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相关论文
扩大我国内需极为必要,而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作用。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带动投资和消费,推动出口,扩大内需,引导我国经济向着快速稳定健康方向发展。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关于财政政策相关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财政政策相关论文篇一
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的作用
摘要:
扩大我国内需极为必要,而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作用。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带动投资和消费,推动出口,扩大内需,引导我国经济向着快速稳定健康方向发展。
关键词:
内需;财政政策;作用
一、我国当前的财政政策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受美元国际化的影响,全球经济全面下滑,我国一直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应对经济的萧条状态。在积极财政政策的刺激下,中国经济下滑的脚步放缓,2009年增速8.7%,国内需求强劲,出口总额反降为升。在部署2015年政府工作时明确指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强调要加力增效,这凸显了财政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二、积极财政政策对扩大我国内需的必要性
政府要扩大内需就必须运用强有力的政策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其中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期,我国金融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以刺激消费,这些措施虽然对经济下滑起到了抑制作用,但总体上效果并不明显。这说明,单纯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效果会受到制约。追其根源,在于我国的市场模式已经发生了反向变化。改革开放前期及初期,中国为卖方市场,经济资源短缺,企业很容易找到良好的投资项目,在政府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时,投资取向对资金的需求会被极大地调动,银行也很容易放款。而二十多年后,中国的经济市场就变为了买方市场,生产能力过剩,企业的贷款积极性不高,银行放贷意愿也不高。另外,由于银行体制改革,银行放款风险增大,所以更加增大了贷款难度。与货币政策这些缺陷相比,政府的财政政策则具有时滞短、可直接扩大内需等优点。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用以扩大内需十分重要。
三、扩大我国内需的重要性
从我国的内需现状看,2001年,我国的GDP为109027.99亿元,最终消费为66933.89亿元,其差距为42094.1亿元,最终消费率为61.39%。之后,虽然内需总量也在不断增长,但由于GDP以更快的速度攀升,所以最终消费量与GDP的差距不断扩大,最终消费率一直到2010年持续下降,只有在2011年略有回升。2014年,我国的GDP为636463亿元,最终消费率为51.2%。综合数据表明,我国的GDP在不断增长,但最终消费的贡献率却在降低,内需呈现萎缩趋势。因此,扩大我国内需极为必要。
1.扩大内需对我国经济安全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扶持对外贸易,增加进出口总量。一方面,这使得我国增进了与世界的交流,由原来闭塞的状态转为开放发展;另一方面,这也将世界经济发展的风险与我国的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增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容易受到外国经济状态的影响。所以,为了中国经济的安全发展,我们要减小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扩大内需。
2.扩大内需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当前,扩大内需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扩大内需有助于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有助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好地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有助于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有助于缓解当前我国面临的一系列社会矛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扩大内需的作用
近几年来,面对国内需求不足、出口竞争加剧、就业压力增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突出问题和亚洲金融危机的挑战,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税收、价格和收入分配等经济杠杆,促进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1.减税政策。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些结构性减税措施,如调高所得税起征额,减免各类税收等。对所得税的减税政策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将更多的财富留在消费者手中,增加了人们的消费积极性,从而推动国内消费总额。通过投资方面征税的改革,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成本,降低其投资风险,从而刺激投资的增长。综合这两方面的作用,政府的减税政策总体上会扩大内需。
2.增加政府消费和投资。国内消费和投资额很大一部分来自政府的消费和投资。在经济萧条的现在,政府可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购买性支出,增加对商品和劳务的消费从而提高国内消费。同时增加公共设施建设,重点是乡镇农村建设,促进乡镇农村的经济发展,让处于收入底层的消费者有更多的财富可以用来消费。过去几年,中国一直依靠投资来支撑经济的高速发展,但这不是长久之计。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使经济的发展超出控制范围。今年我国政府要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且要加力增效,说明我国的经济还没有恢复,还需要政府的财政调控,但调控措施的重点将不再会是投资拉动。
五、总结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带动了投资和消费,扩大了内需,推动了出口,促进了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也为财政收入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引导我国经济向着快速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无论是从国际经济环境还是从国内改革与稳定发展的实际出发,中国都需要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参考文献:
[1]王雄飞.我国宏观经济分析与展望[J].许昌学院学报,2014,(02).
