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脑力开发>思维方式>抽象思维>

2-3岁幼儿思维特点有什么

莫羽分享

  宝宝现在两岁,遇到放置较高的玩具,他会搬张凳子然后爬上去拿,由此可以看出宝宝也有简单的思维。所以想问一下1~3岁幼儿的思维有些什么特征呢?

  2-3岁幼儿思维特点(一)

  2~3岁幼儿的思维有些什么特征呢?

  此年龄段幼儿思维活动出现了最初的概括和推理,但思维仍比较具体,需依赖一定的动作。这时候动作表现出一定的目的性,如家长将孩子喜欢的玩具放在毛毯上,孩子却够不着,但孩子偶尔会拉动毛毯,拿到玩具。孩子依赖拉毛毯这一动作达到了目的,这标志着幼儿的动作中蕴含有一定的智慧成分,他们学会运用身体和外部的动作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家长可设计一些游戏,看看孩子能否借助一些动作达到自己的目的。例如,在孩子喜欢的球上系上一根飘带,孩子拿不到球,看他能否拉动飘带从而得到喜爱之物;1岁左右的孩子概念比较模糊,如果你拿玩具车教他学说“车”,他只认为玩具车才是车而其他车则不是车。孩子2岁以后能够按照物体的一些比较稳定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认识到不同形状、颜色的车都是车,思维活动出现了最初的概括特点。此时,家长可让孩子进行一些初步而简单的分类活动。另外,孩子也能运用一些象征性符号进行思维。用一些物体代替其他一些物体,尤其在孩子的“扮家家”游戏中这一特点更为明显。孩子有时会:肾布娃娃当作自己,把自己当作妈妈,模仿妈妈照顾他的方式来照料布娃娃。这一阶段也通过词语来进行一些思维活动,但还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所用的概念与成人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由于词汇还是比较贫乏,他们只能运用有限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作一些简单的分类与推理。

  2-3岁幼儿思维特点(二)

  此年龄段幼儿思维活动出现了最初的概括和推理,但思维仍比较具体,需依赖一定的动作。这时候动作表现出一定的目的性,如家长将孩子喜欢的玩具放在毛毯上,孩子却够不着,但孩子偶尔会拉动毛毯,拿到玩具。孩子依赖拉毛毯这一动作达到了目的,这标志着幼儿的动作中蕴含有一定的智慧成分,他们学会运用身体和外部的动作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家长可设计一些游戏,看看孩子能否借助一些动作达到自己的目的。例如,在孩子喜欢的球上系上一根飘带,孩子拿不到球,看他能否拉动飘带从而得到喜爱之物;1岁左右的孩子概念比较模糊,如果你拿玩具车教他学说“车”,他只认为玩具车才是车而其他车则不是车。孩子2岁以后能够按照物体的一些比较稳定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认识到不同形状、颜色的车都是车,思维活动出现了最初的概括特点。此时,家长可让孩子进行一些初步而简单的分类活动。另外,孩子也能运用一些象征性符号进行思维。用一些物体代替其他一些物体,尤其在孩子的“扮家家”游戏中这一特点更为明显。孩子有时会:肾布娃娃当作自己,把自己当作妈妈,模仿妈妈照顾他的方式来照料布娃娃。这一阶段也通过词语来进行一些思维活动,但还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特征。

  2-3岁幼儿思维特点(三)

  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具体性:幼儿的思维内容是具体的。他们能够掌握代表实际东西的概念,不易掌握抽象概念。比如“家具”这个词比“桌子”、“椅子”等词抽象,幼儿比较难掌握。在生活中,抽象的语言也常常使幼儿难以理解。比如老师说:“喝完水的小朋友把碗放到柜子里。”初入园的幼儿全部没有反应。老师说:“李红,把碗放到柜子里去吧!”李红才懂得了老师的意思。在这里“喝完水的小朋友”是个泛指的词,没有具体指出哪个小朋友,而每个孩子的名字才是具体的。

