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术论文>

音乐史学术专业论文范文发表(2)

家文分享

  音乐学术论文篇二

  音乐艺术功能论

  摘要: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试图动态地把握音乐功能,将音乐艺术功能的二重层次及承续性和变异性结合起来,进行了辩证的分析。

  关键词:音乐艺术功能 历连性 本体功能 实用功能 承续性 变异性

  音乐艺术功能问题是中外音乐美学史上长谈不懈的话题,一直受到音乐美学研究者的重视,它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艺术的起源而产生并发展。由于音乐以音响为物质材料并在时间中进行,所以它被人们称为时间的艺术。当音乐家将这种特殊的物质材料按照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时,音乐艺术功能便与作曲家、表演者及欣赏者的情绪态度和社会倾向紧等密联系在一起。纵观中西音乐发的历史,音乐艺术功能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当中。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听众,面对相同的音乐作品都有可能产生不同的音乐艺术功能。基于此,本文试图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音乐艺术功能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音乐艺术功能的概念范畴

  所谓功能,“指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和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是事物与外界环境的各种关系的体现,是事物存在的外部条件。功能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事物与外界发生关系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也就主要表现在环境对事物的需求上。“人创造音乐,也正是因为有听觉方面的特殊需要。”中外音乐美学史上对音乐艺术功能的探索,历来是众说纷、莫衷一是,未成定说,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音乐艺术功能问题的永恒性和历史性。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毕达格拉斯就充分肯定音乐的净化作用,他认为“音乐某些旋律和节奏可以教育人,用音乐和某些旋律、节奏治疗人的脾气和情欲,并恢复内心能力的和谐……他还认为适当地享用音乐,可以大有助于人身健康。”德国诗人歌德则认为:“音乐里显出最高度的精灵,高到非知解力所可追攀,它所产生的影响可以压倒一切而且无法解释。所以宗教仪式离不开音乐,音乐是使人惊奇的首要手段。”《乐记・乐本篇》中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何乾三则“主张寓教于乐……主张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二者的辩证的统一。”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音乐作为人类对声音的一种特殊需要,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原始社会的音乐与劳动、宗教、巫术等活动混生在一起,构成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不可分割的存在形式。1986年在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18支骨笛,经过科学测音认为距今约八千年可考的历史(有人认为不是骨笛,而叫chou),并认为骨笛的应用与原始宗教、巫术礼仪活动有关。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音乐逐渐从混生性艺术中独立出来,并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艺术活动和一种社会分工。如西周已形成了专业的音乐文化,有许多受过严格训练的专业乐师进行教授、表演等活动;建立了专门的“采风”制度,用于搜集民间歌谣以察民情,从流传下来的《诗经》、《楚辞》可观其貌;同时,这时期出现了系统化的乐器分类法一“八音”,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至此业已形成。至秦汉,专门从事民歌采集的乐府机构得以建立,相和歌、相和大曲、鼓吹乐、吴歌、西曲、歌舞戏、百戏等艺术样式百花齐放;到隋唐,宫廷歌舞伎乐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产生出七部伎、九部伎、十部伎、坐部伎、立部伎、大曲、法曲;民间俗乐也得到了高度发展,出现了曲子、散乐、变文等,形成了以宫廷燕乐和民间俗乐两大音乐潮流,社会分工更加细致;宋元明清时期,我国民族音乐进入转型期,戏曲、曲艺、民间俗乐等得到大的发展。尽管,音乐作为一门独立艺术形式存在,但仍然不可能完全脱离其它艺术形式,因此,它依然具有某种混生性的艺术特点,发挥其不同的功能作用。

  中外音乐艺术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功能的实现取决于外部环境对事物的需求,而音乐艺术功能的实现,则取决于外部环境和人对音乐的需求。环境有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分,因此,环境对音乐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是自然界各生物对音乐的需求,这种需求基本上是一种生理性的天然需求;第二是主宰社会环境的人对音乐的需求,它不但体现在天然的生理性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各种社会性需求上。人对音乐的需求,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说,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结果。又如皮亚杰所说:“人是功能作用的中心”,当然亦是音乐艺术功能的中心。然而,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逃脱不了时间的推进,无法摆脱历史的变迁,因此,音乐艺术功能问题成为我们关注的一个永恒的历史话题,对音乐艺术功能问题的研究,绝不能忽略音乐艺术功能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所具有的不同内涵。