[2]李雪松,张涛.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J].科学技术发展,2012,(12).
[3]高培勇.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与财政政策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3,(8).
[4]周利兴.论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性和实现路径[J].学术探索,2014,(2).
[5]刘彤.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2).
财政政策相关论文篇二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
摘要:
纵观美国在滞胀时期、20世纪90年代及本次次贷危机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得出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对经济发展特别是危机的挽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国应为两大政策建立便捷高效的磋商机制,创建周期频率能够相互吻合的政策工具。
关键词:
美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启示
一、滞胀时期美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
(一)滞胀时期美国的财政政策
1.“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核心内容是对国内工资、物价和租金直接进行管制,从1971年8月中旬起的90天内为冻结期,目的是“制止工资—物价的螺旋上升,减弱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还专门成立了生产费用、工资、物价三个委员会专司其职。“新政”暂时地遏止了通货膨胀,但长期来看物价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掩盖而不是削弱了通货膨胀率,因为各企业按管制的价格对产品进行偷工减料。
2.“微观税收政策”。1974年8月福特继任总统,为了应对严重的“滞胀”局面,他采取了微观税收政策,即通过调整税率级别,改变税收结构,而不是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来影响各生产要素(生产部门和个人)的收入。该调整方法主要是提高各种消费税率,降低所得税率,以增加储蓄与投资,一方面遏止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又可缓解危机与失业。福特政府的微观税收政策未能削减财政赤字,赤字从1973年47亿美元增至1974年451亿美元,1975年又增至665亿美元。这样,增长的财政赤字就抵消了税收政策与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并促使经济衰退恶化。
3.“减税—拨款”政策。1976年卡特就任总统。当时最尖锐的问题是大规模的失业,因此,卡特的施政方针把减少失业放在首要地位。其具体措施一是减税以刺激经济上升;二是拨款举办公共服务事业以增加临时工作位置。前一项措施在某种程度上起了积极作用,但却扩大了预算赤字,使1977年的赤字从450亿美元增加到1978年的618亿美元,从而加剧了美国依然存在的通货膨胀,以至于1978年又出现“双位数”的通货膨胀率;后一项措施则因拨款不多,以致收效不大。
4.“美国经济复兴计划”。“美国经济复兴计划”核心内容为“减税—减支”,即大规模削减联邦税收与支出,并由过分强调财政政策作用转向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并重。里根政府于1981年制定了减税法案,规定从1981—1985年间共减税3500亿美元,其中企业减税500亿美元,个人减税3000亿美元。个人减税中主要是减少了高收入阶层的所得税,被称之为里根的“富人哲学”。法案中还规定了加速企业折旧和投资的优惠条款,这些规定使工业部门固定资产投资得以大幅度增加。
(二)滞胀时期美国的货币政策
1.1970—1972年末扩张的货币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对应该时期的货币政策,尽管扩张程度时有不同,但整体体现为扩张状态。联邦银行的贴现率逐步下降,从1970年初的8.78%降到1971年底的4.5%;银行对大企业放款的优惠利率也从1969年6月的8.5%降到1971年底的5.25%。货币供应量也逐步增加,从1969年年均增长率3.5%提高到1970年的6%。
2.1974—1976年稳定的货币政策。与“微观税收政策”相对应的该时期的货币政策采纳了货币主义关于把货币供应量年增长率长期固定在同预计的经济增长率基本一致的政策主张,即为稳定的货币政策。1975年国会决议,美联储要按照稳定物价的方针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同年5月起美联储定期公布每年货币总量M1、M2、M3的增长率的上下幅度来安定人心。
3.1976—1979年高利率政策。与1976年卡特政府的“减税—拨款”政策相对应的该时期的货币政策为高利率政策。1978年5-10月,联邦储备银行的贴现率从6.5%逐步提高到9.5%,继而提高到10%的破记录水平。1979年保罗·沃尔克被任命为美联储委员会主席,在沃尔克主持下,开始了美国历史上最严峻的信用紧缩时期。贴现率进一步提高到两位数的12%,同时对银行的某些可控制负债规定了8%的法定准备率。
4.1980—1985年的紧缩信用政策。与“美国经济复兴计划”政策相对应的该时期的货币政策仍然为紧缩信用政策。但是到了1985年后期,为了缓解与日俱增的贸易赤字压力,里根政府开始推行低利率政策。为此,降低利率,减少外资内流,使美国汇率随贸易逆差而下降。
