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会计职称论文发表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事业、机关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反映和监督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学习啦小编整理了高级会计职称论文发表,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高级会计职称论文发表篇一
关于战略管理会计基本架构的思考
战略 管理 会计就是以战略管理为服务对象而建立的数量化体系,它有两个涵义,一是数量化体系,二是为战略管理服务。所谓数量化体系是指建立一套定量的指标体系,通过这些指标体系将企业的各项管理对象、管理过程和管理结果表现出来,建立企业的数量化,使与管理相关的事项都做到心中有数。所谓为战略管理服务是指数量化体系的建立是以战略管理为基础,数量化指标的建立和监控是为战略管理服务的,战略管理需要什么数据,数量化体系中就要建立什么指标,提供什么样的指标,一切以战略管理的需要为准。所以,要分析战略管理会计基本架构,首先要分析战略管理的基本架构,为数量化体系的建立确定一个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分析与之配合的数量化体系的基本架构。
一、战略管理基本架构
企业管理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做正确的事”,二是“正确地做事”。企业战略主要解决做正确的事这个问题;企业管理机制主要是解决如何正确地做事。企业战略固然是重要的,如果未能做正确的事,则企业的一切都是空谈。所以,企业要成功,既要保证选择正确的事,又要按正确的方法来做事。也就是说,企业既要有正确的战略规划,又要有支持这种战略规划的管理机制。
战略管理就是将战略规划与管理机制融为一体的一种管理思想,它首先确定企业的战略规划,然后,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来建立和调整管理机制,形成以战略规划为统帅,完全支持战略规划,以战略目标的实现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机制。战略规划统帅管理机制,管理机制支持战略规划。
1.战略规划:分析外部 环境和内部资源及能力,确定企业总体战略、业务单元战略和职能战略。
2.战略导向治理结构设计:在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治理结构进行改造,使企业治理结构与企业战略相适应。
3.战略导向流程再造:以战略规划为统帅,构建企业的价值链,在价值链中营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业务流程再造。
4.战略导向 组织再造:以战略规划为基础,并结合流程再造的要求,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设计。
5.战略导向岗位设计:在流程再造和组织再造之后,对企业的岗位重新进行设计,根据战略规划的需要来确定各个岗位的作业内容、作业程序和作业方法。
6.业绩评价设计:在治理结构再造、流程再造、组织再造和岗位设计的基础上,设计针对每个组织和每个岗位的数量化业绩评价指标,发挥业绩评价的导向作用。
7.战略导向激励机制设计:以业绩评价体系为基础,设计以业绩为主要付酬因素的激励机制体系,使各个组织和各个岗位所得报酬与它们的贡献相一致。
二、与战略管理相配合的数量化体系的总体设计
战略管理基本架构为我们构建为之服务的数量化体系提供了基本思路。为了建立与这配合的数量化体系,我们对这一管理模式作如下调整:
1.将战略规划分解为两个部分,一是资源,也就是外部战略环境和内部战略环境;二是战略选择,包括公司战略、业务单元战略和职能战略及支持上述战略的战略投资项目。
2.将公司治理、公司组织、业务流程和岗位设计归结为内部过程,也就是将资源转化为产出的过程。
3.业绩评价反映的是各管理主体的产出,也就是各管理主体将资源通过内部过程所产生的结果。
4.激励机制就是以各管理主体的贡献为基础,以数量化业绩评价为基础的分配机制。所以,企业是通过内部过程将资源转换为产出(业绩)的机制。
根据这一模式,与战略管理模式相匹配的数量化体系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1.战略环境数量化体系:用定量指标将各种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表现出来。
2.战略选择数量化体系:用定量指标将战略选择表现出来。
3.内部过程数量化体系:用定量指标将内部过程表现出来。
4.业绩评价数量化体系:用定量指标将各管理主体的业绩表现出来。
5.激励机制数量化体系:用定量指标将激励机制表现出来。
三、战略环境数量化体系
企业战略环境是指对当前企业经营与前途具有战略性影响的变量,它包括外部战略环境和内部战略环境。
(一)外部战略环境数量化体系
按照战略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层级不同,外部战略环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般战略环境、产业战略环境和企业战略环境,它们各自的含义如下:
一般战略环境:无论其产业分布如何,对所有企业都会产生影响的重大环境因素。这些因素的影响没有产业特性,它对一定范围内的所有企业都会产生影响。
产业战略环境 :产业战略环境是比一般战略环境更有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它的特点是对产业内的所有企业都有影响,但对产业外的企业几乎没有影响。企业只要处于某一产业内,基本上难以避免产业环境的影响。
企业战略环境:对特定企业重大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是特定企业最直接的外部战略环境。一般来说,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特别战略环境因素。
