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术论文>

本溪市民间音乐初探论文

谢桦分享

  民间音乐指由广大人民群众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通过口口相传而流传下来的音乐形式和音乐作品。它无论从使用的乐器、演奏的乐谱还是演奏形式,都有着极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与当地的民俗习惯相溶合,与当地的民俗活动相结合。以下是今天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本溪市民间音乐初探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本溪市民间音乐初探全文如下:

  【摘 要】2013年8月31日,第12届全运会开幕式在沈阳奥体中心五里河体育场拉开了序幕。本溪民间音乐“乞粒舞”等代表的富有辽宁地域特色的表演,为宣传本溪,推动本溪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本文通过对本溪市民间音乐进行调研,收集整理本溪民间音乐,诠释其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价值。

  【关键词】本溪;民间音乐

  本溪民间音乐根植于本溪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独特的传统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间音乐,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折射出本溪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本溪传统文化的重要史载。

  一 、本溪民间音乐的历史与现状

  (一)民间音乐

  民间音乐一般是指在民间形成并在民间流传的的各种音乐体裁,包括民歌、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器乐等。[3]伍国栋先生对民间音乐有这样的界定:“民间音乐是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存见的一部分既古老又现代的音乐文化类型,是创造于人民大众又供人民大众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口传心承方式来共同操纵、共同享用、共同演绎和共同传承的一种非专业的社会音乐文化产品”。

  (二)本溪民间音乐的种类及音乐特点

  1.本溪满族民间音乐特色

  满族广泛分布在中国各地,其中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等省区和北京市较为集中。本溪地区的满族人口达到41万人。所辖的本溪县、桓仁县两个县都是满族自治县。由于历史的演进、文化的变迁、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的巨大变化,原汁原味的满族风情日渐稀少且日益珍贵,由此造成音乐文化发展的停滞甚至断裂,使得它不能像蒙古族、藏族、朝鲜族音乐那样完整又具有鲜明特色的独立于各民族音乐之中。然而,满族音乐却有着可观的艺术价值,并影响着中原北方和东北地区的音乐发展。

  1.1“活态文化”萨满音乐、舞蹈

  萨满音乐是满族古代音乐文化的活化石,为世界艺术家研究萨满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1] “萨满”系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原始宗教。萨满歌舞即烧香跳神歌舞,多在祭天、祭祖、还愿、庆丰收时举行。舞蹈者萨满(男巫)或乌答有(女巫)带腰铃,拿手鼓(又称抓鼓或单鼓)、铃、扎板等乐器,边击鼓,边唱边舞

  1.2“特色舞蹈”本溪全堡寸跷秧歌

  寸跷秧歌,亦称踩寸子。是本溪地区满族民俗秧歌。寸子之名源于满族妇女所穿木底高跟“花盆鞋”的民间称谓。寸跷秧歌起源于女真人的空齐舞。寸跷秧歌主要以家庭的传承方式流传于田师傅、南甸、碱厂地区。[2]“尤以田师傅全堡村徐氏家族寸跷秧歌最有代表性,“走路不忘跺颤,动作各异角色全。”上身左右大幅度地扭动,使寸跷的表演刚柔相济、生动活泼。寸跷秧歌这一独具一格的表演特点,依然保留着满族先人渔猎生活与社会活动的特征

  1.3本溪"社火"

  本溪社火,是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镇同江峪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社火源于对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本溪社火用东北大秧歌的音乐曲牌,在表演方式上如 “踩街”、“定场”、“走阵”,在锣鼓伴奏上,它吸收了东北地方戏曲中的“急急风”、“乱锤”的特点,使社火的锣鼓伴奏与戏曲打击乐融会合一,起到了“又是秧歌又是戏”的艺术效果。

  1.4乞粒舞

  流传于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的朝鲜族乞粒舞有悠久的历史,它源于祈求农业丰收的民俗活动. 乞粒舞参与人员多,影响广泛。每逢佳节喜庆之时,参加表演的人数众多,场面宏大,舞队的前面,是头戴"相帽"的小伙子和老人,他们不停地摇动着帽子上的彩色长绸。

