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健康知识>其它健康常识>

中小学健康教育工作内容

立文分享

  教育健康与学校可持续发展是两个不同层面但又密切相关的主体。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中小学健康教育工作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小学健康教育工作内容篇1

  摘要: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逐步深入,人的心理素质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作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尤其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其健全人格的发展,形成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忍不拔、勇于战胜挫折等个性心理品质。

  关键词: 小学生 心理障碍 心理健康 健全人格

  一、小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现象及原因。

  在学校里,有许多小学生与常人大不一样,他们表面自尊但内心自卑;愿意进取但畏惧困难;有参与意识但参与能力低下;有较强的自我实现欲望但消极的自我实现方式。这些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大都以自我为中心、自卑、孤僻、冷漠、妒忌、不满、不思进取、破罐子摔碎等严重的逆反心理。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于不良的社会生活环境造成的。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家长过分溺爱。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在家里被众星捧月似的宠着护着,“拿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口里怕化了”,这种学生,在学校自理能力差,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承受能力差,自尊心很强,但自信心差;喜欢表扬,但对批评却接受不了,甚至产生严重的挫折心理,厌倦学习,厌倦学校。二是平时的高压教育。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的心理负担愈加沉重,早成才、快成才、多成才的压力日益增大,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使学生的学习充满功利主义。学校以分数和升学衡量学生;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情迫切,学生除要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参加众多的补习班、兴趣班、特长班、外语班等学习,整天精神高度紧张,心理疲惫,压力很大。从而造成孩子的孤僻冷漠,甚至对各种学习,对家长、对学校都有逆反和仇视的心理。三是缺少爱。主要发生在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或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小孩遭受父母离异,心理受到打击,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方面处理不当,就会使孩子觉得不如别人,缺乏信心和同情心,心理受到挫伤,产生妒忌、不满、不公平等心理。四是自身缺陷。有个别学生长相不好看或身体残疾,别人讽刺、挖苦,使他们心理受到伤害,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宽容,产生了羞愧、自卑、不思进取、委屈、失望、说慌、无助、失落、对老师疏远、逆反心理等心理现象。五是缺乏生存教育。学生对生命的意义、生存的价值认识不清,产生错位。正是由于这种种原因,使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二、关心爱护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对小学生来说,心理健康问题多数与关爱、理解、信任等缺乏有关。因此,要搞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老师必须对孩子充满爱心,对学生抱以保护、爱抚、友善、关心、热情的态度,用关爱的精神去教育心理不平衡、心理被扭曲受伤害的学生,通过心理的安慰、心理引导和心理咨询给以安抚和解脱。而不能搞成思想品德般的说教或者心理卫生知识的讲解。那么,老师如何有效地对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呢?

  1、创设宽松和谐的良好环境

  教师和家长在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帮教和矫正其心理失衡时,应首先为他们创造一个适合他们心理成长的良好外部环境,捕捉教育时机,为他们选择和提供一些可读性强,又适合其年龄特征,内容健康的课外书籍,结合重大节日多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平时组织学生观看健康的影像,组织参观烈士纪念馆,革命先烈纪念地,举行歌咏会、朗诵会等等,以此来分散和转移社会不良影响对他们心理的刺激。教师和家长应该放下架子,同学生交朋友谈思想,摸清他们心里的真实想法。只有这样,矫正他们的不良心理才会见成效。针对这些情况,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慢慢校正不良心理,逐步培养其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

  一是建立一个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通过在班上开展互帮互学、互相关爱的活动,让学生相互深入全面的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鼓舞其勇气,对困难挫折都能勇敢面对,对他人理解、尊重、宽容,在集体中做一个受欢迎的角色。

  二是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采用启发式和快乐教学的方法,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同时,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逐步克服学习困难,增强其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培养他们相互协作、共同探讨的精神。

  三是创设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利用主题队会活动,组织学生观看他们喜爱的影视片,讲故事,谈理想,说未来,选取一些社会角色作模拟表演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自己的角色心理,把远大的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学习结合起来,帮助学生逐渐克服缺点,自我完善个性。