1.一般战略环境数量化指标
(1)宏观经济环境:包括GNP的变化;利率;通货膨胀率;工资/物价控制;可任意支配收入;产业结构和市场总需求状况。
(2)政治环境:包括政府的稳定性;特殊经济政策;反托拉斯立法;环保立法;外贸立法;就业立法。
(3)社会文化环境:包括生活方式;就业预期;保护消费者运动;结婚率;人口增长率;人口年龄分析;人口迁移;文化及亚文化。
(4)技术环境:包括国家研究开发支出;科技研究重点;专利保护;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商品化。
2.产业环境数量化体系
产业战略环境往往决定该产业的竞争方式和利润前景,对于那些毫无吸引力的产业,最好的公司也难以获得满意的利润;相反,有吸引力的产业中,弱小的公司也能获得较好的经营业绩。产业战略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产业经济特性:市场规模;市场增长率;生产力过剩或紧缺;产业盈利水平;进入退出障碍;产品标准化程度;技术变革迅速;资本条件;垂直一体化程度;规模经济;产品革新速度。
(2)产业关键成功因素:与技术相关的成功因素;与制造相关的成功因素;与分销相关的成功因素;与市场营销相关的成功因素;与技能相关的成功因素;其他成功因素。
(3)产业生命周期: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4)产业变革驱动因素:产业长期增长率变化;产品使用方式变化;产品革新;技术创新;营销革新;厂商进入或退出;技术扩散;产业全球化;成本和效率变化;购买者偏好变化;社会关注焦点转移、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变化。
3.企业战略环境
(1)特定市场竞争结构:现有竞争者各自的市场占有率;潜在的加入者;代用品的威胁;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供应者讨价还价能力。
(2)主要竞争者产业关键成功因素状况:与技术相关的关键成功因素状况;与制造相关性的关键成功因素状况;与分销相关的关键成功因素状况;与市场营销相关的关键成功因素状况;与技能相关的关键成功因素状况;其他关键成功因素状况。
(3)主要竞争者核心竞争力:用指标将主要竞争者的核心竞争力反映出来,并予以跟踪。
4.外部战略环境综合评价
将三层次的外部环境因素进行总结,确定外部机会和挑战,并用评分的方法予以数量化评价。
(二)内部战略环境数量化体系
内部战略环境主要是企业内部资源,表示企业能有什么。内部战略环境数量化体系就是要用一系列的指标体系将这些资源反映出来,并予以跟踪。
1.实物资源
(1)生产经营场所:生产经营场所的数量、质量和状态。
(2)经营设备:主要经营设备的数量、质量和状态。
(3)能源:控制能源和数量、质量和状态。
(4)矿产资源:控制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状态。
2.财务资源
(1)现金流量: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现金净流量。
(2)再筹资能力: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本利润率。
3.技术资源
(1)专利技术:专利技术数量和等级。
(2)非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数量和等级。
(3)科研成果: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
4.人力资源
(1)全部人力资源:全部人力资源数量、全部人力资源质量结。
(2)核心人力资源:核心人力资源数量、核心人力资源质量结构。
5.社会资源
(1)企业知名度:业内知名度;大众知名度。
(2)企业美誉度:业内美誉度;大众美誉度。
(3)企业重要度:行业排名名次;地区排名名次。
6.内部环境综合评价
将五方面的内部环境因素进行总结,确定内部优势和劣势,并用评分的方法予以数量化评价。
(三)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综合评价
将外部机会与挑战及内部优势和劣势综合起来,进行SWOT分析做出环境因素的综合数量化评价。
四、战略选择数量化体系
(一)公司战略选择
1.公司愿景:在定性描述的基础上,以定量指标将公司愿景表现出来。
2.公司目标:用数量化指标体系将公司目标体系表现出来,形成目标指标体系。
3.公司产业组合:用数量化指标将各产业在公司全部产业中的地位表现出来,如营业收入比例、利润比例和资产比例等。
(二)业务单元战略选择
1.战略目标:用数量化指标将业务单元所选定的战略目标表现出来。
2.竞争战略:将业务单元所选定的竞争战略用数量化指标表现出来。
3.核心竞争力:用数量化指标将业务单元所选定的核心竞争力表现出来。
(三)职能战略
1.企业文化战略目标:用数量化指标将企业文化战略目标表现出来。
2.企业营销战略目标:用数量化指标将企业营销战略目标表现出来。
3.企业品牌战略目标:用数量化指标将企业品牌战略目标表现出来。
4.企业产品战略目标:用数量化指标将企业产品战略目标表现出来。
5.企业技术战略目标:用数量化指标将企业技术战略目标表现出来。
6.企业物流战略目标:用数量化指标将企业物流战略目标表现出来。
7.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目标:用数量化指标将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目标表现出来。
8.企业财务战略目标:用数量化指标将企业财务战略目标表现出来。
9.企业成本战略目标:用数量化指标将企业成本战略目标表现出来。
五、内部过程数量化体系
(一)公司治理数量化体系
1.股东结构:用数量化指标将公司的产权结构表现出来。
2.经营者综合结构:用数量化指标将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班子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性格结构及产业资历结构表现出来。