  2.本溪鼓乐

  本溪鼓乐是辽宁鼓乐的一个分支,流传于本溪市及周边地区,主要用于婚丧嫁娶中。历史上本溪鼓乐曾是当地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桓仁县志》十七卷中有“娶亲三日内,或有鼓乐不止者,谓之‘吹三朝’”的记载。本溪鼓乐的乐曲分为三类:唢呐曲、笙管曲、吹咔曲。根据乐曲的结构和适用礼仪的不同,使用的乐器主要有:唢呐、管子、海笛、笛子、笙、小匏、埙、大号等吹奏乐器和堂鼓、钹镲、小板(小镲)、大锣、手锣、乐子等打击乐器。这些演奏技法的运用使本溪鼓乐具有清新洒脱、大气流畅的独特韵味。

  3.本溪县太平秧歌

  本溪县太平秧歌是明末清初满族文化与汉族秧歌相融合的产物。主要分布于本溪满族自治县北部的高官、清河城,东部的南甸、碱厂等乡镇。太平秧歌的动作特点是上高下矮,上稳下摆。上装表演时不低头,不弯腰,显示出满族妇女落落大方、温文尔雅的气质;而下装却始终两膝弯曲,如“蹲步摆胯”、“蹲步转扇”、“弓步转扇”等动作。

  二、本溪民间音乐的社会价值

  (一)本溪民间音乐在辽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位置

  在辽宁省文化厅于2006年至2009年公布了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本溪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我们本溪人民的创造力。全省各类总合计155项,各地区民间音乐、舞蹈类总合计47项,占总合计的30%,其中本溪申报被批准的为5项,占各地区民间音乐、舞蹈类总合计的10%。

  (二) “乞粒舞”的贡献

  桓仁县乞粒舞表演艺术团是由乞粒舞第四代传承人金明焕组建的,目前共有舞蹈队员近40名,此次桓仁县乞粒舞成功入选第十二届全运会开幕式表演节目,将进一步弘扬桓仁县民间文化艺术,对提升桓仁县知名度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本溪民间音乐集本溪满族特色民间音乐(萨满音乐舞蹈、本溪全堡寸跷秧歌、本溪"社火"、乞粒舞)、本溪鼓乐及本溪县太平秧歌等多种形式与风格,它们演变过程以及表现形式,从多角度反映了本溪民间音乐的发展历程,从而折射出民族生活、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凝注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它所体现的民族精神、民族意志、民族性格饱蕴了满族劳动人民自身素质和才智。

  三、本溪市民间音乐传承保护的思考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建设和谐辽宁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溪的民间音乐更能诠释出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价值。收集整理关于本溪民族民间地方的特色音乐,建立满族音乐档案(文字、曲谱、音像、PPT等),进行保护传承尤为重要。让本溪地方百姓登上自己的舞台。

  同时,可推动本溪民族民间文化繁荣。带动旅游业发展,旅游文化包含历史文化、山水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工艺美术文化、传统艺术和节庆文化等,这些在民间音乐的参与者、形式、道具、服装等方面都有所彰显。

  作为一名本溪籍高校音乐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多发现本溪民间音乐,进行实地考察,利用大学科研教学平台,宣传介绍本溪民间音乐,组织学生观摩、调研本溪民间音乐发展动态。充分利用大学音乐表演专业教学、科研资源,搭建大学与本溪地方音乐文化融合的平台,鼓励、支持和培养本溪民间音乐后备力量,广泛交流、传唱;继续探讨如何将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溪民间音乐融入到本溪经济、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中,进一步扩大本溪文化、经济产业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张佩吉《满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出版社1982:50-53.

  [2]赵润波《满族的民间音乐》中国音乐出版社1985:122-125.

  [3]王丹霓《满语研究―本溪满族歌谣探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76-78.

  作者简介:

  孙凌云 1971年11月 辽宁科技学院人艺学院音乐教研室 讲师。

    410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