二、上世纪90年代美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一)90年代美国紧缩的财政政策整个80年代,美国经济始终受到巨额财政赤字的纠缠,为了使美国经济尽快摆脱这种困境,克林顿于1993年2月提出了振兴经济计划。这一计划的核心部分是以增收、节支方式大幅度减少财政赤字。
(1)增收。克林顿签署的削减赤字法案规定,自法案生效的5年内削减赤字4960亿美元,其中增税达2410亿美元。增税的范围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
(2)节支。削减赤字法案规定,自法案生效的5年内必须压缩2550亿美元的财政支出。主要是从两方面着手的。一是精简政府机构,压缩行政费用。二是大力削减军费开支。克林顿决定在他任职期间,把布什执政时期的军费总额(约3000亿美元)砍掉500亿美元。此外,减少社会保险、医疗照顾和退伍军人的福利津贴也是节支的重要方面。
(二)90年代美国“宽紧宽”的货币政策90年代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上任以来一直在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寻求平衡。他在努力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随时提防通货膨胀的发生,而在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又非常警惕经济衰退的突发。美联储在他的领导下推行着有利于经济发展并与现行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货币政策。1993年克林顿政府推出增收节支的财政政策时,美联储为了减轻这一紧缩政策短期内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及时降低了利率以刺激企业投资。1995年,克林顿政府推行的新经济政策已见成效。但是,当时美联储认为,对新技术年复一年的大量投资刚刚取得回报,不能马上刹车,所以决定暂不提高利率。事实证明,美联储这一决定对于经济稳定增长起了积极作用。1996年第一季度美国经济的实际增长速度为4.7%,1997年第一季度高达5.8%,时为近10年来的最高速度。为防止经济过热,1997年3月25日美联储决定联邦基金利率从5.25%提高到5.5%,同年又将91天国债利率和10年期的国债利率分别由1996年的5%和6.4%提高为5.2%和6.6%。1998年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91天国债利率和10年期的国债利率又分别下调为5.1%和6.1%。由此可见,为了拉长周期,实现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条件下的温和经济增长,美联储6年来推出的货币政策经历了由较为宽松到略微从紧,之后又稍许放松的过程。
三、次贷危机中美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一)次贷危机爆发以后美国的财政政策2008年初,美国经济进一步降温迹象明显。住房市场严重低迷和信贷紧缩持续可能导致消费开支和企业投资大幅缩减,从而使经济陷入衰退。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于2月出台了总额为168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并获得国会批准付诸实施,这项计划通过退税来刺激消费。然而,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美国金融系统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五大投资银行和十几家商业银行发生倒闭。在全球则引发了蝴蝶效应。多国银行倒闭,股市下跌,有可能引发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为防止华尔街的危机演化为波及国家各个阶层的危机,美国总统布什于10月3日在白宫签署了《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根据这一方案,财政部通过购买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使金融机构获得资金以充实资本,并由此促进停滞的信贷市场恢复运转。在美国的金融救助计划当中,美国国债的最高限额从10.6万亿美元提高至11.3万亿美元,为美国政府进一步发行国债打下基础。财政部承诺为金融市场融资7000亿美元,依据问题资产救助计划收购银行资产及资助银行的资本化。而7000亿救市方案中附加的减税计划更是减少了美国政府的财政收入,财政税收的减少更为明显。举债额度的限制加上税收的减少,使得美国政府在后续的财政政策实施上需要步步算计,举步维艰。2008财年联邦政府财政赤字达到惊人的4548.1亿美元。从以上分析看,为防止经济进入衰退状态,美国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而美国政府采取的这些政策有助于缓解次贷危机给实体经济带来的不利冲击,同时减轻次贷危机给消费者带来的财富损失,增加居民的消费信心,这对美国经济的中短期是非常有利的,但由于低利率和高通胀的顾虑,美联储后续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有限;庞大救市计划的实施使得美国政府外债大幅增加,加上经济不景气和减税计划导致的税收减少,美国政府财政政策的腾挪余地变小。
(二)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的货币政策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力挺美国经济,首当其冲实施的政策就是美联储惯用的工具———降息。2007年9月18日,美联储将基准利率从5.25%一次降低了50个基点至4.75%,宣告了降息周期的开始。到2008年10月30已经连续9降息,利率已经降低到了1%的低水平上(见表1)。调整基准利率是美联储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美联储希望通过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避免经济衰退。此外,为更好地促进市场流动性,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先是创立了短期贷款拍卖机制,使商业银行获得了一个从中央银行 获得短期贷款的新途径;不久又创立国债招标拍卖机制,使投资公司可以从美联储获得以往只有商业银行才能获得的紧急融资;后来还设立新机制,从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购买商业票据,以改善短期债券市场流动性状况。