3.董事会数量化体系:董事会结构(用数量化指标将董事会的内外部成员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性格结构及产业资历结构表现出来);董事会开会次数;董事会成员到会率;董事会表决率;董事会决策正确率;董事会提案通过率;董事会规范运作指数。
4.监事会数量化体系:监事会结构(用数量化指标将监事会的内外部成员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性格结构及产业资历结构表现出来);监事会开会次数;监事会成员到会率;监事会表决率;监事会决策正确率;监事会提案通过率;监事会规范运作指数。
5.经理班子数量化体系:经理班子结构(用数量化指标将经理班子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性格结构及产业资历结构表现出来);经理班子开会次数;经理班子成员到会率;经理班子决策正确率;经理班子提案通过率;经理班子规范运作指数。
(二)公司组织数量化体系
1.管理层次:组织层级;领导层级。
2.管理幅度:高层管理幅度;中层管理幅度;基层管理幅度。
3.副职配置:高层副职指数;中层副职指数;基层副职指数。
4.功能作业分解:功能分解率;作业分解率。
5.关键功能设置:关键功能指数;关键作业指数。
6.集权程度:企业整体集权指数;单位(部门)集权指数。
7.专业化程度:单位(部门)专业化指数;岗位专业化指数。
8.规范化程度:功能规范化指数;作业规范化指数。
(三)业务流程数量化体系
1.价值链
(1)价值链宽广度:企业价值链宽度(企业产业种类数量);企业价值链长度指数(某一产业中企业价值链基本功能数与产业链基本功能数之比)。
(2)价值链成本结构:基本功能成本结构;支持功能成本结构;全价值链成本结构。
(3)价值链资产结构:基本功能资产结构;支持功能资产结构;全价值链资产结构。
(4)价值链人力资源结构:基本功能人力资源结构;支持功能人力资源结构;全价值链人力资源结构。
2.基本流程
(1)原材料储运流程:流程中的基础数据;流程中的数量化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
(2)生产制造流程:流程中的基础数据(产品基础数据、工艺基础数据);流程中的数量化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制造质量稳定性;制造流程弹性;交货可靠性;交货速度)。
(3)产成品储运流程:流程中的基础数据;流程中的数量化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工作质量稳定性;流程弹性;交货可靠性;交货速度)。
(4)营销流程:流程中的基础数据;流程中的数量化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
(5)服务流程:流程中的基础数据;流程中的数量化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
3.支持流程
(1)战略规划流程:流程中的数量化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
(2)行政管理流程:流程中的数量化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
(3)企业文化建设流程:流程中的数量化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
(4)会计流程:流程中的数量化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
(5)财务流程:流程中的数量化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
(6)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流程中的数量化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
(7)采购流程:流程中的基础数据;流程中的数量比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
(8)技术开发流程:流程中的基础数据;流程中的数量化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
(9)设备管理流程:流程中的基础数据;流程中的数量化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
(10)安全管理流程:流程中的基础数据;流程中的数量化决策模型;流程人力资源配置;流程物力资源配置;流程成本费用;流程工作数量和质量。
(四)岗位设计数量化体系
1.岗位调查分析数量化体系岗位各类工时消耗;岗位劳动强度;岗位工作环境相关数据(空气流速、噪音等级、粉尘等级、有毒物质等级、高空等级等等);员工要求相关数据(学历、资历、身体状况等等)。
2.岗位设计数量化体系作业工时定额率;作业消耗定额率;作业标准化率;作业结果数量化率;作业信息化率;岗位丰富化指数。
3.岗位评价数量化体系在岗位评价中,将劳动业绩、劳动技能、劳动强度、劳动环境和社会心理因素一般分为五个方面22个指标。
(1)劳动技能:技术知识要求;操作复杂程度;看管设备复杂程度;产品品种与质量要求的程度;处理预防事故复杂程度。
(2)劳动业绩:质量业绩;产量业绩;看管业绩;安全业绩;消耗业绩;管理业绩。
(3)劳动强度:体力劳动强度;工时利用率;劳动姿势;劳动紧张程度;工作班制。
(4)劳动环境:粉尘危害程度;高温危害程度;辐射热危害程度;噪声危害程度;其他有害因素危害程度。
(5)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主要采用人员流向指标。人员流向属于心理因素,它是由于岗位的工作性质和地位对职工在社会心理方面产生的影响而形成人员流动的趋势。
(6)岗位系数:以每个岗位为对象,按上述五个方面22个指标分别做出评价之后,将评价结果综合起来,就是岗位系数,它既表示岗位的主要性,也表示岗位的难度和复杂性。
六、业绩评价数量化体系
(一)高层业绩评价
