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积极心理学论文
积极心理学重视人的潜能和人本身具有的积极力量,把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作为其重要使命。这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借鉴,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应对挫折的能力。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积极心理学论文范文一:积极心理学创新路径分析
摘要:完善大学生人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思想,采用心理学的方式方法,培育学生党员的积极人格,增加学生党员在组织生活中的积极情绪体验,营造积极的党建组织文化,有助于推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发展,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创新;高校;学生党建;路径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其主要职能是汇聚优秀青年学生,在学校发展、服务师生、党组织建设等工作中发挥先锋作用。随着时代变迁,国际国内形势变化,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如端正学生的入党动机、学生党员模范作用发挥、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等。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提高科学化水平是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应积极借鉴并运用心理学在内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党建工作,与时俱进,提高工作水平。积极心理学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热点,借鉴并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用新的视角和实践助力高校学生党建应对挑战,有利于党建工作创新性发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水平。
一、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
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末的美国,是当代心理学的一股重要力量,积极心理学的本质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虽然积极心理学历史较短,但是它的影响早已超出美国,波及世界各国的心理学界。积极心理学在我国正蓬勃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非常关注,研究者都普遍感受到这是一门幸福学科,它本土化的过程正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理论的生动实践。传统心理学主张关注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积极心理学则主张从“积极”角度入手,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关注人的积极品质,发挥人的潜在动力,塑造人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主要围绕一个中心三个支撑点: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组织系统为支撑点。关于积极情感体验,包括对过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对现在的快乐和充盈、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重点是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关于积极人格品质方面,提出乐观型解释风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以及六大美德和24种积极人格品质;关于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后天形成的,构建积极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组织系统,有利于养成人的积极心理品质[1]。
二、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发掘人自身存在的积极因素,提倡用积极的眼光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含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的潜在力量和积极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普通人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追求幸福生活[2]。高校学生党建的工作理念是培养有理想、有追求的党的事业接班人,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党建工作理念更加积极,工作机制更加人性,组织文化更加优越。
(一)运用积极心理学创新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理念大学生党员是党的事业接班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运行中,理应加强学生党员的政治觉悟教育和社会责任感。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一名全面发展的学生党员,健康的心理是基础,拥有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促进其发展的潜在动力,完善学生人格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因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理念应将组织目标与学生个人发展目标相融合,这就要求学生党建工作人员要以尊重的眼光看待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自身所有积极品质,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要提供形式多样的主流政治文化实践平台,重视学生党员在实践过程中的积极行为表现,进而教育学生党员形成积极的政治认知,养成积极的人格品质。
(二)运用积极心理学创新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机制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对出生在90年代的大学生,他们个性张扬、追求自我实现、渴望被认可和尊重,党建工作常采用理论培训、说服教育和灌输道理等方式,这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积极心理学尊重个体并帮助个人发现自身潜力,引导学生体验积极情绪中获取正向能量,激发学生成长成才的主动性,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3]。在积极心理学引领下的学生党建工作,提倡采用尊重、接纳、理解、赞美、共情等更加人性化的方式方法,赢得学生党员的心理和情感认同,激励学生党员发挥自身优势,实践学生党员的先进性。