  2、关注差异,用爱施教

  心理健康教育与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同,它更多的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发现,绝大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不存在大的问题,有问题的主要是极个别的,由于多种原因长期造成的。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就必须认真全面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有关情况,通过日常的观察,初步确定出重点的教育对象,在作进一步深入了解后,再制定出教育计划、方案和措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和疏导。

  结语: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的一项内容和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一门全新学科,是心理学理论的技术体现,属于应用心理理解范畴,是直接服务于人心理健康的一门独特的理论与技术。现在,农村小学并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主要是班主任与家长及各科任老师共同配合,处处留心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展开帮教,用爱温暖他们,启发、引导、提高学生对自身调节的自控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帮助他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发展。

  中小学健康教育工作内容篇2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日益被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所关注。目前制定的《21世纪中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即进一步提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被纳入学校的日常工作中来,被看做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与突破口。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怎样认识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下面就我个人历经三十八个春秋的教育生涯,在工作中的体会,谈点粗浅的看法,仅与大家共勉。

  一、平时留心观察,收集学习和生活中的典范

  我认为教师只要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以下现象:

  1、老师对考试成绩差的学生说:“老师经常关照你,你的成绩始终提不高,怎么这么笨!真是没救了!全班的成绩都被你一个人拉下了!”这个学生低着头,忍受着教师的指责和全班同学投来的抱怨的目光。

  2、老师对反驳自己的学生说:“你这是什么态度?竟敢和老师顶嘴?你还想不想念书了?!”在老师的呵斥中,学生满腹委屈但不敢讲话。

  3、老师对学生说:“今天晚上的家庭作业谁要完不成,明天早晨你就别进教室了!”第二天早晨,果真有的学生被拒之门外,有的明知“进不了门”,干脆呆在家里不来或逃学了。

  4、老师规定:“作业错一次,罚做20或50遍,再错,罚做100遍,依次翻番。”结果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因一错再错而老师又不给他“指点迷津”,被罚做1000遍!这样一个近乎天文数字的庞大作业量,使这名学生再也不敢上学了!

  5、学生家长对老师说: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不听话你就打!没问题!而老师也感到这样的家长“真是通情达理,对老师信任,跟老师配合”。

  现象6、一位学生因作业没完成,被老师用小棍打左手心,导致学生的左手发肿,家长要找老师论理,学生还极力阻拦不让家长去学校。这是为什么呢?值得我们去深思。

  二、认真分析现象,找出现象的共同点

  以上六种现象是对小学生心理上的惩罚和心灵上的伤害,这些现象的特点是:

  第一、教师不讲究科学,使学生的心理产生障碍。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研究学生的心理,不讲究科学,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滥用不正确的惩罚措施,例如前面提到的罚学生翻番地做作业,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如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自卑感、受挫感、丧失自信、缺乏兴趣、忧郁、压抑、胆怯、畏难、自我形象降低,不在与同学交往,甚至„„

  第二、教师不尊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

  对学生的体罚、讽刺以及家长式的“霸权主义”作风,使学生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宽容,从而产生了羞愧、自卑、不思进取、委屈、失望、说谎、失落、对老师疏远,逆反心理等心理现象,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 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小事情”,其实不平常,它们造成了我们看不见的伤害却是更深的伤害——心理伤害,破坏了学生的心理状态。

  三、共同调研查找,探究产生伤害的原因

  第一、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也有部分教师,切身体会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对于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当他想认认真真地来做这方面事情时,才发现,原来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是那么缺乏,无力支撑,心有余而力不足,没办法操作。

  第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也有一些教师,朦朦胧胧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却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与自己关系不大,与教育教学关系不大,那不是自己该研究和能研究的,而是专家学者的事。

