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旅游知识>旅游攻略>

赤水四洞沟景区旅游攻略(2)

若木分享

  我们的祖先将竹子引入园林,至少可以推到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首创皇家园林,就把竹子作为植物主题。秦始皇更是把竹子看作珍宝,为了建造他的行宫上林苑,不惜花大钱从山西云冈引种竹子到咸阳。而说起中国的文人雅士,没有不爱竹的。比如把松竹梅比作“岁寒三友”,把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古代还有竹溪六逸、竹林七贤、扬州八怪等社会名流、艺术大师,他们以竹为屋,以竹结社,以竹励志,以竹比德,他们种竹、论竹、歌竹、唱竹、写竹、画竹,还要吃竹——吃笋子呀。就是竹子的这种虚心劲节、高风亮节、不畏严寒,不惧风暴、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几乎成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楷模、人品象征,这就是以竹比德的道理。竹子精神文化的传授,造就了多少英雄豪杰、艺术宗师!

  说到“竹君子”、“竹狂人”、“竹癫子”,古代除了周文王、秦始皇、李世民等帝王之外,还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李贺、王昌龄、王维、刘禹锡、杜牧、李商隐、黄庭坚、陆游、苏东坡、辛弃疾、郑板桥等一大批宗师泰斗、大家名流,是他们把竹子推到了植物家族的皇冠地位,能与之齐名的只有松、梅、兰三位。

  在祖国的文化宝库中,关于竹子的内容浩如烟海,一些经典佳句代代相传不衰,比如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周寿昌的“声声竹枝唱,吹出楚天秋”;白居易的“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简直是竹子的千古绝唱。连毛泽东主席还有“斑竹一枝千滴泪”的竹子佳句传世呢!

  (二洞——月亮潭瀑布)

  这就是四洞沟第二洞——月亮潭瀑布。瀑宽42米,高10米,那一线瀑布石崖,极像银光闪闪的半边月,而瀑布下的深潭,则又像一轮满月,从天上落在这万绿丛中,闪闪发光,其神也似,其形也真。黄三之写了一首二洞诗:

  二洞滩形偃月湾,泉飞十尺下深潭。

  悠悠滚滚波涛涌,浪沃山花落叶船。

  自然界有许多难以解释的“天人感应”现象,这里出了个月亮潭瀑布,那边就长了棵槐荫树。槐荫树是民间传说中的“月老大人”,是缔结男女姻缘的牵线人、红叶公、媒人。据说这周边数十里地的青年男女谈情说爱,都要双双相邀来到这拜月台焚香化纸,向槐荫树许愿,在树上挂“同心结”,男女互赠定情之物。据说挺管用,他能保您白头偕老,家庭和谐美满。不知你们之中有没有正在热恋中的情人,不妨拜一拜,试一试,若心上的人儿没能同行的,就在心中许个愿吧。

  大家注意观察这棵月老树,它是从石穴深处长出来的。既无泥土又无阳光,出生环境实在太险恶了。身子长出来后,就被石穴死死压住,不让它抬头挺起身子做树。但它一点也不退缩,而是顽强不息地与石头抗争,经过一番较量,槐荫树终于冲出石穴魔掌,一下探起头来,见到了阳光,便拼命往上长。但是,失败的石头并不甘心,又从上面引来洪水猛烈冲击,想把它打下去,让它浑身受伤而死。槐荫树这才意识到面临生死相搏的危险处境,要生存,就必须找一个立足的支点。于是从折弯处生出一只“脚”来,经过数十年的缓慢下垂,终于稳稳地立在大地上。这是一个生命的奇迹!有了这只“脚”,就能顶天立地抗击任何艰难险阻。一份拼搏一份收获,在阴暗淫湿的岩穴深处,一串串珍珠般的无花果闪亮滴翠地结出来了,而且是月月结果,四季不歇。

  看了这个“月老大人”与石头的生命之争,您有没有关于这棵树之外的一些思考呢?

