笔者安慰他的母亲。

  然后,母亲在那里继续长吁短叹,说:"其实我的孩子特聪明,特有悟性。"孩子在旁边很不耐烦地说:"说那有什么用。我的问题你们永远无法解决。"然后从屋子里一下子冲了出去。他母亲本已潮湿的眼睛倏地眼泪涟涟,说:"我和他爸爸对他伤害太大了。"于是,又开始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讲述她的痛苦。她说,他们本是一个很好的家庭,丈夫和她都是大学毕业,丈夫在国家机关工作,她是一个公司的会计,她在原单位内退后就自己开了一个餐馆,一天18个小时忙里忙外地精力全花在了那个餐馆上。结果祸起萧墙,丈夫在外有了二心,孩子对父亲更加憎恨,甚至仇视。  已经有一年多不愿跟父亲见面了。"其实很多地方也只能怪我自己,刚开始闹离婚那会儿,我哪有时间关心孩子啊,整天自己跟天塌下来似的。心里一闷得慌,或觉得自己特委屈,就控制不了情绪,老是跟孩子说。李老师今天在电话里告诉我,不要把这些情绪都撒在孩子身上,我才知道,我的那种情绪对孩子伤害太大。孩子现在挺恨他父亲,同时性格方面变得极其孤僻,在高中二年级时,孩子感到内忧外患,终于在精神上垮了下来,老是钻牛角尖,只好辍学在家。整天什么也不干,半步不离开家门,就是在家睡觉,打会儿游戏,看会儿电视。"

  李老师跟这位孩子的母亲进屋里聊了一会儿,然后准备跟孩子再谈。孩子一直就站在楼下,也不肯上来。他母亲要笔者帮忙将她的孩子从楼下叫上来,说:"我去他就会跑,今天是我非拽着他来的。"笔者下楼将这个名叫小伟的孩子带了上来,他还比较听话,没有犟,乖乖地跟着笔者上楼来。李老师将孩子带到了没人的一个学生卧室。气氛很轻松,李老师面带微笑,像对一个朋友那样,很亲切地说:"这么精神的小伙子,应该把头发好好理一理,剪短一点,多精神多帅气啊!"这个沉默的孩子一直僵绷的脸上不好意思地露出了难得的笑容。李老师不急着"说教",问他:"你现在准备怎么办?是继续读书,还是出去工作?"小伟回答不出来。李老师说:"那我现在给你出个主意,你现在去找份工作。"孩子马上说:"那我以现在的学历怎么去找工作啊。"李老师建议,不要还没有找就认定找不着,一定要去找,可以自己买来一些招工招聘方面的报纸,还可以通过你的父亲或母亲的亲戚朋友去找,哪怕刚开始只有300元或400元一个月,也是自己挣出来的。当你拿到第一个月工资的时候,你会觉得很充实,会觉得自己活得很有意义,并且可以把第一个月工资的大部分给妈妈,让她分享你的快乐,证明你已经是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了。

  李圣珍老师青少年时代的痛苦

  孩子说,他总是忘不了过去的一些让他很伤心的事。李老师说,其实谁都有过去,也会有很多过去使自己不高兴的人或不高兴的事,这都是很正常的。她说,我的学生都说我这个人怎么很少提到自己过去的事呢?我认为过去并不重要,关键我们要去抓住未来。她接着说,我们在青少年时代也有自己的痛苦。我今天就破例给你讲一回。原来李老师曾是通州的一个有名的重点中学的学生,成绩非常好,在班上非常拔尖,但碰上上山下乡的年代,那是不允许很多人有大学梦的时代,因为客观条件不存在,大学根本就不招生。李老师这位百里挑一的才女只能去乡下种稻子、喂猪、干农家的体力活。当时她心里也是非常不痛快,认为自己还是应该上大学,即使现实如此,但李老师在心里从不放弃她的梦想,她坚信总有一天她能实现这个梦。好不容易盼到公社给他们村里一个保送上大学的名额,她想,村里能考上重点大学的也就是她,而且她在村里干活的表现是有目共睹的,理所应当让她去。结果出来了,没有她的份儿,她被一个比她条件差得远的人给顶了。她也曾彷徨但苦于无路。然而她还是没有放弃学习,她继续坚持着她的梦想,她在生完孩子的两三年后,终于凭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李老师讲完后说,每个人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不能活在往日的痛苦中,否则就真的不可能走出你的现在。同时,不管你在当时有多困难,只要有毅力坚持到底,就有出头之日。那位孩子沉浸在李老师讲的故事中。李老师接着说:"我很少讲自己的过去,因为人是活在现在和将来,我们在现在和将来还有许多实实在在的事要做。读书的事可以再缓一下,等到工作上有了需求或是自身有了这样的想法,再想办法。因为现在国家发展了多种途径的教育办学,等你开始想学了,或者在工作中发现需要在某些方面再进行深造的时候,你可以继续学习,大学的大门永远欢迎想学习的人。"