  幼儿思维的形象性,表现在幼儿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形象来思维。幼儿的头脑中充满着颜色、形状、声音等生动的形象。比如,兔子总是“小白兔”、猪总是“大肥猪”,奶奶总是白头发的,儿子总是小孩。又如,一个幼儿能够正确回答“这里有六个苹果,我们两个人分,两个人要一样多,那么每个人应该得几个苹果呢?”,但是不会回答:“3+3等于几?”的问题,家长感到奇怪,前者属于除法题,后者是加法。为什么幼儿能回答前者而不能回答后者呢?原来,幼儿并不是通过算术公式来解答问题的。他所以能够正确解答第一个问题,是因为这个问题在他头脑中形成了直观的形象,而后一题只是抽象的数概念。

  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还有一系列派生的特点。如:

  1.经验性 幼儿的思维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的。比如,一个3岁的孩子给埋在土里的小鸡浇水的行动。幼儿会拒绝“假设情景”下的推理。

  2.拟人性 幼儿往往把动物或一些物体当作人。他们把自己的行动经验和思维感情加到小动物或小玩具身上,和它们交谈。幼儿常常问“冬天来了,春天去哪里了?”“月亮飞的高,还是星星飞的高?”也正是为此,幼儿特别喜欢童话故事

  3.表面性 幼儿思维只是根据接触到的表面现象进行。因此,幼儿的思维往往只是反映根据事物的表面联系,而不是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比如,幼儿听妈妈说:“看那个女孩子长得多甜!”他问:“妈妈你舔过她吗?”。还有幼儿难以理解“反话”。

  4.片面性 由于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幼儿的思维常常是片面的。他们不善于全面地看问题。幼儿喜欢问“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思维的片面性在守恒实验中表现尤为明显。5.固定性 思维的具体性使幼儿缺乏灵活性。幼儿比较难掌握相对性概念,比如幼儿很难回答“小华比小贝高,小东比小贝矮,谁最高?谁最矮?”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常常“认死理”,比如两个小朋友在抢一个玩具,成人拿出一个同样的玩具,让他们各玩一个,幼儿往往一时转不过来,谁都要原来那一个。

  6.近视性 思维的具体性还表现在幼儿只能考虑到事物眼前的关系,而不会更好地思考事物的后果,例如一个男孩摔破了头,被缝了针后认为自己“更象汽车了”

  三岁幼儿的年龄特点

  1、有独立倾向,生活自理行为开始出现

  幼儿在日常生活红开始表现出独立的倾向。他们尝试着自己洗手,用小匙进食,自己穿脱衣服、鞋袜等。在如厕方面懂得表示需要,并能在成人帮助下自行如厕。但由于受动作能力发展的制约,动作仍然迟缓、笨拙,生活自理行为还需要成人帮助。

  2、情绪不稳定,有强烈的情感依恋

  幼儿情绪发展的明显特征是易感性和易变性,他们的情绪非常外露,极易受环境的影响。如一个孩子想妈妈哭了,便有一群孩子跟着哭。他们一吓就哭、一哄就笑,高兴与不高兴、愿意与不愿意都流露在脸上。

  3岁儿童对亲近的人有强烈情感依恋,当与亲人分离时,大多数都要经历或长或短的分离焦虑过程。他们用啼哭等方式表示分离的痛苦,这种因情感依恋而产生分离焦虑期。儿童对依恋对象存在和消失十分敏感。

  3、自我中心倾向明显,出现反抗现象

  动作、语言和认知能力发展,扩大了社会交往范围,逐渐习惯与同龄伙伴及其成人交往,如在游乐场愿意到小朋友在很多地方玩。但在交往中带有明显自我中心倾向,常常以自己需要作为唯一标准,如在与小朋友玩时常常会抢别人东西,不能满足时甚至会抓咬别人。这个年龄段出现了人生第一个反抗期。