  第三、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提起心理健康教育,很多人想当然地把它理解为思想教育、品德教育,认为思想健康品德高尚就是心理健康,概念模糊。其实根本就不懂得心理健康是怎么一回事,更谈不上心理健康教育了。 第四、环境的过低要求纵容了教师的“懒惰”和“无知”。有些家长的文化水平从整体上来讲相对较低,所以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诸如“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这些名词更是闻所未闻,也无人对此提出什么要求,而在家长群体中和一定范围的社会舆论中被普遍接受的论点是:“师生如父母,教师对学生没坏心,打两下也没关系”,“教师总是对的,无论怎样批评学生都应该的和可以的,对老师的语言、方法态度不能苛求”,“教师对学生的惩罚是必要的,那是对学生负责任的表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家长和舆论却从不考虑这“打两下”“批评”“惩罚”是否已对学生的心理构成了伤害?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也就开始“打两下”、“批评”、“惩罚”。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什么是心理伤害,什么是心理障碍等也就懒得问津了,自认为“省事无事”,却不知是其害无穷,有的甚至毁了孩子的一生。

  四、学校领导重视,组织教师开展培训

  近两年来,在新一届领导班子吴中良校长的带领下,组织教师开展培训,从而使教师认识到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升华。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和特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具有稳定的情感;2、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3、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多种心理特点;4、智力正常;5、意志力发展好,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笔者在教育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作了探索。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分为3个层次:

  第一、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

  具体包括:1、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而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等;2、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3、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4、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知道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5、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队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6、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性交往的知识和技巧。

  第二、 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 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而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

  具体包括:1、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2、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3、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胆怯等;

  4、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5、性行为问题,主要指由于儿童的性无知而产生的性游戏行为。

  第三、 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

  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三)、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途径: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在学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等多项工作中;2、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和开展有关的心理健康文体活动;3、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4、自我教育。学生通过自我矫正、自我诊治、自我训练、自我修复心理障碍,这样也最锻炼一个人的心理素质。 5、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社会家庭教育环境等。

  总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具有健康心理的二十一世纪劳动者是学校、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这是一项系工程,是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把小学生健康教育工作搞好,必须有学校、教师、家长、社会、学生共同努力,是教师应该手当其冲。只要我们把教育教学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在心理健康教育这块园地里,一定能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人才。

  中小学健康教育工作内容篇3

  内容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工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健康的心理对于每个人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愉快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实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首先必须为心理健康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其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注重对学生讲授心理健康的知识;再者心理健康教育必需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最后还必须利用形式多样的体育、美育和德育教育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才会行之有效,收到的实效。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工程,它融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精神医学等多种理论和技术于一体,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全面地、科学地实施才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健康的心理对于每个人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愉快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如果仅停留在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咨询等方面,认为这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那就是很大的偏颇。为此,有必要对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诸因素作全面的分析,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实施,从而收到最佳的效果。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俗话说得好,和好人学语,和叫花学流言。一个中学生的家长整天对他唠叨,老师经常对他批评、惩罚,家长和老师对其常常提出过高的他所不能接受的要求,就会导致该学生的焦虑、自卑和甚至智力下降。一个中学生如果生活在宽容、谦让之中,他就会学会宽容、谦让;反之,如果他经常生活在冷漠、嫉妒之中,就会变得冷漠、嫉妒。这些现象说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程度与状态,在很大程度会受到他所生活的环境影响,所以有人说:“健康的心理存在于和谐的关系之中。”不同环境的熏陶,将会给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努力营造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良好环境氛围。

  为此,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首先了解中学生成长的经历、生活的环境,努力消除影响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加强正面引导,促使中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教育者可以通过谈话、启发、鼓励、激发等手段,诉诸于中学生的有益行为,让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情在中学生头脑中得到强化,通过移情、反向激励等方法,让中学生努力建立起美好的印象,以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状况趋向良好。比如父母离异的中学生缺少温暖和爱抚,可以用行动使他感受到温暖和关怀;过去因为成绩差而被人瞧不起的中学生,可以寻找该生一切优于他人的方面予以表扬,以增强他的自信心。某中学生获得荣誉后,让大家向他祝贺,既增强他的自信心,又增加他的情感体验。其次创设和谐的气氛、建立良好的关系。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老师之间都融洽和谐,真诚相待,团结互助,充满亲情。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学生会在心灵深处受到无形的教育和潜移默化地影响,倘若缺乏这一点,一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应该指出,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首先要求教师从自身做起,要用自身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教育行为、良好的师德风范教育感染学生,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优化教育方法,注意以情感人。如果教师自身心理不健康,则将给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而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本身就是无形的心理健康教育。