  "适合你的才会是好的"

  小伟嘴角露出了一丝不易觉察的笑意,他说:"为什么有很多内心的矛盾还是不可遏止,尤其在一些对与错的问题上,我好像老是搞不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李老师说:"有很多事情本身就没法界定对和错,追求这个也是很辛苦的。比方说,如果你在追求你自己认为的一条正道,而这条道把你折磨得遍体鳞伤,疾病缠身,非常辛苦,你还会认为这是一条正道吗?"她又讲了一个《青年文摘》上的一篇小故事,题目大致是:现在是弃"后"的时候了吗?讲的是两个国际象棋高手下象棋,在其中的一局,一位高手在对手连连逼近中显得十分被动,这位高手有些手足无措,突然间,他勇敢地放弃了作用非凡的"皇后",这在国际象棋比赛中是很少见到的,然后用自己的非凡智慧力挽狂澜出奇制胜。后来证明放弃那个"皇后"是对的,如果当时不果断地放弃这个在众人看来十分可惜的、美好的东西,那位高手也就输了。为什么这个故事广为流传?因为它告诉我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你要追求的,也许不一定是众人都看好的东西,但是那却是适合你的,适合你的就会是正确的。李老师进而告诉他:"虽然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但不一定都要去追逐,有时候用放弃的方式,反而更容易达到自己的理想境界。"

  小伟基本上同意了李老师的看法,他表示李老师的意见很中肯,为他指出了一条具体的路,他母亲也十分高兴,说:"今天真是没有白来。"他和母亲很感激地走了。

  到了小学三年级连一个字还不认识的孩子李老师有她特殊的教育孩子的方式,那就是让他们自己学习。由于她不断地接电话,不断地和家长谈话,她要求笔者下午负责小羽的数学测验,那是一本小学一年二期的测验题。小羽由于没看清题目,做错了一道题,李老师要他大声朗读这道题目三遍。然后要笔者开始计时,小羽很快将B卷用半个小时的时间答出来了。准备给小羽判卷时,李老师告诉笔者,不要给他判,要先让他自己判,这是真正训练他自己学习的能力。小羽很快判了出来,分数却要由李老师来给,李老师将错误处看了以后,轻轻拍了一下小羽说:"98分,好样的。"谁能想象,小羽这个10岁的孩子在去年下半年刚来这儿时什么都不会,到小学三年级,连一个字都还不认识。

  小羽是来自河北的一个男孩,由于他上有3个姐姐,在家的地位自不待言。家庭长期的娇生惯养,同时在学校表现不好,不写作业,上课打闹,和同学打架,当老师的想着法子处置他,叫全班同学往他身上吐唾沫,还给他喂屎。在河北他实在呆不下去了。去年9月,到了李老师家,数学数到29就数不上来了,语文呢,连一个字也不认识。今年进步很快,一年级的数学成功地拿下来了,语文也能看一些初浅的课外读物了。写完数学题,李老师要求小羽大声朗读一本带拼音的配有彩色插图的《十万个为什么》的课外书。李老师说,现在要好好拓宽他的知识面,加大各种信息量的摄入。让他开阔视野,养成自己读书的能力。而对于和小羽差不多年龄的小成来说,关键是要训练他的思维能力,快速反应能力,李老师给小成做了两本用长方形纸条做成的口读练习本,上面写着各种数学运算,要求孩子快速阅读这些算式,一定要不断提高速度。小成读着这些算式,刚开始速度很快,越读到后面,就慢了下来,李老师告诉笔者,孩子有一些弱视,通过这种方法,一来提高他的大脑反应速度,二来改变他的口舌不清的问题,再一个,就是刺激他的视觉神经,提高他的视觉反应。小成读得更慢了,他有点不是很专心,李老师马上走到他后面,说:"好孩子,加快速度。"说着,便开始帮小成练习,开始"7+2=9"地读起来。李老师要笔者照着她的模式带孩子读。后来,笔者问李老师,您这个方法是在哪看到的,笔者说我曾经在一本书中看到过西方教育孩子的一个锻炼思维的方法,就是这种快速阅读法。李老师淡然一笑,问笔者:"是吗?我没有看到过这类的书,这些都是我平时琢磨出来的。"

