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医学心理学论文

斯娃分享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作用规律的科学。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医学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医学心理学论文范文一:从心理层面探讨当今医患关系

  摘要:

  改革开放已逾三十年,给人们带来了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对健康更高的追求。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也给医学事业带来了长足的发展。当今的医患关系,正是建立在这两个方面之上。可是,高速的发展是这两者之间存在了不协调,不协调带来了交流与沟通的障碍进而导致了医患关系紧张和一系列的医患纠纷。而解铃还须系铃人,解决医患矛盾的最终办法,还是在于医患间的沟通。医患关系,紧张也好,纠纷也罢,都是医生与患者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心理决定行为,决定态度。所以,让医生明白病人的心里所想,让病人知晓医生的心里所想,是缓解医患紧张关系、促进医患之间理解与交流的关键。

  1 病人心理:

  病人是患有某种疾病的人,是“求助者”;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病人与健康人的心理活动既相同又不相同,健康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适应社会生活,而病人则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健康人的心理活动多指向于外界客观环境,而病人则更多地指向于自身与疾病。及时了解与发现病人的心理问题,实施行为干预,可以有效缓解病情,掌握与病人沟通的主动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病人常见的心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主观感觉异常与心绪不佳

  病人患病之后,由于病体的反应,角色的变化和心理冲突,主观感受和体验与正常时有了差异。他们会把注意力顿时转向自身,对自己的呼吸、心跳、胃肠蠕动的声音都异常地敏感,不仅对声、光、温度等外界刺激很敏感,就连自己的体位、姿势也似乎觉察得很清楚,有的会出现空间知觉的异常。这时候病人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激怒或消沉。

  1.2孤独无助与被动依赖

  一个人生病住进医院病房,周围接触的都是陌生人,自然产生一种孤独感。由于心理应激的失控,自我价值感的丧失,自信心的降低,病人往往出现自悲自怜的情绪。同时,通过自我暗示,病人会变得被动、顺从、娇嗔依赖,情感变得脆弱甚至带点幼稚的色彩。只要亲人在场,本来可以自己干的事也让别人去做,本来能吃下去的东西几经劝说也吃不下;一向独立性很强的人变得没有主见,一向自负好胜的人变得没有信心。这时他们的爱和所属感增加,希望得到更多亲友的探望,希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温暖;否则就会感到孤独、自怜。

  1.3敏感与疑虑

  人有了病,自我价值感必然受到挫伤,自尊心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伤害。这时病人较之往常更为敏感,点滴小事也要计较。听到别人低声言语,就以为是在议论自己的疾病,对别人的好言相劝也半信半疑,甚至曲解别人的意思,对吃药打针处置检查也疑虑重重。有的凭一知半解的医学和药理知识,推断药物,推断预后,担心药物的副作用,担心差错或意外不幸降落到自己身上。有些病人文化程度低,缺乏科学的生理、药理知识,当病情和他自己预想的不一致时,便陷入胡思乱想之中,甚至惶惶不可终日。

  1.4焦虑与恐惧

  医院特殊的生活环境易使病人产生陌生感,病人患病后针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就诊时会焦躁不安、精神负担过重、悲观失望、愤怒,从而产生恐惧心理。希望对疾病作检查,又害怕检查;希望知道诊断结果,又不敢去看诊断结果。怕痛、怕开刀、怕留后遗症、怕死亡,整天提心吊胆,心理矛盾重重。他们有的反复询问病情;有的虽然避病不谈,实则也是忧心忡忡。

  1.5期待心理与择优心理

  人生病之后,不但躯体发生了变化,心理上也经受着折磨。因此病人都希望获得同情和支持,都希望能尽快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并希望最好的医生为他诊疗,最好的护士为他护理,而且生活上需要照顾,精神上需要安慰,对所患疾病的性质、预后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解释,他们寄托于医术高超的医生,寄托于护理工作的创新,寄托于新方妙药的发明,幻想着医疗奇迹的出现。总之,就是期待着康复,期待着生存。

  1.6习惯性心理

  病人刚刚生病,因长期的健康生活的习惯定势,缺乏心理准备,往往一时承认有病,一时又常把自己当成健康人。这种心理状态不利于配合治疗,不利于安心养病。可是,当病人一旦适应了病人生活,又往往产生对疾病的习惯性,即按时打针、吃药,按医嘱办事,成了自己的行为模式,总认为自己的病需要长期的休养和治疗。即使躯体疾病已经康复,心理上也总感到“虚弱”。他们在心理上、躯体上又习惯了多依赖、活动少和动脑少等病人生活模式,一时改变不过来。①

