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儿童心理学毕业论文(2)

坚烘分享

  儿童心理学毕业论文篇二

  《浅谈糖尿病儿童心理危机干预分析》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发病率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糖尿病因其发生发展隐匿,并发症多,致残和死亡率高等特点,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我国儿童患糖尿病人数也正以惊人的速度增加。鉴于目前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糖尿病现在尚不能根治,带给糖尿病患儿及家属巨大的心理压力,对糖尿病患儿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就成为糖尿病综合防治的重要策略之一。这就需要医护人员、教育人员、监护人对糖尿病患儿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心理护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便终身配合药物治疗。

  关键词:糖尿病 儿童 心理 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87-02

  一、儿童糖尿病发病机制概要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由于胰岛素缺乏所造成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糖尿病两大类。儿童糖尿病多属于原发性,5-7岁和青春期为发病高峰,表现主要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下降。

  具体来讲,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组织不能利用葡萄糖,能量不足,使机体乏力、软弱、产生饥饿感而引起多食。肝糖原合成减少,糖原异生增加使血糖增高,超过肾阈值后,引起渗透性利尿,即多尿,渗透性利尿易导致电解质失衡和慢性脱水,产生口渴多饮,血液中钠氯钾降低;同时,脂肪合成减少而分解增加,患儿出现消瘦,脂肪代谢障碍严重时,中间产物不能进入三羟酸循环,使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酸等酮体在血液中堆积,形成酮症酸中毒;蛋白质同样出现合成减少分解增加,负氮平衡,患儿消瘦、乏力。生长发育延迟和抵抗力降低,易继发感染。

  一、糖尿病儿童身体状况与社会心理状况分析

  (一)糖尿病患儿的身体状况

  由于儿童糖尿病起病急骤,多有感染或饮食不当等诱因。约40%的糖尿病患儿在就诊时即处于酮症酸中毒状态,常由于急性感染、过食、诊断延误或突然中断胰岛素治疗等而诱发,且年龄越小发生率越高,还伴有恶心、呕吐、腹痛、食欲不振,并迅速出现脱水和酸中毒征象:皮肤黏膜干燥,呼吸深长,呼气中有酮味,脉搏细速,血压下降,随即可出现嗜睡、昏迷甚至死亡。此外,患儿还可能出现低血糖、感染等急性并发症,病程较久。

  儿童患糖尿病不同于成人,对糖尿病控制不佳时可发生生长落后、智能发育迟缓、肝大。晚期出现蛋白尿、高血压等糖尿病肾病表现,还可出现白内障、视力障碍、视网膜病变,甚至双目失明。

  (二)糖尿病患儿的社会心理状况

  长期的身体不适使糖尿病患儿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糖尿病患儿的抑郁症的发病率是正常儿童的三倍。发病率研究显示糖尿病患儿中焦虑的发病率大大高于普通儿童。糖尿病与焦虑、抑郁并存,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相互影响和加重,例如抑郁引起的激素混乱可导致血糖控制不良,临床抑郁症使糖尿病患者的慢性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的发病率大大升高。因此糖尿病患儿的心理问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5-7岁糖尿病患儿正进入启蒙意识渐退,独立思维开始生成的阶段,有集体感和荣誉感,并有独立分析事物作出判断的能力,同时他们的自我控制力也变得比较强,对周围人和物都变得非常敏感,面对“疾病”的事实出现情感迟钝,反应变慢,行为退缩的症状。

  另一方面,糖尿病患儿的心理状况大程度上与家长的心理状况有关。由于目前儿童多是独生儿,家长与儿童的心理是相互依靠,相互依赖的,家长的心理倾向很可能就转变为儿童的心理倾向,家长的恐惧感、焦虑感悲哀感等与患儿的心理表现是相互影响的。

  1、糖尿病患者心理问题的危险因素

  一般认为糖尿病病程越长,心理问题发生率越高;已经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其心理问题发生率明显高于没有并发症的患儿;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一般认为HbA1c大幅度升高是心理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青春期糖尿病患者心理问题较为多见,心理问题发生可能性更大,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更容易发生心理问题;患者的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经济水平、受教育水平;患者的病前个性特征都影响着心理健康水平,病前有明显个性缺陷者比病前个性健全者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2、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表现

  糖尿病患者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饮食紊乱。

  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状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占100%,经常感到沮丧和空虚,有晨重夕轻的特点;思维迟缓,即记忆力降低,大脑反应慢等,占86%;活动减少,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常个人独处,占85%;伴有焦虑,占82%;睡眠障碍,早醒为其典型表现,占80%;有疲乏、心悸、胸闷、胃肠不适、便秘等躯体症状者,占61%。抑郁状况与糖尿病可相互作用,使病情加重,严重抑郁除易致糖尿病病况失控外,甚至还可能导致自杀等严重后果。