  锻炼孩子们的行动能力

  李老师非常注重对孩子的行动能力进行锻炼,下午4点多钟,她让小同、小梅、小成、小羽自己把一些自行车和滑板车搬到楼下去玩,还交代陪同的张阿姨,要辅导小成大胆地从左边上车,小成的自行车是后边带两个轮的,李老师说,过两天要把自行车后面的两个轮给卸下来,李老师强调:"要让他在意识上不要依赖后边的两个小轮。"李老师告诉笔者,运动可以锻炼他们的自信力,锻炼他们的勇气。小成刚来的时候下楼都怕,总怕一脚踏空似的,走起路来慢慢悠悠的,像个老头,特别胆小,也怕见生人,说话声音特小,当时是他母亲带来的,进门就躲在妈妈的怀里。李老师就教他玩,跳绳、骑自行车、玩滑板车。现在走路都风风火火的,说话声音提高了好几倍,他妈妈都不敢相信,说:"我们小成怎么像换了一个人。"现在每个礼拜回家,不但自己铺床叠被,还知道玩了以后要求我们陪他学习一阵。"

  小同的故事

  小同今年12岁,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被大家称为"小博士",扣着一副小眼镜,一副机灵好学的样子。他什么书都爱看,尤其是古典文学。中午在床上折腾半天的就是他,别人在睡觉,他就一直手不释卷。结果到下午2点半,大家都要起床了,他又睡了。他告诉笔者,他喜欢看的书很多,外国小说、中国的古典小说,四大古典名著除了《红楼梦》其他都已经看完了。为了让小同讲出他来这儿的原因,笔者故意激他:"小同,你是不是喜欢在学校打架?""没有。"他笑着说。"

  那你为什么来这儿?""我不喜欢老师。""为什么?""不为什么。""是不是老师喜欢骂人?"他笑着说:"就算是吧。主要是那些老师教的课我早会了。"然后,他就不愿意再讲了。后来据李老师介绍,才知道小同是个悟性很高、学习很快的孩子,正因为这样,在课堂上经常提一些老师也会感到有些为难的问题,或者他经常不同意老师的看法。老师对这种经常与他"作对"的孩子真的有点烦,老是批评他,说一些不合适的话。他在老师的高压下有所收敛,但又经常在私底下嘀嘀咕咕,师生关系就更加紧张了。后来,小同就不去上学了。在一个训练中心训练了一年,效果不是很明显,心理还是调不过来,全身的协调性还是很差,连绳也不会跳。

  刚到李老师家时,小同特别没有自信,内心很矛盾,性格焦虑,胆子小,动作上极不协调,老是喜欢哭。李老师教他跳绳,他不敢跳,后来在李老师的帮助下,他跳了第一个,动作不是很顺利也不是很完美,李老师还是很高兴,鼓励他:"孩子,其实你不是不会跳绳,你能跳得很好。"小同也露出了难得的微笑。然后在李老师的不断鼓励和帮助下,小同终于能连续不断地跳出好几圈绳了,这都是在短短的一个星期里发生的。李老师马上向小同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哲学问题:"你认为难的事做成了以后是不是觉得特别简单?"小同开心地笑了。

  小同在李老师的帮助下又开始学习骑自行车了。学习骑自行车的难度比跳绳还稍微要大一些,它需要很强的平衡能力,更需要的是勇气和毅力。李老师教他的第一步是先大胆地一屁股坐到车凳上,因为自行车很小,所以这个动作对小同问题不大,然后就是两只脚勇敢地向前蹬,老师扶着后凳,跟在后面跑,小同刚开始时吓哭了。因为这是他无法逾越的、一道艰难的心理障碍,他没有自信,他害怕摔倒。李老师对他说:"没关系,你大胆地蹬,老师在后面看着你。再说要真快摔了,你脚一点地,不就立住了吗?"孩子终于慢慢地蹬出了他第一段由自行车走出的路程,这对他来说,也许是极其关键的一步。现在,他要学的是怎样上自行车,李老师给他做示范,告诉他说,你先慢慢地用一只脚踩在踏板上然后滑出去,滑稳了,然后把另一只脚勇敢地跨上去就成了。现在的小同很熟练地跳绳、骑自行车,他玩滑板车也玩得不错。在大家都准备下去玩的时候,小同将滑板车一滑,在李老师家的大客厅里滑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如果不是李老师介绍,谁能看出这个孩子曾经在行为协调能力方面有缺陷?应该说,李老师又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