  1. 7猜疑心理

  久病不愈的病人易盲目猜疑,对他人的表隋、神态、行为等特别敏感、多疑。甚至对诊断、治疗、护理也会产生怀疑、不信任,对检查、治疗均要追根寻底详细问询;若亲人探视不及时或次数减少怀疑对他冷淡或另有新欢等。

  1. 8权利心理

  权利心理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说法,患者看病就医,是患者的权利。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维权意识逐渐增强,作为患者也不例外。特别是2002年9月1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相关配套文件颁布以来,作为患者的一方。对于医疗服务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法制意识明显增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入们在接受医疗卫生服务的过程中,大至医疗事故、讣到对医务人员的行为态度以及对医疗效果不佳的不满.都可以作为医疗纠纷提交医疗卫生行政单位或者人民法院进行处理和裁决.并按对生命健康影响和损伤的严重程度要求

  ②给予赔偿。随着权力心理占的比重的增加,患者就医时,不再对医生“言听计

  从”,不再像以前一样,对医生充满着“敬畏”。而猜疑心理与权利心理的结合,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

  2 医生心理

  医生的心理相对于病人的心理来说,就单纯得多。这主要由医生的职业特点所决定。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当然,在于诸多病人的接触中,每位医生也都形成了自己比较固定的、独特的心理。

  2. 1医生的心理很大程度上与医生的职业道德规范相联系。

  主要为: ① 引自桑凤华,针对病人心理,实施医患沟通.中国民间医药.

  ② 引自晓平,秦红,杨会.《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医生心理影响的调查与研究[J].卫生政策,2003,(10):42—43.

  1、作为医生,应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2、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对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3、文明礼貌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4、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接受患者红包、宴请。不向患者或家属借钱、借物。5、不泄露病人隐私与秘密。6、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的关系,相互学习,团结协作。7、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2. 2在医患纠纷日益频繁的情况下医生的心理

  2002年9月1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相关配套文件的颁布,患者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条例》的实行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患者的合法权益,却给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医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③不同性别、工龄、学历、职称、科室的医生在医疗纠纷发生时、处理中、处理后的心理变化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都随着医疗纠纷处理的进程,心理活动逐渐从发生时的恐惧、不知所措、等待到积极应对和引以为戒。④医生对病人也存在了一种防范心理,所以有时在问诊、诊断、制定医嘱时,不得不更多地考虑病人的意见,虽然有时病人的意见是不正确的。

  3 多方努力,促进沟通

  促进医患交流与沟通,缓解医患纠纷和矛盾,关键还在于医生。此外,还需要病患以及社会上其他群体的共同努力。

  3. 1对医生的要求

  3. 1. 1明确病人的角色特点,摆正医患之间的位置

  病人是患有某种疾病的人,是“求助者”,看病求医是他们的权利,对医护人员来说,应该理解他们的求医心态,摆正自己“救助者”的位置,在医患关系处理中应该注意帮助病人解决因患病所带来的担忧和困难。医患、护患关系是在医院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特殊人际交往关系,其主要内容是治疗性的,并非其他感情性或商业性。医患、护患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应该是平等、互助、合作和共同参与,而非“施舍”与“受惠”、“命令”与“服从”这样的不平等关系。当然,平等关系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非常难,实际T作中需要医护人员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在理解病人角色的前提下,根据病人的心理特点、心理需要,建立起良好的、治疗性的医患关系,了解不同病人的心理需要,认识到不同年龄(老年、儿童、成人)、性别以及不同个性心理特征、患不同类型疾病病人的心理需求,医护人员在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同时,通过采集病史与日常沟通,努力寻找其社会心理因素,并予说服疏导,使之配合治疗,这将有助于疗效的改善。

  3. 1. 2运用心理学技巧,多方面实施医患沟通

  良好的医患、护患沟通需要以规范的制度来保证,需要以高超的医术来改善,需要以先进的设备来加强,也需要医护人员用心理护理来维护。心理护理是研究病人心理的活动规律,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缩短治疗护理的历程以利于病人尽快恢复的交叉学科,要求把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综合运用到临床治疗护理中,根据不同病人、病种、疾病的状态、程度进行治疗与护理,以增强患者对医护人③ 晓平,秦红,杨会.《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医生心理影响的调查与研究[J].卫生政策,2003,(10):42—43.