1.管理结果数量化:就是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经营结果用数量化的指标体系反映出来。很显然,不同的公司战略,会有不同的要求,从而也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管理结果数量化实际上是通过企业整体预算来实现的,预算值就是整体管理结果的要求值,预算执行结果就是整体管理结果的实际值。
2.管理过程数量化:通过数量化的指标,将企业整体状况表现出来。根据企业整体管理的内容,整体管理过程指标包括总体战略管理过程指标、企来治理过程指标和组织管理过程指标。
(二)中层业绩评价
1.单位管理结果数量化:就是用数量化指标将单位的管理结果表现出来。事实上,管理结果的数量化是通过单位预算实现的,单位预算中的预算值就是管理结果的要求值,预算执行结果就是管理结果的实际值。不同的单位会有不同的管理结果指标,同一单位在不同战略指导下,也会有不同的管理结果指标。
2.单位管理过程数量化:单位管理过程数量化就是通过一些指标,将单位的管理状况表现出来,不同的单位其管理过程的组成内容不同,对这些过程进行数量化的指标也会不同。一般来说,要根据单位的战略选择,对于重要的管理过程采用数量化指标来反映,并根据这些指标进行动态监控。
(三)普通员工业绩评价
1.岗位作业结果数量化
岗位作业结果数量化,就是用一些数量化指标将各个岗位的作业结果反映出来。岗位作业结果数量化指标设计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1)数量化指标要与岗位功能相匹配:数量化指标要体现岗位功能,让指标促使岗位功能的实现,不能设置影响岗位功能发挥的数量化指标。
(2)全面考虑突出重点。对岗位业绩的评价要考虑到员工作业的各个方面,但又必须突出重点,以岗位功能确定主要数量化指标和辅助数量化指标。一般来说,每个岗位作业结果数量化指标都应该包括作业数量指标、作业质量指标和作业消耗指标三个方面,而作业数量指标和作业质量指标是主要指标,作业消耗指标是辅助指标。
(3)分类设置。由于基本作业、辅助作业的创新作业是不同性质的作业,基本作业是完成本岗位功能所必须完成的作业,这些作业的数量越多、质量越好,岗位的功能就完成越好;辅助作业是与岗位的功能相关但不是完成本岗位功能所必须的作业,辅助作业虽然不是完成本岗位功能所必须的作业,但绝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完成的作业;创新作业是员工对现实的一种超越。所以,对上述三类作业要分别设置数量化指标。
2.岗位作业过程数量化
岗位作业过程数量化就是以数量化指标来反映岗位作业过程。我们提出岗位作业过程要素计分的办法,即对岗位作业过程的具体内容进行计分。计分的具体办法如下:
(1)设定一个总分值,一般定为100分。
(2)根据每项作业要求的重要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它们之和是设定的总分,即100分。
(3)评价人员定期按如下公式计算岗位作业过程相符程度:
C=(100-D÷T)×100%式中,C表示岗位作业过程相符程度,D表示评价期扣分总数,T表示评价期的天数。
七、激励机制数量化体系
(一)企业激励机制总体状况
薪酬总额;人均薪酬额;薪酬水平(人均薪酬在当地的排名或行业内的排名);薪酬分配比率(薪酬总额占增值总额的比例);薪酬弹性率(弹性薪酬额占全部薪酬额的比例);薪酬长期率(长期薪酬额占全部薪酬额的比例);非金钱激励人次数;非金钱激励员工比率。
(二)经营者激励数量化体系
经营者薪酬总额;经营者人均薪酬额;经营者薪酬水平(经营者人均薪酬在当地的排名或行业内的排名);经营者薪酬比率(经营者薪酬总额占企业全部薪酬的比例);经营者薪酬弹性率(经营者弹性薪酬额占经营者全部薪酬额的比例);经营者薪酬长期率(经营者长期薪酬额占经营者全部薪酬额的比例)。
(三)管理者激励数量化体系
管理者薪酬总额;管理者人均薪酬额;管理者薪酬水平(管理者人均薪酬在当地的排名或行业内的排名);管理者薪酬比率(管理者薪酬总额占企业全部薪酬的比例);管理者薪酬弹性率(管理者弹性薪酬额占管理者全部薪酬额的比例);管理者薪酬长期率(管理者长期薪酬额占管理者全部薪酬额的比例);非金钱激励管理者人次数;非金钱激励管理者比率。
(四)员工激励数量化体系
普通员工薪酬总额;普通员工人均薪酬额;普通员工薪酬水平(普通员工人均薪酬在当地的排名或行业内的排名);普通员工薪酬比率(普通员工薪酬总额占全部薪酬的比例);普通员工薪酬弹性率(普通员工弹性薪酬额占普通员工全部薪酬额的比例);普通员工薪酬长期率(普通员工长期薪酬额占普通员工全部薪酬额的比例);非金钱激励普通员工人次数;非金钱激励普通员工比率。
「参考文献」
1.郑石桥:论企业的战略型管理统计[J],上海统计,2002.1
2.郑石桥:《战略管理》[M],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
3.胡玉明:21世纪管理会计主题的转变:从企业价值增值到企业核心能力培植[J/OL],中华财会网(www.e521.com)2002-06-17
4.杨风清:战略管理与战略管理会计研究[J/OL],2002-01-18
5.邓厚平:战略管理会计研究[D],新疆财经学院硕士论文,2002年
高级会计职称论文发表篇二
新世纪会计的发展趋势
21世纪,是发展知识经济的时代,是高科技大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大提高的时代,这种大环境,将推动会计发生相应的重大发展。
一、会计的历史定位
1、会计具有重要地位
一般人认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工作广泛运用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在各方面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代替了会计人员的手工劳动,不需要现在这么多的会计人员,这些多余的会计人员,应从会计的核算工作转向会计的管理工作,提高会计工作的水平,更好地为发展经济服务。在这种条件下,会计更重要。
同时,也有人认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工作广泛运用电子技术,取代了会计核算工作,解放了会计人员的手工操作,使会计人员面临着失业的危险。由于使用电子计算机而使会计核算发生了变化,会计工作是否不重要了,会计人员是否会失业?