  小弓的《血色日记》

  小弓今年15岁,属虎,山西太原人。他上身穿一件酱色的毛衣,个子显得很高。他坐在桌边,拿着书唉声叹气,一会儿玩玩手头的铅笔,一会儿拿着一本书看上两眼,一会儿又跟旁边的小风说两句闲话。只要李老师一出现,他马上就问:"李老师,可不可以休息一下?"李老师告诉他:"你要学会忍耐,你今天下午还没有干什么事呢。"他在极度的空虚中将笔者当成了一个聊天对象。他告诉笔者以前在学校老是打架,小学三年级就把别人的鼻梁骨打断了,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把一个同学打得很严重。笔者问:"那你为什么要打架?"他告诉笔者,因为以前他老受人欺负,所以,后来就打别人。他还曾经抢过别人的钱,不但抢过比他小的小学生,还抢过年龄比他大的初中生,甚至高中学生。笔者问:"你抢钱是为了什么?想买东西爸爸妈妈不给你钱吗?"他说:"阿姨,你根本看不出来,我爸爸是个局长,爷爷奶奶是局级以上的官,我家里一点也不缺钱,父母也很少克扣我,抢钱并非完全为了钱,而是寻找刺激。"他因此还被抓到公安局关了2个小时,还被警棍打过。他一边说,一边将警察的姿势学给笔者看。他还告诉笔者,他曾经参加过一个黑社会团伙。

  他肌肉特别发达,不满15岁的孩子已经有1.8米以上的个头,体重达165斤。他被母亲送到李老师家还不到一个月。在他的床头写着他的学习计划表:上午基本上是读外语,看课外书。下午是看语文和练习写字。晚上是数学物理的学习时间。基本上是在家自学。他说,不懂的可以问老师。笔者问:"那你学得怎么样?""一般一般。"他神情很没有生气。他懒懒地告诉笔者:"说实话,我现在感到心特别乱。"他在大家学习时,不知道自己究竟要看什么书,于是拿出一个蓝色硬壳笔记本,是一个崭新的没写过字的本子。他翻到1/3的地方,写了3个字"一只手"。他说,他要写一个特别的故事,极其恐怖。写的过程中,他问笔者:"阿姨,坟地的两边应该写哪个'的'?"写完后,他又在文章的左页配上4个大字"血色日记",并用红水笔将这几个字渲染得血淋淋的。写完以后,他让笔者看他的血色日记,日记上写道:

  在一个很昏暗的傍晚,有两个姐妹穿过一块大坟地。坟地的两边根本没有路。天色越来越黑,越来越黑。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只蝙蝠。那只蝙蝠把姐姐随着一阵风带走了。妹妹感到特别害怕。她的手里揣着姐姐的一本日记。突然,她听到一个声音说:"千万不要打开这个日记本,否则你的后果将不堪设想。"妹妹就是不听,于是把这个日记本翻开到第二页,那个声音又出现了:"我现在已经站到你的面前了。"妹妹很惊恐地往四周看了看,好像没有什么人,她只看见有一块黑布在她的面前飘来飘去。她就问:"你怎么没有头和身子啊?"那个声音又出现了:"因为我是鬼啊!""那你为什么没有脚啊?"妹妹又问。"因为我是鬼啊!""那你为什么没有手啊!""我的手在这里。"说着,一只巨大无比的黑手猛地伸到了小姑娘的面前,把她吓了个半死。(文后附画了一只手)小弓见笔者看得很认真,问笔者:"阿姨,故事是不是很刺激?"我说:"一般。"他说:"那你能不能给我讲一个更加刺激的故事?"笔者说:"小弓,你先好好学,下次我真给你讲一个。"他说:"好阿姨,我求求你啦!"笔者还是不给他讲。

  "李老师现在是我惟一的亲人"

  今天下午笔者2点半到了李老师家。大家正在起床叠被子,小成把被子翻转摊开,然后很快将被子叠成了一个标准的"豆腐"。其他的孩子个个动作都非常利索,几下工夫就把内务整理得很干净整洁。