(三)运用积极心理学创新
高校学生党建组织文化群体层面的积极组织系统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积极的组织系统是构成人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也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直接来源[4]。广大学生加入党组织的热情很高,党建组织机构具有吸引学生为入党而努力奋斗的积极力量。但传统党建工作的组织管理模式比较单一,导致组织生活缺乏生机和活力,高校校园文化中常常是“团学工作轰轰烈烈,党建工作无声无息”,学生党员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造成学生组织归属感淡薄,党组织的优越性不明显。将积极心理学思想融入学生党建工作,强调党组织的团队建设和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完善激励机制,丰富活动形式,更好地营造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增强党组织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路径
(一)培育积极的工作队伍
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创新学生党建各项工作,关键在于学生党建工作队伍树立积极的教育理念,并在工作开展中运用积极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学生党建工作者首先要经过专题培训、专著阅读、学术论文、经验交流等了解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具备积极教育基本专业知识、心理素质和工作态度;其次要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党建理论相融合,比如积极人格特质研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中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相结合,主观层次的幸福感研究与追求中国梦相结合等,善于在党的主流价值体系指引下进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实践;最后要将积极理念嵌入日常工作中,以积极的心态、情绪和方法开展各项事务,向学生党员传授积极的生活理念、方法和技巧。
(二)发挥学生的积极人格力量
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力量在个体层面,重点研究人格中包含的积极方面和积极特质。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拥有六大美德: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和卓越,具体包括创造性、兴趣、宽恕、爱学习、感激、勇敢等24种性格类积极力量[5]。遵循上述内涵,学生党建工作者要从学生的过去经历和现实表现中,研究青年学生积极品质形成的心理机制,挖掘每一位学生党员的特点、优点和闪光点,对其加以赞赏、支持和激励,使他们不断完善仁爱、勇敢、爱学习、创新等优秀人格,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在能量。同时要了解学生党员消极表现背后的心理需求,通过积极的工作方式逐步调整学生不合理认知,激励学生发挥积极人格力量克服存在不足,实现全面发展。
(三)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
体验积极情绪体验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量变促成质变,由变动的积极情绪长期积累可以形成稳定的积极人格力量。学生入党过程就是一次感受成就、荣誉、公正等积极情绪的体验,但现在的青年学生往往是“入党前努力奋斗,入党后轻轻松松”。因此激发学生党员入党后的积极情绪体验,教育学生思想上、行动上和组织上同步入党,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工作实践来看,要增加学生入党后的积极情绪体验,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激发学生党员的内在动力,学生入党动机大多来自外在力量的驱使,比如家庭期望、同学影响、现实所需等等,学生入党以后,必须指导他们对党的历史沿革、理论精髓、形势政策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让学生从内心形成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树立学生党员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二是在实践中体会积极情绪,组织学生走访革命圣地、观看党史展览、聆听优秀党员讲述等,真实体会地感受党的奋斗历史,引导学生从个人成长经历中体会党和国家政策带来的变化,感悟党执政理念和政策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学生党员在党组织中积累的积极情绪体验,会泛化至日常生活中,不仅能提升个人的主观幸福感,更能潜移默化地将积极情绪传递给身边的人。
(四)营造积极的组织文化
党建组织因其性质的特殊性,组织系统的设计要保持严谨性、公正性和优越性。但是由活跃、个性、有创意的青年学生组成的学生党建组织,在坚守党建工作原则的前提下,可以在环境设置、制度设计、氛围营造等方面,更加迎合“90后”的喜好。在党员之家的环境布置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漫画等鲜活的形式展现红色主题,同时既提倡学生在实体环境中体验红色文化,也提倡学生在微信、微博、QQ群等虚拟环境中交流党建思想;在制度设计中,发挥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百花齐放,发挥自身所长践行党的宗旨,只要学生尽自己所能贡献积极力量,党组织都应给予个性化的肯定和激励;要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可以为每位学生党员建立“政治生日”档案,在学生每年入党的时间送上组织祝福,将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与解决学生党员的实际困难相结合,让广大学生党员感受来自党组织的独特关怀。营造温馨、和谐、积极的党组织文化,学生党员身处其中,能体会到快乐、成就和幸福,增强“我是一名党员”的归属意识。
参考文献:
[1]童林,李霞.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10).
[2]陈晓蕾.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启示[J].前沿,2014,(Z3).
[3]周文芳.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6).
[4]吴永祥,关娜,王东红.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途径探析[J].学理论,2011,(27).