会计是千秋大业,凡有经济活动的地方,都需要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使用计算机进行核算只是改变了核算的手段和形式,但不可能改变核算的内容和要求。相反,核算的内容范围扩大了,要求提高了,信息需要加强了。更需要在新的条件下,以新的、更高的要求对经济进行会计核算。所以,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在会计工作中,由于使用计算机而富余的会计人员,不是无事可干而失业,而是要不失时机地转向会计的管理工作。当会计核算工作由于使用电子计算机而发生变化时,会计人员一方面应拓宽会计核算范围和深化会计核算工作,另一方面应将主要力量和精力,集中于会计管理工作中,用知识进行管理,使会计管理工作达到现代化的水平。会计核算工作的变化,是会计工作进入新阶段的机遇,是发挥会计工作作用的新起点。
2、会计的重心在管理
会计工作不等同于会计核算工作,它包括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管理工作两个方面。
会计是否有管理职能,还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会计就是会计核算,不是算帐,就是一个会计信息系统,不具有管理职能。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会计是否具有管理职能,要从会计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出发,即从会计工作总体出发,要从客观的条件和要求出发来分析。会计具有管理职能,是因为:(1)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越发展,越需要会计对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运动进行管理,以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和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经济关系。(2)企业、事业等单位管理的需要。企业、事业等单位要进行现代化管理,需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对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运动进行管理,以便促进本单位实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3)上层建筑的需要。体现上层建筑要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是: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会计监督就是一种管理活动。(4)会计工作现代化的需要。会计工作逐步实现现代化,特别是逐步实现会计工作电算化,把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计算中解放出来,有条件并需要会计人员大量从事管理工作。(5)会计学科分类的要求。国家教委制定的学科分类,已将会计学从属于经济学改为属于管理学中的一门学科,从而确定了会计学的管理性质。
会计管理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会计管理的任务,在于通过对经济活动的会计管理,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和做好财务决策,编制财务计划并组织财务活动,控制消耗并监督企业经济行为,检查财务计划执行情况和遵纪守法情况,考核经营业绩,分析执行情况,挖掘潜力,提出措施,以便促进企业、事业等单位提高经济效益。
3、建立管理型会计模式
在发展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的重心在管理,需要建立以会计管理为核心的会计模式。人类社会进入以知识为特征的经济发展阶段,将使市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一个开放系统,需要建立面向市场的会计模式: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要强化内部管理,严格监督,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相应地需要建立强化会计管理的会计模式;政府部门通过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和经济杠杆等,对企业进行调节和规范经营活动,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地需要建立宏观调控与微观自主相协调的会计模式;企业要进入世界大市场,参与国际流通,发展国际间的经济、贸易和技术交往,相应地需要建立面向市场、面向国际的知识管理型的企业会计模式。管理型会计模式的基本框架是:建立调控型的会计组织系统;建立开放型的会计信息系统;建立知识型的会计管理系统;建立服务型的会计市场系统;建立竞争型的人才系统。
4、会计要逐步实现现代化
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当然各行各业都要实现现代化,其中也包括会计工作要实现现代化。会计现代化是指广泛、系统地运用先进、科学、规范的会计理论、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所进行的会计工作。会计工作现代化包括会计理论现代化、会计方法现代化、会计手段现代化和会计组织现代化。
中国的会计工作进入80年代,1990年11月召开的全国会计工作会议暨全国会计工作“双先”表彰大会,提出要努力使会计工作向经营管理型发展,要努力学习和运用现代会计管理方法,逐步实现我国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1995年10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会计工作会议,在全面总结“八五”期间会计工作取得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了未来15年会计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1995年12月15日财政部发布的《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在“九五”期间,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会计模式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再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形成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会计模式,实现会计的现代化、法制化。”会计工作要实现现代化,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的。
会计工作现代化是一个过程,是会计发展的方向。会计工作要实现现代化,其要求是会计工作要达到先进性、规范性、科学性和国际性;会计工作规范性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的基础,科学性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先进性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的最高要求,国际性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的最终要求。
二、会计核算向多方面、高质量方向发展
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的管理,将促进会计核算向多方面、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1、会计核算集中化