  糖尿病并发焦虑症表现为容易疲劳,没精神;难以集中注意力,经常走神;容易兴奋,易发怒,肌肉紧张,震颤,惊慌;睡眠紊乱,失眠或睡眠过多。

  糖尿病患者是饮食紊乱的高发人群,常表现为两种类型,即神经性贪食和神经性厌食。糖尿病并发食欲紊乱症状主要表现为:根据身高和年龄为参照标准,体重低于正常值的85%,即为体重偏轻,但这些儿童还是担心体重会增加,会变胖,即使别人说瘦还是觉得自己很胖;超负荷锻炼;连续三个月不来例假;在三个月内至少两次暴饮暴食;经常会难以控制食物的种类和数量。饮食紊乱引发的自我感觉无可救药,产生自暴自弃或否定的状态,这种消极的情绪可能会导致自杀;感到失控,并且毫无希望,感觉无论什么都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要承受焦虑和失去信心的困扰;暴饮暴食后,患者常有负罪感;患者喜欢偷偷吃东西,并害怕被揭穿;对食物和进食有偏执狂一般的迷恋。

  糖尿病儿童心理护理方案

  通过对糖尿病患儿的身体、心理状况的了解,可见糖尿病患儿是社会上的一群极易受到伤害、比较脆弱的特殊群体,他们由于长期患病脱离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在智力、运动能力等方面与正常儿童存在差异,甚至有些糖尿病患儿还伴有严重的并发症,他们更加需要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是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的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行为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

  糖尿病患儿本身都存在着性格内向,固执,孤僻,不愿与人交往等特点。由于糖尿病患儿需终身用药、行为干预、饮食管理等,给患儿及家长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患儿及家长能否坚持并正确执行治疗方案,是治疗护理成败的关键。因此,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必要的心理危机干预,帮助患儿及家长树立信心非常重要。

  (一)心理支持法。心理支持法是建立在良好信任关系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技术为患儿提供精神支持的心理治疗方法。心理支持法是疾病所造成的不安全感的有效“拮抗剂”,适用于长期存在矛盾或压抑,致使抑郁或消极观念,患躯体疾病,对疾病本质不了解,以致顾虑重重,消极,对治疗信息不足,抱怨抵触的患儿。

  常用心理支持法有暗示法,包括倾听、共情、积极语言、解释建议指导、安慰开导等。安慰开导是通过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向糖尿病患儿传达理解、支持和鼓励,引导积极向上的过程;解释、建议、指导是根据一定的理论、科学知识或个人经验对糖尿病患儿的问题、困惑、疑虑作出说明,从而使糖尿病患儿重新认识自己,加强自我了解,产生领悟,促进转变;积极言语是指赞美、信任和期待的言语,如亲切问候、关心体贴等。

  (二)社会观察学习法。社会观察学习法是儿童心理危机干预行为矫治的重要策略之一。1941年,心理学家使用“社会学习”来指一个人对他人行为的模仿。儿童通过观察其他儿童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应,致使他已经具有的某些行为反应得到矫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没有对示范反应做出实际外显操作。糖尿病患儿通过观察其他糖尿病患儿的榜样行为所得到的不同结果,影响儿童模仿的表现,即使在榜样受到惩罚的条件下,儿童同样也可习得这种行为反应。

  (三)构建家庭支持干预方案。糖尿病患儿病程较长,康复慢,留有终生疾病,对父母而言,是一种挑战性应激,他们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照顾患儿,面对患儿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困难和复杂繁多的问题,父母表现出担心、紧张、焦虑、恐惧,易采取不恰当的应对方式,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对患儿的影响较大。因此,需要构建家庭支持干预方案,父母和患儿主动学习疾病相关知识,提供情感支持,满足信息需求,加强亲情沟通,建立交流平台。

  (四)建立心理护理记录档案。糖尿病患儿疾病鉴定诊断后,开始制作心理危机干预记录,促进心理护危机干预的连续性,有助于进行全面分析了解心理危机干预实现状态,及时调整方法和步骤,确保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性。

  糖尿病患儿的心理危机干预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儿,采用心理危机干预,给患儿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帮助患儿建立正确认知,提高心理应对能力,通过一系列规范,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引导其以良好的、积极的心态应对疾病,从而有效缓解患儿的紧张、无助、惊恐,取得良好的心理危机干预效果。因此,在糖尿病患儿治疗康复的同时,采取心理危机干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Martha MF, Cheryl H, Karmeen K, et al. A core curriculum for diabetes education. Chicago, Illinois.1994; 388-363.

  [2] Rubin RR, Peyrot M, Saudek CD. Defferential effect of diabetes education on self-regulation and lifestyle behaviors.Diabetes Care, 1991, 14:335-38.

  [3]Northam EA, Todd S, Cameron FJ. Interventions to promote optimal health outcomes in children with type 1 diabetesare they effective? [J]. Diabet Med,2006,23(2):113-121.

  [4] Carchidi C, Holland C, Minnock P,et al. New technologies in pediatric diabetes care [J]. MCN Am J Matern Child Nurs,2011,36(1):32-39.

看过“儿童心理学毕业论文”的人还看了:

1.幼儿心理毕业论文范文

2.学前心理学毕业论文

3.有关儿童心理论文

4.幼儿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

5.幼儿教育心理学毕业论文

2797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