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作用论文
对国际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培养综合素质强、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最有条件的后备力量。因此,他们的素质的提高,健康人格的塑造是新时代呼唤的最强音。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当代的大学生并不缺乏书本知识的培养,但缺少实践的磨炼,其心理素质也需进一步培养和完善。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论音乐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作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论音乐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作用全文如下:
摘要:素质教育理念已经贯彻至我国教育的各个阶段,大学教育中,音乐教育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当代大学生挑战社会实现自我的前提条件。本课题旨在论述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可行性办法——引入音乐教育协同心理素质培养。
关键词:音乐教育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协同作用
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大学生应该是一个综合素质优良的类群。在综合素质中,心理素质尤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学习的进行、生活的开展。如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成为当代大学生必须解决的问题。心理素质是人的内在条件,与感情息息相关,而音乐是能通向灵魂的语言,借助音乐的力量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大学生音乐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现况
(一)大学音乐教育现况
依据学生需求分类可以把音乐教育现况分为专业与非专业两个层面。
专业音乐教育自不待言,这是成体系的教学系统,非专业音乐教育主要是其它专业学生德育、美育与音乐相关的选修课程。课题追求的是将协同理论应用于音乐教育与心理素质培养有机联系在一起。
大学音乐教育停滞于专业知识教授是最为值得关注的现况。对非音乐专业生而言,教育目的止步于此,大学生的音乐课程所获实在有限,也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音乐奥秘的动力。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现况
当代大学生具备的综合素质应当如何描述?儒家以“八目”作为君子的一生行为标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主要阐示两个方向,修身与治用。 借用这个体系课题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理解是:以修身论,应当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应当有判别事非的自主性,应当有与人为善的良好性格,应当有展示自我的自信心;以治用而论,应当有胸怀天下的大局观,应当有和谐环境的处世能力,应当有自我价值体现的影响力,应当有敢为人先的行动意识,应当有渴望成功的进取之心,应当有不畏艰难的冒险精神。
当代大学生适应社会挑战的应对方式方法实在令人堪忧。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报复心理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概述无一不将目标指向大学生心理素质层面上。社会关注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如何解决应当引起大学从教者的高度关注。
二、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引入音乐的必要性
音乐已经自成体系,是一个完整的学科,有着富足的外延与内涵。音乐学既是感性的科学又具有理性的思考,大学生在音乐知识学习过程中可以以此为依托印证心理素质问题的起源与解决方向。
(一)音乐本身具有调适情绪的心理作用
情绪多由客观刺激引起,是对周围世界的态度体验。情绪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消极作用。常时间被负面情绪所笼罩势必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极重的影响。情绪产生有刺激源,我们无法预知身边出现什么样的人,发生什么样的事,那么情绪产生的根源是无法控制的,情绪的产生也就无法控制,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控制情绪,或者是调适情绪。
1.音乐调适情绪首先表现在表情与达意
音乐是情感的载体,音乐表演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大学生能在音乐的熏陶下展开自由联想,体验情感,表达情感。高校音乐欣赏课目的就在于通过欣赏中外名曲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与情感思维。激扬的《命运》交响曲能给人“挑战与反抗命运”的联想,闲适的《田园》交响曲能给人“放逐自我于天地间”的宽阔。
2.音乐调适情绪还可以表现在诱发与感染
情感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情感体验与情感感染他人是人类的特殊属性。音乐就是情感的载体,就音乐的产生而言,《乐论》这样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焉。感物而动,故行于声”。借由音乐能激起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能完善大学生的人格。
3.音乐调适情绪还可以体现在宣泄与释放
心理素质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承受能力,音乐能够最直接迅速深刻地影响到人的内心世界。音乐所搭载的情感正好可以浸润干涸的心灵。节奏欢快明亮的音乐可以解除忧郁,节奏平缓清新的音乐可以镇静安神,节奏激扬亢进的音乐可以坚强意志。
(二)音乐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1.音乐审美作用于大学生心理素质
音乐的审美功能体现在题材多样体裁各异的音乐作品给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美的氛围。大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对音乐美的认识。
2.音乐立美作用于大学生心理素质
如果说审美是美的欣赏,那么立美就是美的创作。立美是在审美的基础上构建自身对美的理解。审美偏向共性,立美偏向个性。切实重视立美教育,要将学生培养为审美主体,美自身,通过自身再美人。
3.音乐的文化传播功能有助于陶冶大学生良好情操
音乐取材于文化内涵,传递的情感正是文化内涵间沟通的信息。音乐的文化传播属性让个人的心理素质培养不再是孤立的事件或者任务,而是在大环境中的一种共同追求与理念,起到相互印证与提高的作用。
三、 音乐与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协同
(一)协同学理论
协同学主要总结并研究完全不同学科中存在的共同本质特征。作为一门横断学科,它的跨越度空前,为诸多学科相互印证、类比提高架设了桥梁。这为各种学科研究提供一种新方法,也拓展了教育理念,教学思想和教授方法的空间。
(二)音乐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需要协同
音乐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之间就其本质特征而言确有着非常多的相似之处。音乐创作讲求尊重传统但不墨守成规,要有基础地创新。而创新思维正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点。音乐表演讲求展现自我,突破自我。进取心的培养正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难点。
1.音乐协同创造心理
创新是一切发展之动力。音乐教学的内容,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的追寻,都穿插着体验接受与创新的过程。用心体验音乐会调动自己所有的生活体验,那么体验者对作品的独到理解就源自于思维的多端性与灵活性,这是创造性心理的发端。
2.音乐协同进取心理
自信心是进取心的后盾,积极进取的结果能够培植更坚固的信心。进取与自信都是心理素质中非常重要的组分。通过音乐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利用合适的方式方法激励引导学生进取心理。
每个学生对音乐的领悟理解能力不一致,对于音乐基础差的同学,要寻找突破口为他们建立学习音乐的信心。对于音乐基础好、天份突出的同学,要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最大的兴趣与动力。通过培养学科自信,将进取心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乃至于日后的工作生活中去。
3.音乐协同协作心理
音乐是世界的财富,是人类交流最好的语言。音乐欣赏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音乐可以在每个人的意识中形成一幅形象的图画,通过交流可以丰富唯美这幅画卷,并找寻学生彼此的认同感。思想的碰撞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为集体增添凝聚力。老师从旁指导与监督,指导学生观点的指向,促进集体的和谐交流,指引学生正确的生活学习习惯。
音乐实践活动是参与感极强的团队合作方式。例如合唱,声部之间的协作,男女声的协作,指挥与演唱的协作。参与这些课外音乐实践活动,能够体会集体的力量,促进同校情谊,增强集体荣誉感。
四、结语
就目前而言,大学音乐教育应当充分发挥其心理素质培养功能。课堂内力求与学生的互动,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情绪动向。课业教授不仅从老师方向考虑要上完规定的内容,还要从学生方面考虑知识接受与掌握度的问题。除了满足这种课业基本要求外,音乐课的附加价值比如心理素质培养功能也要跟进。其实音乐实践活动也是音乐教学方式的一种,而且在实践中更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不可否认,音乐教育是需要氛围的,而这个氛围仅仅只是课堂上的热烈是远远不够的,课外活动这个大课堂要充分利用起来。以求每个学生都能分享音乐教育带来的美妙与裨益。协同学理论确实可以搭建任意学科交流的桥梁,但是音乐是全世界的财富,是每个人精神补品,利用协同学理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品质最佳搭档学科还是音乐。音乐教育附加价值的追寻虽然不是从这里开始,但也不会从这里结束,这是音乐工作者未来工作的方向与最终需要达到的目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