  二、音乐艺术功能的二重结构层次

  由于音乐艺术功能是动态、变化、发展的,其历史范畴的特殊性构成了音乐艺术功能的不同层次,但是无论怎样将其分层,都是一种文本表达方式,处于静止状态;实质上,音乐艺术功能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相关,它的实现是在具体可感的审美关系中完成的。所以,对音乐艺术功能问题的研究仍需从动态的角度来把握。在以往对音乐艺术功能的研究中,往外有多种倾向。有的套用艺术理论关于艺术功能的论述方法,把音乐艺术功能同等地分成认识、教育和审美三大功能:有的则认为:音乐具有教育、净化、精神享受的功能;还有的将音乐艺术功能分成审美功能和教化功能两方面。另外,关于音乐艺术功能的娱乐功能和社会功能等也都有人提出过。这些倾向虽然都有可取之处,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还不足以从理论上给予音乐艺术功能某种定论,它们往往缺乏对音乐艺术功能形成的过程作动态的分析。

  1、音乐艺术功能本体层次

  人们常说,音乐是世界的语言,具有人类情感的共通性。这实际上是指音乐本体给人们带来的一般感受是共同的。比如,当一个人听了一段凄美缠绵的悲歌后会感到伤感,听了一段悠扬抒情的音乐会感到愉悦,听到一首振奋人心的进行曲会感到兴奋。汉斯立克曾经说过:“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以自由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面前,并且使我们感到愉快。”由此可见,音乐的基本情绪几乎对所有机体健全的人来说都是相通的,人们的情绪会受到某种抑郁或激发,这种情绪的变化并不受到社会意义的影响,而是一种非社会性的纯粹的情感方式,它无需听者经过人何理性判断,只凭音乐本体――音响对感官的刺激就能感受到。因而,它是一种天然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表现。当这种需求由于音乐的作用而得到满足时,音乐的本体功能便产生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层次的功能不仅对人类起作用,它对自然界的生物也发挥功效。科学实验及应用都证明:音乐不仅能够影响人的情绪,而且还在动物饲养和植物栽种中作为刺激动植物生长和助长的手段。音乐对动植物的这些功能,似乎与对人的功效完全不同,但实质上,它们同源于一种生物需要。所以,音乐的本体功能可以概括为:音乐本体所蕴涵的基本情绪,从生理上满足人

  和动植物的天然需要。然而,人对音乐本体所作出的情绪反应与动植物的快感不同,它并非一种单纯的生理需要的满足,往往还伴随着人类所特有的美感经验的审美体验,是人类在满足基本的生物性需要的同时,向更高的精神境界的追求。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审美快乐主要源于视觉和听觉对象的和谐,即一种想象中获得的美的享受,是建立在一般生理满足基础上的审美满足。这种审美满足虽然在人的想象中产生,但和人对于某种社会需求的满足不同。假使你在欣赏音乐时带有某种具体的目的,也就很难获得美感。所以,音乐“给人类的视听快感带来一系列新的属性,使之有可能上升为审美知觉,从而和动物视听快感区别开来。”

  2、音乐艺术功能实用层次

  当音乐的情绪类型被体验时,人们对音乐的天然需求得以满足,便产生了音乐的本体功能;而此时人的音乐知觉处于直接的、本能的反应阶段,当音乐直觉处于深化阶段时,音乐中的情感因素被体验,随着情感因素的发展人们往往产生对音乐的想象和联想,使音乐中固有的那些概括性的情感内容具体化,并赋予某些具体的社会内容。这时候,人们对于音乐的社会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于是产生了第二种功能,即音乐的实用功能。它主要体现在音乐对各种社会活动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以情感的方式间接地满足人们精神生活中的某种社会需要,确切地讲,它以音乐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某种总体的精神内容,给予人某种抽象的社会需求上的满足。而这种社会需要的满足又是以人们对音乐的想象和联想去达到的,并且往往需借助一些音乐以外的因素,使自己在情感体验的同时,沿着这些音乐外部因素所指定的方向进行联想,从而使音乐中某种概括的精神内容具体化,从而感受到某种特定的社会内容,正如李泽厚所指出,“不管是欣赏还是创作,艺术想象都带有情感,这种想象经常随着情感的推移,我说‘情感作为中介’,就是这个意思,他是随着情感所指引的方向前进的。”音乐的外在因素的范围很广泛,如:歌曲的歌词、标题音乐的标题,歌剧的剧情、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的生活环境和思想倾向等等。

  音乐实用功能得以实现,除了依靠音乐中的精神特征和音乐外部因素两个客观条件只外,还必需依靠一个主观条件,即人通过对音乐进行联想,把音乐中概括性的精神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内容的能力。此时,音乐中抽象的情感内容才逐渐向具体的社会内容转化。音乐被用于认识、教育、宣传、教化、宣泄、科学利用等目的时,则发挥了其实用功能。孔子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由于当时所有歌诗都是要入乐的,所以孔子的这句话自然说明音乐的实用功能早已被古人所认识。王宏建认为:“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欣赏者则可以从不同的艺术作品中认识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从而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认识现实、认识历史、认识真理。”我想,音乐的认识功能则是通过典型的音乐形象,间接地折射出社会生活的现实景象,反映出人们的精神风貌,听赏者则可以从不同的音乐作品的音响中,体验到不同时代、国家、民族生活的精神诉求,达到陶冶情操、拓展视野、认识真理、认识现实、认识历史的音乐认识功能作用。