  以上所述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与之相对的是人的自我心理环境,因为人的自我心理环境不仅受到外部的影响,也受自我的影响,主要是指受自我暗示的影响。人们会常说,你要想学坏,周围环境再好,你也会变坏;你要想学好,外界环境再差,你也会变好;你认为自己能行,你就能行,你认为自己不行,你就不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两者之中,内因是关键。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同时,更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内部心理环境”——自我意象,如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引导、自我安慰、自我激励等,用“超我”来调节影响“本我”,用理性来引导潜意识。当然,往往由于中学生自我主宰和理性思维的能力较差,思想行为多情绪化,因而必需在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同时帮助中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注重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讲授

  有一个中学生每次离家上学,明明自己已经把门锁 了,可是他总要再回头看看,生怕没锁。一次他从一本心理健康的书籍上了解到,这是一种心理疾病。于是他以后出门时在检查一下门锁后便叮咛自己:我已经把门锁了,不要再回头。这样,他很容易地矫治了自己的心理疾病。

  一名女中学生来了月经,心理非常紧张,整天神思不宁,父母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而细心的女班主任老师却引起了注意,经过了解,判断可能是由于该生的生理变化引起的,由此班主任便找了些青春期卫生方面的书给她看,并告诉她这是女性成熟的标志。经过学习和疏导,这个学生很快便克服了心理顾虑,恢复了原有健康心态。

  一个人懂得生理卫生知识和病理知识、医学知识,他就可以用这些知识来检查自己的身体,发现问题,及时治疗,这样他的身体就可以保持健康。同样,一个人如果掌握心理卫生、心理健康以及其它有关知识,他就可以以此检测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应该怎样才会使自己的心理更加健康。

  心理健康知识很多,以下是心理健康的一些最基础知识,建议老师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搞讲座等方式传授给中学生,帮助学生学习理解。

  第一,心理障碍的知识:什么是心理障碍,心理障碍的分类及产生原因,怎样矫治心理障碍,如何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心理暗示等。

  第二,心理健康主要表现:自我意识观念明确;情绪稳定,乐观豁达;同情他人、善待他人,乐于与他人交往合作,友好相处;智力、人格、个性发展和谐;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等。

  第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对心理健康的评价:(1)具有适度的安全感;(2)具有适度的自我评价;(3)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4)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9)在不违背团体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常规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求能做到恰如其分的满足。还有与人相处的知识、乐观向上愉快生活的益处等相关知识。

  通过对诸如此类为心理健康服务的知识讲授,让中学生能够较好的理解、掌握健康心理的意义和作用,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己的健康心理,使中学生自己成为一个“心理健康医生”,为自己也为他人诊疗保健。中学生还会由一个心理健康的受教育者变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教育者,善待自我、善待他人、善待社会,这些知识就构成了中学生进行心理保健的基础,成为培养自我保健意识的源泉。这样,他就能在心理健康的道路上日益发展,在塑造理想的自我、培养高尚人格的过程中,展现自我美好的形象,也使自身得到快乐、安慰。这样做不仅能使中学生心理更加健康,还能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并使潜能得到充分发掘和释放。

  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是很丰富的,不仅专业教师要学,任何一个老师也要加强学习,否则就有可能出现自身知识缺乏,甚至心理不健康的问题。

  当然,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不能过多地进行空洞的说教,讲授过于抽象的知识,而应该针对中学生年龄特征,采用适合的方法,结合生动的事例,寓教于乐,让学生得到积极的体验和深刻的理解。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

  思维对于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影响。生活中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有的中学生看到其他同学高兴就会嫉妒,因为他心目中把自我与他人完全对立起来;与此相反,有的中学生则以他人的成功而引以自豪,因为他想,以自己的快乐为乐,快乐永远是有限的;以他人的快乐为乐,快乐才是无限的。同样是听到批评,有的中学生拒不认错,有的中学生则吸取教训,努力改正;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不同的中学生采用了不同的思维方式,错误态度来自于不正确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的正确与否恰恰反映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积极的、乐观的、科学的思维,于已有益;而消极的、悲观的、错误的思维,则于己有害,它不仅伤害自已的心理,还会损害自己的身体。思维对于心理健康的作用,还表现在正确的思维方式能矫正人的不良心理,有利于塑造良好个性,而不正确的思维则会损坏人的心理,损坏人的性格,对人产生极大的危害。