  ④ 邢海燕,高向华,任光圆,王建华,潘传德,医疗纠纷对医生心理影响的调查研究.卫生政策与管理,2006.员的信任感,促进医患沟通与医患和谐。⑤

  3. 2对其他人员或群体的要求

  3. 2. 1对病人的要求

  病人应该对医生抱以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不盲目猜疑;文明礼貌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也同样是对病人的要求。在医患关系中,病人同样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滥用自己的权利。主动和医生交流,但也要给医生自己的空间。

  3. 2. 2对社会其他群体的要求

  政府和媒体应该引导积极向上的医患关系的建立,对个别的负面事件不可以偏概全,对病人和医生不可持有不同的态度,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加大对医患和谐的正能量事件的宣传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着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得到越来越多的服务对象的青睐,实施医患沟通,是医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形成的全新的服务模式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医学人文精神的需要。⑥关注病人心理,关注医患双方心理交流的重要性会日益突出。⑤

  ⑥ 引自桑凤华,针对病人心理,实施医患沟通.中国民间医药. 引自桑凤华,针对病人心理,实施医患沟通.中国民间医药.

  大学生医学心理学论文范文二:观电影《迫在眉梢》有感 ——从医学心理学角度分析

  摘要:危在旦夕的孩子、社会的冷漠、家庭的压力导致了一位绝望的父亲采取过激手段——绑架医院里的人质,来换取儿子的心脏移植手术。这种由于情绪因素而导致的过激犯罪行为称为情绪性犯罪。这种犯罪可能会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正确地运用医学心理学这门学科,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心理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作用方式、途径与机制,更好地预防和治疗人们的心理和精神疾病,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将医学心理学的应用范围加以推广,让其服务于社会大众。

  关键词:情绪心理学、情绪障碍、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医学心理学

  正文:

  观看美国电影《迫在眉梢》,从头至尾,一股无奈、压抑的感觉充斥着内心,尤其听到片尾曲的时候,压抑了将近两个小时的瞬间崩溃,我眼角湿了。讲述普通工人亚瑟,为了给儿子一个活命的机会,铤而走险,“绑架”了医院的急诊科;为了挽救儿子的性命,他甚至已经计划好了结束自己的生命。故事的结尾既在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亚瑟以自己的牢狱之灾,换回了儿子的新生命,换得了人们的尊敬;小孩的那一声:Dad,thank-you!无疑是天下儿女都应该向父母表白的心声。影片中以父为主线,折射出了很多的社会现象,这些社会现象对于强势群体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而对于最底层的弱势群体来说,他们甚至走一步路都是那么的难走,最终充满腐败、欺诈、敷衍的各种制度迫使一个父亲走上绝路,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渊。

  儿子的突然重病、家庭经济的困难、医院的势利、社会保险部门的冷漠,再加上妻子说他没用这最后一根稻草,使父亲的情绪彻底崩溃了,从而导致其犯罪。这样的犯罪就是情绪型犯罪,又称为情感型犯罪,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呈现强烈的情绪因素,由不良情绪行动引起的犯罪行为。

  美国精神病学家希利认为情绪障碍有可能导致犯罪。所谓情绪障碍,指的是由于本人的素质、家庭、环境等原因,而处于情绪不正常的状态。希利在对情绪型犯罪进行了多年调查之后,提出:违法犯罪正是来源于“不能得到满足的愿望与需要的表现”。片中亚契正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使他无法让儿子进行心脏移植手术,从而采取了一系列的极端手法。

  日本犯罪心理学家平尾靖认为情绪障碍是驱动犯罪的动力之一。他提出与犯罪特别有关联的情绪有愤怒、恐惧与怨恨等。愤怒——主要是在外界对自己或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的侵害时产生的情绪。亚契因为医院的冷漠态度以及社会保险机构推卸责任而感到十分愤怒,导致情绪难以控制,容易做出比较过激的行为。恐惧——对来自外部的侵害时维护自己而产生的情绪,当恐惧情绪高涨的时候,会不假思索地实行暴力。儿子的重病让亚契感受到了即将失去儿子的恐惧,这也导致了他的过激行为。怨恨——与愤怒和恐惧等在实行情绪相比,怨恨是具有持续性的情绪,怨恨并不一时完全表露出来,而是逐渐高涨起来并导致犯罪。亚契并不是无端怨恨,他一开始只是怨恨自己没有钱,经过了一系列的碰壁和拒绝后,他开始怨恨医院,怨恨保险部门,以至最终的犯罪。

