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新闻资讯>理财>

财政政策如何刺激经济

坤杰分享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能刺激经济增长吗?以下是学习啦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财政政策如何刺激经济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财政政策如何刺激经济

  2016年3月5日,在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5600亿元,赤字率将提高到3%。而对于货币政策,在前几日举行的G20央行行长会议上,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也表示中国的货币政策将由稳健转为略宽松。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目前官方的口径都是统一的,那就是下一步将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遏制经济衰退、刺激经济增长。

  如此强力的组合刺激对于经济增长来说有效吗?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可以说,目前政府的救市政策只会加重经济衰退,而对有效提升经济增长完全无效,甚至是南辕北辙。人为的财政刺激和货币刺激只会加重和加深危机,于经济的健康增长毫无益处。

  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此时中国经济的问题本不大,但是随后政府便推出“四万亿政策”人为地强力刺激经济,为今天的经济危机埋下隐患。是的,我门已然处在一场危机之中,沿海的企业倒闭潮、工人失业潮正席卷而来。中国经济已经处在一场巨大的、持续的衰退之中。如何让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尽早地结束衰退?首先要明白经济衰退和经济危机是如何形成的。

  罗斯巴德在《美国大萧条》一书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经济萧条时,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企业家都同时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在一个市场经济中,企业家的工作就是预测并应对未来。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让富有远见,能够准确预见未来的企业家发展壮大,而让无法预见到未来变化的企业家被迫退出竞争。为什么在这样的机制下,大量的企业家仍然无法预见反复出现的周期,同时作出错误的判断?

  显然,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一句简单的“有效需求不足”或者“市场失灵”是无法回答和解释罗斯巴德的这个问题的。经济危机的形成显然有另一套逻辑。导致经济危机的形成和最终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干预到了货币市场的利率,破坏和干扰了利率结构和利率的调节机制。对于经济的健康发展来说,利率无比重要。如果说货币是国民经济的命脉,那么利率则是货币的命脉。

  利率同时协调着消费者现在与未来的消费偏好,生产者现在与将来的生产偏好。人们储蓄越多,利率因此下降,此刻,企业会更愿意从事生产和投资。并且这些生产和投资在未来将获得很好的回报,因为人们储蓄得越多,意味着人们打算在未来消费这部分收入。而企业选择在现在投资、扩大生产的原因则在于因为人们储蓄增多而降低的利率。越是长期的投资生产项目,对利率就越敏感。利率的降低对长期投资的刺激相对短期更大。

  同时,当人们储蓄而不是选择去消费时,还意味着人们没有把赚到的钱拿回到市场中索取他们应得的资源,这实际上是将那些资源留在了市场。这种延迟消费行为释放了市场资源,这些资源被市场中的企业家、投资者利用去进行新项目的投资和生产。利率协调着这整个过程,并反映着真正被存储下来的资源在市场中的供应情况。这个自发的利率机制和结构如此精巧而有效。一旦货币干预主义入侵,对其进行干扰,打乱这种自然形成的机制结构,那么也就打乱了整个协调结构的协调作用。

  中央银行通过降准、降息和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释放流动性,人为压低实际利率,扰乱市场自发的利率结构,引发错误的货币价格信号。企业家被这个人为压低的利率所误导,进而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投资新项目,可是人们却更加偏好于现在就消费而不是未来。人为压低的利率会导致这种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的错配。于是,企业在生产扩张的末期将面临生产无法完成、产品没法卖出去,因为企业没有足够的、持续的现金流,因为消费者相对现在更倾向于未来不消费。所以,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在政府进行过大范围的货币政策刺激之后,各行各业,尤其是资本品市场,比如房地产行业、基建行业,总是存在烂尾楼,或者大面积的过剩产能。

  在人为压低利率的情况下,在企业家开始广泛错误投资的早期,确实能够看到繁荣的景象,一切都看起来有利可图:企业有钱来扩大规模,进行新的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雇佣更多的工人进行生产,而工人们都拿到了工资,谁都有钱赚。这一切看起来多么的美好,然而这是一条不可持续的投资路线,必然在未来面临市场的惩罚,随之而来的将会是萧条。