  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注重培养中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教育者应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无意地对中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教育,要引导中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努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由思维来引导心理,培养积极的心态。比如,上劳动课时可以让中学生讨论以下问题:是多吃苦好还是偷懒好?怎样做才能体现自己高尚的人格?如何对待挫折、失败?如何对待成绩、荣誉?从而让中学生明白吃苦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吃苦能使人得到心灵的享受、人格的升华;勇于吃苦的人才是高尚的人;取得成绩、荣誉时应该保持冷静、不骄不躁: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应该想这是命运对我的考验,看我是否不灰心丧气,能否战胜它,我应该做强者,而不能做弱者。诸如此类的思维方式,常常表现为一种理性精神,它使中学生正确地认识一切问题,正确地指导其行动。它不仅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地调节作用,还有助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修养,提升中学生的精神境界。因此说,培养中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

  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例一:某中学生张三某件事没有做好,被老帅批评,感到很惭愧,并且深陷于自责之中,从此灰心丧气,不再努力;某中学生李四作业没做好受到老师批评,遭此难堪之后他竟把牙一咬说:“哼,走着瞧!”;某中学生王五,同样是作业没做好受到老师批评,他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并且保证以后把作业做好,果然取得了出色成绩,反过来又受到老师的表扬。

  例二:中学生甲被别人撞倒,头跌破了,于是破口骂人;中学生乙在踢足球时腿被别人踢破了,因为确实疼痛,就情不自禁地恼恕,但一会儿他又高兴起来了,还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说:“没关系,我不怕疼!”没有对踢他的同学泄愤,自己也不生气。

  由此看来,不同性格的中学生,遇到相同的事,其心理会呈现不同的反应。换名话说,心理反应与中学生的性格是紧密相关的。例一中的三个中学生对待批评和失败采取的不同态度,也取决于其各自的性格。张三消极的自弃,李四任性地对抗,他们在这件事上性格都表现得不好,而王五则很好。性格好就有好的结果,性格不好就有不好的结果;性格好就会显得很可爱,性格不好就会引起人的反感。例二中的两个中学生,同样是受到了其他同学的误伤,可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第一个中学生很脆弱,并且以骂泄愤;第二个中学生则很刚强,尽管在事实上吃了亏,但在心理上却是胜利者。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很多,有的中学生喜欢记仇,有的中学生宽容大度;有的中学生好占便宜,有的中学生宁肯吃亏也不占别人的便宜;有的中学生刚强,有的中学生脆弱:有的中学生抑郁,有的中学生开朗;有的中学生孤僻,有的中学生合群;有的中学生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有的中学生在挫折面前却愈挫愈坚;有的中学生做错事严于自责,有的中学生做错事若无其事;有的中学生容人之长,克己之短;有的中学生妒人之长,容己之短„„上述事例中,哪个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哪个中学生的心理不健康,泾渭分明。而这种种心理表现,主要缘于中学生的性格。所以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考虑中学生主体的性格因素。

  尽管性格是人比较稳定的心理和行动反映,但在人的着力纠正下,性格是可以改变的。英国哲学家培根说:“性格决定人生,而人是自己性格的设计师和创造师。”因此,说人有可塑性,在很大意义上是指人的性格有可塑性。美国哈佛大学的教育家们认为:教育学生最重要的不仅是灌输知识,而且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他们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性格,认为坚韧不拔的性格对于学生以后的成功是不可或缺的,其实这就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坚韧顽强本质上表现为一种心理品质。当然,我们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要使中学生坚韧顽强,还要让中学生学会宽容、豁达、仁爱、大度、幽默、冷静、沉着、刚毅、勇敢、适度忍让,要发扬自己性格的优点,矫正自己性格的缺点,让中学生从各个方面,在性格上能够完善自我,优化自我。所以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五、利用形式多样的体育、美育教育来实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某中学生身体孱弱,精神萎靡不振,茶饭不思,忧郁成疾。有人说:“健全的心理寓于健全的体魄之中。”健康的身体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心理健康学认为,身体健康与否会对心理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身体健康的中学生,其生活和学习因为有了健康体魄的保证,因而朝气蓬勃,充满青春的活力,容易保持乐观向上的心理;而体弱多病、凡事感到力不从心的中学生,精神上有很重的负担和忧虑,往往自暴自弃。有的中学生病态心理或心理疾病的根子,都是因为身体出了问题。