四、对我国的启示
当今世界各国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目标,都实行一系列配套的经济政策。其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被认为是抑制通货膨胀和拯救经济衰退的两大重要武器。纵观美国经济发展历程,可以看到,这两大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对经济发展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双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搭配适合于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并且存在着相当大的通货紧缩缺口,经济走向低谷。在这种情况下,“双松”的搭配方式是正确的选择。因为,实行以刺激总需求为宗旨的宽松式的财政政策时,无论是增加消费还是扩大投资,最终都要表现为增加的货币购买力上。如果此时没有采取相应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社会上的货币供应量保持不变或减少,那么,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导致的购买力的增加就不能实现,从而不能达到刺激总需求的目的。“双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搭配适用于经济过热,总需求大大超过总供给,只有财政货币政策都是紧缩性的,才能有效地控制住经济过热的局面。上述“双松”或“双紧”政策搭配方式,一般适用于比较极端的经济情况。例如在1929—1933年大危机时期,经济全面衰退,当时的罗斯福总统和美联储采取了“双松”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才使经济免于崩溃。在正常的经济运行中,虽然时常出现周期性的波动,但经济仍然是朝着增长的方向运转,因此,“松紧”搭配的政策是经常被采用的方式。一般来说,在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但又不太严重或经济增长较低但又不等于全面衰退的情况下,为实现经济稳定发展,常常采取“松紧”式财政—货币政策搭配,或者是采取“紧松”式的搭配。至于用何种逆向搭配方式,就看当时国家面临的经济问题是什么。例如里根政府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是“滞胀”,当时美国实际上是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缩的货币政策的搭配方式,所以在第一任期里基本解决了滞胀问题。在里根总统第二任期和布什总统任期里,由于财政政策过松并与财政—货币政策搭配不当,导致巨额财政赤字以及由此引起经济上的一系列不良后果。克林顿政府和美联储对其面临的经济问题采取了“紧松”式的财政—货币政策搭配。美国的实践表明,利用这种逆向财政—货币财政的搭配方式的关键是掌握“松”与“紧”的程度。合适的政策搭配则取决于决策者面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分析和对财政货币政策优势的正确估价。
财政政策相关论文篇三
财政政策支持小微企业融资
摘要:
本文分析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症结所在,并就财政政策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必要性、扶持对象的选择等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进一步完善财政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小微企业;融资;财政政策
小微企业在解决剩余劳动力、实现技术革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维护民族地区安定团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天生“营养不良”,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导致其竞争力脆弱,小微企业很容易“夭折”。面对这种困境,政府有责任和义务运用公共财政手段,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使其渡过难关,实现全面发展。
一、小微企业融资难因素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小微企业涉及行业多、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加之没有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透明度低,其真实的资信和经营状况很难获得,导致信贷双方信息明显不对称,且银行业金融机构处于掌握信息劣势一方。由于很难甄别和掌握有融资需求的优质小微企业客户,致使银行对小微企业放贷十分“谨慎”甚至不愿放贷。另一方面,小微企业自身对银行的信贷政策往往掌握不深甚至不了解,导致本来具备贷款资格而错失机会。