  然而亚契在挟持人质时并没有表露出很暴力的一面,对待其他人都很温和地与他们交谈,因为他本来就不是一个亡命之徒,只是被逼无奈而已。所以人质们和他的关系都非常好,许多人最后都为他想办法、出主意,并阻止他的自杀想法,甚至当他们被解救出来时,人们都说亚契是个非常好的人。这种现象被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当有以下4个条件时,人们就会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第1,是要你切实感觉到你的生命受到威胁,让你感觉到,至于是不是要发生不一定。然后相信这个施暴的人随时会这么做,是毫不犹豫。

  第2,这个施暴的人一定会给你施以小恩小惠,最关键的条件。如在你各种绝望的情况下给你水喝。

  第3,除了他给所控制的信息和思想,任何其它信息都不让你得到,完全隔离了。

  第4,让你感到无路可逃。

  警方找来心理学家:人质为什么在最后的性命关头都帮匪徒呢?专家深入研究,结论是: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当人遇上了一个凶狂的杀手,杀手不讲理,随时要取他的命,人质就会把生命权渐渐付托给这个凶徒。时间拖久了,人质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会觉得是恐怖份子对他的宽忍和慈悲。他的恐惧,会先转化为对他的感激,然后变为一种崇拜,最后人质也下意识地以为凶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

  这种屈服于暴虐的弱点,就叫“斯德哥尔摩精神症候群”。一九七四年,美国报业大王赫斯的千金被美国的“新人民军”绑架,最后自己也穿上了军装,参加抢劫银行,感谢恐怖份子。对一个长久的施暴者不杀的恩威,觉得是一种慈悲,不止一两个人质,在地球上,还有长久匍伏在暴政之下的一些古老的民族。他们的苦难太长久,他们已经放弃了自由的希望,不要怪他们为什么甘心自我作贱,他们患了“斯德哥尔摩心理症”。

  而影片在亚契在急诊室“绑架”这些人的时候,开始的时候大家是反抗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深入,慢慢被绑架者们完全符合这些条件在心里上就已经是发生了转变。自己也做他人心中的hero,怀着感恩的心做现在自己所做的。

  影片中的结局可以算作是喜剧的结尾,但这毕竟是艺术作品,和现实还是有很大差距的,现实中很难保证有像亚契那样的好人,如果真的碰到了一些亡命之徒,那么就将导致许多无辜的人受到伤害。所以,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们要建立健全我们国家的医疗体制和社会保险机制,但这也不是短期之内就能实现的目标。因此,从小的方面来说,我们可以运用好医学心理学这门学科。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与病理过程相互影响的心理学分支。医学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到医疗实践中的产物,是医学与心理学结合的边缘学科。它既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包括基本理论、实际应用技术和客观实验等内容。医学心理学兼有心理学和医学的特点,它研究和解决人类在健康或患病以及二者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一切心理问题,即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作用。现代医学心理学强调从整体上认识和掌握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主张把人看作是自然机体与社会实体相统一的存在物,是物质运动与精神活动相结合的统一体。

  人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有机体,而且也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从事着劳动、过着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与疾病,不仅与自身的躯体因素有关,而且也与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因素有密切联系。临床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证明,有害的物质因素能够引起人的躯体疾病与心理疾病,有害的心理因素也能引起人的身心疾病(例如药物、酒精和其他精神活性物质等)能够治疗人的身心疾病,而良好的心理因素与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或作为身心疾病的治疗手段。

  医学心理学兼有心理学和医学的特点,它研究和解决人类在健康或患病,以及二者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一切心理问题。其任务是将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医疗实践,探讨和解决医学领域中的各种心理学问题,并通过对医疗实际课题的探讨推动心理学基础理论研究。 医学心理学也是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医学的理论研究、临床实践、人材培训以及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提示有关心身密切相关的观点,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法和保健措施

  医学心理学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着更大的实践意义。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心理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作用方式、途径与机制,更全面地阐明人类躯体疾病与心理疾病的本质,协助医学揭示人类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规律,寻找与丰富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与预防的更全面、更有效的方法,提高医疗水平,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由此可以看出,学好医学心理学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能够更好地预防和治疗人们的心理和精神疾病,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将医学心理学的应用范围加以推广,让其服务于社会大众,对人们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使人们更好地认识自我,更加理性、冷静地对待问题,这样造福的不仅是一些个体,更可以造福于整个社会。

  参考文献:

  1、《情绪心理学》 主编:孟昭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普通心理学》 主编:叶奕乾、何存道、梁建宁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医学心理学》 主编:林辉、何伦

    905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