  目前整个中国经济正处在这个恶性循环中,中央银行不停地刺激货币生产,给银行等金融系统注入流动性,以至市场利率被一再人为地压低。每次刺激都带来了短期的景气,随后又是严重的衰退和萧条。实际上,衰退和萧条对处于干预主义政策下的经济体而言是健康的,它是市场在痛苦地调整被人为压低的利率所引发的广泛的错误投资。这个时候,应该做的是停止货币刺激和货币扩张。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效果也是同样的。政府通过扩大财政赤字,增加财政支出,向经济注入流动性,这个过程除了会使得利率被人为压低,还会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大范围的错误投资、产能过剩等一系列经济问题。政府的财政支出对于私营经济而言还将有一个“挤出效应”,不利于私营经济的发展。

  目前正在实行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非但不能医治当前的经济衰退,还将加重和加深经济衰退。因为导致当前经济衰退的原因就是上一轮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08年的刺激政策)。用导致危机的政策来医治危机,这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所给出的药方的荒谬之处,也是目前全球经济政策的荒诞所在。

  如上文所言,经济衰退是市场对错误的经济政策的痛苦调整,此时,政府不应该再进行刺激,而应该停止错误的经济政策——停止货币供应。给予市场时间去自动调整那些被人为压低的利率所误导的投资项目,等这些错误的投资项目被市场调整过来了,衰退也就结束了,真正的经济增长将到来,繁荣也将来临。记住,经济周期并不是必然不可避免,正是因为政府干预经济才使得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只要政府停止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经济周期将完全消失。

  遗憾的是,经济学界完全认识不到这一点。痛苦和悲剧还将持续。

  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负面效应

  国际金融危机已有一年多的时间,由于各国经济刺激政策的效果已经显现,经济下滑的趋势得到遏制,世界经济形势已经得到改善,部分经济数据的好转,预示全球经济毫无疑问的出现复苏迹象。因此,许多国家尤其是经济复苏明显的国家,如德国、法国等,均提出了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问题,这也是2009年9月底G20的每个成员或早或晚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那么,为什么在经济出现复苏迹象时经济刺激计划要退出?不退出后果是什么?

  不可否认,各国的救市行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在稳定金融秩序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然而,从经济刺激计划的具体内容来看,为了解决当前的经济问题,大部分国家的政策均存在很大的弊病,从而为经济的后续发展埋下了隐患,这个"隐患"就是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和巨额的财政赤字。如果经济刺激政策不及时的退出, "隐患"就会显现成为经济的"病患"。

  (一)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菲利浦斯曲线"的理论分析指出,政府要想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通货膨胀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代价。这正是当前各国政府挽救经济的真实写照。经济增长引发通货膨胀的具体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资的乘数--加速数效应。经济体系中的投资可分为自发投资和引致投资,前者是与均衡增长相对应的投资,后者则是导致经济失衡的投资,在加速数效应的作用下大规模引致投资容易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二是经济结构中的瓶颈制约。经济的快速增长将会带动短缺生产部门的产品和劳务价格迅速上涨,从而引起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三是出口规模的扩张。采用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国家,经济增长总是伴随着出口的快速上升,一方面扩大了总需求,另一方面在固定汇率下,出口收入增加国内货币供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刺激物价上涨;四是汇率的变化。当经济增长本身是由扩张性货币政策启动时,本国货币会随之发生贬值,这就使得进口产品的国内价格上升,进而形成输入型的通货膨胀;五是通胀预期的作用。

  根据IMF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6月份,G20成员国为应对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增长,所承诺的各种经济刺激措施涉及的资金总规模已经接近12万亿美元,这其中包括了扩张性货币政策和刺激性财政政策的各项内容。在危机高潮期,全球主要央行联手大幅减低基准利率,美国、英国等国家货币当局更采取了不寻常的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央行从最后贷款人转变为第一贷款人和唯一贷款人,向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注入大量基础货币。尤其是美联储一直致力于购买公债和抵押债券,导致其资产负债表规模超过2万亿美元,截至2009年9月30日,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规模出现八周以来首度减少,但仍达2.14万亿美元。随着危机缓和,经济逐渐复苏,一旦释放出的流动性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在中长期内将会引发新一轮的全球性通货膨胀。21世纪初,格林斯潘的长期低利率政策促成了美国房地产的畸形繁荣,为本轮危机埋下种子,就是很好的例证。