(二)融资渠道单一大多数小微企业是家庭式经营模式,财务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信用意识不强,加之我国担保体系尚不完善,社会信用担保机构少,担保规模小,担保能力有限,因此大部分小微企业难以获得担保支持。所以,除了银行贷款外,民间借贷往往成为小微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但民间融资往往缺乏有效监管,利息高,缺乏合法的契约约束,无形中推高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加大了融资风险。
(三)抵押能力不足青海省小微企业绝大多数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原始资本积累较少,尤其是一些科技类和创新类企业,将有限的资本更多地用于招募人才、技术投入或品牌推广等无形资产方面,固定资产或有形资产相对较少,甚至没有独立的厂房和办公场所,因此大部分小微企业无法提供可用于抵押贷款的合格或足量抵押物,严重影响融资额度。
(四)银行“惜贷”小微企业融资一般呈现出资金需求少、用款时限短、融资频率高等特点,使得商业银行在开展小微企业金融业务时需要花费更多精力用于贷前审批和贷后管理,无形中增加了成本支出,导致盈利空间相对缩小。据统计,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是大型企业的5倍,因此商业银行更愿意将信贷资金投向规模以上企业或已合作成熟的企业客户,以较低的成本追逐更大的利润。
二、财政政策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理论基础
(一)财政政策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必要性保罗•萨缪尔森认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原因在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引起市场失灵。如果私人部门在解决某一经济问题时,出现收益无法弥补成本、收费困难等问题,则应当由政府出面调节。一方面,小微企业普遍具有正外部效应。李扬和杨思群(2001)认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收益外在化等典型的公共物品的特点,政府支持其融资有助于鼓励小微企业发展,维护其发展权,继而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另一方面,融资市场上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竞争等原因造成的市场失灵也需要政府来干预。因此,财政作为政府可以动用的公共资源,是政府激励小微企业将外部效应内化为收益及矫正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之一。从长远来看,小微企业的发展会反哺财政,有利于当地培植税源,提高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
(二)财政政策支持小微企业的角色定位小微企业融资本质是市场行为,而财政资金是有限的公共资源,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中如果完全让政府“买单”或“兜底”,则一方面会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压力,甚至导致财政风险发生,另一方面会使得小微企业对政府财政过度依赖,缺乏自身融资动力,有违市场竞争原则,不利于其创新发展和行业竞争力的提高。因此,政府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不应该是“主角”,而应将职能定位于补充、调节和引导,让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出最大效用。
(三)财政政策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对象选取在确定扶持对象时,应避免采取“撒胡椒面”式的支持方式,这样做虽然覆盖面广,但企业平均享受到的支持力度小,针对性不强,效果不佳,造成财政资金的低效和浪费。因此在确定支持对象时,应当选取符合政策导向、发展前景良好、行业带动能力强或者暂时遇到困难但仍有较大可能渡过难关的企业,尤其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更需要有活力的小微企业发挥其“鲶鱼效应”,通过技术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等带动和促进其他同质企业发展。
三、财政政策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常见方式选择
(一)税收优惠税收优惠对小微企业而言是最直接的融资支持方式,因为减免的税收可以用来支持企业运转,同时也会降低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需求,一定程度上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目前,我国已出台了多项税收优惠措施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如2015年3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
(二)政府采购作为公共财政行为,政府采购对象包括货物、工程和服务等,采购规模大、涉及范围广,具有很强的调控作用。在政府采购中提高小微企业采购占政府采购总额的比例,降低小微企业参与招标的门槛,允许小微企业联合参加投标,给予小微企业一定的价格优惠和倾斜;对于数量小的采购项目,可从小微企业当中定向采购。一方面支持优质小微企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激活了小微企业之间的竞争,有利于小微企业整体向好发展。