  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是,中学生的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对心理健康也有着很大影响。杂乱无章、茫无头绪的生活会使中学生六神无主、心绪不灵,危害心理健康,而有规律的正常生活和学习会使中学生心情愉快,有益于其心理健康。同样,良好的习惯有助于生活、学习,不良习惯则会干扰破坏生活、学习,危害中学生的心理平衡。

  美育其实也是对中学生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欣赏优美、高雅的音乐、美术、舞蹈,多看优美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组织朗诵、演讲活动,背诵格言警句,美化班级和校园环境等,能够陶冶中学生的性情,有益于中学生的身心。放任中学生看武打、暴力、色情书籍和影视,听低俗的音乐,则无异于让中学生在心理畸形的泥坑里越陷越深。

  因此,不能把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体育、美育割裂开来看待。换言之,而要把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寓于体育、美育的教育之中。体育、美育是间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最不露痕迹而又十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建议教师平时要多带中学生打球、跑步、做操、打太极拳、郊游、听音乐、开展文娱活动等等,调节中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使生活丰富多采,充满趣味。要开展健康教育,包括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和心理卫生教育;要适当减轻中学生的学习负担,以适当减轻其心理负担;要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耐力,培养中学生的学习信心;要注意中学生的营养,要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总之,既要教育中学生学会学习,也要教育中学生学会休息、学会愉悦、学会锻炼、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积极地享受人生,使中学生成为一个体魄健全、情操高雅、人格高尚的人,这就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化。

  六、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德育结合起来

  某中学生偷了他人一支钢笔,同学看他一眼,他就怀疑同学知道他做了小偷,别人小声说话,他也会怀疑是说他偷钢笔的事,因而十分心虚,不敢看他人一眼,久而久之,造成心理焦虑、甚至恐惧。

  雷锋、朱伯儒他们就不会有焦虑、恐惧,因为他们无私无畏,心地坦然。他们也不会嫉妒别人,因为他们有崇高的道德情操。

  中学生的许多心理疾病都是由道德情操、思想境界问题引起的。嫉妒一个人,肯定对这个人缺少情感;热爱他人、心胸开阔,就不会嫉妒他人。一个中学生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就会淡忘自己的利益得失,并将心思和精力用到学习中去,那他就不容易患上嫉妒、自卑等心理疾病,而心情坦然,自信自强;相反,一个中学生思想境界低下,他就会疑神疑鬼,心理变态,必然导致焦虑、自卑等心理疾病。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中学生,对父母有孝心,对同学有爱心,对困难者有同情心,对不道德的事有羞耻心,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关心同学,富有责任感,他的心灵永远受到美好情感和高尚行为的滋润,受到其他同学和老师赞美的抚慰,心理必然会健康;相反,一个不道德的中学生,外则受到同学的鄙视,内则受到心灵的谴责,产生心理疾病也是在所难免的事。

  因此,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须同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培养中学生进步的思想、美好的心灵、高尚的人格、崇高的境界、丰富的情感,教育中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勉、自励、自省、自律,一旦有了这些健康的心理,他们就难以滋生各种心理疾病。可以说,德育就包含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离不开德育的配合和支持。

  七、综上所述,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要深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又不要仅仅局限于心理健康教育。既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又要注意每个中学生的自身特点。既要注重心理健康知识的讲授,又要注意与中学生德育情操教育相结合。只有这样,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会收到的实效,行之有效。

  
看过“中小学健康教育工作内容”的人还看了:

1.小学健康教育工作方案

2.学校健康教育方案的内容有哪些

3.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书

4.小学健康教育工作方案(4)

5.小学健康教育工作设计计划

    1726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