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的发展与国内外的各个方面发生着紧密的联系,相应需要会计核算的集中化。它要求会计核算的制度要集中统一制定、分级管理,对经济活动的核算,要集中全面决算、分级辅助核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管理全国的会计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管理本地区的会计工作。”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制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可以制定实施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具体办法或者补充规定。企业根据有关法规的规定,可以制定本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
企业特别是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对经济活动的核算要集中、全面决算,统一、全面核算资金、销售、成本和利润,以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和提高市场的竞争力;而对企业集团内部的各级单位实行分级辅助核算,分别核算本单位内部的资金、销售、成本和利润,以调动企业内部各方面和人员的积极性。
对小企业,有的可以实行独立会计核算;有的可以实行代理记帐,由代理记帐的单位(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公司等)实行集中核算、全面决算,被代理记帐的单位进行辅助核算。
2、会计核算信息化
会计核算是一个开放型的信息系统。会计核算的内容是开放的,提供会计信息是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是开放的。会计核算过程是信息的输人、加工、整理、传递、贮存和输出的过程;是通过信息发生着与国内外各企业、事业等单位各个方面的经济与技术的联系,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是通过信息沟通、处理与国内外各企业、事业、社会组织、国家机构和社会人士等各个方面的经济、技术与行政的关系,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维护各方面的经济利益。会计核算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网络进行的,通过网络生成和传递各种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的重要性,要求会计核算生成和提供的会计信息是真实的、全面的、有用的和及时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提供的信息能如实反映客观存在的经济活动,不弄虚作假;会计信息的全面性,是提供的信息能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提供的信息能为国家、社会和个人进行决策和评估判断作为可靠的依据;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是提供的信息能按照时间的要求及时提出。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开放的,既要向国家和社会其他各方面披露会计信息,又要向本单位内部全体员工和其他职能部门披露会计信息,实现财务公开。
3、会计核算规范化
会计核算内容的扩大、复杂和多方面,需要核算规范化。会计核算规范化,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为进行会计核算而采用具有标准性、统一性和一致性要求的手段、措施和途径。会计核算规范化要求:标准性,会计核算按确定的准则或依据、程序、格式、要求等进行;统一性,会计核算按有关的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实行;一致性,会计核算按已有的规定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实施应是相同的。应该说明,会计核算规范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对会计核算的规定,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可以作相应的调整,或修改或充实,使其更符合规范的要求。
在会计核算规范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实行。《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帐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4、会计核算法制化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依法治国当然包括依法治理会计工作,会计核算要法制化。会计核算法制化是指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会计核算工作法制化的“依法”,不仅要依据会计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来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也要依据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中有关会计的规定来进行会计核算工作,还包括依据会计法规制定的本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本单位依据法律规定做出的决定、指示等。会计工作的法制化,是要求会计核算工作的全部和全过程都要依法进行。会计核算法制化的基本特征是会计核算工作依法进行的全面性和强制性。
会计核算法制化不仅要求企业、事业等单位依法组织和考核会计核算工作,还要求会计工作的管理部门依法管理会计核算工作。会计核算法制化需要建立、健全会计法规体系。
5、会计核算国际化
会计有中国特色,同时,随着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利用外资,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引进管理技术,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等,会计核算也要国际化。会计核算国际化是指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为完成会计核算任务而采用具有国际的相应性、规范性、可比性和适用性的手段、措施和途径。其要求是:国际相应性,会计工作采用了相应的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和要求;国际规范性,会计工作的组织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和要求基本上是可比的;国际适用性,会计工作的组织形式和所采用的方法在国际上普遍适用。应该指出,会计工作具有国际性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通过借鉴、协调和统一来达到。会计核算国际化是与国际会计协调的过程。会计核算与国际会计协调的内容,是与国际会计通行规则(主要是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同时,还有与国际会计惯例、会计职业道德,某些地区的国家集团会计规范(如欧洲联盟公司法协调指令中有关会计的指令),其他主要国家的会计准则和有关法律的规定等相协调。
三、会计管理向全方位、知识管理方向发展
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的管理,将促进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向全方位、知识管理的方向发展。