  然后,李老师叫大家到客厅的课桌旁学习。小风学习数学,他这几天因为在校打架,李老师让他在家好好反思一下,给校长、班主任还有她,每人写一份保证书。小风在学习上是个接受能力很强的孩子,但是用李老师的话来讲,这个孩子的特点就在于总是心静不下来,李老师一出现他就赶紧变得很乖,很认真地学习;李老师一离开,他就到处东摸摸西看看,一会儿拿出课外书,一会儿跟小弓闲谈。李老师最后干脆让他们练字。其实他们每个人每天下午都要练习一个小时的字,这也是李老师的一个特殊的教学内容。

  李老师告诉笔者说,通过练字能够静心,同时她能从孩子们写的字上判断出孩子目前的心态和心境--字如其心,李老师一般教他们用一张薄薄的白纸覆在一张字帖上,这张字帖的字的笔画都是凹进去的,更加便于他们练习。陆风的字写得很快,但笔力不够,李老师告诉他:"小风,注意你的字,它在发飘,证明你的心态很浮躁。一定要沉着,笔画要到位,笔锋下压。"小风的字的确有点软绵绵的,他用的是一支签字的笔,这杆笔不用费劲就能将字写得很黑,李老师于是专门给他换了一支圆珠笔,这样就更见笔力。李老师告戒小风:"现在我叫阿姨盯着你,如果你不专心,阿姨提醒你,你一定要听。"这就好比你在学校表现不好时,同学们提醒你,你自己要能听得进别人好的意见一样。李老师的教育方法果真是与众不同。李老师最后又同时嘱咐他和小弓:"你们一定要培养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忍耐能力,老师在与不在都要一样,这才是最重要的。"然后李老师忙着去和来访的家长谈话了。笔者问小风:"你以前不是很厉害吗?"小风说:"是啊。"他很坦率地告诉笔者以前在广西老是打架,老师都被他打过,老师不敢打他,因为他和黑社会混在一起,他连母亲都敢揍。小风长得一副很善的样子,看他的相貌,谁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其实李老师已经亲口证实了这一切。

  笔者问小风:"你现在为什么那么怕李老师?她叫你站,你就真站着,以前你似乎不是这样吧?"他笑一笑,说:"她可是我现在惟一的亲人。我要再不听她的,就连最后一个亲人也要失去了。"

  小风来北京已经一年多了,这一年,他的进步相当快。以前那种"小霸王"的形象在李老师这里得到了彻底改变。我发现,他中午在厕所里自己刷鞋,刷得很认真。现在见人打招呼,也很有礼貌。有一次笔者打电话,是小风接的,孩子在电话里用词让人感觉非常舒服,如:"阿姨,您有什么事?""阿姨,老师出去了,你有什么事,我替你转告。"听说就在他刚来北京不久,一次打电话回家,正好是他母亲接的电话,他很亲切地问妈妈:"您好不好?爷爷奶奶好不好?"他妈激动得都快哭出来了。其实,笔者又想到了李老师说过的一段话,孩子是联合体,还是在一个动物性的这个层次上运行着,你要把他接到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中去。对小风的"李老师现在是我惟一的亲人"这句话,笔者感到很吃惊,因为他的父母对他那么关心那样好,为什么说出这种话呢?李老师给笔者的答案是:父母亲要成为孩子的情感归宿,让他在你这里能得到情感上的慰藉。李老师平时对小风很关心,这次孩子因打架回家,李老师怀疑他身体上缺一些元素,带他到医院去查,医生说孩子还真缺钙。小风一般什么都会告诉李老师,因为李老师不会老是数落他,她会把道理剖析给他听,会告诉他具体要怎么做,而不是骂他、讽刺他、冷落他。

  自己替自己做主的孩子

  今天,笔者帮李老师接了两个电话,一个电话是河北的,那位妇女声音特别急,说,李老师现在还收不收孩子?笔者问她,孩子出了什么问题。她说,她家有一个男孩,成绩一般,但是有一点就是太贪玩,整天打电子游戏机,有时发展到逃学打游戏机的地步。老师要孩子请家长到学校,孩子也不请,什么都自己替自己做主。一次,老师要家长到学校去,家长去了,老师劈头盖脑地批了一通家长,说太不关心孩子的学习了,请你们都不来。她说:我们真是感到很委屈,其实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回家问孩子,孩子淡淡地告诉我们:忘了。她说,现在的孩子怎么就这样,什么都是自己做主。

