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级医生职称论文发表(2)
北京中级医生职称论文发表篇二
我国医生诱导需求问题研究
【摘要】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费用上涨很快,其中医生诱导需求是促进费用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根据医生诱导需求的产生条件,从我国的医疗保险体系出发,研究分析导致中我国医生的诱导需求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治理医生诱导需求行为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医生诱导需求;市场化;激励相容机制
一、诱导需求的界定
供给诱导需求最早是由Shain and Roemer(1859)在他们的统计研究中提出来的。研究中表明短期综合医院每千人的床位数和每千人的住院天数呈正相关关系,床位的使用率随着床位数量的增加上升了。也就是说,床位的供给创造了床位的需求,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罗默法则”。关于诱导需求的界定,很多学者都作了不同的理解,本文认为:当医生与患者的利益不一致时,医生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患者的利益,产生道德风险,也就是医生诱导需求。
医疗市场中的医生诱导需求之所以能广泛存在,主要取决于医疗市场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也就是说,医生诱导需求产生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因为医疗服务是一种专家服务,所以通常来说,与服务提供方的专业知识相比,患者对他本人的身体状况,应该采取的治疗方法,预期的结果以及其他提供方提出的价格的了解是不足的。由于他们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患者就会将选择权让渡给医生,也就形成了医患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因此医生可以在患者的医疗消费中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甚至能够决定患者的医疗消费水平,也就是说明了医生具有实现道德风险的能力。
(二)医生与患者二者的利益不一致
医生在医患关系中充当着相互冲突的双重角色。第一重角色:医生是患者利益的代理人,为患者推荐治病的方案;第二重角色:医生给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以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从医生的双重角色上我们可以看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患者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而医生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而医生的诱导需求行为将有利于他们增加自己的收入,所以说医生具有道德风险的动机。
(三)治疗结果不确定
由于疾病个体的差异性,对于疾病的治疗结果,医生也不能完全确定,并且第三方难以鉴定疾病治疗过程的质量以及其结果。因此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为医生的道德风险提供了可以避免承担责任的一个理由。
二、我国医生诱导需求现状
根据上面医生诱导需求产生的条件分析,医生一般都具备了诱导需求的动机,能力,还有实施道德风险后的避免责任的理由。但是,根据研究显示,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存在医生诱导需求。而近年来,我国的医疗费用上涨的速度也在不断提高,虽然没有计量研究,但是我国医生诱导需求严重是一个共识,这也是造成我国医疗费用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医生诱导需求的表现:(1)过度检查,医生在给患者诊治过程中,除患者必需的检查服务外,还会附加给患者一些对诊断治疗没有太大价值的检查服务。据雷海潮等人的一项研究证实:我国的CT扫描检查中,有16.3%的检查是不必要的。据统计,我国CT扫描检查显阳率仅为10%,而世界平均水平50%。(2)过度用药。这个表现在能够不使用药物的却使用了,用基本药物的却使用了高价药物,能够使用较少药物的却使用了更多的药物。据调查显示,我国使用维生素极其不合理,大大超过了国际平均水平。(3)诱导不必要的手术。据调查显示,我国超过46%的孕妇选择剖腹产,而其中25%的孕妇原本是不需要剖腹产的,并且在39健康网《分娩方式问郑调查》中的结果表明,超过70%的人孕妇是在医生的建议下剖腹产的。
三、我国医生诱导需求较产生的原因
(一)医生间竞争性的缺乏
从利润最大化模型来分析,医生诱导需求程度与医生间的竞争程度相关性非常强,我们可以用医疗服务需求弹性来表示医生之间的竞争程度。在高度竞争的条件下,患者对单个医生的医疗服务的需求弹性非常大,所以将不会或产生很少的医生诱导需求。而在垄断力量高度存在的竞争里,由于缺乏需求弹性,患者不具有更多的选择,因此很容易产生大量的供给诱导需求。
我国医疗系统绝大多数都是国有医院,连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医疗定点也都在国有医院,所以国有医院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垄断性。而且在另一方面来说,由于医疗产品缺乏价格弹性,医院提高医疗产品的数量和价格,并不会失去消费人群,这又进一步加重了供给方医院的垄断性,所以我国很容易产生大量的供给诱导需求行为。
(二)后付制的付费方式
