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暗示效应浅析论文

坚烘分享

  心理暗示效应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暗示效应的过程是人、行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要想方设法激活人、行为和环境的因素。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心理暗示效应浅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心理暗示效应浅析论文篇一

  《浅析心理学中的暗示效应》

  摘要:暗示效应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暗示效应的过程是人、行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要想方设法激活人、行为和环境的因素。特别要充分发挥替代性强化和认知的中介作用,使人们更加理性地理解暗示效应。

  关键词:暗示效应 心理学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方法对人民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相符合,这种现象称为“暗示效应”。一般来说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在家教中,家长就可以应用一个“抽象诱导语”的暗示策略使孩子产生暗示效应。

  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有经验的班主任还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所谓的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暗示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救治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关键在于接受心理暗示的个体自身如何运用并把握暗示的意义。

  很多年前,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就证明了暗示效应的存在,实验是这样的:他让大学生评价两端作品,告诉他们说,第一幅作品是英国大文豪狄更斯写的,第二段作品是一个普通作家写的。其实这两段都是狄更斯的作品,结果大学生对两段作品的评价是十分悬殊的:第一段作品获得了慷慨的赞扬,第二段作品却得到了苛刻的挑剔。

  1985年,在美国洛杉矶举办了一场具有教大影响的足球赛,观众有数千人。在比赛期间,有6人反映胃部不适,有的说肚子疼,有的说想呕吐。赛场的服务人员通过了解情况,猜想他们是因为喝了台下出售的某种软包装饮料所致,于是立即通过广播通知大家不要再饮这种包装饮料。不料广播后,场内相继有200多人出现食物中毒症状被送往医院。经医院认真化验,该软包装饮料完全合乎卫生标准。于是通过广播宣布该饮料“无罪”。此消息传开,抬进医院的200多名“患者”便不治而愈,停止了中毒反应又跑回赛场继续看比赛。第一次广播是个暗示,后来为软包装饮料“平反”的广播又是个暗示,两个广播的暗示效应作用恰好相反,这是暗示效应的绝好例子。

  催眠术实际上是利用暗示效应使人进入催眠状态的。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被催眠,只有暗示性强的人,才有可能被催眠。一般来说,女性的暗示性强,情感脆弱,容易接受暗示,进入催眠状态;而男人,特别是坚毅的、胆汁质的男人,则很难令其进入催眠状态。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在家教中,家长就可以应用一个“抽象诱导语”的暗示策略使孩子产生暗不效应。如家长带孩子到医院去打针,故意指着别的大吵大闹的孩子说:“为个孩子不勇敢,怕打针。”接着孩子说:“我勇敢,我不怕打针!”果然,在打针时,他能忍住疼痛不哭叫,这就是由暗示引起的意志行为。除用诱导语之外,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有经验的家长常有这样的体会:为了改变孩子偏食的习惯,可采用非言语的暗示方法,自己吃得津津有味,于是孩子就会不由自主地受到暗示跟着慢慢吃;如果同桌的其他孩子吃得很香,那对这个孩子的暗示作用就会更大,这就是为什么“吃抢食特别香”的道理。也有些家长还常常针对孩子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同孩子边看边议论,或给孩子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都能产生较好的心理效应。

  哪些因素能够导致暗示效应呢?暗示源来自哪里?暗示原始能够导致暗示心理的一切因素,包括言语、行为、外部的环境等等,他们只要诱导了人们的思维,就会出现与之相一致的结果:积极的暗示就得到了积极的结果,消极的暗示就得到消极的结果。古今中外,不同的类型的暗示效应的例子屡见不鲜。二战期间,一位盟军士兵被德国纳粹逮捕,敌人在暗室里用刀划伤了他的手臂,然后他就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听起来好像鲜血一滴一滴从伤口流下来。不久,这个盟军的士兵就死了,其实,那滴答滴答的声音只不过是敌人打开自来水管造成的滴水的声音,而他手臂上的划伤不至于造成死亡。除此之外,环境暗示在日常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就有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的故事;还有行为,行为也会给人造成暗示作用,一个手势、一次握手或者一个拥抱,同样也会产生积极的暗示作用。

  暗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暗示不仅有外部因素引起,生活中的自我暗示对我们的行为也是有重要的作用。自我暗示是通过自己用某种想法对自己的认识、行为和情绪发生影响的。

  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其实经常使用着暗示,或暗示别人,或接受别人的暗示,或进行自我暗示。积极的心态,如热情、激励、赞许或对他人有力的支持等等,使他人不仅得到积极暗示,而且得到温暖,得到战胜困难的力量。反之,消极的心态,如冷淡、泄气、退缩、萎靡不振等等,则会使人受到消极暗示的影响,使人承受的不仅仅是暗示带来的痛苦与压力,而且还会波及到人的身体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认真对待各种语言暗示、行为暗示、信誉暗示、情境暗示、表情与动作暗示等。当我们感觉到来自他人的暗示,甚至已经因此而导致自己身心发生改变时,一定要注意分析暗示的来源、原因以及对自己的作用,尽量做到接纳积极暗示,摒弃消极暗示。当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如果发现他人有可能受到自己的暗示时,也要注意暗示的方式和度,尽量使他人接受积极的、适度的暗示,防止因为暗示而导致他人心理甚至行为方面出现不必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继昭《榜样文化建设校正》《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2]赵翰章《德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

  [3]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合编的《德育学》,陕西人民出版社。

  [4]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心理暗示效应浅析论文

2733823