[5]果孝文.积极心理学视阈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重塑[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大学生积极心理学论文范文二:积极心理品质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积极心理学是1998年美国心理学教授塞里格曼提出的。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对人类行为中积极的,具有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令人满足的因素的研究。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研究美德和优势,并且了解与正面情绪的关系,有助于促进人的发展。塞里格曼提出人们有六大美德,24种可测量的性格优势:
1、智慧与知识:创意、好奇、开明、爱学习、智慧
2、勇气:勇敢、坚毅、诚实、活力
3、仁慈:爱、善良、人际交往能力
4、正义:公民性、公平、领导能力
5、自制;宽恕与怜悯、谦虚、谨慎、自我控制
6、超越自我:审美和优秀、感恩、希望、幽默、灵性在利用积极的优秀品质对人们进行干预研究后发现,跟人们生存满意度最相关的积极品质有五个即:希望、活力、感恩、爱与被爱、好奇心。因此,我决定把积极心理学的这五个优秀品质与我的地理教学结合起来,在我的地理教学中进行这些优秀品质的渗透。下面就我的一点粗浅的认知和体验总结如下:
一、利用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学习兴趣的培养离不开好奇心,拥有一颗好奇心并好好利用好奇心是很重要的。在地理教学中我尽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并你利用这颗好奇的心,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学生初次学习地理,首先,第一课我就打开教科书,把书本上的内容从第一课一直到最后一课介绍给学生,让他们知道地理学习的是哪些内容。第二,我把地图册打开,让同学们观看地图册中的那些地理地图,并且简单介绍怎么区分各种颜色都代表什么地形,五个温度带和地球的自传和公转图,简单了解这些都是地理内容。第三,播放视频,把一些含有世界各地的地理知识的和天文知识的地理视频,选一些播放给学生看,让他们打开眼界,增加他们的对地理的好奇心。学习首先是让他们了解自己要学什么,然后才能有好奇,才能提起兴趣,才能深入的去学习。所以我所要做的就是:第一课就是把地理要学什么从视觉、感知、认知上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去深入学习地理。
二、把学生的活力和热情融入到地理学习中
学习地理不是拥有好奇心和兴趣就能拥有很多知识的,还要有极大的活力和热情去参与,去研究,去探索,才能学好学会的。在地理教学中,我就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这种活力和热情。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的时候,我让学生分小组用纸制作地球仪,用手电筒演示公转和自传,探究学习地球运动知识。在学习海陆变迁的时候,我让学生去网上或图书馆查找关于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说还有板块构造学说的一些资料,自己去探究这些海陆变迁的原因与假说。并看火山地震视频,以了解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很多例子就不一一列举了。地理学科的内容要学的太多,要考察的要查找的资料也很多。如果想学的话,就要投入很大的热情和活力。
三、在地理学习过成中要给学生留有希望
学习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尤其学生还要制作一些学习用具,查找资料,掌握知识,真的很辛苦。此时,无论他们做的好还是不好,我都要给予肯定,给他们希望,让我们觉得自己很优秀。下一次就会更积极的投入。例如:在搜集中国自然资源资料的时候,有一些学生找到石头了、煤块了,还有一网上资源了,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这时做为老师的我就要尽力的去表扬他们,禁止同学之间的嘲笑,给他们以鼓励的力量,寄他们于希望,让他们拥有下一次会做的更好的力量。除了在学生查找资料时给予希望外,我在教学中还利用实施地理教学,给他们讲解我们国家的发展规划。如,同志在辽宁的时候,他提出了‘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的展战略,还有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开发开放将形成“三大四小”格局。让学生了解实事,热爱祖国,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热情。
四、在地理的学习生活中时刻都要灌输认真体会爱与被爱的感觉
活在人世间必须要有爱与被爱的感觉,因此,我时刻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互敬互爱,互帮互助,在集体的探究学习中,传递爱的信息。例如:每一次的资料收集,幻灯制作,都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都是小组合作完成的,那么小组成员中的分工自然就是一大难题。这时,就需要大家把一个人的强项和弱项都要展示出来,小组成员取长避短,发挥积极作用,而不要相互攀比,互相推诿。要把这份团结是爱展现出来,并互相在语言上使用礼貌用语,感受互敬互爱的心。这样才能有动力把学习学好,把任务完成好。学习不仅仅是坐在教室里的学习,它还是要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验大自然的力量的学科。当我带着学生走在小河边,走在公园里时,我也是要求他们能过互相照顾,互相看护,在集体的活动中,他们的友谊会进一步加深。在细微的关心中,体会到爱与被爱的感觉真好。这样才能做一个有爱的人。
五、把感恩的心留在地理学习中
我们国家的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那些在生活中努力做环保的人最是令人敬佩。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感恩。所以我在教学中就会播放清洁工人清洁卫生的画面,播放植树造林的英雄,为防沙植草植树的勇于坚持的人。平时就从小事做起,进行环境保护的人的言行视频。教育我们的学生要懂得感恩,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生活才会这么的干净,这么的温馨。并且要向他们学习,我做起不仅要保护环境,还要感恩社会,感恩他人。以上就是我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的积极心理品质的一点渗透。最然我的语言并不华丽,也没有很高深的见解,但是我想在: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无论是地理还是其他学科都需要我们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有的时候用语言,有的时候是无声。我非常认同这句话:培育一个好的优点习惯比一个坏的毛病更容易,那为什么放着容易的不做,而去做难的呢?在地理教学中也该如此。
大学生积极心理学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