  孩子心灵上受到的许多伤害都来自父母

  还有一位家长打电话,说要李老师救救她的孩子。她是湖北的一名教师,在学校里她还是那种学生非常爱戴的老师。但是她最近却为孩子的事特别着急。她说:"女儿今年14岁了,读初中二年级,今年突然不愿意去上学了。她只说,怕老师上课提问,怕同学议论自己。孩子的班主任也到家里来了解情况,问不出什么很在理的原因。我很着急,以为孩子可能在心理上出了什么问题,于是,又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但仍然不能解决问题。从去年到今年,一年多时间,她已经有过多次反复,一段时间到学校去,一段时间又不到学校去,以至现在根本就不去学校了。学校建议她休学,可她还不愿意。进初中的时候,她的成绩属于中上等,现在成绩下降很多,已经跟不上班了。关键是她非常厌学。"说完,家长长叹了一口气。李老师在电话里的谈话笔者自始至终都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其中李老师说的一句话,笔者体会很深,就是:所有送到她那里的孩子,心灵上都受过有意无意的伤害,而伤害他们的往往是他们的父母亲。

  接着,那位母亲说:"回想一下,我的孩子的成长经历,我认为可能是我们做家长的太伤害她了。这个孩子的父亲一直不在我们身边工作,家里从她小时候起基本上就是我和她,可以说,她从小就失去了父爱。我一个人带着孩子非常辛苦,又非常孤独。所以我经常对她发脾气,甚至打她,我对孩子的鼓励和表扬不多,有时候还讽刺她,因为她的毛病实在太多。批评多了,孩子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以至于她现在一点自信也没有,凡事总是无所谓。在学校不愿与同学相处,胆怯、害怕。我本来打算结束和她父亲长期的两地分居,想去她父亲那儿生活,孩子又不愿去。孩子的问题真的很棘手,一来孩子这么不听话,二来我自己也做错了不少事,每次打她或骂她以后,我就会陷入一种深深的自责。可一到气头上,又什么都忘了,我女儿到现在还记恨我。"她说,女儿永远记得我是怎么打她的,怎么骂她的。这位家长在电话里的声音都有些哽咽,说:"我在学校当老师,学生都挺喜欢我,而我在家里怎么就当不好母亲,这不是命运对我的一个极大讽刺吗?"因为李老师一直在和家长谈话,笔者只能让她晚上再打电话来。

  李老师的训练方式

  张阿姨一直带着小梅,顺便组织好下午大家的学习。她告诉笔者小梅每天的训练方式、内容,李老师都经过精心安排策划。

  她还拿出李老师给她订的讲义给笔者看:

  (一)下阶段安排如下:

  1.安全:要密切注意院内闲杂人员、住户、民工2.学习:时间上要严格遵守,准时开始,学习时保持安静内容每人制定自己的学习内容环境要轻声慢步,保持安静,不要吵闹3.体育活动:

  --球类:篮球、羽毛球、乒乓球

  --跳绳:分个人和团体

  --棋类:五子棋、象棋、跳棋、国际象棋4.生活:吃饭、收拾东西、洗衣、晒被子

  (二)分工

  1.张老师主管学习管理

  2.整体:学习准时开始

  环境:安静无吵闹

  内容:学习进度

  个体:小梅、小成吃饭

  2.李德英主管生活

  保证时间按时吃饭

  保证卫生

  负责小羽学习

  (三)作息时间

  上午早读:7:00~8:00保证大家要大声读

  8:00~8:15吃饭

  8:30~10:00学习

  10:00~10:30休息

  10:30~11:50写字(英汉),读课外书,抄写好的句子、段落

  12:10~12:30吃午饭下午

  12:30~1:00午休

  2:10~4:00学习

  4:30~6:00学习,练字看书吃晚饭晚上学习:

  7:20~9:20小学生睡觉

  9:20~9:35中学生休息

  9:35~11:00中学生学习

  11:00中学生睡觉李老师还针对每个孩子制定了详细的学习和锻炼计划。

  比如她在小梅的计划上写道:

  1.定时和随时教育相结合;

  2.定人教与全家人人教相结合;

  3.口语和卡片教相结合。等她一睁开眼睛就开始教,让她说,让她做。全家每人10天教会她一句话。写在卡片上读、说。

  近期目标:

  让她生活上自理,包括吃、穿衣、脱衣、扣扣子、系鞋带、洗脸、刷牙、叠被、铺床、整理玩具、整理衣物。每件事都要成为她的教材,让她学会使劲,练习自我意识。做舌头操每天10分钟。上、下、左、右、里外卷、舔、转,要练得很灵活快速。让她语言学得准确、流畅,并让她有主动说话的愿望。小成也练,练嗓子:吹气泡、吹号。

583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