1、会计系统重视系统管理
会计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会计系统既是一个封闭系统,又是一个开放系统,它的运行受系统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会计管理要重视系统管理,即对会计系统的整体进行全面管理。系统因客体的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子系统,对子系统也要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进行系统管理,如对成本系统的管理,对资金的系统管理。会计系统因管理条件不同而形成不同管理环节的系统管理。它包括会计预测、会计决策、财务计划、会计控制、会计检查、会计考核和会计分析,而形成会计管理体系。这种立足管理环节的系统管理,也就是全过程管理。
会计重视系统管理,是全面的管理,但同时,也要注意全面管理中的重点管理,即管理中心——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不同企业,因客观条件不同而主要矛盾不同,相应会计管理的中心也不同;有的企业以成本管理为中心,有的企业以资金管理为中心,有的企业以销售管理为中心。
2、会计管理重视人本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是经济实力、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竞争,而这些竞争最终又是人才的竞争。重视对人的管理,是管理之根本。以人为本的管理是要重视对人的培养。会计管理重视人本管理,一方面要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养竞争性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并创造条件调动其创造性工作;另一方面要重视会计人才的管理,培养竞争性的会计人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竞争性人才是创新人才。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不断地创新,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理论,以及各种创新的相互结合。只有持续创新和全面创新,才能保持经济的不断发展。发展知识经济,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特点是:创新性、全面性、专业性、复合性、适应性、优异性。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既包括在工作中培养,也包括在学校培养。
3、会计管理重视战略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的最显著特征,是加强发展战略研究,实施战略管理。企业要适应市场,制定和实施明确的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并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依据企业的战略,相应要研究会计战略。会计管理重视战略管理就是重视财务战略管理。财务战略是指对影响企业全局,重大、长远的财务活动进行的决策。企业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战略的中心。
财务战略分公司财务战略和事业部财务战略。财务战略按其内容分为资金战略、成本战略、利润战略和竞争财务战略。财务战略管理是对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的过程。它包括战略预测、战略决策和战略实施等。加强财务战略管理,落实战略目标,制定实施的方针、计划、方案、方法、措施和步骤,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
4、会计管理重视无形资产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从对有形资产管理转而重点对无形资产进行管理。由于投资“无形化”,使企业形成大量无形资产,而这些无形资产主要表现为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因而,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实际是对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的管理。知识产权是指从事智力创造性活动取得成果后依法享有的一种无形的财产权。它包括工业产权和著作权两大部分。工业产权由发现权、发明权、商标权、专利权等构成。
对无形资产进行管理,企业要以战略的眼光开发无形资产,扩大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企业开发无形资产除引入无形资产外,主要是自创无形资产。自创无形资产是指自行设计、申请或接受授权等非转让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它包括:专利权,如企业发明创造的科研成果;非专利技术,如技术秘密、管理技术、销售网络等;商标权,如申请注册商标,创造驰名商标;著作权,如出版的著作、设计的软件等;土地使用权;商誉,如培育企业形象等。
5、会计管理重视内部管理
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重视内部管理。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满足企业内部经济机制的需要,建立企业会计管理系统。企业会计管理系统,包括开展会计预测、会计决策、财务计划、会计控制、会计检查、会计考核和会计分析等工作,以便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管理。
企业内部会计管理要以责任会计为主要形式,加强对资产、资金、成本和利润的管理,而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实行目标管理,以利润目标为牵头,或以成本目标牵头,做到目标明确、责任落实、考核严格、奖罚分明。在企业会计管理中,要积极推行各种会计现代管理方法。
企业内部会计管理要使会计监督制度化。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对违反会计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正确处理与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外部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对单位监督的关系。会计监督与法律规范相结合。
会计监督的内容主要是:监督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监督会计信息的合法性;监督企业的经理、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的贪污、腐化和铺张浪费行为。
6、会计管理重视知识管理
在发展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管理的核心在于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包括两个方面:对知识进行管理;管理者用知识进行管理。
