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国政府各部门纷纷致力于发展宏观经济政策,力求通过完善的财政经济政策,不断推动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完善与成熟,进而,为促进国家经济稳定增长和优化经济结构奠定坚实的基础保障。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关于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现阶段,国内社会经济宏观形势呈现为“内需结构失衡、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过热、就业门槛较高”的局面,所以迫切需要政府部门采取有效的财政政策以达到调控宏观经济的作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增长。为改变上述现状,政府部门积极实施扩张性赤字预算政策,该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社会经济的增长,但仍然存在融资利息负担过重等一系列问题。
1.税收政策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税收政策是在社会与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而来的,所以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归纳而言,其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1)在税收政策的影响下,政府部门充分利用手中职权广泛筹集资金,以满足社会经济增长的需求;(2)税收政策能够引导更多的人将剩余资金用于投资或储蓄。从公共储蓄视角看,公共投资资金数额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税收收入,即税收收入越多,用于共同投资资金数额越多;反之亦然。由此可见,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除税收政策之外,财政支出也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首先,财政支出能够重新对公共储蓄资金进行科学合理配置,以起到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目标。同时,财政支出还具有示范效应,引导着社会中的有效资金趋于正确的方向流动;其次,财政支出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效应。实践表明,税收政策减少了有钱人的收入,而财政支出则增加了穷人的收入。
3.以导向为依据,可将财政政策划分为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及中性财政政策,其中各类财政政策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一般而言,随着社会经济持续过热,致使社会总需求量过大,国民收入远远高于充分就业时的水平,此形势下政府部门为稳定经济,需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以减少财政支出或增加税收的形式减少或抑制社会总需求量;相反,随着社会经济持续衰退,致使社会总需求量不足,国民收入远远低于充分就业时的水平,此形势下政府部门为稳定经济,需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增加财政支出或减少税收的形式刺激社会总需求量增长,促使经济尽快复苏。除上述两种状况之外,政府部门为达到稳定社会经济的目的,应实施中性财政政策。
另外,在财政收支稳定不变的状况下,可调整优化财政收支,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除此之外,科学合理分配支出、不断提升公平服务水平等措施也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效应。
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之为膨胀性财政政策,其指的是通过减税、增支出以扩大财政赤字的财政分配方式,以达到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目的。其中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施必须以具备闲置资源为前提条件,实际上,仅凭借市场力量根本无法利用闲置资源,为确保闲置资金科学合理利用,需要借助政府权力。由于闲置资金数量有限,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资金将面临着紧缺危机,为解决这一问题,势必要从金融市场中筹集更多的资金,以致累计赤字与累计发债规模逐渐增大,从而引发经济过热,进而制约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所以要求相关部门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依托于该政策以协调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可见,经济资源有限的环境下,任何财政政策均不可长期执行,否则将严重危及到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
4.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首先,货币政策通过作用于总量以达到直接调整社会总需求的效应;而财政政策是通过改变总量中的分布与比例以达到间接调整社会总需求的效应。其次,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整力度较平缓,通常不会对市场机制产生较大的冲击力;而财政政策恰恰相反,其对经济的调整力度较大,且较易对市场机制产生强大冲击力。再次,货币政策以经济行为主体竞争作用达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目标;而财政政策以市场的供求关系与机制作用达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目标;最后,财政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既涉及到经济决策又涉及到政治决策,其与相关法律程序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因此不易于高效顺利实施。
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策略
1.转变政府职能。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职能的内涵和边界就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从整体上观察,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基本上沿着提高市场资源配置地位的道路演进。然而相对于市场的发育,政府职能调整显得滞后,出现了所谓“越位”、“错位”、“缺位”的种种现象。也就是说,我国政府管理市场经济的能力还未满足市场正常发展的需要。社会保障水平低下、城乡差距拉大、社会不公平感增加、环境持续恶化、粗放型增长屡禁不止等现实经济社会中的矛盾,不仅仅是市场失灵的结果,更有政府管理不到的因素。坚持以人为本,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这些信息都透露出我国正在加快政府职随转变的步伐。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切实解决政府“缺位”、“越位”、“错位”的问题,最终把政府职能转移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轨道上来。
2.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该继续加强高速公路、铁路、航空以及通讯等建设,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在产业方面要鼓励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大型装备技术制造业等产业部门形成国际竞争力;国土开发方面形成全面综合的开发格局,缩小东部、中部、西部的地区差距,合理规划和布局三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使全国实现协调、健康发展。
3.财政政策权力下放到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还应对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权力下放以及扩大地方政府的自主权这一认识上存在的误区,进行及时的认识与调整。在现阶段,由于社会对于和谐以及有效地经济发展的需求,稳定的国内财政政策环境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前提与基本,由此可见,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权力下放是由一定的条件作为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必须维护强势政府,强化中央在政府以及财政政策等方面的统一领导权,换言之,也就是要保证中央在经济发展以及财政政策管理等方面所应具有的绝对管理权威。因此,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如何对下放的财政政策权利的范围以及程度进行有效的把握,同时确定合理的政府活动范围,从而对本地方社会的经济进行及时的管理,从而避免下放到地方的权利不至于偏离社会公共利益的轨道,以及进一步的强化地方政府对微观领域经济活动的权利,是清除阻碍县级政府服务能力提升以及实现经济顺利发展的关键性环节。与此同时,由于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缺少刚性准则的约束与制约,因此,地方政府可以将中央政府的财政政策作为一种很重要的资源,因此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思考如何把握中央政府财政制度、财政政策供给的意愿范围以及向中央政府索取有利于本地发展的财政政策以为其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就是对地方政府财政政府把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影响和作用的一个问题。
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