  音乐的教育功能,应是音乐作品通过演奏家(演唱家)的二度创作,对听众所产生的作用。因为,优秀的音乐佳作,一定会对听众产生影响、或陶冶情操、或抒发感情、或忘我遐想、自娱自乐……所以,音乐的教育功能也就在这个过程里得以实现。音乐被用于宣传,如战争、政治、经济、社会福利等有关活动中,战争歌曲、政治歌曲、广告音乐、环境音乐等等举不胜举。这些用于宣传的音乐,往往由政治组织、经济集团操纵或控制,并得到官方或专业传播媒体的支持。中国自古就有“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说法,也是孔子对音乐艺术功能的观点。因为音乐对人心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的特点,借助音乐对人产生作用的特殊性,寓教与乐,达到教化的目的。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抒发心中的情思、宣泄内心的积郁,历来被认为是音乐的专长。《乐记》的开头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乐记本篇》)这段话以简短的语言说明了人内心情感与音乐的关系,从而充分证实了音乐的抒情、宣泄作用。音乐在科学利用中情况有以下几种:音乐医疗,在动植物培养栽种中作为催奶、催蛋、催花果、促生长等手段。

  三、音乐艺术功能的承续性和变异性

  音乐艺术功能并不是始终如一、没有变化的,它既有承续性的一面,又有变异性的一方。承续性是指音乐作品在不同时代,被不同的人表演或者欣赏,获得与其创作相似或相同的效果;变异性则表现在由于时代、环境、主体的变化,音乐作品被再次解释,出现与其产生时期不同的效果。不同层次的功能,在承续性和变异性方面表现程度也有不同。音乐的本体功能与人的生理性行为关系较为密切,其功能性质相对稳定,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承续性;实用功能与人的社会性行为发生关系,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都会直接影这一层次的音乐功能,因而,变异性较承续性程度更大。

  1、音乐艺术功能的承续性

  客观地讲,音乐中的基本情绪是音乐中最稳定的因素,由于它与人的基本情绪相一致的,所以能够被任何正常人所熟悉。而人的这种基本情绪有着久远的生物进化历史。因此,基本情绪类型作为人的生物性特征之一,它必然随着人类进化的不断完善而趋于稳定。从主观上看,人的生理需要建立在人的生物性进化基础之上,同样,它也随着人类进化的完善而变得十分稳定。所以,音乐的本体功能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来说,都表现出某种一致性。人们绝对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把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当作摇篮曲来催婴儿入睡;再无知的人也不会把约翰・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圆舞曲》用于葬礼仪式中。

  当然,音乐本体功能的稳定性并不是绝对的,它也有变化性的一面。前面曾经说过,音乐本体功能虽然主要表现在人的生理反映上,但它却伴随着某种审美经验,这种审美经验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对音乐的生理体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持不同审美观的人很可能对同一首音乐有不同的判断,即使他们在情绪上的感受是一致的,但对同一种情绪类型的评价往往不同。所以,音乐本体功能的承续性主要体现在功能的性质上,而变异性则体现在功能的程度上。

  2、音乐艺术功能的变异性

  音乐的实用功能总是离不开人们的社会行为,它与一定社会内容、社会历史情况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变异性表现得非常明显。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义勇军进行曲》在当时宣传和鼓舞中国人民抗日救国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是,事隔数十年,这部曾经是革命号角的歌曲却变成一首庄严的国歌。在我们今天看来,它不再是一首对敌斗争的号角,而是民族自豪的庄严颂歌。实用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承续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作为一种时代特征给后人的认识上。比如:贝多芬的音乐能使今天的人们认识到资产阶级革命上升时期的时代风貌;肖邦的《b小调谐谑曲》则使人感受到华沙起义时波兰民族外族侵略的精神面貌;《黄河大合唱》在任何时候都能帮助人们认识中国历史上中国人民抗击外族侵略的决心,能够对各时代的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音乐艺术功能问题是音乐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如上所述,只是对音乐艺术功能的初步读解,还不足以给予音乐艺术功能某种定论。

  
看了“音乐学术论文 世界音乐史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音乐类学术论文:音乐中的环保思考

2.世界音乐史学术论文

3.小学音乐学术论文

4.世界音乐史学术论文(2)

5.利用多媒体上好初中音乐课 学术论文

283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