  4、动作发展速度较快

  幼儿已能完成坐、立、行、走、爬、钻等基本动作,并能扶着栏杆上下楼梯。手眼协调能力也有了较快发展,可以同时一手捧碗一手拿匙,还会进行穿珠等活动。此年龄的幼儿动作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关键期,但做事动作迟缓,身体控制力较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需要成人帮助。

  5、思维存在与动作之中

  3岁儿童各种心理活动带有明显直觉行动性,记忆及思维都是在直接与该事物接触或在活动中进行。离开了具体事物和具体活动便不能进行,他们往往先做后想、边做边想。如在捏泥之前往往说不出自己要捏什么,而常常在捏出某种形象之后才会说“苹果”、“大饼”等。

  6、尝试模仿、喜欢重复

  这个阶段的幼儿爱模仿别人,他们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在家里模仿大人活动,在托儿所模仿小朋友、教师行为。模仿大多是一些具体、简单外部动作。

  3岁儿童注意及记忆是不随意、短暂。喜欢重复是这个年龄段幼儿显著的特点。他们喜欢重复地摆弄物品,喜欢听教师重复讲一个故事,重复做某个动作,如反复地喂娃娃吃饭。在往返重复中逐渐认识物体属性、发展语言与动作,并由此逐渐认识事物简单关联、产生简单想象。

  7、词语发展迅速、听说能力基本形成

  2-3岁是儿童口语发展关键期,此时幼儿变得特别喜欢说话,词汇量迅速增加,已能用简单复合句来表达意愿,基本理解常用简单句型。2岁后期会用“我”来表达自己需求和愿望,开始把自己从客体中区分出来,言语发展促进了自我意识萌芽。

  8、对鲜艳色彩、节奏感兴趣

  3岁幼儿处于新异性探索阶段,此时幼儿对新奇事物特别感兴趣。因此,色彩鲜艳、有声响、会动物品特别能引起他们注意和喜爱,能激起他们兴趣,使他们能主动去认识环境,投入活动。

  2-3岁幼儿思维有什么特点

  此年龄段幼儿思维活动出现了最初的概括和推理,但思维仍比较具体,需依赖一定的动作。这时候动作表现出一定的目的性,如家长将孩子喜欢的玩具放在毛毯上,孩子却够不着,但孩子偶尔会拉动毛毯,拿到玩具。孩子依赖拉毛毯这一动作达到了目的,这标志着幼儿的动作中蕴含有一定的智慧成分,他们学会运用身体和外部的动作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家长可设计一些游戏,看看孩子能否借助一些动作达到自己的目的。例如,在孩子喜欢的球上系上一根飘带,孩子拿不到球,看他能否拉动飘带从而得到喜爱之物;1岁左右的孩子概念比较模糊,如果你拿玩具车教他学说“车”,他只认为玩具车才是车而其他车则不是车。孩子2岁以后能够按照物体的一些比较稳定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认识到不同形状、颜色的车都是车,思维活动出现了最初的概括特点。此时,家长可让孩子进行一些初步而简单的分类活动。另外,孩子也能运用一些象征性符号进行思维。用一些物体代替其他一些物体,尤其在孩子的“扮家家”游戏中这一特点更为明显。孩子有时会:肾布娃娃当作自己,把自己当作妈妈,模仿妈妈照顾他的方式来照料布娃娃。这一阶段也通过词语来进行一些思维活动,但还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所用的概念与成人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由于词汇还是比较贫乏,他们只能运用有限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作一些简单的分类与推理。