  目前,全球流动性的充裕已导致各国楼市回稳、股市涨势迅猛。通过这一点可以确定,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已经确立,而通货预期必将加速通货膨胀的到来。例如,美、欧、日各经济体的股市,已较数月前低位反弹了30%以上;印度、俄罗斯股市反弹幅度更分别高达52%和106%。在实体经济复苏明显滞后的情况下,流动性充裕以及与此相关的股市和初级产品价格过快上涨,给全球经济带来的滞胀风险已不容小觑。从以往经验来看,过剩的流动性,还会流入大宗商品,固定资产及原材料市场,造成该类资产的上涨,从而导致下游成品价格的上涨,最终导致物价的不断上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实体经济的发展还不容乐观。一面是货币供应量大增,另一面是制造业不断衰退,此消彼长,通货膨胀率必将大幅飙升。

  提出"拉弗曲线"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拉弗称:"尽管深度衰退带来的短期阵痛非常剧烈,但两位数的通胀造成的长期后果才是毁灭性的。"在他看来,现在美国的通胀风险甚至较70年代危机时更高,当时美国通胀率一度接近15%。

  (二)巨额的财政赤字

  根据历史经验,赤字财政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抵御金融危机、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之一。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发生于1929-1933年经济危机之后;日本政府在1973-1975年的经济危机出现后,一改50年以来实行的"紧缩"性财政政策;20世纪70年代,拉丁美洲国家普遍实施的"赤字财政--负债增长"战略使该地区的大部分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避开了当时的世界经济衰退;面对自1997年下半年以来受到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也从1998年起实施了以扩大国债投资为重点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取得显著成效。

  此次金融危机也不例外。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都投入巨资稳定金融市场,在创新多种信贷工具的基础上,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向市场提供流动性,随后又陆续出台新的刺激计划,巨额投入必然带来财政压力。仅美国而言,本财年财政赤字预计将达1.58万亿美元,约占GDP的13%;其他经济体也面临类似问题,欧盟规定各国财政赤字占当年GDP的比例不得超过3%,但如今已有多个成员国越过这条"红线",英国2009年财政赤字将达到1910亿英镑,其他欧盟成员国2009年财政赤字将超过GDP的3%;而日本经济刺激计划的总支出规模达75万亿日元,已占到GDP的5%左右;据汇丰银行和德意志银行的经济学家预测,2010年欧元区公共债务占GDP比例将升至83%,预算赤字占比则将达到6%--7%。这两个数字大大超过了欧盟规定的公共债务60%、财政赤字3%的上限。我国亦将2009年预算赤字初步定为9500亿元,其中包括为地方代发的2000亿元地方债,这是我国自1949年建国以来最高额度的财政赤字,占GDP总量的比重约为2.93%,直逼3%的警戒线。令人担忧的是,美国对外债严重依赖,这种不平衡很可能会成为下次危机的种子。美联储主席伯南克预计,美国的债务占名义GDP的比重将在2011年达到70%,成为上世纪50年以来的最高值。亚洲国家也承认,如果其对美国的债权继续增长,它们很可能会重复欧洲在30年前的命运,当时欧洲积聚了大量的美国债权并最后陷入通胀。

  如此大规模赤字带来的最大挑战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问题。当前的金融危机过后,经济可能仍将处于低水平增长,尤其是欧盟国家不可能长期靠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从短期来看,大规模发行国债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流债市和资本市场资金,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长期更会影响资本形成和私人消费,从而削弱经济增长的持久力。加之在当前条件下,财政赤字无法依靠加税扭转,只能凭借债支撑,沉重的公共债务必将推高长期利率,增加整体经济运行的成本。而当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持有公债时,通过货币乘数进一步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财政政策如何刺激经济相关文章:

1.五种财政政策的手段

2.财政政策如何调节经济论文

3.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有哪些

4.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什么

5.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搭配使用

    2324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