对知识进行管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济效益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知识和创新,知识可以低成本地不断复制和递增报酬,使经济增长方式不再是资源依赖型而是知识型;企业要追求适应经济效益,把知识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而其中心环节是创新,离开技术创新就很难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因而企业将更重视知识和创新,重视知识的生产。对知识的生产需要大量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投入。管理者用知识进行管理,即会计管理知识化。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已从产品竞争、服务竞争延伸到知识竞争,表现为工作中的创新和实验室的创新。只有具备更多知识的企业,才能成为市场竞争的优胜者。使企业的成功取决于知识和创新能力,需要用知识对其加强管理。会计管理知识化,要求企业会计管理部门和管理者,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发挥每个人知识的作用,提高创新能力,以便提高进行会计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检查、考核和分析的管理水平。
四、会计学向综合化、细化、边缘化方向发展
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的管理,将促进会计学向综合化、细化、边缘化方向发展。
1、会计学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知识经济扩大了会计领域,会计向管理领域扩展,向与会计相关的领域扩展,大大丰富了会计的内容,使会计学呈现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会计学的综合化主要是:(1)对全部会计学科的综合,把各种相互联系的会计分支学科作为一个总体进行研究,研究它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趋势和规律、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和学科体系等,如对《会计科学学》进行研究。(2)对类会计学科的综合,把各种分支会计学科中性质相近的学科作为一类进行研究,也就是把会计学科体系划分为不同的学科群(类)进行研究,如对会计基础学科、会计部门学科、会计专门学科,或对会计人本学科进行研究。(3)对会计学科比较的综合,将性质相近或相同的几门会计学科进行比较研究,如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比较研究,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比较研究,中外会计原理的比较研究等。
2、会计学向细化方向发展
知识经济在扩大会计领域的同时,也深化了会计内容。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从实际出发,探讨适应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加强经济管理需要的会计分支学科。会计内容的深化,既是适应客观需要的过程,也是人们对会计内容提高认识的过程,两者的结合,才形成某些专门的会计分支学科。在这方面,会计学的发展具有专门性的细化特点,即对某些专门的或特殊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这种专门性会计分支学科的发展,主要是会计学中基本学科——财务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的细化。财务会计学的细化,如对某方面进行专门核算的需要,而形成的《质量会计》、《租赁会计》、《破产会计》、《物价变动会计》和各种部门会计;管理会计的细化,如对某方面进行专门管理的需要,而形成的《决策会计》、《经济责任会计》和《控制会计》等。
3、会计学向边缘化方向发展
客观世界是一个大系统。在大系统中的各种子系统及其次系统,都有机地相互联系,使得研究这个系统的各种科学也相互联系。科学的联系性,为各种科学的融合提供了客观的可能。进入21世纪,科学融合发展趋势将更为明显。科技进步为科学融合创造了更好的物质条件,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和管理要求为科学融合提出更多的要求。科学发展的融合趋势,向会计学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促进了会计科学的融合发展。
会计科学的融合即会计学的边缘化,是将其他现代科学的理论、方法与会计学的理论、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而发展会计学的过程。这有两种情况:一是会计学科与自然科学的结合,会计学科将某种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移植或运用到本学科,使会计学科的理论、方法发生显著的或质的变化,如《计算机会计学》、《会计数学》等;一是会计学科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结合,会计学科将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某种学科的理论、方法移植或运用到本学科,使会计学科的理论、方法发生显著的或质的变化,如《会计哲学》、《会计伦理学》、《会计心理学》、《会计逻辑学》、《会计行为学》、《会计法学》、《会计公关学》和《环境会计学》等。会计科学与其他科学的融合发展,主要是:融合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发展新兴会计科学;融合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发展新的会计理论与方法;移入其他科学理论与方法,完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发展会计科学。
五、会计发展在于创新
新世纪会计的发展,关键在于创新。
会计要创新,必须要继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要从一切不切实际的条件、框框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采用辩证法,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提高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会计创新的新,是相对于原有的而进行的比较。有的是全新的,原来都没有的;有的是对原有的补充,或充实,使其全面;有的是对原有的修订,使其完善;有的是对原有的改正(改错、纠正、订正),使其正确;这些都是新的因素,都是新的表现,是一种创新。创新的内容主要表现为:思想方面的新观念、新思路、新认识、新观点、新理论、新体系等;手段方面的新方法、新程序、新公式、新操作过程、新操作手段、新建议、新措施等;体制方面的新规范。新制度、新模式、新管理等。
在创新研究中,从实际情况出发,要明确创新的要求。创新的要求,一般有:(1)单位水平的创新,在本单位历来没有而是创新的;对本单位来说,主要是创造性地学习与运用其他单位的研究成果,这是本单位水平的创新。(2)地区水平的创新,在本地区历来没有而是创新的;对本地区来说,主要是创造性地学习与运用其他地区的研究成果,或需要进一步完善而提高其水平的,这是地区水平的创新。(3)部门水平的创新,在本部门历来没有而是创新的;对本部门来说,主要是创造性地学习与运用其他部门的研究成果,或需要进一步完善而提高其水平的,这是部门水平的创新。(4)国内水平的创新,在中国历来没有而是创新的;对中国来说,需要进一步完善而提高其水平的,或是创造性地学习与运用其他国家的研究成果,这是国家水平的创新。(5)国际水平的创新,在世界各国历来没有而是创新的,这是国际水平的创新。
一个单位的创新研究,应尽量减少重复的研究,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把研究的水平定在相应的标准上,一般应是国家水平的或国际水平的创新研究,以便提高会计发展的水平和在国际上的地位。
看了高级会计职称论文发表的人还看
1.关于会计毕业论文
3.大专会计论文范文
4.初级职称技术论文
5.档案初级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