目前我国主要实行单一的按服务付费的后付制,并且我国的支付制度是由医生与患者之外的第三方(医疗保险机构)支付制度的。对于后付制来说,无论医疗保险机构如何制定共付比率,医疗费用和风险都只能在保险机构和投保人之间分配,医院是不需要承担任何费用和风险的。因此,原本能够在控制医疗费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医院,总是会倾向于增加医疗服务的供给。并且由于近年来,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比量逐渐下降为了补偿对医院财政补贴的减少,政府开始允许医疗机构通过药品经营的差价以及高科技诊疗项目收费来获得经济补偿。这种“以药养医”机制使得药品的差价收入和检查费用在医院收入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而由于医生的利益又是与医院收入直接挂钩的,所以这会加剧了医生的诱导需求行为。
(三)管理监督机构的不完善
我国的医疗保险体系在技术管理上,还缺乏技术化和信息化,在科学管理方面,医疗保险体系的五方实体还缺乏沟通与合作,“负责管钱的不管医,负责管医的不管钱”,这样一方面会使得某些医疗机构缺乏必要经济责任和节约意识,过度浪费医疗资源;另一方面也会使对医疗机构服务的提供监督缺乏。另外,在对医药处方的审核方面,由于缺乏合理性和规范性,处方报销过程不严格,使得国家和企业的负担加生。 四、治理我国医生诱导需求行为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我国医疗领域的市场机制
从美国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来看,供方的诱导需求问题完全是可以由市场本身来解决的。因此,要解决我国医生诱导需求行为,则应该完善我国医疗领域的市场机制,其中最重要的要是建立市场中的医生声誉机制。由于我国医生的声誉是由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评定的,这使得医院声誉的市场价值得不到体现。在对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改革时,实施“管办分离”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解除卫生行政部门和国有医院之间的“父子关系”,国有医院才能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根据患者与医生,医生与医院的多重博弈来看,如果医生是关注长远利益的,对自己的未来兄弟够关心的,他们就会提高自律,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克服诱导需求行为,而此时的卫生行政部门也能够真正发挥其监管职能。
(二)建立激励相容机制
在患者和医生之间构建激励相容机制,改变市场中的委托——代理关系,使医生无论如何在信息上占据优势,如何行动,都只有在维护患者利益的状态下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
1、改变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我国目前必须改变单一的按服务项目付费的支付方式,根据医疗服务的多样性综合应用多种支付方式。可以对特殊的疑难疾病采取用服务项目付费的方法来处理,对社区医疗服务可以采用人头付费的方法来处理等等,因为这些方式中医疗费用和风险是由保险机构、患者和医院共同承担的,医院自然就会加强对自身的约束,减少供方诱导需求行为。医疗保险公司也可以对医院年度内的医疗经费实行预算全包,其结余完全归医院所有,这种激励也可以有效降低医疗成本费用。
2、实行一体化的制度。采取一体化的规制结构,让医生与保险机构共同存在于一个组织中,此时他们就共同成为患者的代理人并共担风险,由于市场中只存在患者和这个组织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就从在根本上消除了医生诱导需求问题产生的根源。
3、实行外在规范与监管机制。如制定相应的诊疗和用药规范,来约束提供者的医疗服务行为和医疗费用支出水平;将医疗费用控制结果制定为医院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将医院的业绩与其直接挂钩,以强化医院控制费用的责任意识;医院还可以通过行业自律,内部控制和第三方独立审查来加强对医生的外部约束,这些都能有效减少供方的诱导需求行为。
(三)提高医疗保险的管理水平
第一:通过将医疗保险的信息管理和计算机技术关联在一起,完善交付保险费、医疗费用清算、信息联通方面的高技术管理。第二:建立起一系列标准化的对服务机构和服务产品的医疗保险评价技术,通过对医疗药品和服务等费用评价和服务质量的评价,对医疗供方产生约束和影响。第三:在学习在这方面做得好的国家的经验的同时结合本国国情,在管理和服务方面实行社会化;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的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费用结算办法等,明确各方实体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高芳英:《美国医疗保险体系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江海学刊》,2006第4期.
[2]陈晓阳,杨同卫:《论医生的双重角色及其激励相容》,《医学与哲学》,2006第27卷第2期.
[3]朱生伟:《供给诱导需求:医疗改革中被忽视的问题》,《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第26卷第3期.
[4]冯国忠,朱亭郦:《美国医疗保险制度现状、改革及给我们的启示》,《上海医药》,2006第7期.
[5]吕国营,薛新东:《卫生经济学中供方诱导需求命题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2008第9期.
[6]张笑天:《美国医疗保险制度现状与借鉴》,《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09第19卷第3期.
[7]江建林:《我国医生诱导需求现象研究》,《知识经济》,2010第8期.
[8]金晶:《论我国医疗市场的供给诱导需求》,《时代金融》,2011第6期.
看了“北京中级医生职称论文发表”的人还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