  到赤水乡里做客,少不得农家三宝:豆花、竹笋、白水菜。

  豆花是赤水、黔北一带的一道风俗菜,几乎遍及城乡。黄豆浆做成豆腐脑儿,无油无盐,亦无佐料,舀一碗酌辣酱陈醋之类的调料吃,开心开胃,既可做菜,又可当饭。据说豆花制作特别,营养保存好,有健身美容的功效,怪不得赤水一带美女多呢。赤水是竹子大市,“熊猫餐”是领衔的第一饮食品牌,熊猫餐主要选料为竹笋系列。它包括竹荪、竹鸡、竹鼹、竹燕窝、玉兰片、干笋片、干笋丝等,并佐用竹筒饭、竹餐具等。

  竹笋是赤水大宗出口特产,早在160年前仁怀厅同知陈熙晋就对赤水竹笋大加赞赏:“独有葫芦溪上笋,一冬风味舌头甘。”葫市后槽是竹子的发源地,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在赤水经商安家的福建人黎理泰曾回上杭县老家探望母亲,回来时,带了四株楠竹种,在赤水葫市后槽栽种,活了3株,后来经过百年传种,赤水山山岭岭都成了竹子的海洋,从此改变了赤水人的经济来源与饮食习惯。

  竹笋系列中又以玉兰片出产最大,行销海内外。玉兰片以楠竹冬笋为原料,精工烤制而成,色泽如玉,形如兰花瓣而得名。竹荪又叫竹菌,以稀少为贵,被称为菌中皇后、山珍之王,清代列为向朝廷进贡的上品,被誉为“京果之王”。而今国宴中常作宴宾山珍待客。竹笋中还有种苦笋,先苦后甘,做汤特鲜,据说有败毒、退火、降压等医疗作用。赤水的竹笋系列产品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自古为出口特产,据说那位陈熙晋先生离任时,两袖清风,担子里就一卷诗稿和半筐干笋半筐旧书。

  在满桌菜肴中,“白水菜”是顿顿少不得的“压桌菜”。一般由白菜、青菜等做原料,开水一煮,无油无盐无任何佐料,捞出来蘸辣酱吃,说是吃了“清吉平安”、“一清二白”,可去油腻、净肠胃、软血管、减肥胖,是当地的一道绿色保健民俗菜,其它地方极少见。说也不信,你们到赤水城里转转,很少见到肥胖男女的,赤水人真会过日子。在荤菜系列中,最有名的是赤水江团鱼,又名“肥沱”,肉肥少刺,细嫩味鲜,为食用鱼中之上品,素有“仔鸡嫩鸭,不如肥沱”之说。

  这些年,人的饮食开始“返祖”,昔日农民喂猪的猪菜如今成了人的时尚“绿色食品”,比如红薯藤叶、鸭脚板、马王苦(又叫“苦斋”)、苦马菜(这两种菜不属同类,但都与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征南蛮有关,相传马援军中断粮,只好在山上采野生苦菜度命,故以此得名)、黄莲菜、渣水菜、地衣、竹叶菜、三月椿菜、红军菜(又叫糯米菜)等等。竹叶菜、红军菜、黄莲菜还是名贵中药,味道特别,一桌的乡土气息。

  做菜当然少不得醋,赤水的双晒醋行销全中国、远至东南亚。相传制作工艺是1830年由源隆顺号在四川富顺县特请魏银山师付传教的,具有色、香、酸、醇、浓等特点。所谓双晒醋,说简单一点就是经过两次曝晒的原汁醋。主要原料是麦皮配以大米粥和中药麻黄、细辛、桂枝、白芷、杏仁,以及草药山了子草、青酒缸、响铃草、钓鱼杆、过路黄(即仙鹤草)等30余种,据说这是魏家祖传秘方,从不外传的。清代皇宫做御宴,赤水双晒醋是指定用醋,否则皇上就要罢宴,名气大得吓人。故有“北有晒醋,南有茅台”之说。今天我一激动,就把商业技术秘密给泄露了。各位运气不错,有机会来到晒醋故乡,大家不妨带几瓶回去让家人尝尝鲜,不过,要当心别打破了醋瓶子哟!

  (三洞——飞蛙崖瀑布)

142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