  此年龄段幼儿思维活动出现了最初的概括和推理,但思维仍比较具体,需依赖一定的动作。这时候动作表现出一定的目的性,如家长将孩子喜欢的玩具放在毛毯上,孩子却够不着,但孩子偶尔会拉动毛毯,拿到玩具。孩子依赖拉毛毯这一动作达到了目的,这标志着幼儿的动作中蕴含有一定的智慧成分,他们学会运用身体和外部的动作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家长可设计一些游戏,看看孩子能否借助一些动作达到自己的目的。例如,在孩子喜欢的球上系上一根飘带,孩子拿不到球,看他能否拉动飘带从而得到喜爱之物;1岁左右的孩子概念比较模糊,如果你拿玩具车教他学说“车”,他只认为玩具车才是车而其他车则不是车。孩子2岁以后能够按照物体的一些比较稳定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认识到不同形状、颜色的车都是车,思维活动出现了最初的概括特点。此时,家长可让孩子进行一些初步而简单的分类活动。另外,孩子也能运用一些象征性符号进行思维。用一些物体代替其他一些物体,尤其在孩子的“扮家家”游戏中这一特点更为明显。孩子有时会:肾布娃娃当作自己,把自己当作妈妈,模仿妈妈照顾他的方式来照料布娃娃。这一阶段也通过词语来进行一些思维活动,但还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特征。

  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具体性:幼儿的思维内容是具体的。他们能够掌握代表实际东西的概念,不易掌握抽象概念。比如“家具”这个词比“桌子”、“椅子”等词抽象,幼儿比较难掌握。在生活中,抽象的语言也常常使幼儿难以理解。比如老师说:“喝完水的小朋友把碗放到柜子里。”初入园的幼儿全部没有反应。老师说:“李红,把碗放到柜子里去吧!”李红才懂得了老师的意思。在这里“喝完水的小朋友”是个泛指的词,没有具体指出哪个小朋友,而每个孩子的名字才是具体的。

  幼儿思维的形象性,表现在幼儿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形象来思维。幼儿的头脑中充满着颜色、形状、声音等生动的形象。比如,兔子总是“小白兔”、猪总是“大肥猪”,奶奶总是白头发的,儿子总是小孩。又如,一个幼儿能够正确回答“这里有六个苹果,我们两个人分,两个人要一样多,那么每个人应该得几个苹果呢?”,但是不会回答:“3+3等于几?”的问题,家长感到奇怪,前者属于除法题,后者是加法。为什么幼儿能回答前者而不能回答后者呢?原来,幼儿并不是通过算术公式来解答问题的。他所以能够正确解答第一个问题,是因为这个问题在他头脑中形成了直观的形象,而后一题只是抽象的数概念。

  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还有一系列派生的特点。如:

  1.经验性 幼儿的思维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的。比如,一个3岁的孩子给埋在土里的小鸡浇水的行动。幼儿会拒绝“假设情景”下的推理。

  2.拟人性 幼儿往往把动物或一些物体当作人。他们把自己的行动经验和思维感情加到小动物或小玩具身上,和它们交谈。幼儿常常问“冬天来了,春天去哪里了?”“月亮飞的高,还是星星飞的高?”也正是为此,幼儿特别喜欢童话故事。

  3.表面性 幼儿思维只是根据接触到的表面现象进行。因此,幼儿的思维往往只是反映根据事物的表面联系,而不是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比如,幼儿听妈妈说:“看那个女孩子长得多甜!”他问:“妈妈你舔过她吗?”。还有幼儿难以理解“反话”。

  4.片面性 由于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幼儿的思维常常是片面的。他们不善于全面地看问题。幼儿喜欢问“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思维的片面性在守恒实验中表现尤为明显。5.固定性 思维的具体性使幼儿缺乏灵活性。幼儿比较难掌握相对性概念,比如幼儿很难回答“小华比小贝高,小东比小贝矮,谁最高?谁最矮?”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常常“认死理”,比如两个小朋友在抢一个玩具,成人拿出一个同样的玩具,让他们各玩一个,幼儿往往一时转不过来,谁都要原来那一个。

  6.近视性 思维的具体性还表现在幼儿只能考虑到事物眼前的关系,而不会更好地思考事物的后果,例如一个男孩摔破了头,被缝了针后认为自己“更象汽车了”!

猜你喜欢:

1.逆向思维的三个特点

2.发散思维的特点

3.如何拓宽婴幼儿的思维空间

4.保教知识与能力试题

5.2-3岁宝宝故事3个

6.0-3岁幼儿早教知识

7.幼儿的逆向思维如何培养

    95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