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术论文>

挑战杯社会哲学学术论文作品(2)

家文分享

  挑战杯社会哲学学术论文作品篇二

  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其中,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其内在依据;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其动力系统;矛盾对立面统一理论是其理论核心。

  [关键词]基本矛盾理论;社会有机理论;矛盾统一理论;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7)07-0020-02

  中国共产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不仅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超越,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它有着深刻的哲学基础。

  一、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依据

  和谐社会的提出,人们更多地从社会理想、价值追求和理想目标去理解,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这种理解很难使人坚信不移,并认为像共产主义理想目标一样难以实现。如果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即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关系去理解,问题就不难解决了。因为,当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构想时,就已经把它作为一个社会矛盾的统一体,就具有了深刻的哲学底蕴。

  唯物史观的创立,揭示了和谐社会的内在依据,论证了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性,指明了实现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不同的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不同的,从而社会的性质及和谐的状况也是不同的。社会和谐源自于基本矛盾的和谐,社会基本矛盾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内在根据。社会和谐,首要的是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和谐发展。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当我们党把“和谐社会”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时,就意味着我们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认识深化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虽然也有和谐的表现,但由于社会基本矛盾总体上处于对立状态,因此,从根本上说,从整体上看,它不是和谐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在本质上是相互和谐、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各种矛盾通过自身的改革加以调节和解决,因而是真正和谐的社会。

  马克思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马克思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及其方法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这是因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毛泽东同志在论述这个问题时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即它们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一般说来,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相适合的一面是基本的,不适合的一面是非基本的,因而,矛盾的性质也是非对抗性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提出来的。因为现实中存在着矛盾,有矛盾才要求和谐。构建和谐社会不是改变社会形态,而是社会状态的改变。要通过深化改革,调整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在我国现阶段,大量的社会矛盾是非对抗性的,这就决定了在处理社会矛盾的指导思想上,坚持矛盾双方的相互协调、统一,弱化对立面之间的对立、排斥,不搞对抗,防止矛盾激化,并创造条件,把矛盾的对立面在现实的时空中协调、结合起来,使它们相互适应、相互补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达到对立面之间的具体的统一、协调、有序、稳定与和谐。

  二、社会有机体理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系统

  人类总是追求美好的、和谐的社会。历史上曾多次提出过“和谐”,历朝历代的“盛世”都可以说是一种和谐社会。但是与我们今天提出的和谐社会有着本质区别。传统的和谐社会,往往是以牺牲个人利益换取社会的和谐局面,而今天的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理论的提出,在战略上是个布局问题,在理论上是个结构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内涵,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呢?一个基本的思想方法,就是系统整体优化的思想方法。系统整体优化方法就是用系统思想来研究对象,从系统总体的立场出发,通过自然选择或人为的技术手段,综合地掌握系统内部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精确地思考对象,以达到最佳处理问题的目的。

  系统整体优化的思想方法植根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有机体的理论,马克思早就提出了社会有机体理论,这一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并不是一个个分割、孤立部分的相加,而是一个有着严密的结构和层次的有机整体,它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马克思把社会有机体划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三个层次,然后又分别阐述了每一层次的要素、结构及相互关系,阐明了两对基本矛盾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生产力在其中的最终决定作用。表明社会的发展是构成社会结构的各个层次、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全面发展。恩格斯在晚年继续发展了这一理论,强调了上层建筑中思想、政治、文化等诸因素对经济基础乃至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说明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各种社会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协调作用所产生的合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能够起到最终的决定作用,同时承认这种最终决定作用必须是在其他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下才能实现,否则生产力的发展就要遇到严重的障碍。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一方面说明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物质的生产力。所以,把握社会发展首要的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不能仅仅把生产力、经济、物质归结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要注重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社会各个因素、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正是继承了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其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目标。为达到总体目标,必须优化调整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社会内部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社会整体的性质和功能既取决于构成社会的要素的性质和功能,也取决于各个要素之间的结构。要素相同,结构不同,其社会的性质和功能也不相同。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调整和优化社会各个结构,使其功能不断优化。

  三、矛盾对立面的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核心

  社会的协调、统一、稳定,固然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但是否意味着社会矛盾的消失?按照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和谐是对立面的统一。列宁说:“统一外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列宁还说:“对立的统一(一致、同一、合一)是有条件的,一时的、暂存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看来,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统一物分为两个部分和对立的统一,说明事物两部分的对立关系和统一关系都是事物内部的本质关系,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更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矛盾体系中各要素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贯通的稳定状态。我们认识矛盾,要善于协调处理矛盾体系中各种利益主体和各种思想意识,使其社会变得和谐,这就是我们要建设的现实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作为社会进步的理想状态,在矛盾运动中表现为矛盾的同一性,它所关注的是矛盾双方是否能够统一,以及如何实现统一,它是我们分析和解决非对抗性矛盾的基本方法。这是否违背了辩证法,离开了矛盾的斗争性呢?和谐并不否认矛盾,而是以承认矛盾为前提的,和谐实质上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联系和趋势,即矛盾的同一性。它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是有矛盾的和谐。我们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主要针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着明显的不和谐,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和冲突。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在思想上的先进与落后、经济发展速度上的快与慢、物质财富占有上的贫与富,城乡对立、生态环境中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等等,必然反映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上来,构成和谐社会矛盾的斗争性。如果不能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就会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虽然存在着矛盾的斗争性,但斗争性不能离开同一性而独立地表现出来。如何理解?首先,和谐社会一般指社会矛盾在其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居于主要地位,矛盾双方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吸引地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和谐社会之所以具有同一性,是由于社会成员的目标基本一致,其价值取向大体相近,彼此间容易建立诚信和友爱,因此社会成员间差异较小,对立与矛盾主要是非对抗性的,因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其次,矛盾双方在运动中既保持自己的内容,又相互吸收对方的内容,从而结成一个新的矛盾统一体。在解决矛盾时,通过主体的自觉实践,正确揭示对立面之间既相互吸引、相互补充,又相互区别、相互制约,求同存异。

  总之,和谐是对立统一的高层境界。在和谐社会中,虽然存在对立和矛盾,但各种对立不能离开统一而独立地表现出来,否则就会破坏和谐。

  
看了“挑战杯社会哲学学术论文作品”的人还看:

1.社会学术论文挑战杯作品

2.挑战杯哲学社会类论文

3.挑战杯哲学社会类论文(2)

4.社会学术论文挑战杯作品(2)

5.大学生学术论文挑战杯作品

267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