(三)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一种政府转移性支出,可以再次调节财富分配,主要包括价格补贴、财政贴息、企业亏损补贴等形式。对小微企业而言财政补贴具有直接的支持作用,因此对于在培训及解决剩余劳动力方面表现突出的小微企业给予补贴,可以激励其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辅导和吸纳更多剩余劳动人口;对于科技水平高、创新性强的新型企业及农村小微企业给予一定的创业投资补贴等,可以降低其经营成本,促进其快速成长,发挥示范效应。
(四)财政奖励一是对落实扶持小微企业发展信贷政策较好的金融机构进行奖励,鼓励其继续保持和创新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服务,进一步畅通外部融资通道;二是对致力于专业服务小微企业的中介机构进行奖励,扩大中介机构队伍,提高服务水平;三是对发展较好较快的小微企业进行奖励,通过奖励代替补贴,刺激企业加快效益转化力度。
四、当前财政政策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存在的不足
(一)支持力度有待加强我国针对小微企业融资出台了多项优惠措施,但大多数为短期政策,虽然针对性强,但持续性不足,无法形成持续的推动力,并且当前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主要是所得税优惠,涵盖环节少,对小微企业的激励作用有限。另外,有些财政扶持资金对单个企业的支持数额低至数百元,支持力度弱。
(二)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政府部门虽然建立了各种信息平台,但平台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共享不足,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有的信息平台甚至无法做到对外公布或开放。同时,有些平台发布的信息更新缓慢,加大了小微企业融资的时间成本,甚至因掌握的信息滞后而错失融资机会。
(三)补助对象存在偏差目前,各级财政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方面投入逐年加大,但更多的将侧重点放在大中型企业或实力较强的小微企业,这些企业在融资方面相较而言本来说容易获得银行青睐,因此给予这些企业财政扶持好比“锦上添花”,而真正需要“雪中送炭”的小微企业却难得到照拂,包括对于小微企业融资具有重要支持作用的第三方信用评级或担保机构。
五、政策建议
(一)加大财税优惠、补贴力度在确保落实好现行普适性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扩大优惠税种类别,延长税收优惠期,并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对一些地方性税种和行政类收费项目进行精简清理,切实减轻小微企业负担。另外,加大对落后偏远地区小微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减小与发达地区间由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导致的补贴差距,实现均衡发展。
(二)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政府出资搭建融资信息共享平台,银行机构发布其关于小微企业的相关规定和提供的金融产品内容,方便小微企业及时了解信贷政策;有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可以在此发布融资信息,包括其资信状况、生产经营情况及财务信息等,提高其融资透明度,便于银行节省人力、财力;优化贷款审批流程,加快贷款审核速度。通过信息共享平台,最大程度地消除信贷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困扰,节省融资时间,提高融资效率。
(三)加快信用评级和地方性担保机构建设政府牵头协调多部门推进小微企业信用评级和信用档案建立工作,通过建立信用奖惩机制进一步规范和约束小微企业行为,降低信贷风险,引导商业银行对征信记录良好、信用评级较高的小微企业进行信贷支持。同时由政府出资建立地方性小微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推动知识产权、股权等无形资产质押担保业务,提升担保能力和规模,为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搭建一座桥梁,解决小微企业由于缺乏有效担保而导致融资难的困境。
参考文献:
[1]张婕:《经济转换期的中小企业金融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李扬、杨思群:《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3]陈成天:《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财政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5.9。
[4]张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财政政策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地方财政研究,2015.9。
[5]刘琳、谭静:《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及路径选择》[J].中国财政,2014.15。
[6]胡巍:《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9。
[7]国家工商总局全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报告课题组:《全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情况报告》.工商总局网站,2014-03-31。
财政政策相关论文相关文章:
3.财政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